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正确书写方式需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认真完成一份教案才能从而提升个人的整体水平,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习:
1、第102页第1题
填一填:
(1)成人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成人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
看图选方程。学生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
说出“?”等于多少?
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4、第103页第4题
5、第103页第5题、第6题
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三、思考题。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四、总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0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体验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校组织大家秋游,如果每辆车限乘40人,每2人乘坐一排,你知道每辆车有多少排座位吗?
1.口答列式:40÷2=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抓两个要点:(1)因为20×2=40,所以40÷2=20。
(2)因为40里面有20个2,所以40÷2=20。
3.小结: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口算除法。
(板书:口算)
[点评:切实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课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认知准备。]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呈现主题图。教师:如果将题目改为“有200名师生。”
(出示主题图)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一共要坐多少辆车? (2)平均每人花车费多少元?
2.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1)探索200÷40=教师: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板书: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分两个层面。
第一,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这是求200里有多少个40)
第二,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抓两个要点:①因为40×5=200,所以200÷40=5。②因为20÷5=4所以200÷40=5。)
2.如果再增加一个条件“每辆车的租车费为840元”并将问题改为“平均每人需要车费多少元”你们能列式吗?
(1)解释:为什么“÷40”?(这是将840元平均分成40份求每份是多少)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借助学生已有基础知识,抓两个要点:①因为21×40=840,所以840÷40=21。②840÷4=210,840÷40=21。)
方法二可利用生活实例进行解释,把40人分成10组则每组有4人,他们一共需要交纳840元,则每组为840÷10=84元,每人为84÷4=21元,练一练。先口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600÷30=450÷90=640÷40= 都可以利用想乘法算除法来解释,也都可以利用先“÷10”再除以一位数来进行计算。
[点评: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本环节的教学问题与情境紧密结合,注重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自主探索口算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练习巩固、熟练口算
1.教科书第100页课堂活动,完成计算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第102页练习十九1~4题。
(本案例由黄世鱼提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00”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出发,感受生活中圆形物品的特征。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通过正确使用圆规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
4、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培养空间观念,感受到几何图形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圆的概念和画圆的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单、视频、圆规、绳子、圆形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景引入
同学们,一滴水滴到平静的水面上,会形成怎样的波纹呢?(圆形的波纹)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发现圆,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2.欣赏生活中的圆
(媒体展示)你们看,这是老师搜集的一些素材,请大家欣赏。
3.学生交流对圆形物体的感受和对圆的认识
4.揭示课题
看来,生活中圆真是无处不在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走进圆的世界。(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尝试探究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1.交流画法
①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②利用细绳、图钉画圆。(机动)
2.介绍生活中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①展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师:体育老师经常在操场上画圆,他是怎样画圆的呢?(媒体演示)
②老师演示用绳画圆。
师:那老师也试试看,在黑板上画圆。
(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用细绳扎上粉笔,拉直绕一圈。)
师:借助绳子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板书:固定一点,确定绳长。)
③认识圆心和半径。
师:我们把这个固定的点给它取个名字叫“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这根细绳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板书“圆心o,半径r”)
3.引出圆规:生活中除了用这些工具来画圆,聪明的数学家们早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圆规”。
(二)尝试用圆规画圆
1.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有两只脚,一只是带针尖的脚,一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是用来旋转的。)
学生第一次尝试画圆
师: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画圆?画一个圆不成功可以在旁边再画一个。会的同学可在小组内传授经验,互相交流学一学。(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师巡视指导。)
3.老师示范用圆规画圆
师:请看老师是怎样规范画圆的?边看边思考你刚才的画法和老师的有什么区别?
4.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画在作业单上),并交流画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5.师生边交流画法,边尝试第三次画圆。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画一个“×”,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上,握住圆规的把手,把带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交流总结:画圆三步骤:固定圆心、确定半径、旋转一周。
6.学生第四次画圆
请大家再一次拿出圆规画一个最漂亮的圆,画完后标上圆心“o”和半径“r”。
学生展示,纠错
师:画圆还要注意哪些地方?
师:如果手捏住圆规的两个脚来画,会怎么样?画圆会成功吗?
师生小结:就像体育老师用的绳子要拉直,不能改变绳子的长度一样。在画圆时,应保持圆规的两脚距离不变,即半径不变。
(三)探究圆的半径的特征
1.小游戏:比一比:在同一个圆上,谁在30秒内画的半径最多?你发现了什么?
(圆有无数条半径。)
2.师:请你再量一量这些半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是相等的。)
(四)问题解决
师:小胖他们小队正准备做夺宝游戏呢!
出示游戏图:×××××××××(队员)
(宝藏)
①对于这样的队形,你觉得怎么样?
