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中不必羞愧于自己的不足,它们是成长的催化剂,杰出的事迹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推动理念的传播,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名人及事迹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名人及事迹篇1
说到清朝名将,在雍正朝大放异彩的年羹尧绝对算一个,可惜他权势过大,遭到雍正的忌惮,最终落得个惨死的结局。 年羹尧祖上曾是明朝的六朝名臣年富(严富),父亲年遐龄又被封为一等公,官至湖广巡抚,妹妹更是雍正皇帝宠爱非常的敦肃皇贵妃。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年羹尧,英勇善战,为雍正手下最厉害的将领。世人一说到年家,想到的不是年羹尧,就是年羹尧那个受尽恩宠的妹妹敦肃皇贵妃。
可是,今天咱们要说的,既不是年羹尧,也不是敦肃皇贵妃,而是这两人的长兄,年希尧。
如果说年羹尧在战场上拼杀,是个刽子手,那么年希尧就是在世间行善积德,治病救人的。兄弟俩,一个杀人,一个救人,他们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年希尧,字允恭,和年羹尧一样,他也是为官一生,只不过和轰轰烈烈的年羹尧比起来,他就显得平淡了。
康熙在位时期,年希尧从笔帖式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了安徽布政使。
雍正登基之后,年希尧的弟弟年羹尧受到重用,年希尧也因此获得圣上青睐,升为广东巡抚。
年羹尧出事以后,年希尧受到牵连,被罢官抄家。但年希尧风评甚好,雍正也明白他的无辜,一年之后就重新起用他,于是年希尧又先后担任了工部右侍郎、景德镇督陶官、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等职务。
乾隆朝时,有大臣用“玩物耽安”参了年希尧一本,乾隆就罢免了年希尧的官职。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叱咤风云、权倾朝野的弟弟年羹尧比起来,年希尧做起官来实在是太不走心了。 可这也不怪年希尧,他本就没有将精力放在做官上,只一心钻研自己喜欢的`西方科学。
年希尧在数学方面极有天分,他著有《测算刀圭》三卷、《面体比例便览》一卷、《对数广运》一卷。
清代数学家梅文鼎盛赞年希尧:“手制小浑仪测算诸器,罗列几案,并极精好,辉映座间。公临下以简,庶务多遐,亦亲承诲迪,观其所藏奇器奇书,日闻所未闻。”
另外,年希尧还在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帮助下完成了《视学》一书,图文并茂,阐述透视原理,介绍了透视学中的基本课题。此书的其中之一现存于英国皇家学院,国内仅存两部再版本。
年希尧博才多闻,医术也十分了得,著有《集验良方》、《经验四种》。
他精于绘画,喜欢音乐,还是广陵琴派的传人之一。 年希尧一生几起几落,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和年羹尧比起来,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名人及事迹篇2
读完《名人传》这本书,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们心灵的。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那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种内在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
?名人传》包涵《贝多芬传》、《米豁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描画的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还有一个是思想家。在三位伟人所演绎的故事中,我最敬佩的是贝多芬,他在双耳失聪时,还坚持自我的创作;无论家境多么艰苦,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我的梦。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自我追求的梦想。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完成了自我的著作,如《田园》、《第六交响曲》等。贝多芬的一生,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只是为了坚守自我的梦想。
正如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应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忙,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必须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应对困
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我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能够打败。
名人及事迹篇3
在美国颇负盛名、人称传奇教练的伍登,在12年的全美篮球年赛当中,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赢得10次全国总冠军。如此辉煌的成绩,使伍登成为有史以来公认最称职的篮球教练之一。 曾经有记者问他:“伍登教练,请问你是如何保持这种积极心态的?”
伍登愉快地回答:“每天我在睡觉以前,都会提起精神告诉自己,我今天的表现非常好,而且明天的表现会更好。”“就只有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吗?”记者有些不敢相信。伍登坚定地回答:“简短的一句话?这句话我可是坚持了20年!重要的是这一点和简短与否没关系,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坚持去做,如果无法持之以恒,就算是长篇大论也没有帮助。”伍登的积极心态超乎常人,不单是对篮球的执著,对于其他的.生活细节也保持这种态度。有一次他与朋友开车到市中心,面对拥挤的车流,朋友感到不满,继而频频抱怨,伍登却欣喜地说:“这真是个热闹的城市。”
积极的心态,能够使人上进,能够激发人潜在的力量。
名人及事迹篇4
接下来我们学大的专家们就为我们的同学们带来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说,期望我们大家能够认真的去看。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去彭泽县令,从此名垂千古,被认为是表示文人的骨气,是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但陶渊明解职归田,真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并非如此。
清代林云铭曾提出:“陶元亮作令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竟成千秋佳话。岂未仕之先,茫不知有束带谒见之时,孟浪受官,方较论禄之微薄,礼之卑屈耶?”陶渊明曾出仕四次,又归隐四次,为什么出而复隐,隐而复出呢?只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
