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最后一道工序,写教案的目的是教师用于课堂教学,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语文题教案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题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课本p33~35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两封信情感的不同,能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
4.体会到要微笑着面对生活,做一个传递快乐的人。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感受两封信情感的不同。
【教学难点】
1.体会到要微笑着面对生活,做一个传递快乐的人。
2.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一封信)大家看,这是什么?(一封信。)对。当亲友不在身边时,我们可以把想告诉他的事写成一封信寄给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信的课文。
2.谁来读一读课题?
3.齐读课题。
4.看着课题,猜猜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呢?(学生交流。)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词或短语,认读。
削土豆修台灯一沓纸刮胡子冷清肩??
一团纸一束花重新朝向闪闪发光又蹦又跳
2.指导学生理解“削”“刮”等动词。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3.理解“一沓纸”和“一团纸”的区别。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数量短语吗?
4.用“闪闪发光”“又蹦又跳”造句。
三、认知贯通
1.指名分段读课文,并穿插学习文中部分生字及词语。随机提问:露西写了几次信?
2.自己轻声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露西两次写信分别写的是什么?第一次写的内容用直线画出,第二次写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
3.想一想,这两封信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
四、指导书写
1.自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布局。
2.观察老师范写,学生描红。说一说写这些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重点指导“封”“信”“圆”“珠”“笔”“电”“影”。
4.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露西给爸爸写了两封信,谁还记得分别写了什么呢?
二、巩固提升
1.学习第一封信。
(1)请一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封信里写了什么。
(2)我们一句一句地看信里写了什么,好吗?
①信里,第一句就告诉爸爸,“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②还写了什么?(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想想爸爸在家时还会和“我”做哪些小游戏?
③还写了什么?(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是呀,负责修理东西的爸爸不在家,我们真拿坏的台灯没办法,真令人伤心啊!想一想:仅仅是台灯坏了需要爸爸修吗?还有什么是需要爸爸做的?
④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家里很冷清。)爸爸要过半年才能回来,现在只有露西和妈妈在一起了。露西要一个人回家,一个人烧饭,家里静悄悄的。假如爸爸在家,那该多好啊!
(3)可是,要那么长时间才能看到爸爸,所以她心里对爸爸是多么——想念。谁能把露西对爸爸的想念读出来?(读信的内容。)
(4)这封信越写越让人——伤心。谁来做伤心的露西?齐读。
(5)总结:露西写的好像都是一些不开心的事情。爸爸看到这么多让露西伤心的事情,可能会怎么样?
(6)是啊,露西看到妈妈过来,也觉得自己的这封信写得——不好。
2.所以妈妈让她——重新写。
(1)理解“重新”。
(2)这次写信,注意到了吗?是露西一个人的话吗?
(不是,是妈妈和露西的话。)
露西说:“亲爱的爸爸……”
妈妈说:“我们过得挺好。”
妈妈的话就是想让露西告诉爸爸生活里让人——高兴的事情。
(3)出示:“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①这里没写出来是谁说的,你能猜猜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②指导朗读。
(4)刚才说,台灯坏了,修不好,很让人伤心。现在妈妈找爸爸要什么?(螺丝刀。)爸爸不在家,我们可以——自己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5)妈妈还宣布了一个好消息。谁来读?露西的反应是什么?谁来演露西?(学生表演。)
(6)总结:现在你对比出来了吗?两封信内容不同,收信人的感受也会怎样呢?
(7)小组交流。
(8)是啊,露西的第二封信虽然内容很平常,但是这些平常的.小事,传达给爸爸的是她和妈妈过得很好,让爸爸不用担忧。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啊!让我们再来读读露西和妈妈写的信,把快乐传递给爸爸。(男女生分读。)
(9)信的最后,露西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思念,还画了——一大束鲜花,表达了对爸爸深深的——祝福。
【板书设计】
一封信
第一封信第二封信
伤心开心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学生和文本的互动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师解决基本字词困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课文内容,朗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得出感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语文题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感受大自然赋予小城的美,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记叙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词句,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
设计理念: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媒体选择:录像机、电视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这一堂课继续学习第15课。(板书海滨小城)昨天,我们领着大家一起来到作者的家乡广东,欣赏了家乡的海滨,回忆一下,海滨在你脑海里是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欣赏一下这迷人的海滨小城。
播放录像。
[简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仿佛置身于这一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海滨小城的美。唤醒学生对海滨小城美景的憧憬,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
2、上节课通过合作学习,提出一个问题:
投影:合作学习,提出问题
?海滨小城》一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城的美丽与整洁?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二、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投影: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读读书、看看图,小组讨论这一问题。
汇报员汇报:(板书庭院、公园、街道)
三、精读课文,领语研究策略。
(一)、现在我们一起随作者来到小城看看庭院,庭院到底美在哪儿呢?
