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连贯性,教师需要认真写每节课的教案,教案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新课 标第 一网
尺子伸出左面的长度(厘米)我想到的(预测)我听到的我看到的音高的变化顺序
音 高振动的快慢音 高振动的快慢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单元的难点,引领学生探究时,确实是障碍重重。首先,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较轻,学生的习惯还是没过关,做不到安安静静地做实验,给听音带来了不便,第一个实验中,拨尺子的方法也是必须注意的细节,一定要用一只手用力地在桌子边缘处按住尺子,防止拨动时尺子敲打桌面发声,干扰实验。其次,部分学生观察能力的限制使探究活动一再走入低谷,听出用力不同,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后,再问:“两次实验中尺子的振动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没有人能答得上来,再重复实验,也只有少数学生注意到“振动的距离”不同,此时乘机让学生用手的动作模仿了一下,给出了振幅的概念,觉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不同,进行了第三次实验观察,这才堪堪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再后面,就更加举步维艰了,首先,用四个杯子听音,有一部分对音乐不敏感的学生根本听不出来,为强化学生对音高的感知力,我觉得可以用一种乐器先来让学生听听高低不同的音,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我在四年级只有一个班级,这阶是没法试了),然后,橡皮筋拉得不同长的音高音低,也有许多听不出的,同样的,用眼睛,也没有几个学生能看出橡皮筋振动地有快慢,这一环节的结论得出,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学生有太多的不确定
教学后记:
按书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这样的概念,要再细化,比较难(本来说预期他们了解金属传播能力最强的)。而且铝箔纸棒,做起来很难,要特地去买材料,我把这个材料改成铅丝了。
土电话是非常好玩的一个实验内容,我把教材里的线加长,加长到30米,让学生对着话筒轻轻说话,他们惊讶地发现,听筒里能听到!这比在教室里进行实验要好得多,因为在教室里,本来就能听到互相的说话声嘛,还要电话干嘛啊!好玩之余,学生也对固体传声能力比空气强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材的这一个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中也没有让学生来证明,只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无意之间有了一个手握正在振动的音叉而使得声音停止的一个发现,学生也正好利用这一个发现证实了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思考一:学生在这一节课里的活动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没有让每组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思考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思考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5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2
学情分析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有关空气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认识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膨胀、重量减轻、会上升的性质,同时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热气球上升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要以提出问题开始,能对问题设计研究过程,并对结果进行评议,体验成功的喜乐和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事实的良好品质。
3、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教学重点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气球、手绢、塑料袋、自制小纸蛇。
教师准备:有关热气球的课件、有关的实验材料:酒精灯、蜡烛、香、火柴、支架、手绢、气球、塑料袋、自制小纸蛇、记录表等。
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做个慧眼辨真假的小游戏,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第一幅图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直冲云霄;第二幅图点燃的香烟飘出的烟指向地面;第三幅图馒头蒸熟了,第四幅里的水壶里的水开了;第五幅热气球点火升空的录像)从而导入新课。
1从刚才播放的.课件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2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冒出的烟和气都往上走。)
3看热气球升空的录象。
4五彩缤纷的热气球飞上了天空,关于热气球的秘密有许多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板书课题)
5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热气球的秘密"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提出问题:
1要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制作一个热气球,如何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2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热气球为什么能飞到飞到空中去?
4热气球升到空中后又是怎么样降落下来的?
从这些现象中提出问题是?这一活动的指向是列举一些物体能上升的实列,一再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己的问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想,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一、猜想与假设。
1提出要求:要研究研究热气球就要先做一个“热气球”。
2小组讨论:如何来制作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
3学生汇报,小组间讨论交流。
4学生试验,教师指导。
5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
6师生。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2、通过学生的回答;: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气球上升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这就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教师板书:
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变轻、会上升。
三:1生活中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和应用有许多,你都知道哪些?
2其实热空气会上升这一原理在古代就被人们
发现并加以利用了。观看录象。(播放孔明灯升空的录像)
3从古到今人们都会利用热空气做事,请同学们也来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作一个热空气驱动玩具,并为他起个好听的名字。
4学生制作热空气驱动玩具。(风车/马灯/走马灯/纸蛇/降落伞等)
5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换意见和想法: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试验,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1:用手放在点燃的蜡烛的上方,感觉下有没有向上的热气。
生2:可以放一个塑料袋在蜡烛的上方,让塑料袋的口朝下,有过塑料袋鼓起来后会上升,就说明热空气可以让塑料袋升到空中,这个和热气球差不多。
生3:蜡烛的火焰要离塑料袋远一些,这样就不会烧坏塑料袋。
小组试验时分工明确,还要做好实验记录。
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各小组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几点,(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热空气会上升。
厨房的抽油烟机、炒菜产生的热量、洗完后晾的衣服、孔明灯
认识实验材料是探究实验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让学生安全有效的去实验。学生进行猜想假设,纸蛇和塑料的在蜡烛的上面会是什么现象?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分组试验。
学习课本中关于热气球的资料卡
下移到拓展延伸,作为课下作业
三拓展延伸 应用创新
这节课,大家研究的很认真,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充分感受到了热空气,还知道了,热空气上升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结合今天你对热气球上升秘密的研究和发现,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热气球,并能设计出更好的热气球驱动玩具。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下课铃不再作为课堂学习的终点,而成为学生后继学习的一个起点,继续翱翔于更广阔的学习天空。
板书设计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热空气上升的秘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现象,通过学生的观察引出课题,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假设讨论,从而进行分组试验的出结论,教师进行。最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并能够对现象进行解释。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力,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
2.明白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阻力。
3.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通过实验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5.懂得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摩擦力,了解生活中增加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摩擦力,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弹簧测力计、木块、有关实验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
1.出示工人推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工人推箱子吃力吗?为什么非常吃力?
