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事迹材料更具说服力,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时,应该保持真实和诚恳的态度,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家事迹材料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家事迹材料篇1
电话的发明者叫贝尔。他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一次,他企图通过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他的设想得到了妻子梅布尔.哈伯德与岳父的支持。梅布尔是聋子,以前是贝尔的学生。她父亲较富有,为女婿的科学试验慷慨解囊,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贝尔的不少朋友却希望他钻研电报术。但发明家不以为然。他心里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科学家事迹材料篇2
1835年,20岁的乔治·布尔开办了一所私人授课学校。为了给学生们开设必要的数学课程,他兴趣浓厚地读起了当时一些介绍数学知识的教科书。不久,他就感到惊讶,这些东西就是这数学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于是,这位只受过初步数学的青年自学了艰深的《天体力学》和很抽象的《分析力学》。由于他对代数关系的对称和美有很强的感觉,在孤独的研究中,他首先发现了不变量,并把这一成果写成论文发表。这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后,布尔仍然留在小学教书,是他开始和许多第一流的英国数学家交往或通信,其中有数学家、逻辑学家德·摩根。摩根在19世纪前半叶卷入了一场著名的争论,布尔知道摩根是对的,于是在1848年出版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来为朋友辩护。
这本书是他6年后更伟大的东西的预告,它一问世,立即激起了摩根的赞扬,肯定他开辟了新的、棘手的研究科目。布尔此时已经在研究逻辑代数,即布尔代数。他把逻辑简化成极为容易和简单的一种代数。在这种代数中,适当的材料上的“推理”,成了公式的初等运算的事情,这些公式比过去在中学代数第二年级课程中所运用的大多数公式要简单得多。这样,就使逻辑本身受数学的支配。为了使自己的研究工作趋于完善,布尔在此后6年的漫长时间里,又付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
1854年,他发表了《思维规律》这部杰作,当时他已39岁,布尔代数问世了,数学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几乎像所有的新生一样,布尔代数发明后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欧洲大陆著名的数学家蔑视地称它为没有数学意义的,哲学上稀奇古怪的东西,他们怀疑英伦岛国的数学家能在数学上做出贡献。布尔在他的杰作出版后不久就去世了。20世纪初,罗素在《数学原理》中认为,:纯数学是布尔在一部他称之为《思维规律》的著作中发现的。”此说一出,立刻引起世人对布尔代数的注意。今天,布尔发明的逻辑代数已经发展成为纯数学的一个主要分支。
科学家事迹材料篇3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科学家事迹材料篇4
荷兰有位名叫杨瑞恩的眼镜匠,每天都忙着磨镜片。
有一天,调皮的孩子们把磨好的镜片带到二楼去玩。有个孩子把两片镜片叠起来看东西,惊奇地大叫着:
“多奇怪呀,那么远的钟楼怎么跑到眼前来了?”
孩子们轮流看着,一个个都惊奇地叫起来。
杨瑞恩听到孩子们的叫嚷,跑到楼上来,拿过重叠的镜片一看,顿时惊呆了:明明是在远处的钟楼,怎么会一下子跑过来了呢?
孩子们的意外发现,引起了杨瑞恩的研究兴趣。经过不断的钻研和改进,他终于发明了望远镜。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科学家事迹材料篇5
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根据考古学家的证明,在西汉早期,就已经有了质量较好,纸面平滑质地柔软的纸张,比东汉蔡伦造纸的历史早了三百多年,另外,在史书上东汉之前也有关于纸的记载,所以说,蔡伦不应该是造纸术的发明人。当然,蔡伦在造纸历史上的功劳依旧是不可磨灭的,因为蔡伦的努力,为大家提供了适合书写、价格低廉的纸张,使造纸术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关于造纸术的发明权,曾有过一些笔墨之争,考古学的一些发现又使这一争论呈现迷离复杂的情态。但是,笔墨之争也好,考古发现也好,都不能拿出确凿的证据否定蔡伦对造纸术的首创之功。蔡伦因这份首创之功而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今后也将被世人永久地纪念。
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文字记载,管理流行最广的是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中《蔡伦传》的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记载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后来有些人们又对此提出了异议。曾经有人对《后汉书》作者范晔把握史料的忠实与否提出怀疑,认为范晔把造纸术的发明权归在蔡伦名下有玩弄文人笔法、夸大其辞之嫌,根据是范晔著书时所依据的原始史料《东观汉记》中对此事的说法有所不同。
?后汉书》成书于公元424年,这时蔡伦已死去300多年了,范晔著书所依据的主要原始史料《东观汉记》,是汉明帝时由大学士刘珍、班固等编写的国史。前面说过,东观”是东汉时的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蔡伦曾主持过对那里所藏史料、藏书的勘定工作。《东观汉记》中也有蔡伦的传记,那是在他死后30年公元151年、曹寿和延笃等奉汉桓帝之命所补充写就的。《东观汉记·蔡伦传》的作者们与蔡伦是同时代人。他们掌握大量事实材料。古时史官们写本朝的国史,会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避讳一些事情,将这些事隐去不记,有时会对一些事夸大,但非万不得已不轻易为之,而对于蔡伦却没有这种隐瞒或夸大的必要。所以,《东观汉记·蔡伦传》中所记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可信的。但是,《东观汉记》原书143卷在历代离乱变迁中到元朝就散失殆尽了,现存的只有明清两代的辑录本。《东观汉记·蔡伦传》在清朝乾隆年间编订的《四库全书》中有辑录本。这个辑录本来源于明朝修编的全书《永乐大典》在这个辑录本中,对有关造纸的事情并列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蔡伦典作上方造意用树皮作纸”;另一种是蔡伦“典尚方作纸”“上方”与“尚方”同义。第一种说法是说蔡伦主管尚方时发明了用树皮等原料造纸,第二种则说他主管尚方时尚方生产制造了纸。两种说法的差异在于是否有“造意”即有没有创造发明,争论就由此引起。