1、投影:庭院美表现在()
①绘画:a、小组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b、理解这部分内容,给身边的画涂上色彩。
②品画。③感悟。④欣赏
2、我们准备按照以上4个步骤完成任务,首先来完成第一步绘画,指名读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绘画。
3、(出示其中一小组一幅画)咱们来品味一下这幅画,看看你们自己合作画的画,看看庭院美在哪儿?(指名回答)
a、这一幅画中我看到了有按树、椰树、凤凰树……庭院栽满了树,绿村成阴,让人心旷神怡。
b、我仿佛从这一棵棵树上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让人神清气爽。
c、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一片片红云中。
d、看到这幅画,不由让我想起了一首歌,大家唱《绿叶》。
[简评:树木多,读者看不出庭院的美,通过绘图、品味图,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视觉的感官协调,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的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对语言文字就会有活生生的感受]
4、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再来感悟一下课文,你从课文哪些句子感悟、体会出来庭院很美。
指名学生回答:
①出示黑板填空: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好像小城都笼罩在()。
②指名填空:自由读这句话,“热闹”让你体会到什么。“红云”指什么?这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5、师小结:这么多的树、这么艳的花,时时飘来阵阵浓郁的香味,谁还会说小城不美呢?让我们再一次欣赏一下庭院的美,小组自由读,读出庭院的美。
指名小组读。
[简评:由文给图,由图悟文,图文并茂,感知升华,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因而学生的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便水到渠成]
(二)、除了庭院美,其实公园更美,那么公园美表现在哪儿呢?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工作单上布置的各项任务。
1、出示工作单
①小组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
②找出重点句子,体会公园的美。
③仔细观察图,发挥想象,说说人们在榕树下的活动。
2、指名分项解决问题
①指名小组找出重点句子。
比较: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桑
榕树就像大桑
读一读,比一比,感悟一下哪一句话好。
指导朗读这一句话,突出“一棵棵,一顶顶,绿绒,”读出榕树的美。
②过渡:榕树不仅形状美,颜色也美,请大家看看图,想象人们在榕村下的活动。
3、出示投影(公园里人们的活动图)指名学生上台指着讲。
[简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减少了繁琐的提问,提高了训练频率,激活了学生参与热情,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广收信息,大胆交流,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加之句子之间的比较扎实了学生的基矗]
正因为这里环境优美,人们才在这里游玩、休息,请同学们在下面练一练,用你的朗读,读出公园的美。
(三)、小城的庭院美,公园更美,街道也美,从哪儿看出来呢?读读第六自然段,找出答案。
1、指名回答。
2、出示练习,填空:小城的街道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咚吱咚吱地响好像()
填空:从这句话你感悟到什么?
3、指导朗读。
(四)、同学们,作者由海滨来到小城看到这么优美舒适的环境,会自言自语些什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
四、学生质疑。
五、课外延伸。
出示投影:小练笔:模仿《海滨小城》写一处校园景色。
小想法:最近兴趣小组上完后,学校环境大变样,纸屑满地飘,灰尘满天飞,学了《海滨小城》有何感想?
小调查: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对家乡环境的污染做个小调查,写一份倡议书,向学校的广播台投稿。
[简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这一课外延伸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和消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六、板书设计:
语文题教案篇3
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八、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归纳小结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十、作业布置
1、联系词的上下句,品味下面彩色字的意味。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语文题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筝、鼠”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折、纸”等8个生字,会写“纸船、松果”等9个词语。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继续学习默读,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
2、继续学习默读,对如何交朋友有所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房子、风筝、纸船
教学过程
一、猜读生字,导入新课
1、ppt出示图片:纸船,猜一猜,读什么?指导书写:纸
2、ppt出示图片:风筝,猜一猜,读什么?你怎么猜出来的?“筝”读轻声,怎么记住筝?
