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包括与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或角色扮演,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评估学生的学术成就,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 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对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 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别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2)放手让学生在样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把教科书第96页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适时加以引导:①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②观察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从而进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3、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复式统计图的不同呈现形式。
师:这里还有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认真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他们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了城乡人口。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记录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师:为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呢?
生: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第96页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需要,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个直条上下重叠在一起的。不论哪种呈现形式,都直观地反映了所统计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评学--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两个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
2、在条形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 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 题 内 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第74-7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初步认识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次性杯子、线、图钉、圆规、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媒体)
举例:你还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学生介绍)
师举例动态的圆:水滴落在平静的水面泛起的一个个圆形的波纹,这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圆。(媒体展示动态的圆)
揭示课题:生活中处处有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初步认识)
尝试探索: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
师提供的工具:线、图钉、一次性杯子、棋子、尺。生自备圆规。
学生尝试利用各种工具画圆。
交流画法:
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利用线、图钉画圆
利用圆规画圆
我们来看看体育老师和数学老师上课的时候是怎么画圆的?
比较各种方法
你觉得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最标准?(用圆规画的圆最标准)
(二)尝试用圆规画的圆,并认识圆心、半径。
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交流画法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点一点,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点上,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小组讨论用圆规画圆的要点。
(板书:定圆心、定半径、绕一周)
老师示范画圆
小结:
在圆中固定的那一个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o都有相等的长度,叫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圆心、半径)(在黑板上的圆中标出圆心和半径)
(三)尝试画半径是2厘米的圆
学生操作
汇报交流画的过程
同桌相互检验
(四)探究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请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个圆。
出示同心圆,看了这两个圆你有什么想法?
这两个圆一个大,一个小,这是因为两个圆的半径长度不一样。所以会一大一小。
出示上下位置半径相同的两个圆,那这两个圆呢?
这两个圆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是因为这两个圆的圆心位置不同,所以会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这两个圆的圆心位置不同,所以会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因为它们的半径长度不一样。所以会一大一小。
通过观察你能不能说说圆心、半径在圆中有什么作用?
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板书)
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拓展阶段: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圆的知识。用圆可以设计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出示媒体)弯月、五环、小花,你想不想也来试试!那我们就来试试吧!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 圆心 决定圆的位置
定长 半径 决定圆的大小
绕一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在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世界城市化现状和城市问题。
2.通过人口问题和城市问题的表现与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本节内容进行正确的人口观、人地协调论的思想教育。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难点是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用具
自制教学投影片:
①“苦难的母亲”
②人口问题及城市问题的表现
③城市人口柱状图及表格
④“主要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表。
教学提纲
第二节世界的人口问题
一、人地关系与人口问题
1.人地关系
2.人口问题的产生
3.人口问题的表现
①资源紧张
②环境恶化
③生活条件等不易改善……
4.解决人口问题的能策
二、城市与城市问题
1.城市化
2.世界城市化现状
3.城市问题
4.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越来越快,有人称我们进入了“人口问题爆炸”的时代。地球大小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物质也是有限的,地球物质也是有限的,不断快速增长的人口会带来哪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课要讲述的世界人口问题。
第二节世界的人口问题(板书)
一、人地关系与人口问题
“人”是指人类,“地”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即人周围的自然界。人类自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地理环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提问]人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关系?(人类要从自然界取各种物质,也要把消耗后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
[教师总结]如果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人类排放的废弃物也没有给自然界带来不良的后果,不改变原有的环境质量。这时,我们说人地关系是协调的。如果因人口增长过快,打破了人地的协调关系,势必要产生许多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为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的产生(板书)
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资源不协调。(板书)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会出现哪些人口问题?(学生可广泛列举。)
[教师总结]
3.人口问题的表现(板书)
①资源紧张:粮食短缺,各种资源不能满足需要。
②环境恶化: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沙漠化、噪声污染等。
③生活条件不易改善: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人均占有的绿地少,教育医疗条件差等。
[展示投影片]“苦难的母亲”(教材第86页)。
[提问]请同学看漫画“苦难的母亲”,这幅漫画的含义是什么?①反映的是地球上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饥饿、战争和贫困等。②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没有做到有计划地生育。)
[展示投影片]人口问题的表现。
[提问]根据投影片,说明人口问题都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乱砍滥伐导致沙漠化;②大气污染;③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和土质退化……)
[提问]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许多人口问题,那么人口长期停止增长或减少会不会也带来人口问题呢?会带来哪些问题呢?(也会带来问题。例如:劳力短缺,老年人增多,也现社会的老龄化并引起社会问题等等。)
4.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提问]人口增长过快或减少都将带来人口问题。怎样才能使人口增长比较合适呢?(①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②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的人口问题是世界范围的。实际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例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就更为突出。如果再比较城市与乡村,那么由于城市人口更为集中,所以许多严重的人口问题又多发生在城市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城市人口也将不断增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城市化及城市问题。
二、城市化及城市问题(板书)
1.城市化(板书)
[提问讲述]请比较一下,城市与农村有什么区别?
比较城市与农村的区别要从人口密度、就业性质、生活条件、教育医疗条件等方面进行。
城市化过程就是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一般表现为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
[提问]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原因是什么?(经济水平提高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人们主动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及生活、教育、医疗等条件。)
[教师讲述]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通常在发达国家里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则较小。
[展示投影片]世界城市人口比重柱状图。
[提问]从1900年至今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增长速度,城市化进行越来越快,)
[展示投影片]“主要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
[练习]请读出美国、澳大利亚、埃及、中国、尼日利亚的城市人口比重。
[提问]根据以上两个图表,你能说明世界城市化的现状吗?(待学生观察思考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以下特点)
2.世界城市化现状(板书)
①世界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发达国家较高,一般大于70%,发展中国家较低,只有30%多一点。
②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大,速度快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③世界上的大城市越来越多
④城市化的重点在发展中国家。
[展示投影片]“各种城市问题的表现”图。
[提问]由于城市人口过多会引起哪些城市问题?(由学生回答,教题归纳总结,写出下列板书。)
3.城市问题:住房拥挤、交通拥挤、垃圾过多、噪声污染等。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解决城市问题有哪些办法?
4.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
[教师总结]
①限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
②加强城市管理。
布置作业
请你写一篇题为《我国的人口问题》的短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