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遵循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教案需要包括教学活动的安排,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岛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小岛的教案篇1
设计意图
?会游动的小岛》是一则典型的.排图故事,故事内容可根据图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而改编成不同情节的故事,因此非常适合大班的孩子开展排图阅读。通过排图更能激发大班幼儿连贯的讲述故事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活动中我灵活的运用图片的特点设计教学流层,使孩子在活动中充分的运用语言进行讲述,获得“说”的快乐。这则故事很好的利用图片前后变动的特点,让幼儿灵活的掌握阅读图片的方法和根据图片讲述故事的能力。因此在活动中,我给幼儿充分的时间、空间,通过自读、共读、同伴读等方式让幼儿进行图片的阅读,在讲述与倾听中感受运用语言的快乐。
活动目标
(一)能根据图片的线索找寻答案,并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描述。
(二)重组图片进行创造性讲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挂图。
经验准备:了解海龟的外形特征。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了解彩虹的七彩与拱形的特点(猜谜导入:进一步感知彩虹的特点,满足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1.“一座七彩桥,白云上面架,平时不见面,雨后才见它。
2.组织讨论:你觉得哪些东西像彩虹?
(二)听故事,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的情感(分析欣赏:首先让幼儿欣赏前半部分后,设置悬念“你猜猜看小青鱼看到虾公公伤心的样子会怎么做?”给幼儿想象的空间,产生对他人、社会的亲近态度。)
1.教师有感情地讲述,幼儿倾听。故事里有谁呀,发生了什么事情?
2.虾公公躺在小青鱼的背上,看到了什么?它是怎么说的?小青鱼又是怎么回答的?
3.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虾公公会把彩虹当成七彩虾呢?
4.小青鱼看到虾公公伤心的样子,心里怎么样?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讨论,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经验提升: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组织讨论:你认为小青鱼这样做好吗?好在哪里?
小岛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2、按要求积累词语,有选择地写一写。
1、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文章分成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2、了解设问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文章分成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难点:了解设问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习谜和踪。
今天我们学习30课 小岛失踪之谜 齐读课题。
看者老师板书课题,注意谜和踪的写法。
指导谜和踪的字型及书写时注意事项。
二、 检查预习。
1、 谁能看着生字表组词读生字。
处理“漂”这个多音字
piǎo 漂洗 漂白
漂 piào漂亮
piāo漂离 漂移
2、 这些生字是怎么记的?
形声字:谜 据 踪 珊瑚 礁
重点提示:毒 摄
3、 练习,区分下面的字形,再组词。
踪( )谜( )经( )
综( )迷( )径( )
4、 给下面但是字加一部分组成新字。
宗( ) ( )居( )( )焦( )( )聂( )( )
5、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正确。
提示 哈斯顿.舒尔茨 噬食 罪魁祸首 攫取 澳大利亚
腕足 棘皮
6、 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互相帮助。
三、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 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默读课文,提出来。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学生可能问:小岛还有失踪的,那么真正的谜底是什么?
二、浏览课文,自己寻找答案。
三、这两种说法你觉得哪种更科学?找出理由谈一谈。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星鱼的语句,先读一读,再说说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
生活在南太平洋中的巨大的星鱼,直径超过1米,样子就享年一只大圆盘。它们的身体四周长有16条攫取食物用的腕足,每条腕足上都布满了。
读了这段话你感觉到了什么?(大 厉害 能吃)
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这种星鱼以珊瑚和珊瑚礁为口粮,而且胃口极好,一条星鱼一昼夜能够噬食掉2平方米面积的珊瑚礁。
抓住2平方米和胃口极好理解星鱼是造成岛屿失踪的罪魁祸首。
有语气地读这段,把星鱼的能吃读出来。
因此,当它们对珊瑚礁小岛群起而攻之时,常常会使那些小岛在不长的时间内瓦解消失。有一些大的珊瑚岛则因为根部被咬断而成为无根之岛,在强大的海流冲击下,漂离了原来的位置。
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大岛和小岛是怎样失踪的。
五、再次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写了岛屿失踪的真正原因。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导学生处理第三自然段
1、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什么事情?哪样呢?这句话是接着哪句话来说的?这句话放在这起什么作用?)