工人推箱子非常吃力,一方面是箱子的重量,另一方面是箱子和地面有摩擦力。
2.除了箱子与地面之间存在摩擦之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现象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存在的摩擦现象,并说一说是什么和什么之间产生了摩擦。
3.出示课本29页上面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图中什么和什么物体之间存在摩擦现象?
预设:
图1,小女孩的身体和滑梯之间存在摩擦。
图2,箱子和地面存在摩擦。
图3,运动员的身体和水之间存在摩擦。
图4,气球和空气之间存在摩擦。
4.出示课本29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摩擦力。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阻力。
5.学生仔细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二:测量摩擦力
1.摩擦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那么我们怎样去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呢?这就需要用到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我们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2.出示课本30页上面的一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0刻度处,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拖动物体,使物体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对物体的拉力大小,它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意思,懂得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学生试着利用弹簧测力计正确测量1到2个物体与课桌之间的摩擦力。
活动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摩擦力的大小呢?请同学们来做一个预测。
预测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预测2: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接触面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面积越小,摩擦力越小。
预测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物体本身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出示课本30页的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本次实验的方法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全班交流。
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预测: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实验材料:长方体木块、弹簧测力计、桌面、塑料垫板、砂纸等。
实验方法:将小木块分别放在桌面、塑料垫板、砂纸上,用弹簧测力计拖动小木块,分别测量出小木块与桌面、塑料垫板、砂纸之间的摩擦力。
实验要领:本次实验中保持不变的量是物体本身与桌面、塑料垫板、砂纸之间接触面的大小,改变的量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本次实验每一种情况,做三次实验,然后取平均值。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并交流实验结论,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刚刚这个实验我们仅仅验证了预测一的说法,下面请同学们继续实验,验证预测二和预测三的说法是否准确。
学生分小组继续实验,验证预测二和预测三的说法。
4.全班交流,教师总结: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不仅仅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和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系。
5.小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物体本身的重量都有关系。
活动四: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1.物体在水中运动也有阻力,这个阻力来自于物体本身与水之间的摩擦力。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减小液体的阻力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解决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1页上面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实验方法及要求。
实验目的:探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实验预测: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实验方法:在一个塑料瓶里装大半瓶洗洁精,用等重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的模型,将这些模型同时放入塑料瓶,仔细观察,比较它们下沉的速度。
实验要领:
塑料瓶里放的是洗洁精,这样做出来的效果会好一些。
这些不同形状的模型是用等重的橡皮泥做出来的。
3.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并说一说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4.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与物体本身的形状有关系,水滴形的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因此,我们要减小液体的阻力,就尽量的把物体的形状设计成流线状。
5.出示有关流线体的知识。
流线体通常指的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与水滴相似的形体。
具有流线体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潜水艇、轮船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
6.流线型的运用。
出示大海中的鲸鱼和海豚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鲸鱼和海豚的外形,认识到它们的外形是流线体,这样的体型有利于减少海水的阻力。
7.交流讨论:如何减小飞机、火箭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呢?
飞机、火箭受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空气,要想减小飞机、火箭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可以把飞机火箭的外形设计成流线型,这样受到的阻力最小。
活动五:生活中的摩擦力
1.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过在有些地方,人们想要增加摩擦力,而有些地方却需要减小摩擦力。
2.出示课本31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情境中,是要减小摩擦力,还是要增加摩擦力,为什么?
预设:
图1,给自行车车轴上润滑油是为了减小车轴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这样骑车更省力一些。
图2,加深轮胎花纹是为了增加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轮胎打滑,出现安全事故。
图3,运动员在手上涂抹镁粉,是为了增加手与杆子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手掌因为出汗而打滑。
图4,冰壶比赛中刷冰,是为了把地面刷得更光滑,减小冰壶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冰壶滑得更远。
图5,给轮胎套防滑链,是为了增加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轮胎因为地面结冰而打滑。
3.除了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增加摩擦或者减小摩擦力的呢?
4.学生列举生活中减小摩擦力或者增加摩擦力的例子。
预设:
增加摩擦力有绳子上面有花纹;矿泉水瓶盖子上有竖直的花纹;在皮带传送中,拉紧皮带,并在皮带上上皮带蜡。
减小摩擦力有旱冰鞋底下装有圆轮,是在相同条件下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力;机械手表戴久了要给它上油;磁悬浮列车;拉杆箱下面装上轮子;儿童滑梯的表面非常光滑。
活动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学会了测量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了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懂得了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我们经常会根据实际需要减小或者增加摩擦力。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进一步了解摩擦力。
【板书设计】
10.摩擦力
研究与测量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减小液体阻力:
流线状的物体
阻力小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共同特点,知道鸟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2、通过实验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懂得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所起的作用。
3、观察各种鸟的鸟喙,看一看各种鸟的喙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4、观察各种鸟的足,了解这些鸟足的特点,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足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5、通过探究,懂得鸟各部位的特点,与它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适应环境生存的需要。
【教学重点】
分别探究鸽子的羽毛、各种鸟的喙和足,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鸟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鸟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鸟,他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大家知道哪些鸟类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鸟的名称,并说一说这些鸟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7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鸟的名称。
3、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预设:
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
鸟都是卵生的。
鸟有鸟喙,但是没有牙齿。
4、出示课本第8页下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三幅插图中分别是什么动物?
预设:
这三幅插图中的分别是企鹅、鸭子、母鸡。
5、教师引导:企鹅生活在南极,鸭子和母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其实,企鹅也好,鸭子和母鸡也好,它们都属于鸟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