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堂管理能力,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来进行学生的学习总结和归纳,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论教养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论教养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了解本文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严谨的逻辑顺序,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3、学会筛选重要信息,并能够概括要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专题导语导入,并简要介绍本专题,转入“经典”话题(让学生说说对“经典”的理解)
美梭罗“经典是什么?它们是人类思想的最崇高的记录,它们是唯一预言性的、不朽的作品。”
二、了解作者
三、内容分析
1、检查预习(对文章的理解及存在的疑问)
2、“教养”与“修养”的区别
[字典]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文中]注意:真正的修养
教养: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增强和扩展自我意识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
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
既是完成又是激励
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因此]文中的“教养”等同与“真正的修养”
3、作者说“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的巨大财富
4、深入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请在文中筛选信息,分条列出 。(注意“使”)
(1)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2)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3)集中心智
(4)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这些都符合“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
5、作者强调要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获得教养必须有什么样的前提?
——个性和人格,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有爱和生命
[读书观]不追求数量,而追求“爱的阅读”,追求心灵的获得
6、当今之世,出现的“轻视”书籍的现象,引起了作者的重视,针对这样的问题,作者提了怎样的建议。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必须读杰作——认真对待、花力气、下功夫
7、揣摩第五小节的语??
自己的价值——有对自我修养的价值、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有个性和人格、有爱的阅读、有敬重的知识、有心的教养、能认真对待杰作杰作的真正价值——杰作能帮助我们获得教养(详见“作用”)
[因此]3、4、5三小节是对第二小节的补充
[小结]
第一部分(1)阐明“教养”的内涵
第二部分(2-5)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8、6-7小节论述了几类人的阅读情况——两类
(1)多数儿童、多数缺少天赋的人
(2)少数儿童、少数人、读书家、真正的阅读者、我
9、两类人在阅读中获得的有什么不同
(1)自然而然的事、学会阅读技巧、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
(2)惊讶、痴迷、风魔、广大恢弘、气象万千、令人幸福神往、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自己、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欣悦不已、更精、更深、新的共鸣……(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
[小结]通过对比的论证,论述了真正的阅读能让我们有丰富的获得,能让我们获得教养第三部分(6-7)进一步阐述阅读经典作品的必要性
10、正确理解结尾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学生讨论)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总结本课字词
3、写一篇关于教养的练笔。
论教养的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了解关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教学设想]
1.进入高中,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因此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阅读现代文的步骤与方法。对于学习目标2,可以采用教师教给方法,学生实践探索的方法来实现。
2.通过学习讨论,让学生知道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使用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讨论:
读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东西?怎样阅读现代文?
明确:问题1
高考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问题2.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整体感知,揣摩语??
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以上步骤可以借助问题来完成。
二、结合课文“问题探讨”读文章。
1.整体感知,讨论:文章是怎样逐步深入论述的?
(1)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从文体上看是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寻找中心论点——理清分析思路——理解作者观点”入手来把握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3)第1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在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第6、7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读书能磨砺人的思想,经典作品“常读常新”。
(4)内容小结:
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文章用的是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和诗意。
2.揣摩语言,讨论问题2.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第一段的意思。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答: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3.分析观点,讨论问题3.
为什么要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答: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的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4.引发思考,讨论问题4.
本专题的文章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是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
5.难点问题: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
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特别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三、回顾反思,明确读书之道
讨论:第一部分学习材料重点谈经典的力量,出发点是一个“读”字。可以分几个层次讨论展开探讨。
1.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
2.第1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
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作者在这里特别谈到阅读的效率问题。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这是因为他们有追求,会选择,是“用心在读”;而有的人“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杰作,能激发学习者产生鲜活的有价值的思想。本专题的第二部分学习材料也能印证黑塞的这个论断。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许多同学在高小到初中阶段读过中国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后,他对这些名著会有新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时可举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为例。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四、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下课
论教养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技能目标
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1、教养的内涵;
2、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同学们想做绅士淑女吗?你们心目中的绅士淑女有何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请几位同学发表观点。
教师:虽然大家关于绅士淑女的表述各有不同,但都认为,他们注重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仪。淑女气质优雅,说话和声细语;绅士风度翩翩,举止谦恭礼让。我们习惯性称他们“有教养”。
(幻灯展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也有人说教养是人生命的文化灵魂。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聆听大师的教诲。
二、阅读文本,探究问题。
(一)对“教养”的理解
1、问: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明确(幻灯展示):
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
同时真正的教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2、教师: 譬如: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有这样两个镜头:泰坦尼克即将沉没之际,乐队仍坚持演奏,男人让妇女孩子先上船;男主人公浑身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把女主人公放在一块浮木上,紧紧地拉住她的手,直至冻死……在大灾难来临时,能镇定从容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从而拯救了他人。勇敢的面对生命中的灾难不就是他们生存的境界吗?
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为也是有教养的表现?
提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仅仅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吗? 学生讨论交流。
(二)、 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也就是阅读经典。
1、对于阅读经典,你有怎样的困惑呢?