2、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经过多年周密的研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句话与上面的句子有什么关系?)前面那句话提出了问题,这句话作出了回答。
3、再读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4、小结:过渡段主要是承上启下,但是引起下文的作用更大一些,所以应该把第三自然段与4-7段放在一起,讲的是岛屿失踪之谜。
5、课文的1、2 段讲了什么呢?
6、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呢?按两部分读课文。
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认识了一种新的句子那就是设问句,读课文中的两句话,说说这种句子在文中有什么好?
七、有感情地读全文。向你的同学说一说岛屿失踪的真正原因。
八、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小岛失踪之谜
被外星人盗走
星鱼吃掉
小岛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智、慧、揣、摩、弥、质、霍、爆、熔、坍”10个生字,并积累“揣摩、弥漫、扩散、波涛汹涌、瑰丽夺目、争论不休、不翼而飞、无影无踪”等词语。能用联系上下文及其它方法理解词语,学习给文中有关词语找意思相近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了解课文分成“小岛真是太神秘了”和“其中的奥秘”两大部分。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懂得大自然的奥秘要靠人类去探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揣摩、弥漫、扩散、波涛汹涌、瑰丽夺目、争论不休、不翼而飞、无影无踪”等词语。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了解课文分成“小岛真是太神秘了”和“其中的奥秘是什么”两大部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1、欣赏描绘大海的图片。 师:大家看,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大海,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又波浪滔天,真是变化莫测,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大海都不一样吧,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心目中的大海
2、师:关于大海,还有许许多多人们猜不透的迷呢。来,自己读读这句话。 出示:大海像位幽默智慧的老人,总爱抛出一个个谜语,引逗人们去揣摩、探究。
(1)学习生字:慧、揣
(2)指名读,正音“揣”。理解:揣摩
(3)再指名读,齐读。
3、今天这位幽默智慧的老人又抛出了其中的一个谜语,让我们一起去揣摩、探究一座神秘的小岛,揭开它的谜底。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神秘”
1、昨天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知道这座神秘的小岛叫——格雷海姆岛。(指导读好岛的名称)它就在——地中海。 板书:格雷海拇岛、地中海
2、检查字词。 出示生字: 智 慧 揣 摩 弥 质 霍 爆 熔 坍
师正音:“熔、爆”形声字 “ 揣”的读音 “质”的声调 比较组词。 揣( ) 爆( ) 坍( ) 熔( ) 端( ) 暴( ) 塌( ) 容( ) 出示词语。朗读: 幽默、揣摩、水气弥漫、波涛汹涌、扩散、蘑菇状、闷雷般、瑰丽夺目、令人费解、争论不休、碧涛万顷、忽隐忽现、坍塌、不翼而飞、爆发、熔岩
3、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找一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小岛是非常神秘的?
4、交流; 出示: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1)指名读,板书:忽现忽隐
(2)齐读。
5、理清层次,理解内容。
(1)课文的哪几节写了小岛忽现忽隐?(2-4节)
(2)那么课文的第五节又写了什么?
(3)师:课文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神秘的小岛。
三、层层深入,了解“神秘”
1、自读课文2-4节,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是何时出现?又何时消失?用直线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
(1)一周以后,这艘船在返航途中又经过这里,船员们惊奇地发现海面沸腾的地方出现了一座小岛。
指导读句。 师:辽阔的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一座小岛,这着实让人感到——惊奇。
(2)就在外交家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大自然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新岛不翼而飞了。 理解:争论不休、不翼而飞。 指导读好“争论不休、天大的玩笑、不翼而飞”这三个词。 指名读句子,谈谈感受,体会小岛消失的不可思议。
(3)据说,1950年小岛又在海上露了一次面,随之,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指名读,理解“无影无踪”,其实,“消失得无影无踪”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不翼而飞”,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使语言更生动。 指导读句;
3、小结:小岛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一会儿又出现,随之又消失,这就是忽现忽隐。这座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齐读句子: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词语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些什么?
二、研读课文
1、在自读2-4节时,还有哪些令人称奇的景象也让你觉得小岛是十分神秘的?