由于原书失传,这种争论只能是场缠不清的笔墨官司但是,这种争论无法动摇蔡伦作为造纸术的发明者的地位。《永乐大典》中并列的两种说法,少字而的讹传可能性远比多字而讹传的可能性大。因为人们抄录古书时,均抱有务求忠实的态度,特别是我们的古人,对典籍的尊重更非寻常,所以不谨而漏字的.可能性是有的,但绝不可能去即兴发挥增添什么,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这一点。再者,《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本人对宦官非常仇视,有许多抨击东汉宦官的言论。他即使玩弄文人笔法,也不可能对蔡伦凭空加以赞美之辞。仅此一条,就完全有理由相信蔡伦造纸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除了对《后汉书·蔡伦传》中文字的争议外,唐朝以来的不少学者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早在蔡伦之前,汉朝初年或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用纸作书写材料了。因而,有人认为他只是在和帝年间督导尚方的工匠大量生产纸张;有人认为他比较懂得造纸技术,从而使纸得以成为皇家制造厂的产品;还有人认为他造的纸比以前的质量高些,加工精细些。这些说法都企图否认蔡伦拥有造纸的发明权。不过小编认为蔡伦是造纸的发明人确实也已经锤实,任何争论无法动摇蔡伦作为造纸术的发明者的地位。
科学家事迹材料篇6
19世纪前期,许多化学家都赞同萨尔热拉尔的观点,认为只有多元酸才能制得酸酐。这种意见只是理论上推测,所以法国化学家德维尔并没有轻易附合,他决定用实验来制取一元硝酸酐。他在玻璃管内装满硝酸银晶体,管的一端与装着干燥氯气的管子相连,管的另一端的弯曲部分则浸泡在致冷混合剂中,用于收集反应物。当氯气刚一引入时,透明的硝酸银立即转化成白色粉末状的物质,而玻璃弯管的一端则开始凝聚无色的液体。德维尔正在思索液体是什么东西时,实验室的.门“哗”的一声被推开了,家里的侍女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德维尔先生,太太她”德维尔赶紧往家里跑,直奔妻子卧室。
大夫迎面对他笑着说:“恭喜您,教授先生。太太生了一个儿子!”德维尔进屋安慰了妻子后,唱着歌走回实验室。闻到房间散发着强烈的氯气味儿时,他才意识到刚才手忙脚乱,忘记把实验暂停一下。他马上把所有窗户打开,然后走到仪器跟前。
咦,刚才无色的液体不见了,只有一种透明的晶体。这一定是固体硝酸酐,德维尔心想。他马上对晶体做了几次分析化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完全正确。德维尔的研究推翻了热拉尔的流行观点。当他后来在巴黎作关于硝酸酐问题的学术报告时,在场的观众都是法国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对他的讲话报以长久、热烈的掌声。
科学家事迹材料篇7
钱学森多年从事工作,他为中美两国都培养出不少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拔尖的创新人才。
钱学森为什么能培养出拔尖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是一位拔尖的教授。
据他在美国的一些好友,如f·马勃教授和w·r·西尔斯教授回忆说,钱学森常常把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总是把科学上最新的东西讲给学生听,讲课内容其实比教科书上的高深多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开设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门课,就是边研究边讲课。等他的课讲完了,把讲义加以整理,出版出来,就成为一部世界前沿的科学巨著。
这样的教授,不愁教不出好学生!
钱学森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w·r·西尔斯教授曾经走访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明星教授,他曾经是钱学森在美国的最好学生。他说:“钱教授的考试非常难,他可能出四五道题,你只能希望解出一道,或者对其中一个以上的考题给出不错的开头,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不错的话,你会得到钱教授给的钱学森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美国人考试的评分是钱学森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b、c、d四等,“钱学森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是最好成绩。
有趣的.是,钱学森回国后也把他在美国的这套成功教学方法带回国内。他在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主任时,就给科大首届力学系的学生吃了一顿“杀威棒”。他的开卷考试只出了两道题,第一道概念题,占30分;第二道题是真正的考验,题目是,“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解。”这道题可把全班学生都难住了。你若平时只会死读书不会活运用,根本做不出来。
考试从上午八点半开始,直到中午还没有一个人交卷,中间还晕倒两个学生被抬出去。钱老宣布说:“吃午饭吧,吃完接着考。”直到傍晚也做不出来,大家只好交卷。成绩出来,竟有95%的人不及格。
当然,钱老的考试并不是故意为难学生,在“教训”他们一顿的目的达到后,也得让大部分学生过关呀!于是他想了一个“怪招”:把每个学生的考卷成绩开方再乘以10,算是这次考试的最终成绩。这样一来,你若得了36分,开方等于6,乘以10就是60分。所以凡36分以上的学生都能及格;你若是一个特等优秀生,考试满分100分,100分开方等于10,再乘以10还是100分。所以考100分的人也不吃亏。对他这个怪招的合理性,谁也挑不出毛病,结果是80%的人都及格了,皆大欢喜。
及格归及格,但谁都承认自己的数学基础不够,于是钱老决定,力学系的毕业生延迟半年毕业,专门补习数学,所用教材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工程数学》。
在半年时间里,每个学生光数学题就做了3#多道。由于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学生们受益匪浅,他们在后来的工作中成为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的在“两弹一星”工作中担当重任,出了好几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家事迹材料7篇相关文章:
★ 地震事迹材料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