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深度,书中的智慧需要通过读后感来沉淀,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战国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战国的读后感篇1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一的基础,他借助百里奚的帮助,还有各种忠臣良将的帮助,成就了霸业,秦穆公还曾经感叹道:“我有了百里奚,就犹如齐桓公有了管仲啊!”还有一次为了成就霸业,派孟明视等人出征消灭郑国,不停百里奚的劝阻,结果在路上他们遇到郑国的商人弦高,孟明视认为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于是退兵了,在路上,他们把倒霉的滑国灭掉了。他们回去的时候,经过了晋国,他们没有向晋国借道,晋国的`晋囊公说这是对他们的歧视,于是在崤山设下了埋伏,于是,孟明视他们经过崤山,被埋伏捉住了......
孟明视他们被抓住了,晋囊公的母亲是秦穆公的妻子,她想救回故国人,于是及力劝阻把孟明视他们给放了。晋囊公不想违背母亲之命,于是,把孟明视他们给放掉了,大将军赶来劝说,才派将军阳父去追赶,阳父说要送孟明视他们一匹千里马。孟明视好不容易逃出来了,打死也不会回去。于是在湖中央说:“我怎敢再收下贵国的礼物呢?三年后,我们回来报答贵国的厚恩。”意思就是,三年以后,秦国会回来报仇的!孟明视他们逃回来,秦穆公身穿素服,说:“这都是我的过错,你们没坏事。”孟明视很感动,刻苦训练三年之后,士兵个个很厉害,他们再攻打晋国,一鼓作气把晋国打得大败。
秦穆公,真善解人意,把每次错误都归在自己身上,使人振奋!
战国的读后感篇2
提到《战国策》,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的一些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对其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对《战国策》感兴趣,是因为它与其他史书不同,《战国策》更多记录的是战国时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游说之辞,全书主要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时代风云。其在语言上的精炼雄浑,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读《战国策》可以提升语言逻辑能力,这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把它作为必读书籍的原因。
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借到《战国策》,最近通过课余时间读完《秦策》,写下此感。
秦国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逐渐富强起来,在基本国力上高于山东之国,而后惠王虽车裂商鞅,但商君对秦国的影响却一直根植在秦国深处。而山东之国,尤其是韩、魏,对秦国更是心有忌惮。在此背景下,张仪、苏秦等辈,在惠王前连横合纵的主张,改变了秦国和天下的局势。而后经甘茂、魏冉等人治理,秦国日益强盛。韩、魏与秦相邻,受到的威迫也最大。后范雎入秦,为昭王献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此时秦国已然成为一家独大的局面,白起与赵战于长平,范雎用反间计,使赵国大败。东方六国之中,只有赵国的军事实力可以稍微和秦抗衡,此役之后,各国便如坐针毡,不得安宁。秦又使人在六国中游说,六国皆争相割地讨好秦国,却无共同抗秦之心。后范雎失宠于昭王,蔡泽、吕不韦先后相秦,秦已经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秦策》中,游说之士多来于六国,或逃入秦,或闻秦王爱才,主动西去事秦。商鞅从魏国逃入秦国,得孝公重用,实行变法。张仪受宠于惠王,而欺楚使楚与齐绝。昭王在位,穰候、太后权大,范雎劝说昭王加强王权,于是昭王废太后,逐穰候,王权得到集中。范雎在秦地位日益提升,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攻三晋,又杀与自己不合的白起。而秦相多由于其他游士在秦王面前说坏话,多被秦王逐走。范雎因为王稽的原因在昭王前失宠,或许自己也预料到自己也会步入其他秦相的后尘,此时蔡泽见范雎,劝其辞退,范雎借此机会举荐蔡泽为相,自己也算是全身而退。
在我看来,秦的强大是必然的,相比于东方六国,秦王更加礼贤下士,任人唯才,且秦王对人才的态度,也要远胜于其他君王。而为秦国出谋划策的历任相国,更是对秦来说功不可没,我认为商鞅、张仪、范雎相比其他相国,贡献更大。他们或是在执政时期攻城略地,玩弄诸侯,或是使秦国赏罚分明,政治清明。想到《过秦论》中一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始皇能统一全国,确实是秦历任君王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可以说秦统一中国是必然的。
战国的读后感篇3
站在历史的今天,瞧一瞧现今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服饰,是一件多么自然不过的事情!
站在历史的今天往回看20xx年,看一看著名的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会惊讶于小小服饰改革的艰难!
其实,也只是废弃传统长袖的服饰,改用便于骑马射箭的胡服。
?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几乎可以算是整部《战国策》中最长的篇章之一,本身就表明改革的艰难。
其所记叙的是越在进行服制改革时,赵武灵王和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公子成、赵文、赵造三人所进行的一场激烈争论。
长长的激烈争论里,赵武灵王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极大的真诚,其言辞具有三大特点:
一、宽容的胸襟。
鼓励异己之言。绝不阻塞忠诚进谏之路,绝不以势压人。
二、广博的学识。
引经据典。娓娓道来。
三、敏捷的言辞。
对仗句式的连续相接,反问句式的参差穿插,极尽语言交锋之艺术。
也许《战国策》的编纂者,赵武灵王的耐心和智慧,寄予了无限敬佩,所以在《武灵王平昼闲居》之后,紧跟了一篇《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讲的是赵武灵王驳斥军事大将牛赞的保守观点。
牛赞说:“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
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改变习俗,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更换兵器。
其实,自古及今,由中到西,有些改革之利,何止十倍百倍?