(1)忽然,船上的人们看见附近的海面水汽弥漫,波涛汹涌,海水像是沸腾了一样,还不时从海底传来隆隆的闷雷般的响声。不一会儿,一股烟柱冲天升起,随即扩散成一个蘑菇状的汽云,情景十分壮观。入夜,那片海域更是光辉闪耀,瑰丽夺目。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着实令人费解。
① 教师引读,理清层次。
② 结合文字,谈谈感受。
③ 图片观摩;海底火山爆发时的情景。体会情景的壮观,并理解“弥漫、波涛汹涌、扩散、魅丽夺目”等词语,指导读好相应的句子。
2)又过了一周,地质学家霍夫曼赶来考察,小岛已经高出海面20米了。不到一个月,小岛竟然长到海拔60米,周长近两公里。后来,这个岛被命名为格雷海姆岛。
①指导朗读;结合“又过了一周、不到一个月、竟然”、“高出海面20米、长到海拔60米、周长近两公里”等语句,体会小岛长得快,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非常神秘。
②文中在描写格雷海姆岛出现和隐没的过程中,用了不少表示时间的词语,除了这些还有的也请圈出,并想想它的作用。(如“1831年7月10日、一周以后、1950年”,时间短、变化多,更显小岛的神秘)
5、小结:看来,不仅是小岛忽隐忽现让人觉得神秘,就是这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也让人捉摸不透啊,着实令人感受到它的“神秘”。 齐读句子: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三、揭示奥秘,训练语??
1、师:课文的2-4节写了小岛的神秘,好比是一个谜语的谜面,那么这个谜语的谜底也就是这个小岛之所以神秘其中的奥秘又是什么呢?这个谜底是谁揭晓的呢?请大家读读第5节,完成填空。
2、出示:原来这是海底火山在作怪。海底火山众多,一旦 _____, 喷出的_____就在海底不断堆积,形成_____。水下山____海面,便形成了岛,称为 ____。堆积物要是___,低于海面,火山岛就_____了。如果火山继续____,随着熔岩的堆积,火山岛就有可能再次
3、用句式说话:人们看见小岛忽隐忽现,是因为 。
4、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格雷海姆岛,体会到了它的神秘,我想它一定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你还知道大海有哪些谜?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做个有心人去查一查,明天我们来交流。 齐读:大海像位幽默智慧的老人,总爱抛出一个个谜语,引逗人们去揣摩、探究。
板书设计:
忽现忽隐
神秘的小岛
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上海作业第23课。
2、家长报听写生字10个,词语30个。
3、预习第24课。 预习要求
(1)查生字词,解释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南极的哪些风?什么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背诵第2节和第4节。
(4)预做词句活动室习题。
小岛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片的线索找寻答案,并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描述。
2、重组图片进行创造性讲述,体验创编故事的快乐。
3、能分析故事《会游动的小岛》的情节,培养想象力。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课件、人手一份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
二,直接引题。
1、这是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对幼儿的回答,教师暂时不作肯定或否定。)
2、播放动画。原来是会游动的小岛。小鸟看见了小岛,它会怎么做呢?
3、出示图一和图二。发生了什么事情?谁能用把这两幅图片有连贯的句子说一说?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讲述这两幅画面的图意。
三、出示第三幅图。
1、请幼儿看着画面将三幅图联系起来讲述,教师再作简单的小结。
2、出示第四幅图。请幼儿说一说:天亮了,小鸟到了哪里?这个会游动的小岛原来是什么?