3、出示课文图片:风筝高高飘扬在蓝天上,纸船悠闲地漂流在水中,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呀!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纸船和风筝,一起书写题目,齐读题目。
二、初步感知,识记生字
1、第一遍默读:试着不出声,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第二遍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画出,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哪儿?他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三、随文识字,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一段
1、小朋友们刚才读得非常认真,故事中的主人公小熊和松鼠也为大家感到高兴。(松鼠和小熊)出示图片。简笔画:老师边板画边描述:松鼠和小熊住在这美丽的山林里,这里有蓝蓝的天,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茂密的树林,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儿,这是松鼠和小熊的家,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
2、贴房子。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第一段)
3、你真会读书。你来读读第一段: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
4、看图猜读“鼠”,并组词。
(二)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1、(教师手指板画)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虽然距离很遥远,但是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默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生:纸船和风筝让他们成了好朋友(你说得真简洁,那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呢?)
3、出示句子:
a、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b、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4、漂、飘的教学。出示句子:a、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b、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1)都是piao,什么地方不一样呢?生答:漂是三点水,飘是风字旁。
(2)谁能把他们贴到黑板上合适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贴?(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
(3)小结:原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比一比,谁能把这两个飘字送回家。
(4)出示选字填空。
飘漂
(1)天空中()来几朵白云,挡住了太阳公公。
(2)美丽的花瓣落在水中,顺水()走了。
5、纸船和风筝是友谊的使者,将松鼠和小熊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小熊收到纸船这份礼物时,乐成啥样子了?(出示图画,观察小熊的眼睛、动作、神态等,很开心,很高兴。)课文里有一个词语形容了小熊现在的样子,就是——乐坏了。
6、你来找一找课文里说小熊乐坏了的这一段,自己来读一读。出示第三段: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识记:祝
(1)自读,想想:小熊为什么乐坏了?(生:小熊收到了纸船。生:小熊收到了松果、纸条。生:小熊收到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2)这可不是一般的礼物。这纸船是松鼠自己折的;松果是他亲自摘的,还是他最爱吃的;纸条上的话是他自己想的;“祝你快乐!”这句祝福的话还是小松鼠亲自写的,难怪会让小熊乐坏呢!
(3)朗读指导:你能不能读出小熊乐坏了?注:重读“乐坏了”;收到别人祝福是很开心的事,我们要大声读出祝福语,再来试试看!男生读。让我们快乐地再来读读这一段。
7、小熊收到礼物和祝福乐坏了,那松鼠呢?(也乐坏了)出示第五自然段: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识记生字:抓、幸
(1)他为什么也乐坏了呢?交流:生:松鼠收到风筝生:收到草莓生:收到了祝福语。生:松鼠送给小熊礼物,小熊也回送给他礼物,他也乐坏了。生:松鼠的付出有了回报,交到了朋友,他也乐坏了。
(2)是啊,松鼠在送出礼物和祝福的同时也收到了礼物和祝福,还交到了小熊这个好朋友,他得到的快乐比小熊还要多呢!
(3)指导朗读:那你能读出松鼠“也乐坏了”的心情吗?男女生分段读。
(三)学习7——11自然段
过渡:是呀,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给他们带来多少快乐呀。(忧伤的音乐响起,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第七自然段)出示句子: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1、小熊和松鼠此刻的心情怎么样?(难过)
2、出示8、9自然段,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这两个自然段:
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3、可是读了这两段我不明白,明明他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他们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4、原来是这样啊,虽然他们吵架了,但心里还是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出示10段: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里。读句子,识记:愿
5、最后,他们和好了吗?齐读11自然段: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识记:哭、取
四、拓展阅读,延伸升华
1、就这样纸船和风筝在山顶和山脚又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松鼠和小熊又成为了好朋友。可是,有这么一对好朋友,他们因为不真诚的相待,最后他们的友谊告吹了,他们是谁呢?请打开主题丛书二118页,快读一读《狐狸和鹤》吧。
2、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
a、练习默读,试着不出声。
b、猜一猜文中生字的读音,说说你怎么猜到的?
c、读了这个小故事,结合刚才学习的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宽容,互相谅解,要互相谦让。)
2、说得真好。所以我们与人交往一定要真诚、宽容、友善,这样才能换取真挚的友谊。
板书设计:
纸船和风筝
小熊收到纸船、松果、友谊
松鼠收到风筝、草莓、友谊
语文题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只要沉着勇敢、智慧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黄河的主人”是谁?板书:艄公
2、为什么把艄公称为是“黄河的主人”?