讨论,交流。
困惑列举:怀疑要不要读;知道应该读,但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出经典的意味;畏难,难读,费力,越是认真读,越感到痛苦……
请一位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明确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经典对我们的人生有何意义。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能让我们“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流行文化:适口,富有刺激性,但意味不深长。
经典不会像时髦之作那样,总是站在流行文化的风口浪尖,它也不能时时满足读者的尝鲜欲和猎奇心理。但是,经典是大师最美的创造物,也是读者生命中最美的邂逅,因而它们是最最耐读、最最意味深长的。所以,一定要读。
幻灯展示: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教师:作者认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去读经典呢?
明确: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这就是作者第五段中写的“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具体方法: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作者在第七段中以自身的阅读经验说,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深入,就能不断地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教师:黑塞倡导的读书观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价值的阅读。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学者式阅读。
幻灯展示:周国平: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工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
3、如果我们带着得对教养的追求,以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我们会有怎样的'发现和体会呢?齐读第六段相关部分。
明确: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
文章运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
三、教师以诗化语言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小结: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阅读经典,能够让教养在我们的骨髓里繁衍,假以足够的时日,就将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同学们,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心的强健,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引导反思: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
教师(边走动边提示):拿起你的笔,把你头脑中想到的有教养和没教养的行为都写下来,简要扼要即可,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左边,没教养的行为写在右边,标上序号。
这些行为可以是对父母的、对师长的、对朋友的、对陌路人的,也可以是对集体的、对国家的、对历史的、对自然的,更可以是对自己的,勇敢地反省,果断地把它写下来!
好了,看看自己哪方面的行为更多些。如果有教养的行为更多些,说明自己做得还可以,用力地握紧自己的右拳,在心里给自己一个鼓励。如果没教养的行为更多些,也不必气馁、颓丧,你应该庆幸,今天的语文课给你提供了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检点的机会,发现得早,你就会更早地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教养可以遗失,也可以重新捡拾起来。
四、结束语
同学们,当我们学完了《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后,你是否为了教养,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为了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有了一种更强烈的想读书的欲望?那么,别犹豫,拿起书本,读吧!
因为(幻灯展示):阅读经典,追求教养,我们——“永远都在半道上”!
论教养的教案篇4
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课文时,可设计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思想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理解重要语句,认识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经典的魅力,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经典与获得教养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跋()涉狭隘()慰藉()斑斓()闲暇()
戕()害麻痹()符箓()锁钥()
二、知人论世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过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写作背景
“然而,血统、故土、母语并非一切,在文学同样如此;超越这一切之上还有人类。常常既令我感到惊讶又令我感到幸福的是,在最遥远和最陌生之处也能发现故乡,对那些似乎最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也能产生热爱,并因之变得亲密起来。”(黑塞《我最爱读的书》)
就善读者而论,读一本书就是去了解一个素昧平生。
论教养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思路,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文章观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请各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本文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5) 指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作品;
第二部分:(6~7) 进一步分析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3)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作者在具体论述过程中,首先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此基础上,从第六段开始,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4、重点研读: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节,其他学生思考:
(1)“真正的教养”指的是什么?
(真正修养达到的是精神、心灵层面的意义。即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真正的教养”有什么特点?
(多侧重于目的性和永无止境,强调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即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3)黑塞说“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真正的教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三、反思总结:
1、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四、课堂小结: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名片。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获得教养,能提高生存质量,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阅读经典,能够让教养在我们的骨髓里繁衍,假以足够的时日,就将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同学们,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心的强健,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五、布置作业:
完成预习案2.
六、随堂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岱宗(dài) 温馨(xīn) 阐明(chǎn)游目骋怀(chěng)
b伫立(zhù) 糟粕(bó) 租赁(lìn) 舐犊情深(shì)
c和煦(xù) 鞭笞(tái) 揣摩(chuǎi) 长篇累牍(dú)
d慰藉(jiè) 阔绰(zhu) 驾驭(yù) 残羹冷炙(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蛰居 按部就班 迫不及待 水火不相融
b.描摹 我行我素 一股作气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竣工 不落巢臼 五脏六腑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d.寒暄 万籁俱寂 草菅人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领导干部决不能高高在上,应该经常下到基层去, 群众的意见。
②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的 下,小林也深深地爱上了绘画。
③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宏大,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弄得劳民伤财, 没有使群众受益, 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a.倾听 熏染 不但/而且 b.聆听 熏染 不仅/反而 c.聆听熏陶 不但/而且 d.倾听 熏陶 不仅/反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
b.面对滔滔洪水,战士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不断与洪水搏斗,抢救落水的群众。
c.张明思维活跃,常常在课堂上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博得了同学们的好评。
d.一些政治骗子出于小集团的利益,把某些人和事吹得神乎其技,愚弄天下,尤其可恶。
5.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弘?
b.恩格斯曾高度评价笛卡尔的成就:“正式辩证法哲学家笛卡尔使数学有了这种地步。”(反杜林社论)
c.他所得到的最好教训是“决不可过分的相信自己单单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的东西。”
d.有知识,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____,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____,但他的五尺之躯____。____,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 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见容不了当权派
⑦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②③⑤⑧ b①③⑥⑦ c①④⑥⑧ d②④⑤⑦
论教养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