3、教师带幼儿一起将四幅图连贯地讲述一遍。
4、每名幼儿按以上的顺序结合图片和同伴相互讲述,教师巡回倾听,了解幼儿的讲述情况。
5、请个别幼儿讲故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讲述,教师和其他幼儿给予评价。
四、移动图片。
1、教师神秘地将图片的次序打乱,使故事情节发生变化,教师把新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并将刚才的故事和新的故事作一比较。
2、请幼儿将试着改变图片次序,编一个新的故事。
3、根据个别幼儿的讲述,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设计意图:
运用似龟似岛的画面把幼儿带进悬念之中,诱发幼儿讲述的积极性。
引导幼儿讲述图片的内容,为连贯的讲述做铺垫。
重组图片次序讲述故事,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创造性。
?会游动的小岛》反思:
在图片中似龟似岛的画面把幼儿带进了悬念之中,诱发了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活动巧妙地运用这个悬念,使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使的幼儿有趣味地描述故事情节。
重组图片次序讲述故事,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与创造性。按照原来次序讲述是“基础”,一般的幼儿能够按照原来图片顺序有序、清楚地讲述就行了。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要将图片重新编排顺序进行创造性讲述。这样幼儿在讲述中才看出那些幼儿讲述的比较丰富,哪些幼儿还要加强练习。
由于在活动中时间的关系,有一些幼儿讲述的较少,这些幼儿只能在活动后或在区域活动中中继续操作和讲述,对于幼儿讲述较好的片段,教师应该讲述给其他的小朋友听,可以让小朋友模仿编故事。
小岛的教案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三个字,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了画师的称赞,在讨论中,感受学习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
讨论、阅读、联系生活实际等相结合。
感受学习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教学难点: 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认读三个字,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了画师的称赞,在讨论中,感受学习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提示: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画出好词。
2、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好词和好句子?
3、提示:和你前后位的同学合作进行读课文,要读正确流利。
4、引导: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5、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二、汇报交流: 思考问题: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到底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引导:谁能读好师傅说的话语和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
四、总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但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五、延伸:激发兴趣:你也曾经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吗?还有没有同学是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事?
举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
六、拓展思维:
提示: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1、画“藏”——深山藏古寺
2、画“声”——蛙声十里出山泉
3、画“香”——踏花归来马蹄香
文本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3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文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设问及其作用。2、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文章分成两部分。知道星鱼是造成南太平洋上有些小岛神秘失踪的罪魁祸首,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学生可能问:小岛还有失踪的,那么真正的谜底是什么?
二、浏览课文,自己寻找答案。
三、这两种说法你觉得哪种更科学?找出理由谈一谈。
1、舒尔茨的观点什么地方让你怀疑?读,说一说。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星鱼的语句,先读一读,再说说小岛失踪的真正原因。
读,找,画下来,一起来看一看,投影出示:
生活在南太平洋中的巨大的星鱼,直径超过1米,样子就享年一只大圆盘。它们的身体四周长有16条攫取食物用的腕足,每条腕足上都布满了。
读了这段话你感觉到了什么?(大 厉害 能吃)
作者怎样介绍星鱼大,用什么方法?
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这种星鱼以珊瑚和珊瑚礁为口粮,而且胃口极好,一条星鱼一昼夜能够噬食掉2平方米面积的珊瑚礁。
抓住2平方米和胃口极好理解星鱼是造成岛屿失踪的罪魁祸首。
有语气地读这段,把星鱼的能吃读出来。
因此,当它们对珊瑚礁小岛群起而攻之时,常常会使那些小岛在不长的时间内瓦解消失。有一些大的珊瑚岛则因为根部被咬断而成为无根之岛,在强大的海流冲击下,漂离了原来的位置。
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大岛和小岛是怎样失踪的。
五、再次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写了岛屿失踪的真正原因。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导学生处理第三自然段
1、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什么事情?哪样呢?这句话是接着哪句话来说的?这句话放在这起什么作用?)
2、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经过多年周密的研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句话与上面的句子有什么关系?)前面那句话提出了问题,这句话作出了回答。
3、再读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4、小结:过渡段主要是承上启下,但是引起下文的作用更大一些,所以应该把第三自然段与4-7段放在一起,讲的是岛屿失踪之谜。
5、课文的1、2 段讲了什么呢?
6、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呢?按两部分读课文。
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认识了一种新的句子那就是设问句,读课文中的两句话,说说这种句子在文中有什么好?
