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是培养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的过程,能够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和工作中的挑战,作文是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花生优秀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花生优秀作文篇1
今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喜欢用花生米做下酒菜。妈妈让我去当她的小帮手,去做一道下酒菜——炒花生米。
炒花生米首先要剥花生。剥花生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花生全身布满了花纹,有的胖嘟嘟的,可爱极了;有的瘦长瘦长的,帅气十足。剥开花生的时候更有意思:有的是独生子女,孤芳自赏地躺着;有的是双胞胎,紧紧地靠在一起,像在说着悄悄话;还有的是多胞胎,挤挤挨挨的,开心的地你挤我,我推你地打闹着……真是有趣极了!我忽然想起一个谜语“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谜底就是花生。
妈妈告诉我,花生的用处很广泛,它不仅可以榨成香气四溢的花生油,还能做各种各样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花生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对人体很好。还有,你也别小瞧了花生米穿的那层红衣服,它的营养价值不亚于花生仁,它有养胃、补血的作用。
不过剥花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花生真是个淘气包,我用力一压,它就飞到桌子底下,刚剥开的花生米就好像和我捉迷藏,怎么也找不到!结果我一回头,发现它就在我身后。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花生壳长得很结实,我又抠又咬才剥开几个,剥得我手指又红又疼。我暗暗叫苦,真是樱桃好吃,树难栽啊!后来我发现花生的中间有一条小缝,就像一道守护门,只要用两个大拇指用力一压,那门就开了;再用力一掰,花生米像听话的孩子走出来,乖乖地落在我的手里。看到这胖乎乎的花生米,我感觉手指也没那么疼了。后来我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
今天我不仅吃到了又香又脆的炒花生米,还知道了花生对人体有很多益处。剥花生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找对方法,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花生优秀作文篇2
8月份的一天,天气很晴朗,阳光明媚,我把两颗花生种在了一个花盆里。我给花盆里的花生浇水,施肥,把土松软。爸爸说:“从今天开始,你要认真观察花生的生长规律。”我说:“好吧!”
过了三天,早上我起床以后,我惊奇的发现,花盆里的花生长出了一片黄黄的小芽,很嫰很嫩的。她显得那么弱小,好像一阵风就能把她吹断了一样。
又过了几天,小芽慢慢长大了,叶子的颜色也变了,变成了绿色的。爸爸说:“这是叶子在进行光合作用呢。”我问:“爸爸,什么叫光合作用呀?”爸爸说:“光合作用就是叶子利用自己的叶绿素把二氧化碳变成氧气。”
又过了几天,花生渐渐长出了一些黄色的小花。我惊奇的问爸爸:“这些花儿有什么用啊?”爸爸说:“这些花的用处可大了!等这些花谢了,它的果针就会扎进土里,长成花生。”
果然,几天以后,果针真的扎进了土里。我高兴地直蹦老高!
秋天来了,叶子渐渐变黄了。我对爸爸说:“我真想用手抠一抠土里面的花生啊。”爸爸说:“现在还不行,花生还在生长呢。”
又过了几天,花生的叶子开始落了,爸爸说:“现在可以收获了。”我们把土松开,把花生从土里拔出来。哇,花生大丰收喽,一棵花生秧竟然能够长出9颗花生呢,太不可思议了。
爸爸说:“明天你就可以把花生带到学校里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了。”我真高兴哦。
花生优秀作文篇3
国庆节到了,自然少不了玩耍,趁着节假日放松一下。这不,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叔叔一起去乡下外婆家
叔叔开着车,载着我们。一路上乡间的景色分外迷人,绿树成荫,花草遍地,虽然已是秋季,但仍然有几只蝴蝶和蜜蜂在忙碌着,平添几分乡趣。
一下车,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向地里跑去。哇!一大片花生呈现在眼前。一簇簇花生排列整整齐齐,叶子绿绿的,很清新。外婆首先给我们做了示范,只见外婆来到一株花生旁,抓住茎,慢慢地一提,大大小小的花生便一个个裸露了出来,它们长得胖乎乎的,非常可爱。见到花生,大家都兴奋地叫起来:“哇——!”学着老师的样子,我们向花生发起了进攻,我想:不就是向上拔吗?这可难不倒我们。我抓起一簇,使劲拔,可是没拔动。于是,我和外婆一起,一下子把花生拔了出来。我们把花生一个个摘了下来,装进袋子里。大家越干越起劲,挖的挖,拔的拔,忙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花生秧已经在我们身后堆成了一座“小山,”大家袋子里的花生也越聚越多,一颗颗都是那么饱满,看来这真是一个大丰收啊!
