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优质8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思路,从而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读后感是对书籍的深度剖析,让我们在字里行间领悟到更深层的哲理与智慧,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优质8篇

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篇1

早晨醒得早,花了近一个小时,读完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谈读书

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十五六岁以后的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实践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

关于读书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二、谈动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 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微型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三、谈静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世界是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不安所有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篇2

人们说这是一本"名著",但是在今天我才有幸见到并拜读。这本只能用"小册子"来形容的书,被赋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印数高达40,000,000册。创造了一个作家的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记录。其后的80余年,该书被翻译成所有的文字,许多政府、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这样的评价不得不让我想起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之类的励志书,而励志书,也似乎都很畅销。

薄薄的一本书,除去内容有些重复的前言和书评,正文只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当年哈伯德发表的"填补空白"的文章《致加西亚的信》;另一部分是故事主人公罗文自述《我是怎样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前者很短,先是简单的概括了一下罗文的事迹,大概是这样的:"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迫切需要尽快和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取得联系",而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具体在哪里。情急之下有人给总统推荐了主人公罗文。罗文二话不说完成了任务。

哈伯德很粗略的概括了罗文的故事,正像他说的那样"无意详述",而他想强调的重点是"罗文接过信,并且没有问‘他在哪里?’"然后便是对他的赞美:"这样的人应该为他铸造一座不朽的青铜雕像"。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象了一下罗文到底是如何完成这个"不可能任务"的,并且疑惑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没有人把他拍成电影。而哈伯德所看重的,并不是罗文有多么高超的能力,而是他不多问就独立完成任务的敬业精神。同时,我大概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会这么畅销,其原因是这本书寄托了众多领导人对下属员工的期望。

之后我读了罗文的自述,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的整个经历似乎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首先,罗文并没有机会去问过多的问题,因为长官明确的说了"你不要再请求任何指示"。而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就是他们的使命。而没有问题的服从,也建立在长官的简短有效明确的命令。至此我觉得在以外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推崇这种绝对的服从并不见得合适。第一是因为需要用准确的服从来保证军事行动的成功,而企业等社会机构需要的是各抒己见的群体智慧;第二,的命令常常简单明了,服从起来也较为简单;而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决策或者执行需要建立在沟通与协调之上,这样才能保证行动的合理性,而缺乏沟通的服从,往往会由于领导人的单一意见或者执行人的误解而使得该行动的效果非常不好。简单的说,企业需要的是服从命令的机器还是能出谋划策的"人"?是需要下属准确的执行命令,还是帮助上司改进决策?就算我们可以做罗文,又有哪位领导可以像文中的总统那样,把一件万分重要的事情在不允许对方问问题并独立完成的前提下,交给下属,并且如此的信任他而不插手?

其次,罗文真的是自己一个人把任务完成的吗?我们可以看到罗文的行动已经被非常周密的安排好了。所到之处,向导、交通、随从、保镖、厨师、热情的居民都已经恭候多时。回头想想,在罗文接受任务的时候,虽然不知道加西亚的具体地点,但是已经被告知了在"古巴东部的某个地方"。一个大致的地点,再加上后面的周密安排,相信对于任何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人来说,都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哈伯德所引申的"独立"地完成任务,故弄玄虚的"如何徒步穿越这个敌对国家,于三个星期后出现在岛屿的另一端,将信交给加西亚将军"似乎又是一个故意误读。而哈伯德之所以不愿意详述罗文完成任务的经过,看来也并非是因为觉得无需详述。

第三,罗文的自述很诚实,从中我们看出来,他的任务经历虽然存在客观的可能的危险,但是几乎每次都是有惊无险,偶尔是由于向导等随行人员的冷静处理,化险为夷。在整篇文章中,他的描述并不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苍白和粗略,有的时候被称为"流水账"也不为过。罗文本人也似乎一直是一个记录事件的"华生"的角色,以及被保护的"唐僧"的角色。不难理解为什么哈罗德的前文会被人们所喜爱,因为由于哈罗德的误读,人们把罗文建立在了自己的想象之上,再加上哈罗德在后半段的"精神传销"似的号召语言,以及前后书评的断章取义和更加夸张的引申,相信不少人会热血沸腾,尤其是一些企业的老板,以为他们需要的正是罗文一样的人,以为他们正是需要给员工们上这样的一课。罗文成了企业家们想象中的神,就像今天经常被挂在嘴边的马云一样,什么话都是马云说的,什么事都是马云做得,而那些所谓的"商业经",大多数也只是被用来激励激励而已,并没有多少现实价值加以复制。确实,不难理解这篇用来填补空白的《致加西亚的信》成功了。但是难理解的是,加上那些同样用来填补空白以出版成书的文章,它依然能有那么大的销量。这不禁有些让人怀疑,仔细读读那些用来填补空白的"书评",我们会发现,这本书的大销量,绝大部分来自于"集团购买",先是纽约中心铁路局,然后俄国铁道大臣又把它分发给所有的铁路员工,再之后到俄国士兵和日本的干部。这些购买一是在销量上提供了很大的数字,而更重要的是无疑给这本书加上了光环,到后来写道州长要求政府的每一位员工都读这本书,已经是在赤裸裸的利用这一点来宣传了。

