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编写教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信心,优秀的教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点和线教案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点和线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图形是能变化的。
2、能用图形拼贴出不同的造型。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重点:知道图形是能变化的
活动难点:能用图形拼贴出不同的造型
活动准备:
图形组成的机器人、图形拼贴的各种造型、小狐狸背景图,不同形状的纸若干(大、小)、白纸、固体胶。
活动过程:
1、出示图形娃娃,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份礼物,你们想看吗?(出示机器人)你们觉得它们有趣在什么地方?(幼儿回答)有些什么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半圆形)根据幼儿的回答,找个别幼儿贴出相应形状的纸。
2、引导幼儿发现图形是多变的,并进行操作。
(1)师:这些图形除了能拼出有趣的娃娃,它们还会变魔术呢!小朋友想看吗?变魔术: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全体闭上眼睛念:叮当法术变变变。(教师把正方形纸对角折)
(2)提问:你知道是怎么变的吗?(幼儿讨论后回答)请一位幼儿上来变一变。你能不能把这张正方形纸变出其它图形呢?(请2———3名幼儿示范)
(3)全体幼儿玩游戏:变魔术。
师:小朋友想不想做魔术师呀?请你从篮子中拿一张纸,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来变一变,比一比哪个魔术师最能干,变出的图形是跟其他人不一样的。(游戏后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是怎样变的,并相互介绍)
3、引导幼儿用图形拼贴各种造型。
师:小朋友表演得真棒,看,谁来和我们做好朋友了?(小狐狸)它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他还给你们带礼物了,小朋友看一看并说是有什么图形拼成的。今天是我们和小狐狸第一次见面,小朋友想不想送点礼物给他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不同形状的纸,小朋友可以用它们拼出各种不同的动物和玩具。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部分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5、在音乐声中,幼儿送礼物给小狐狸。
数学点和线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学习按颜色分类
【教学目标】
知道将同一类物品按颜色属性分类
【教学重点】
强调按物品的颜色属性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不受其它属性(大小/形状/长短等)干扰
【教具准备】
dvd、魔法城堡,智慧果及篮子、人物图、音乐磁带、海洋球、积木、塑料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上节课的vcd内容
二、基础认知
1、观看动画片(vcd)到第二关结束
2、老师提问:大力士的第二关是什么?
1)老师示范重复第二关内容
2)在黑板上让小朋友上来重做按颜色进行分类
可以重复2轮或分3组同时进行分类比赛
老师在教案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强调颜色的特性:
这是红色的,放这个果篮里;这是黄色的,放这个果篮里;这是绿色的,放这个果篮里。
三、巩固练习
指导小朋友完成同步练习p17-20
四、游戏与拓展
1、海洋球回家:
把小朋友分成3个组,每组n人,每组一筐红黄蓝3色混合的海洋球,进行分类比赛。
2、操作活动:提供积木/卡片/塑料片等玩具,指导小朋友按颜色进行分类操作。
五、总结
总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会了按颜色进行分类,闯过了大力士阿诺的第二关;下一次我们就要闯大力士阿诺的第三关了,小朋友我们下节课见。
数学点和线教案篇3
一、活动目的:
1、巩固幼儿对圆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助人为乐的情感。
3、感知圆形、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准备:圆形、正方形妈妈“哭”和“笑”的图片各一张;正方形圆形宝宝小卡片若干;圆形正方形小盆、饼干、盘子、椅子等;情境创设:图形宝宝的家。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入座
老师带小朋友学小鸟飞进入活动室。
忽然听到哭声,大家找一找。原来是图形妈妈在哭(出示图片圆形妈妈和正方形妈妈在哭)原来是他们的图形宝宝不见了。
2、游戏:帮图形妈妈找宝宝
小朋友们认识她们的宝宝吗?