外婆说:“花生虽然在地下,不像苹果,梨等长在树上的植物好,但是花生给人们的并不是外表而是香香的内。
花生优秀作文篇4
从前有只很懒惰的小老鼠,什么事情也不做,只懂得吃现成的。
有一天,小乌龟得到了一袋子花生,因为离自家还很远,于是就想先寄存到附近的小老鼠家,说明年春天再来拿。小老鼠答应了小乌龟的请求,并把花生放到了床底下。可它整天都惦记着那些花生,每天它都会把花生拿出来看看,以此来解解馋。有一次,它竟想:这么多的花生,吃一点儿应该看不出来吧。于是,他便开始吃起来,可是越吃越香,怎么也停不下来,不一会儿,一大袋花生就被它吃的只剩下不到半袋子了,小老鼠看着不到一半的花生,心里发了慌。这可怎么办呀?怎么向人家小乌龟交代啊?小老鼠一边愣神一边絮叨着。忽然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把剩下的花生种在了自己家的门前。他每天去浇水,等待着花生的发芽。在小老鼠的精心照料下,种子终于发芽了,小老鼠看着绿绿的嫩芽,心里高兴极了。
时光如水,转眼间就到了秋天的时候,小老鼠的花生丰收了,它得到了更多的花生,足足可以装满五大袋。不但可以还给小乌龟,就连自己也收获了许多的花生。第二年,小乌龟不仅拿走了属于自己的那袋花生,还得到了小老鼠赠给它的一袋子花生。小老鼠吃着花生,美美地笑了。
此后,每当经过小老鼠家时,都会看见一片花生田,现在的小老鼠已经是一只勤劳的小老鼠了,是大家学习敬佩的模范榜样了。
花生优秀作文篇5
星期天下午,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做游戏。
杨老师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我们好奇地问:“杨老师,今天我们又要做什么游戏呢?”杨老师亲切地说:“你们来猜个谜语,就会知道了!麻屋子,红帐子,里面有一个白胖子。”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花生。”杨老师笑眯眯地点点头 。
开始做游戏了,杨老师让彭子纯来做个示范。杨老师先拿来了两颗花生,用大拇指在花生最尖的那头轻轻一捏,花生就裂了一条小缝,然后把它夹在彭子纯的耳朵上,就成了耳环,我们被她逗得哈哈大笑。接着,杨老师又让同桌的两个小伙伴来互相装扮。我们立即兴奋地行动起来。我试着想把花生捏开,可劲儿太小,就让牙齿来帮忙吧。“啪”的一声,花生裂了一条细细的缝,好不容易刚刚把它夹在邵泺蕙的耳朵上,可一松手它就自个儿落到了地面上。我发现原来是裂口太小了,于是我又把缝捏大了一些,再次把花生夹在了邵泺蕙的耳朵上,这时她大叫一声:“啊!”因为她感觉到很疼。只过了一会儿,花生又掉下来了,这次口子又大了。正当我重头再来的时候,杨老师把张浩天请上讲台。他的下巴上挂着三颗花生,真像老人的胡子。杨老师让他做一个老人的动作,他驼着背,步履蹒跚,一步一咳地走着。他那滑稽的样儿,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杨老师又让钟禧巧上讲台,用花生夹在她那两条小辫子上,像一个维吾尔族的小女孩,真是很好笑。最后杨老师让我们把花生消灭掉,我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
这真是个有趣的花生游戏!
花生优秀作文篇6
花生,在我的家乡几乎每家每户都要长一些。因为它易种植,成活率也高,产量也不小。
春天,只要在田里埋下花生种子,过不了一个星期,花生就从土里冒出来了。起先长出嫩嫩长长的细茎,不久,茎上长出了圆润光滑的小绿叶,宛如一个个小手掌。渐渐地,它的花开了,黄黄的,只有小手指头那么大,一朵朵藏在茎叶里,仿佛一个个害羞的小女孩似的。花落了以后,地下的花生也就快长出来了。
经过夏天的孕育,到了成熟的秋季,就可以收花生了。收出来的花生壳是米黄色的,表面粗糙,里面却很光滑。剥开花生壳,就可以见到粉红色的花生仁。花生的全身都是宝,花生壳和花生藤可以做饲料,燃料。花生衣虽然吃起来有些苦,但它是一种良药,具有止血功能。花生仁是榨油的好原料,用它榨出来的油清亮,是上等的好食用油。
花生的吃法也很多,可以把它做成五香花生、奶油花生、盐水花生……我最喜欢吃的是“香辣花生”,把花生米炒熟之后,给它们裹上一层厚厚的“辣面糊”,再撒上盐,放到锅里炸,把它炸成金黄色后,盛出来冷却后,就可以吃上香辣可口的花生了,那吃起来又香又辣,让人回味无穷。
让我最感动的还是花生的品格,作家许地山这样写道:“做人也就要像花生一样,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家乡的花生,是我心中的最爱。
花生优秀作文篇7
上周星期一,幺爸从沙湾赶了过来。他说:“子凯,我给你带什么东西啦?我看了一眼,心里高兴急了,想:“哇,是三株花生苗,不愧是i我的幺爸,我喜欢的东西他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我立刻说:“谢谢你,幺爸!”于是我立刻把花生苗种在了爷爷家后院的一块地上。小花生苗的跟细细的,如同电线丝,叶子嫩嫩的,我怕它那么久没有水分要枯萎了,就立刻找了水浇在了小苗的身体上。过了三天,我又去了爷爷家看我的小花生苗。这次每根小花生苗都长出一根小枝了,而且叶子由嫩白变得更多更多,更大更大了。我仔细观察,发现叶子是椭圆形的,非常漂亮。
又过了三天,我再去爷爷家看我的小花生苗。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像妈妈生孩子一样,莫名其妙地从地下钻出了一株小花生苗。我想:“这真是不可思议啊!”我还看见了老叶子由嫩绿变成了青绿色了,我再也不用担心小花生被风吹走,被大雨打死了,因为小花生变得非常强壮结实了。
过了五天,我又再次来到爷爷家的后院里,那块地上,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每个小枝上,都左右排列着对称的四片椭圆形的叶子,一阵风拂来,那些花生苗们便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对妈妈说:“我希望我的花生苗长得比树还高。”妈妈对我说:“花生不可能比大树长得高,它至多几十厘米。”但我仍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我的花生苗长成熟,而且结出美味的果实。
各位馋猫们,秋天就等着吃我们的花生吧!
花生优秀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