学生交流预习本上的答案
师评:同学们在还没学习着一课就能把问题回答得这么好,但老师觉得你们还能更好,怎么办呢?
二、精读课文
1、出示句子:“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哪个字地方重读了?
(2)什么也值得敬仰和赞颂?艄公和什么在比?(乘客)
2、讨论:乘客为什么值得敬仰和赞颂?
(1)自由读
(2)同桌交流
(3)班内交流
(4)板书,并引导学生思考乘客与艄公之间的关系
3、自主学习,悟读课文,体验情感
(1)教师布置任务: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除了能从乘客从容的神情中体会到以外,还体现在哪里?请同学细细地读1—7,选择觉得有体会的一处或几处注好批注,然后练习朗读。
(2)交流
a、黄河险
①学生交流第一节中的有关词句,并根据自己的批注谈体会,教师板书
②课件演示黄河波浪滔天的'情景
③激发情感,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同学们,如果此刻你伫立在黄河边,听着黄河的咆哮,你怎能不心潮激荡呢?
④你还能用哪些词句来描绘黄河?教师再补充些写黄河的名句。
⑤还有哪些地方也表现出黄河险的?
⑥,引导交流
b、羊皮筏子小、轻
①学生交流:⑴有感情地朗读⑵谈体会
②板书
c、艄公本身沉??
①学生交流:⑴有感情地朗读⑵谈体会
②板书
4、板书,出示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所以,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三、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1、重新预习本上的答案,并交流。
2、选择写话:
刚才我们充分感受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静,战胜风浪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什么?
①黄河,我想对你说……
②艄公,我想对你说……
③xx,我想对你说……
④我想对自己说……
相互讨论——自己动笔——班内交流
四、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黄河惊涛拍岸、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智慧、机敏的风采,而且明白了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我相信,只要努力拼搏,不畏艰险,我们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
语文题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介绍时代背景:
?小珊迪》一文原名《卖火柴的小男孩》,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小珊迪。他是英国人,生活在10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二、读最后一段, 设疑激趣:
1.齐读。
2.“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3.读了这段你会有什么问题要问?
1)“这个故事”是一个什么故事?
2)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是什么品质?
3)“饱受饥寒”是什么意思?
4.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解决这些问题。
三、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
2.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故事发生后怎样一步步发展的,结局又是怎样?
四、自学检查:
1.出示生字词,着重提示:“薄”和“轧”是多音字。“又薄又破”一词中的“薄”读báo,“单薄”一词中的“薄”读bó。“轧过去”中的“轧”读作yà,而“轧钢”一词中的“轧”则读作zhá。“乞”要与“气”相区别,前者比后者少一横,最后一笔的写法也有不同。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3.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请填写下表:
(1)
地点 人物 事情
白天 旅馆前 小男孩、“我”、同事 买火柴
晚上 旅馆里 弟弟、“我” 找便士
告诉情况
晚上 珊迪住处 珊迪、弟弟、“我” 珊迪死去
(2)根据表上填的内容给课文分段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讲白天发生的事情:小男孩乞求“我”买火柴,“我”没有零钱,小男孩去换零钱,却没有回来。接着讲晚上发生的事情:小珊迪的弟弟来送找回的零钱,告诉“我”小珊迪被马车轧伤,“我”去看小珊迪,快要死的小珊迪最牵挂的是弟弟;最后,他悲惨死去。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地学习课文,一起来看看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有着怎样的美好品质。
二、学习第一段:
1.师范读。
2.讨论: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饱受饥寒)板书
3.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他饱受饥寒?
板书:
身:单衣
外貌:脸:发青 寒冷
脚:通红 饱受饥寒
请买 请求
语言 :一个便士一盒 ↓ 饥饿
一个便士两盒
现在就买吧 乞求
小珊迪先后几次请求先生买他的火柴?四次请求先生买火柴的态度和说的话有什么变化?(请求的口气一次比一次迫切,话语一次比一次可怜。)
这说明了什么?(饥饿)
指导朗读:
(1)用一次比一次迫切的`迫切的乞求的语气读小珊迪的四次对话。
(2)分角色朗读。
4.小珊迪去换零钱,过了很久没有回来,开始作者以为自己上当了,后来却改变了看法,断定小珊迪不是那种人。
讨论课后练习3(1)
你们说作者这时候会怎么想?