小结:圆形宝宝长得像妈妈,它的边是光滑的,没有角的。正方形宝宝长得像妈妈,它有四条相等的边,四个相同的角。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一找,看看它们藏在哪里。找到以后,排好队把它们送回到妈妈那里(相应的贴有图形大图形的小盆里)。然后,回到座位上。
3、图形妈妈请客
小朋友们帮图形妈妈找到了宝宝,图形妈妈高兴的笑了。(出示图片圆形妈妈和正方形妈妈笑了)图形妈妈要请小朋友去它们家里做客。老师带小朋友去,大家一定要有礼貌。
带有而进入圆形家里,引导幼儿观察圆形的家里什么是圆形的。
钟表、桌子、小凳子、盘子、饼干等。
带有而进入正方形的家里,引导幼儿观察正方形的家里什么是正方形的。桌子、椅子、手帕、盘子、饼干等。
请小朋友吃饼干,拿到饼干后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你的饼干是正方形还是圆形。
4、延伸活动分组制作小饼干。(幼儿用图形模具泥塑各种几何图形)
设计意图:
在“认识图形”活动中,幼儿已基本掌握正方形和圆形的特征。但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这两种图形的认,根据幼儿对新事物探究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次复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把图形这一抽象事物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表征,幼儿可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活中丰富的形状和图案以及动手操作的辅助,把原本枯燥的内容转换成生动有趣,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从而加深幼儿的印象和记忆。
活动反思
小班数学教育中的认识平面几何图形是的难点。并且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强来达到教学目标,以故事情节贯穿活动始终,并创设情境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首先,用图形妈妈的哭声吸引了幼儿,使幼儿有种帮助图形妈妈的渴望。从而去认真观察图形妈妈的特征;其次,通过送图形宝宝回家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最后,通过游戏“到图形妈妈家做客”使幼儿在情境中兴味盎然地感受生活中的图形,幼儿在对各种几何图形的食品品尝的同时,又进一步认识了图形,能辨别各种图形的外形特征,正确说出其名称,让幼儿在品尝中学到知识,而又不觉得枯燥乏味。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最后的延伸活动又让幼儿感受到了操作、创作的乐趣。
本次活动是根据本班幼儿具体情况来设计的,所以教学效果达到。但是,通过反思我认为在师幼协调互动方面还有所欠缺。
数学点和线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曲线在某一点处的切线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的定义以及切线方程的求法;
3、理解切线概念实际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转化
问题的能力及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的定义以及切线方程的求法。
教学难点:
用“无限逼近”、“局部以直代曲”的思想理解某一点处切线的斜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
如何精确地刻画曲线上某一点处的变化趋势呢?
如果将点p附近的曲线放大,那么就会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有点像是直线。
如果将点p附近的曲线再放大,那么就会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几乎成了直线。事实上,如果继续放大,那么曲线在点p附近将逼近一条确定的直线,该直线是经过点p的所有直线中最逼近曲线的一条直线。
因此,在点p附近我们可以用这条直线来代替曲线,也就是说,点p附近,曲线可以看出直线(即在很小的范围内以直代曲)。
2、探究活动。
如图所示,直线l1,l2为经过曲线上一点p的两条直线,
(1)试判断哪一条直线在点p附近更加逼近曲线;
(2)在点p附近能作出一条比l1,l2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l3吗?
(3)在点p附近能作出一条比l1,l2,l3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吗?
二、建构数学
切线定义: 如图,设q为曲线c上不同于p的一点,直线pq称为曲线的割线。 随着点q沿曲线c向点p运动,割线pq在点p附近逼近曲线c,当点q无限逼近点p时,直线pq最终就成为经过点p处最逼近曲线的直线l,这条直线l也称为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这种方法叫割线逼近切线。
思考:如上图,p为已知曲线c上的一点,如何求出点p处的切线方程?
三、数学运用
例1 试求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
解法一 分析:设p(2,4),q(xq,f(xq)),
则割线pq的斜率为:
当q沿曲线逼近点p时,割线pq逼近点p处的切线,从而割线斜率逼近切线斜率;
当q点横坐标无限趋近于p点横坐标时,即xq无限趋近于2时,kpq无限趋近于常数4。
从而曲线f(x)=x2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为4。
解法二 设p(2,4),q(xq,xq2),则割线pq的斜率为:
当?x无限趋近于0时,kpq无限趋近于常数4,从而曲线f(x)=x2,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为4。
练习 试求在x=1处的切线斜率。
解:设p(1,2),q(1+Δx,(1+Δx)2+1),则割线pq的斜率为:
当?x无限趋近于0时,kpq无限趋近于常数2,从而曲线f(x)=x2+1在x=1处的切线斜率为2。
小结 求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斜率的一般步骤:
(1)找到定点p的坐标,设出动点q的坐标;
(2)求出割线pq的斜率;
(3)当时,割线逼近切线,那么割线斜率逼近切线斜率。
思考 如上图,p为已知曲线c上的一点,如何求出点p处的切线方程?
解 设
所以,当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变式训练
1。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2。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3。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课堂练习
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四、回顾小结
1、曲线上一点p处的切线是过点p的所有直线中最接近p点附近曲线的直线,则p点处的变化趋势可以由该点处的切线反映(局部以直代曲)。
2、根据定义,利用割线逼近切线的方法, 可以求出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斜率和方程。
五、课外作业
数学点和线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布贴人像》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布贴画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布贴人像的工艺技法知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布料人像的裁剪、粘贴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布贴画的工艺技法知识,并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布贴人像的制作。
作业要求:
有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粘贴一幅同学、老师或家长的像。
课业类别:
工艺设计制作课。
学生学习用具准备:
图画纸、彩色布(要颜色不同、质地不同的布料)及人像图片、胶水。
教师教具准备:
范画、步骤图、彩色布、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1.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踊跃回答问题。
2.检查学生带图画纸、布料、人像图片的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什么是布贴画?
