名人及事迹最新6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事迹中不必羞愧于自己的不足,它们是成长的催化剂,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与例子,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名人及事迹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名人及事迹最新6篇

名人及事迹篇1

三毛

1、沙漠中的仙人掌——三毛:台北。香港。撒哈拉。一个孱弱的女子,背着她的行囊,带着她的思想,开始了她的流浪。那瘦小的身影,在浩淼的沙漠中孤独但却坚定地前行。于是,撒哈拉记住了她的笑容,她的`坚强。倾城。背影。我的宝贝。她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公主,纯真美好。所以她的文字质朴,干净,透明得不含一丝杂质。于是我们也记住了她,一个总是静静地呆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安静微笑的女子——三毛……

2、沙漠中的靓丽——三毛:独自一人走进了荒无人烟的撒哈拉,在烈日炎炎的滚烫的沙丘上,展示着生命的坚韧;把寂寞夜晚一望无际的孤独,化作了感受恬静的幸福;带着东口人的口音,融入了热烈的土著居民的生活。

3、流浪的孩子——三毛:她是叛逆的孩子,她去了很远的地方。她带给我们大漠的故事;她告诉我们“我是为我的心”。她牵着骆驼走来,又合上发黄的旧书而去。她似一个飘渺虚无的梦,夜精灵一般的的女子,波西米亚长裙和黑色长发在摆动,她轻轻地说:“一定去海边”……三毛的心,是流浪的心,是自由的心。

名人及事迹篇2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状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名人及事迹篇3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我国书画是极负盛名的。他所写的《兰亭帖》流传至今,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兰亭帖》集中体现了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和书法艺术的成就。

?兰亭帖》是对自己所作的《兰亭集序》的书写。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0多人宴集在浙江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县)的兰亭。这一天春光明媚,与会的人诗兴大发,纷纷吟出一些诗来。王羲之为这些诗作所感动,欣然命笔写了一篇序,这就是后来传诵的《兰亭集序》。序中记下了集会的盛况,反映与会诸人的观感。《兰亭帖》就是对于《兰亭集序》的精书,写得遒媚劲健,为后世学习书法的楷模。

王羲之书法的高超成就来源于他幼年的刻苦学习。

王羲之幼年学书的时候,非常羡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也是非常有名的。据说张芝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在衣帛上写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张芝还经常到水池边上去写字,用池水磨墨涮笔,结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由于他这样用功,所以字写得非常好,特别是草书更为出名。当时的人称他为“草圣”。王羲之决心学习张芝的精神,并认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赶上或者超过张芝。

王羲之不仅学习张芝的精神,而且还学习张芝写字的方法。他也像张芝那样,经常到水池边上学习写字。

王羲之家乡临川城下有一条河,靠河的边上有一块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这就是他经常学习写字的地方。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就带上纸笔砚墨来到这里学习写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笔,每当他的黑黑的墨笔投入池水的时候,水里立刻出现一片黑云似的水墨。这样,天长日久,池水也就渐渐变黑了。随着池水的一天天变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长进了。不久,他写的字就超过了当时的书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书给庾翼的哥哥庾亮写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为叹服。他说王羲之的字“真可以与张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终于成为当时的书法家。

到了宋朝,新城的墨池上边建立了一个州学的校舍。州学里有一位姓王的教授(主管的小官)。他因为怕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被世人所遗忘,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的柱子上,并且邀请当时的大散文家曾巩写了一篇《墨池记》。

曾巩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墨池记》里除了记述王羲之当时临池学书的事迹之外,还阐述了有关学习的一些思想。他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这也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并不是天生成就的,而是精心努力的结果;后人之所以赶不上他,并不是后来的人不能赶上他,而是后人学习艰苦努力的程度不如他,这也是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给予后人的有益启示。

名人及事迹篇4

每当与同学谈到岳飞时,我都不禁感叹:岳飞生在那样一个年代,真是可惜了!宋朝的衰败在于君主的无知、臣子的懦弱。俗话说,忠言逆耳。可甜言需防是饵呀!当时的宋徽宗,听信奸臣秦桧,与金议和,把岳飞撤职。结果,金撕毁条约时,又急急忙忙的去找岳飞。也难怪宋朝会被推翻,这些忠臣被宋这样耍来耍去,要是我早就爆发了,我可真佩服他们。

回想岳飞一生,真是坎坷。19岁投兵,20岁父亲病故,辞官返乡。父死后,金兵大举侵入中原,他再次投兵。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下四字"精忠报国",岳飞走后,其母自尽。因为她知道,忠孝不能两全。岳飞后因战功赫赫,被秦桧嫉妒,赐死于临安风波亭。我对此感到很气愤,功臣、忠臣被赐死,奸臣却舒服的享受。这什么道理?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的青少年不爱国,他们爱的是游戏、是自己。虽然现在的课本里、广告里都在强调爱国,可大人们从来都是在说"以后出国留学、国内空气不好、国外舒服……"有的老师也说:"学习好后去美国啊。"我们这些中国学生从小被灌输这样的话语,怎么可能做到真正的时时为国家?不仅大人如此,现在的媒体也有责任,他们总是宣传如何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让我们有了不劳而获的思想。在我们这些学生眼里,什么叫爱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说不定我们都投降了呢!

我为此而感到气恼却又无力改变,让我们在一个更好的坏境里成长吧!不要总是重视语、数、外。品德也很重要!

不管我周围的人怎么说,我会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如果有机会能留学,我会把国外好的技术引进来,而不是只图着自己的舒服,不想到国家的培养。中国,谢谢你!

名人及事迹篇5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一百周年前,居里夫妇为了钋和镭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实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

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来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他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支起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炼化然后送到废弃的破棚子里溶解、沉淀、分析。

尽管破棚子很破但居里夫妇也只有这么一个地方能当化验室了。经过三年又九个月,居里夫妇终于从成堆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镭拥有极美丽的颜色,是晶莹的的蓝色,在黑暗的化验室里闪着微弱的荧光,尽管只有0。1克,可这对科学的意义却是巨大的。玛丽。居里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的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居里夫人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6个名誉头衔,特别是曾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但她却把奖金捐赠、奖章供自己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一头扎进科学研究的工作上,直至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女儿和实验室。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的释放。居里夫人高尚的品德宛如黑暗丛林中优美的百合,是黑暗中灿烂耀眼的阳光,满谷飘逸着美德的馨香。她的科学精神永驻于我们的心中。

名人及事迹篇6

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后来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

名人及事迹最新6篇相关文章:

孝心少年及事迹材料优秀8篇

女英雄人物事迹及心得体会7篇

诚实守信人及事迹模板8篇

教案中班及反思最新6篇

春天教案及反思最新6篇

最新材料作文及范文6篇

从警工作感悟及心得最新6篇

茎和叶教案及教案最新6篇

昆虫及读后感最新6篇

感恩日及活动策划最新6篇

名人及事迹最新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6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