然而不管罗文到底是怎样完成任务的,也不管这本书是不是真的像所说的那样受人欢迎,它的确是一个值得人们学习的故事。而许多组织愿意购买这本书,许多领导愿意给员工推荐这本书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盲目的跟从夸张的宣传。这表达了他们对员工的一种希望。并没有企业老板真的希望自己的员工都变得像士兵一样只会服从和执行,他们只是希望员工在现在的基础上多一些敬业精神,多一些独立自主,多一些尽心尽力。人是需要榜样的,因此我一直拒绝把罗文的敬业描述成"性命攸关而骑虎难下的行动"。我们不需要学习他们所吹捧的不问"愚蠢的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可取的地方。里面有一些话我很赞同,比如"如果要同情的话,也让我们为那些在努力经营大企业的人留下同情的泪水,他们在下班铃响之后仍然要加班加点,他们头上的白发因为要竭力约束那些漠不关心、没有能力又敷衍行事、忘恩负义的人而日益增多。"相信正是这样的一些话,感动了一些身居高位、收入颇丰却被人们所抨击的企业家们。而这句话也确实需要我们好好的反思,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到底有没有为我所服务的集体着想,有没有为了集体的更高目标而努力。我们不为老板服务,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仅仅为了自己的薪水而工作。

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罗文身上的使命感。

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篇3

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这种问题,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我也些微领过哲学家的教训:在心气和平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生当阪依自然,不当存有慎喜贪恋;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肴与爱;我景仰布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然而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养,但是青年们有几个修养到'不动心'的地步呢

诸如朱老,年轻时也是年轻气盛,不能心平气和,要对自己有信心,当自己心中不平时,一定要学会调节,大方向不要变。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人,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

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

顺势而为,顺应本心,清闲易愁,保持运动,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篇4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作者对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青年,作为每个时代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发展,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未来。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着青年阐述着一代前辈对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为了新兴的青年,能将真正价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铭记于心。

即使是跨越时代的鸿沟,朱光潜先生对青年的教诲,仍不失学习甚至铭记的意义。在当代这个竞争强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变化的时代里,每个人无不在奋力拼搏,而在这奋斗中,能够上岸的人却又少之又少,究竟应当是怎样才能远离这样的人生悲剧。

也许“摆脱”才是出路,正如书中所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对于生活中琳琅满目的机会和选择,我们惟有认定一个目标,并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这条道路上拼尽全力,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赢得超越他人的权利和优势。“摆脱”身边的杂念和负重,才能“跑”得轻松,免除烦恼与不安。

“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能解决。”人生的烦恼和失败多是因为事业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对于这些,就应该笃定信念,坚持理想和选择。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万别,却仅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则必有所舍,因此青年应当果断选择,不要等光阴散尽才回望当初。

然而世间难有人能真正地摆脱,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难免浑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顺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错则更是经常。看待挫折也尤为重要。作者在《谈人生与我》中就写到“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剧固然不愉快,但悲剧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说情节曲折,青年面对这些,应当怀着乐观的外世心态,接纳这些人生的转折。

青年人要有能够“摆脱”的生活的勇气,才能赢得能热烈的人生的权利。

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篇5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篇6

有感而发吧,我看了这本书后,总想写点什么。

好像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肤浅高谈阔论,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干些什么;或许我有目标,但又因为某些因素而未能实现。我们都觉得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差了很多,还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赋,三年不窥园”的人都不见了,现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与激情,少了之前人们不计失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努力的勇气和决心,少了遇事冷静从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动力……

而现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础,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

也许我们是该想想,不脚踏实地,怎能仰望天空?

我懒散了这么些天,这么多年,早就应该觉悟,可是依旧这样过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样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吗!好在现在还不算晚,不算晚……

我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

我“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气和想象,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够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我的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篇7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篇8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十二碗圣水喝下,明一词:静心。

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优质8篇相关文章:

致父亲的一封信作文8篇

给爸妈的一封信作文8篇

给朋友的一封信作文700字8篇

给一年级的一封信作文精选8篇

看开学第2024看开学第一课,读后感400字8篇

2023年安全第一课教案优质8篇

第二天的军训心得体会优质8篇

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字优质8篇

镇第一季度工作总结优质8篇

写开学第1课心得体会优质8篇

38封信第10封读后感优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