改革之难,难于上青天。
战国的读后感篇4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
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
举个例子吧,《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
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这是《战国策》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战国的读后感篇5
读书笔记摘抄: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日:“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日:“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要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读后感心得赏析:
相信略有古文基础的都能读懂这则故事,它讲述的是楚王宠幸魏王送来的美女(新人),这引起楚王夫人郑氏的不满。但郑氏并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先伪装出一副很和善的样子,和新人成为好姐妹。这样既使新人放下戒心,也使楚王对其充满好感。然后,郑氏使出她的杀手锏,好心劝告美女记得在楚王面前遮住鼻子,因为楚王不喜欢她的鼻子。新人当然对这位好心大姐言听计从,然而这引起楚王的误会,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如果有朋友读过《红楼梦》的话,大概会立刻联想到凤姐和尤二姐的故事,两者的故事逻辑几乎如出一辙,假意示好,然后煽风点火借刀杀人。不知曹公当年是否借鉴过这个故事?
曹公连篇累牍,用了将近一章讲完的故事,放在《战国策》不过二三百字而已。而放眼当今荧屏之所谓大型古装宫斗戏,用了五十来集来勾心斗角,倒不如这一段来的干净直接。先秦文字洗练如此,令人叹服。
战国的读后感篇6
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兵。这句话真实的写出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重要。他们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里,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就挽救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要是换成那些有勇无谋的将领,不仅会兴师动众,搞不好还会使利益尽失,引起众怒。
在《战国策》第一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秦国想借口向东周索要九鼎,从而来得到地盘。齐国也想得到九鼎。周臣颜率便出使齐国,答应如果齐国将秦军杀退就将九鼎送与齐国。事后齐国向东周索要九鼎,颜率再次对齐王说:九鼎不像普通的东西,拿着就可以走,一个鼎就需要九万人才能抬动,九鼎就需九九八十一万人,当路过梁、楚两国时一定会被夺去。所以,齐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打算。这个故事让我懂得做事情要名正言顺,就是推卸责任也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在对付一些小人时,我们可以使用反间计。宫他从西周逃到了东周,将西周的机密全部泄露了。西周国君非常生气。冯且便拿着三十两黄金的一封书信前往东周。信上写:若能办成,你就尽力,若不能就赶快回来,事情泄露了便自行了断性命。信使故意让东周军兵抓住,东周国君看到信,马上把宫他杀了。冯且借刀杀人,使宫他真么努力也没有用。使用反间计一定要严密,否则就会引起众怒。
做什么事都要凭智慧,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其实很多事只要轻轻一点可以捅破,可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该说的一定要说。
战国的读后感篇7
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战国来源于西汉刘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纵观全书,上半部是尊王攘夷,借天子号令代天子统领天下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春秋五霸前赴后继;下半部是弱肉强食,以变法强国征伐占领促成狼子野心的变现,战国七雄战战和和。上半部,周礼是阴谋家的遮羞布,阴谋阳谋几乎用尽;下半部,武力成野心家的冲锋鼓,杀伐掳掠火热水深。最终由秦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战乱纷争,结束了群雄割据。
个人认为《春秋战国》要比《三国》精彩。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法家纵横家,道家墨家商贾家,家家粉墨登场,有才你就来,尽情施展抱负。并且形成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著述。三国时期,继承了独尊儒术的传统,虽有钟繇好字三曹好文章,但非氏族很难出场,即使是玄德公成皇西蜀,也是靠皇室血统慢慢起步。
看当今天下,与春秋末战国初大有相似。联合国成了日渐衰落的周天子,各国尊重多是以获得利益为目的。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印度等类同诸国。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连横也罢,合纵也罢,于当今天下,对于弱国小国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强国发展和打压同是硬道理。韬光养晦也罢,卧薪尝胆也罢,都只是为了楚庄王一样“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过早的展示肌肉,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遭到猜忌和打压。但如果麻烦真的来了,敢于亮剑也是必须。我们曾经有全民勒紧裤腰带的豪气,我们现在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霸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该来的迟早会来,面对就好;该去的早晚会去,努力就好。(莫谈国事,这个应该不算私评妄议吧,一家之言,纯粹自语自娱)
书中也存在质疑之处,苏秦在此书中竟然不是鬼谷子的徒弟,公孙衍和张仪、庞涓、孙膑成了同门,这与《鬼谷子的局》出入有点大。就整本书来讲,极具故事性,历时四百五十余年的春秋战国,用七十六章便清晰勾列出来。让人很轻易就能全面了解那段精彩的历史和期间发生的典故故事,读后大大受益。
战国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