:运用布料的不同颜色,不同质地进行组织、粘贴,以表现形象的方法。
三、上次作业
(出示6幅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业讲评)
优点:裁剪、粘贴技巧有提高,注意了巧用布料。
不足:画面的组织、疏密、遮挡处理不好。
四、讲授新课:
(出示范画。书16页上三幅学生作品教师课前制成大幅范画)
1.分析范画内容。(意图: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并引发美感,提高兴趣。)
设问(1)三幅范画表现了什么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人像。有男、有女,有短发、梳辫子的,还有戴头巾和戴眼镜的。还表现了不同的相貌特征,有的人脸形是椭圆的,扁圆的。眼睛有大有小,鼻子有窄有宽,嘴也有大有小。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设问(2)三幅范画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表现的?
:是用布贴的方法表现人像的。
2.出示课题:布贴人像(板书)。
3.向学生讲清本课及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本课将在前面布贴《一篮水果》、《瓶花》作业的基础上学习用布贴制作人像的方法。本课时进行设计,并根据画面需要确定所需的布料。本课学习用布贴为同学、家长或老师制作一幅肖像。
4.分析范画的表现形式特点:
设问(1)选择布料应注意什么?
:比如对颜色的选择,根据表现的人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色彩及图案来确定布料的颜色,并且可以进行夸张。在选择布料质地时,根据人体各部位的特点进行质地选择。比如头发、眼睛适合选用较厚而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去表现头发、眼睛的厚重感。皮肤则应选择薄料去表现皮肤的细嫩、光滑。甚至巧用布料质地与颜色。(出示范图:书上下面一幅作品。)这幅作品用了一块小白花的花布做衣服,给人感觉穿了一件蓝底印花的衣服,又用了一块花布做蝴蝶结,与红头发的颜色形成对比,花布与一种色的布又是一个对比,使要表现的各部位又清楚、又有变化地表现了出来。
5.分析作业步骤:
(1)构思:确定表现的对象(举起教师已准备好的人像图片)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通过认真观察人像图片,找出人物最明显的形象特征。
(2)画草图:用较大的作业纸8开或16开都可以。
按以下步骤草图:(示范)定头的位置,画头的基本形,画出脖子的位置,画领口及衣服上半部,刻画头发及五官的特点。她是一名活泼可爱、关心同学、帮助别人、尊敬老师、家长的优秀少先队员。
(3)根据表现的人物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颜色和样式确定选择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
五、课堂练习:
构思、画草图、选择和确定布料。
六、课堂:
选择设计人物形象特点突出的作业讲评。布置下次课准备的学习用具:草图、选择好的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剪刀、胶水。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草图、布料、剪刀、胶水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布贴画怎样来选择布料?
:要根据表现对象的各部分结构特点来决定。如人的皮肤适合用薄一点的布料,毛发则需要厚而有毛茸茸感觉的布料。
三、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1.分析布贴人物画的结构层次。
用布粘贴人像时,一般是头发、五官粘在脸的上层,脖子在脸的下层,衣服领口压在脖子上层,红领巾在衣服上层,领子下层。
2.向学生讲清本课的任务。
3.分析作业步骤并示范
(1)按粘贴的顺序进行裁剪。
a.用已选定的适合表现人物肤色的薄布料,按草图的位置、大小、脸的基本形状剪下来,放在一边。
b.用已选定的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按照头发的样式剪下来。用适合表现衣服的布料,剪出上衣的上半部分形状。放在一边。
c.用已选定的花布剪出蝴蝶结,用较厚,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剪出眼睛,选出比肤色略深的布料剪出鼻子的形状。用红布剪出上下嘴唇、红领巾放在一边。
(2)将剪好的的布料,按粘贴的顺序放在草图上,检查裁剪是否合适,可以进行修改。
(3)按层次、顺序粘贴。
a.将“脸”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恰当位置上用手抚平贴好。
b.将“头发”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脸的上层位置。将“上衣”的背面涂上胶水,粘在头下部衣服的位置上,高领还可压住脸的一部分。
c.将“蝴蝶结”粘贴在头发一侧上层,使其压在头发上面。将“眼睛”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鼻子”,上、下嘴唇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红领巾”粘贴在领口位置上。
(4)一幅完整的人像制作完成了。
四、课堂练习:
剪贴脸、头发、上衣、剪贴五官、蝴蝶结、红领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
(1)选择人像特点突出、巧用布料、有层次的作业讲评。
(2)也可把全班作业排列在一起,搞一次小型观摩会形式的。
数学点和线教案篇6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 33×21= 24×12= 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 37≈40
50×40=20__
大约20__盒。
(2)40×37=1450
8×37=296 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 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数学点和线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数学点和线教案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