我们先来看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件事情的原委。《陶潜传》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难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乃即日解印绶去职。”‘督邮’是一种官职,是专门来考查县令治绩的。陶渊明以前当过八十三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这天,你要穿戴整齐去见领导。陶渊明说:“我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迎接上司检查,让他穿的正规一些,干净一些,有什么不对。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穿衣是个礼节问题,穿的正规一些,干净一些是净化自己,关乎自己的形象,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就正因这些挂冠而去,实在让人难以明白。陶渊明穿戴整齐去迎接检查理应是分内之事,更是礼仪之事。没有人侮辱他,很难说有什么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汚的精神。
名人及事迹篇5
丈夫朱敏才今年72岁,1965年大学毕业后,先在商务部工作,后在坦桑尼亚、尼泊尔等国大使馆做外交官,直至退休;妻子孙丽娜今年60岁,是北京一所小学的退休英语教师。
20xx年初,两位老人在看电视时,看到贵州山区的一所学校只有一名老师,上课时老师还要背着孩子。看完节目,老两口决定去贵州山村支教。
当年8月,老两口来到贵州开始了支教之路,他们专门选择最偏远、教师最稀缺的小学。
尖山苗寨小学,是支教中让老两口最难忘怀的学校。尖山有贵州的小西藏之称,海拔1300多米。学校只有两间教室,被称为“袖珍小学”。让老两口下决心留在山上的是,当地村民对的一种强烈渴望。这所简陋的学校就是村民们每家背7000斤石头垒起来的。学校里唯一的一名老师也是孩子们跪求下来的。小学不说教室没有电,窗户是石洞,就是睡觉的地方也是和公厕紧挨着的,气味难闻,老两口晚上只好戴着口罩睡觉。
这里的孩子原来只有语文和数学课,朱敏才老两口给他们加上了英语、体育和音乐。体育课没有器材,朱敏才老人就自创了尖山棍法,带着孩子们一起锻炼身体。因为年级多、老师少,两个老人成了学校的“顶梁柱”,从早到晚,课程表都排得满满的。
老两口的支教不仅是义务的,还把生活费常常贴补给孩子们,自己却连水果都舍不得买。由于年高营养又跟不上,孙丽娜老人右眼因黄斑性病变而失明,朱敏才则患有多种疾病,老伴两个月一次回北京为他买药。
支教9年多来,老两口的足迹遍及贵州大山深处的五所小学,其间,朱敏才老人一直没有回过北京的家。记者问二老,支教何时是尽头?二老的回答惊人的相似,希望尽自己最后的余热温暖孩子们,等到最后实在爬不起来的时候就回北京。
名人及事迹篇6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在《世说新语》的字里行间,魏晋名士对浙东山水赞羡不已。流风所及,有唐三百年,无数文人骚客踏歌而来,其中不乏如卢照邻、骆宾王、宋之问、贺知章、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诗坛翘楚。他们自钱塘江,经浙东运河过绍兴、上虞,再溯剡溪,经嵊州、新昌,至石梁而登天台山,徜徉山水,击节高歌,为后世留下了近两千首唐诗,形成了一条史无前例的唐诗之路。
江山无处不风流,为什么唐代诗人独独钟情于浙东山水呢?除却峰隆峻、潭壑镜彻,物产丰厚、足食足兵,佛国香城、仙源道踪诸因素之外,真正吸引唐代诗人流连忘返的是对魏晋名士的追慕情怀。
“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魏晋是士族统治的时代。东晋以后,王、谢、何、庾等侨姓士族争相到浙东一带抢置田业,经营山居,隐逸于斯,待时而出。尤其是王、谢家族位居士族之冠,书法艺术以琅邪王家为优,诗歌文学以陈郡谢家为先。他们纵意丘壑,优游林泉,探究玄理,率性自适,此时,山水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成为思想和情感的寄托。王羲之修兰亭,诗书俱在,名垂青史;谢灵运伐山开径,行吟泽畔,传颂千古……所有这些,足以让大唐才俊接踵而至,寻幽访古,以开拓新的诗歌题材和文学境界。
在杜甫晚年的《壮游》诗中写道:“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唐代诗人之于浙东,不仅是佳山胜水的游赏,而且是对魏晋风度与名士风尚的敬拜与追慕之旅。不管是仕途的失意,还是精神的彷徨,都会在对前人足迹的踏寻和凭吊中,使心灵得到暂时的解脱、丰富和浸润。因此,我们说这是一条承载着诗意和精神求索的文化之路。
名人及事迹篇7
白玉霜是著名评剧演员,演技很高,被人称做“评剧皇后”。她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冬,一有时间就去练功,练嗓子。有人对她说:“你已成名了,干嘛还这么苦练他到中国人?”她笑笑说:“戏是无止境的。”并且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管什么人,只要给她指出缺点,她都非常高兴。
吴晗在清华大学时,想买一部《明史纪事本末》,因没有钱,就赶写了一篇《清明上河图与金 瓶 梅的故事》换取了10元稿酬,买了这部书。但他对自己写的这篇文章不太满意,在与老师的信中说:“在暑假中仓促草成,本不想发表,因想买一部《明史纪事本末》一时凑不齐钱,所以只能送与本校周刊,拿到了10块钱,大概可买一部了。”这件事吴晗深引以为疚,第二年为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补记,进一步为这篇文章匡正与补缺,使自己的观点趋于完善
张伯苓长期任南开大学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学生手指被熏得焦黄,便指着他说:“你看,把手指熏得那么黄,吸烟对青年人身体有害,你应该戒掉它!”但这位学生反唇相讥:“你不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当下张伯苓将自己所存吕宋烟全数拿出来,当众销毁,并表示再不吸烟,果真如此,张伯苓再没吸过烟。
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日文班里,突然出现了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开始大家并没感到奇怪。在这个国度里,人人都可以挑自己开心的事做。可过了不长时间,年轻人们发现这个老太太并非是退休之后为填补空虚才来这里的。每天清晨她总是最早来到教室,温习功课,认真地跟着老师阅读;老师提问时她也会出一脑袋汗;她的笔记记得工工整整,不久年轻人们就纷纷借她的笔记来做参考。每次考试前老太太更是紧张兮兮地复习、补缺。
有一天,老教授对年轻人们说:“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好孩子,你们可以问问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养的孩子。”
一打听,果然,这位老太太叫朱木兰,她的女儿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
名人及事迹模板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