七、有感情地读全文。向你的同学说一说岛屿失踪的真正原因。
课后拓展:
强调易读错、写错字:
径 礁 漂 摄
给下面但是字加一部分组成新字。
宗( ) ( )居( )( )
焦( ) ( )聂()( )
形近字组词:
综( ) 迷( ) 据( )
踪( ) 谜( ) 剧( )
经( ) 湖( ) 漂( )
径( ) 瑚( ) 飘( )
处理“漂”这个多音字
piǎo 漂洗 漂白
漂 piào漂亮
piāo漂离 漂移
小岛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独立学习本文的10个生字。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阅读中重点理解“揣摩、忽现忽隐”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理解词句,结合课文的学习重点理解关键句:
“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第二小节描写海面奇异壮观的句子。练习复述小岛成因的语段。
4、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预习要求:
1、 读通课文。
2、 借助字典理解“揣摩”,“忽现忽隐”的意思,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翼而飞、无影无踪、碧波万顷”的意思。
3、 读了课文,你对小岛有了哪些了解?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学习第一小节
1、师:见过大海吗?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约占整个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说说你对大海的印象。(生自由交流)
2、广阔无边的大海有很多现象人们无法解答。文中作者这样描写大海。(出示第一节)
出示:大海像位幽默智慧的老人,总爱抛出一个个谜语,引逗人们去揣摩、探究。
a) 生字泛红,指名拼读。
“揣摩”是什么意思?(点评:准确,查词典找出词语解释条很便捷)
也可以分别找到“揣”“摩”的义项,(揣:估计,忖度;摩:研究切磋。)
再合起来解释。(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小结解释词语的方法:词语中有两个字都是新词,理解词语的时候可以借助字典选出字的义项,再把两个字的意思合在一起说一说。
b) 这节课我们一起揣摩、探究大海抛出的这个谜语。
板书:神秘的小岛
(提醒秘字笔顺)
二、 预习反馈,初步了解小岛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对这座小岛有了哪些了解?
师相机板书:格雷海姆岛(指名分别读) 地中海 火山岛 忽现忽隐
相机评点:找到了很重要的信息;读得很仔细;
2、请同学试着用黑板上的这些词介绍一下这座小岛。
预设:格雷海姆岛位于地中海,它是一座火山岛,很神秘。
格雷海姆岛是一座神秘的小岛,它位于地中海,是火山岛。
过渡:同学们说得完整、清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写出了小岛的神秘?
三、抓住重点句,理清文章线索
过渡:快速浏览全文,课文中有句话直接写出了小岛的神秘?
1、解释重点词,理解句意
出示: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1)初步理解“忽隐忽现”
l 小岛的神秘在于它——“忽现忽隐”(生齐,师板书)
l “现”指——出现;“隐”指——消失;习惯上我们常说忽隐忽现,文中写“忽现忽隐”要告诉我们——小岛是先写小岛出现,再写消失。
l 这句话直接告诉我们小岛的神秘就是因为它的“忽现忽隐”。
(感叹句的语气)齐读。
2)借助重点句,理清文章脉络
师:接下来学习作者怎么写出小岛忽现忽隐的。(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的`哪几小节写了小岛的忽现忽隐?(可提示句子的前后语段:第5小节呢?)
预设:先写小岛是怎样忽现忽隐的,这是描写了看到的现象(相机板书);再写了小岛是火山岛,这是小岛忽现忽隐的原因(相机板书)。我们可以按这样的线索把课文2到5小节分成两个部分。
板书:现象 原因
四、深入学习“忽现忽隐”,体会神秘
(一)学习第二节,感受小岛出现前的奇异景观
过渡:读读课文的第二节,作者先写了什么?
出示:1831年7月10日,一艘船在地中海航行。忽然,船上的人们看见附近的海面水汽弥漫,波涛汹涌,海水像是沸腾了一样,还不时从海底传来隆隆的闷雷般的响声。不一会儿,一股烟柱冲天升起,随即扩散成一个蘑菇状的汽云,情景十分壮观。入夜,那片海域更是光辉闪耀,瑰丽夺目。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着实令人费解。
1、(预设:这一节写了小岛出现前海面上的景象。船上的人们看到了什么景象?感到怎样?)
(追问:费解就是难以解释。难以理解)
2、那时,船上的人们究竟看见了什么?听见什么?