②要使这个游戏公平,你能设计出一个好队形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哪些本领?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业单“我是数学小博士”和“我是小小设计师”中的任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1格代表2个单位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2.当用1格代表2个单位,而要表示的数据不能用整格表示时,可以用半格表示。
过程与方法
1.体验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经历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的转换过程,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2.使学生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1格代表2个单位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解答。
难点: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是否用1格代表2个单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条形统计图卡片一盒牛奶一杯粥一杯豆浆
学生准备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练习本
教学过程
板块一生活激趣,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这里的三种早餐都是什么。课件出示:
生:奶、豆浆、粥。
2.过渡:同学们喜欢这三种早餐吗?
生:喜欢。
3.导入:那老师就将这三种早餐奖励给这节课表现好的三个组。现在我们看一看四(1)班的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是什么?(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教师利用谈话导入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早餐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主动参与学习,又能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板块二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活动1观察数据,完成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例2。
下面是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不包括主食)统计表。
最喜欢的早餐
牛奶
豆浆
粥
人数
6
12
24
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的数据。
预设
生1: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6人。
生2:最喜欢的早餐是豆浆的有12人。
生3:最喜欢的早餐是粥的有24人。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选择一种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3.学生在组内汇报各自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
4.各组汇报并展示各自的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96页的两个条形统计图)
活动2观察对比,交流区别
1.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并说出区别。
2.全班交流。
预设
生1:左边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生2:右边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
3.观察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认为用哪个条形统计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全班交流。
4.小结:有时由于数据偏大,在画条形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代表2个单位。
5.同学们根据条形统计图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6.如果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5人,那么在右边的条形统计图中怎么表示?
学生组内讨论,各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用半格代表1人。
操作指导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对比两个统计图的区别,发现“以一当一”的局限性,总结出“以一当二”的统计图。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9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的填写。
(2)同桌之间合作完成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一个绘制8月的,另一个绘制9月的。
2.巩固提升。
同桌之间合作研究下面的问题:9月和8月比较,天气有什么变化?9月北京已正式进入秋季,你认为北京9月的天气有什么特点?
操作指导
通过9月和8月天气的对比,使学生从数据中发现北京的天气特点,体会到数据中蕴涵的信息的价值。指导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细心、耐心,把条形统计图画得整齐漂亮。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101页3题。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口算、估算和笔算等计算方法的联系,并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1.教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分组交流,完成后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形成如下板书:
2.结合以上知识整理,边整理知识,边完成数学书88页1-4题。(课件依次出示以下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1题。
抽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最简便,引导学生说出:整百数乘整十数,只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显示)
(2)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出估算方法,教师用课件显示相应内容。最后让学生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估算。(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3)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可指名上台板演),课件显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让学生说说每个题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计算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4题。
先分别让活到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显示相应内容),再列式计算并汇报,教师板书。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算简便。
二、基本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1、2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评议。第2题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积的变化规律。(课件显示规律)
2.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4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估算他们大约走了多少米的?
学生1:我把187看成20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000m。
学生2:我把187看成200,32不变,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400m。
学生3:我把187看成19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5700m。
(课件展示以上三种估算方法。)
3.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5题。(课件出示题目及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24×365,可以把24看成20,365看成360,350或400都可以。
三、拓展练习,促进发展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思考题。
教师:请认真看图、审题,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运费的多少会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1:运费少和路程有关。
学生2:运费少还和运的质量有关。(课件显示:与运费少相关的因素)
教师:分组讨论一下,往哪些仓库运费用会少一些?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完成后指名汇报。
学生:如果把粮食运往3号和4号仓库,则运量大,费用肯定多。所以应把粮食往1号或2号仓库运输费用会少些。(课件显示)
教师:看来只要计算出运往1号仓库和2号仓库的总运量,就可以比较出谁了运费更少。怎样计算总运量呢?
学生:运输量可以用“运输吨数×路程”来计算。(如期学生不能说出,则由教师告知学生。)(课件显示)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并比较。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学生1:如果运到1号仓库,总运量是40×10+30×20+20×30=1600
学生2:如果运到2号仓库,总运量是50×10+30×10+20×20=1200。所以运往2号仓库运费最少。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89页3题,90页6、7、8题。
六、课外阅读
数学书91-92页:你知道吗?——奇妙的乘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天平)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你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
(两边的质量相等。5=5)
2。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右侧也加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动手实验,列算式
4。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
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x=10)
6。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7。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8。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9。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活动二:解释运用:解方程
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什么是未知数?
(2)根据刚才我们的游戏,你会求x?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8—8=10—8
x=2
(3)怎样检验?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理解题意,解方程
活动三:建立模型。
1。看书: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能成立吗?你怎样验证?
3。解释运用:解方程
(1)饼400克,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列方程?
4x=400
(3)怎样解方程?
4。试一试:解方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