5.小结:饱受饥寒的小珊迪为了挣钱糊口,大冷天在街上卖火柴。现在换零钱去了。他到底是不是那种人呢?我们接着看课文的第二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小珊迪为什么迟迟不来?他的伤势怎样呢?
3.小珊迪被轧伤了,快要死了,可他还叫他的弟弟送回了四个便士。从这送回的四个便士你们体会到什么?(诚实)
板书:送零钱 诚实
4.指导朗读:弟弟伤心的语气。
四、学习第三段:
小珊迪临死前除了挂念着要还作者钱之外,还牵挂着什么呢?
1.指名读。
2.小珊迪临死前挂念着什么?板书:挂念弟弟
3.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地方怎样?说明什么?图上有谁?他们的神情怎样?
4.小珊迪已经奄奄一息了,还担心弟弟无人照顾,说明什么?(善良)
板书:善良
5.“我为什么握住小珊迪的手并愿意照顾小利比?(被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感动了)板书:美好品质
6.指导朗读。(同情的语调读叙述部分、悲伤的语气读小珊迪临死前说的话。)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1.读完这个故事,你的心被打动了吗?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
2.小结:小珊迪是穷苦的孤儿,他饱受饥寒,非常需要钱,但是在他被马车压成重伤后,想的是让弟弟把零钱给先生送去,这是多么诚实的一个孩子呀!小珊迪虽然年龄不大,生活又那么困难,却担负着照顾弟弟的重任,临死前,他最挂念弟弟无人照顾,当先生答应照顾他弟弟时,他又是那样感激,小珊迪多么善良,他的心灵多么美好呀!
语文题教案篇7
教学目标
认识14 个生字,会写6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帮助游击队,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虎子是怎样机智勇敢地完成任务的。
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虎子是怎样机智勇敢地完成任务的。
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儿童团’吗,了解他们的故事吗?
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儿童团员中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标画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生字词。
(2)学生之间互读生字词,检查生字读音。
2.反馈生字词读音
3.分自然段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导语:把这些字放回课文中,你会读吗?
a分自然段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不懂的词语旁
b交流解释不懂的词语。(情报抗日游击队哨兵)
以上词语教师可以结合时代背景简单介绍。
三、读题质疑
1.指名读课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一些什么?
(如:他是怎么送情报的?结果怎样?)
2.教师过渡:“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些疑问。”
四、学习课文内容,读中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段
a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虎子为什么要把情报缝在衣服里?”
b想象,如果被敌人发现会怎样?(理解虎子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情报的)
c创设情景:如果你是游击队员,虎子马上就要出发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过渡:最后虎子完成任务了吗?课文什么地方告诉我们的?学习课文最后一句话。)指名读“就这样,虎子巧妙地过了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指导朗读,突出“巧妙、出色”。
e引导学生质疑:虎子是怎么巧妙地过了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f过渡: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2.学习第2、3 自然段
a自己读一读$、 自然段,想一想,在送情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教师简单板画过桥情境。
d教师质疑:发现了敌人,过不了桥,虎子这时回去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虎子为了送情报,为了完成任务不怕牺牲,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做斗争。)
e他观察到了什么?指名读。
过渡:有办法了,虎子终于想出了办法,巧妙地过了桥。
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虎子想出了什么好办法?怎么巧妙地过了桥?
a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和小伙伴说一说,演一演。
b汇报:边读边演,虎子是怎样过桥的。
c填空练习。
虎子()冲到桥上,屋里的哨兵快出来了,虎子(),()慢悠悠地向小王庄方向走去。
d读一读括号中的'词语,体会虎子的机智勇敢。
e再找学生演一演,虎子是怎样巧妙地过桥的。
五、总结
学习了课文,你想对虎子说什么呀?
教师总结
在抗日战争中有许多许多这样的儿童团员,他们为了打击敌人,不怕牺牲自己年幼的生命。
板书设计
虎子送情报
遇到敌人不慌张
仔细观察想办法
巧妙过桥送情报
机智勇敢胜敌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讲一讲虎子送情报的故事
二、复习生字词的读音
虎 队 服 敌 短 巧
三、学习生字词
1.自己学习生字,记忆字形。 质疑:哪个字最难记?共同想办法记忆。
2.重点指导
服:第五画是横折钩,不是竖。
短:第四画是点,不是捺。
3.学习生字“虎、队、敌、巧”,运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记字。
4.指导书写。
5.练习写一写这些字。
6.先抄后写,同组的同学互相评价。
语文题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语文题教案参考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