水汽弥漫,波涛汹涌,海水像是沸腾了一样——集聚着能量;看到这样的海水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从海底传来隆隆的闷雷般的响声——声音巨响;这声音听了让人感到震耳欲聋。(罕见)
一股烟柱冲天升起,随即扩散成一个蘑菇状的汽云——形状像蘑菇一样的云体,一般由激烈爆炸瞬间产生。从画面上看蒸腾的汽云遮住了一大片的天空。(壮观)
光辉闪耀,瑰丽夺目——颜色艳丽;光彩闪耀;惊叹(奇异)
交流——读好句子
个别——分句齐读
3、 齐读第二节。
那一刻船上的人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海面上奇异、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着实令人费解。”(“着实”泛红)
眼前的景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个特殊的日子。(板书:1831年7月10日)
4、 师:请你用上这些词语介绍海面上的景象?(插图配合“水汽弥漫、波涛汹涌、隆隆的、蘑菇状的汽云”等词语。)
(指名2名学生交流)
(二)学习第三节,进一步体会“忽现忽隐”
过渡:奇异的景象,实在让人费解,接着作者是怎样写出小岛忽现忽隐的呢?默读课文第3、4小节用横线划出写小岛出现和消失的语句。
出示:一周以后,这艘船在返航途中又经过这里,船员们惊奇地发现海面沸腾的地方出现了一座小岛。
又过了一周,地质学家霍夫曼赶来考察,小岛已经高出海面20米了。
不到一个月,小岛竟然长到海拔60米,周长近两公里。
同一年底,人们再来这里,只见碧波万顷,别无他物。
据说,1950年小岛又在海上露了一次面,随之,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1、生交流,逐句出示。
2、文中写了小岛几次出现、消失?(两次都是先写出现,再写消失)
3、作者重点写了小岛的第一次出现,和老师配合着读读这些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用上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用笔圈一圈)
(生答师板书:一周以后 又过了一周 不到一个月同一年底)
追问:想想每句话都写了什么,用上了表示时间的词语要表现什么,和同桌讨论一下?
a) 小岛出现得很突然,从无到有变化很大。
b) 小岛在不断地变大,在极短的时间,它的变化很大。
高出海面20米 长到海拔60米
过渡:再读读这个词——“忽现忽隐”,写出了出现和消失得很快。
c)除了表示时间的短语,还有哪些词句写出了小岛的出现和消失让人感到突然?
(变色“惊奇 竟然”——读好句子)
过渡:再读读这个词——“忽现忽隐”,写出了出现和消失得让人感到突然和意外。
l 小岛的第一次出现和消失已经写得这样具体,为什么还要写小岛的第二次出现?(板书:1950年)
(预设:“据说”,写出了人们对小岛的出现消失表示并不确定,手指:“1950年”距人们第一次发现小岛已有一个多世纪。人们很难找小岛的出现和消失的规律。)
小结:作者列出一连串表示时间的词语写出了小岛出现和消失的变化无常,让人感到突然,这就叫——忽现忽隐。齐读。
再次出示(齐读)——: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三)学习第五小节揭示奥秘,了解小岛成因
过渡:课文最后一节向我们揭示了谜底,具体解释了这类火山岛的形成。自由读第五小节,在文中圈画关键词说说火山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相机板书: 熔岩堆积(图示板演)
书写指导熔岩坍塌(图示板演)
b)男生读火山岛出现的句子,女生读火山岛消失的句子。
c)能不能看着黑板试着解释小岛忽现忽隐的神秘现象?(练习详细复述)
三、总结全文
大海还有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期待同学们去揣摩、研究。再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出示:大海像位幽默智慧的老人,总爱抛出一个个谜语,引逗人们去揣摩、探究。
板书:
神秘的小岛
地中海 格雷海姆岛
1831年7月10日
一周以后
又过了一周 忽现忽隐 火山岛 熔岩堆积
不到一个月 (现象) (原因)
同一年底 熔岩坍塌
1950年
小岛的教案6篇相关文章:
★ 江南的教案6篇
★ 跨的游戏教案6篇
★ 水的作用教案6篇
★ 肾的结构教案6篇
★ 猴的来历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