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读后感,引导我们对情节中的道德困境进行深入探讨,写读后感是总结书中重要观点和个人见解的好方法,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告别》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告别》的读后感篇1
又看了一遍《告别天堂》,我承认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篇小说,因为它让我成长……第一次看《告别天堂》是在高三,那一段浮躁的日子。周围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可是自己怎么也静不下心,始终无法进入状态。于是在大家挑灯夜读的'时候我也挑灯夜读,只不过别人在学习,我在看小说。笛安笔下的人物是那么鲜活,那么真实,他们之间的爱与恨,忏悔与原谅,看得是那么的让人心疼。是的,心疼,其实他们谁都没有错,天扬那么善良,那么单纯。江东那么诚实,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背叛。方可寒,最后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也许这就是上天对她的惩罚,可是又有谁有资格惩罚这个可怜的女孩呢?
天扬都原谅她了,这个因她而失去了自己的爱情的孩子都原谅她,还有谁不能原谅她呢?周雷,也许注定要去等待,注定要去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终于等到了。肖强,像是一位智者,永远以旁观者的眼光来观赏这段故事,虽然他也曾是可寒的客人,虽然他夺走了天扬的第一次,但是他也依然没有错
那么这场劫难到底是因何而起呢?天扬说她心里住着一只小狼,这只小狼总是时不时推她一下,于是她就会猛然抓紧身边的江东,她一直搞不懂这只小狼到底是什么,不过最后她终于明白了,那就是“我爱你”这简单的三个字,天扬几乎是倾其所有才终于弄明白了这一点。就像她自己说的,她注定是寂寞的,即使江东在她身边,也解救不了她灵魂深处的寂寞。天扬和江东的爱情并不壮丽,也并没有多么浪漫的情节,但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却拥有最简单的幸福,虽然他们经常小吵小闹…快要高考了,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就在面前…瞧,说得多好。
我想那时候的他们是安宁的,他们没有什么可以担心害怕的,因为他们牵着手,感知着彼此的存在,感知着未来的存在。他们的安宁感动了我,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曾带给过我感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雷的那句“我不是靠活着的惯性活着”,这句话感动了我们的天扬,也感动了我……
也许在那些浮躁的日子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群孩子的陪伴,我才得以坚持下来,当时的我是多么渴望他们的安宁啊,可是我终究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甚至没有像天扬跑“马拉松”的魄力,所以就注定我要在自己的思想里挣扎,然后努力维持表面的宁静……谢谢你,天扬,谢谢你,江东,谢谢你,我可爱的孩子们……
《告别》的读后感篇2
翻开《告别天堂》,看到的第一句话:“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人看到真正美丽的来到。”让我很有感触,因为悲伤。书里面讲述了五个为爱痴狂的、孤独的孩子在青春岁月中演绎着一段纯粹却迷乱透顶的爱情故事:温暖而倔强的天扬,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的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五个人之间“因为彼此深爱,所以互相伤害”的惨爱让你动容,让你扪心惨烈地去痛去哭。当然这是作者笛安对他们的定义,我在看书前并没有先看这段话,所以感觉有点偏差,第一次看多人物的第一人称小说,看得有点晕乎乎的,因为要随时转换角色。
5个人,5个被人认为看得到未来的中学生,来自一个沙尘肆虐的内陆城市,这所中学是离开这个城市的便捷通道,在一个狭小得只有5个人的世界里,在高考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故事的全部。宋天扬以一种“偏执的爱”贯穿全文,江东半自卑、半被动的在“偏执的爱”的阴影下衍生出一种叫“自尊”的东西,这种“自尊”是在一个世俗眼中更加“卑微”的“校妓”身上体现出来的。文中提到的“校妓”是方可寒,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一个在学校靠跟男人上床来挣钱的女孩,一个门门功课优秀的学生,一个最后得了血液病死去的人,是故事矛盾区最复杂的部分,也是最值得反思的内容。
行文方面比较甩得开,每个小节的标题就是陈述人的名字,内功有点不够用的说,5个人的内心独白方式、语言特点没有区分开,怎么看怎么像一个人说的。
方可寒的死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一个分水岭,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指标。
周雷的篇幅不多,就是一个救驾的,难为作者想出个这么一个人来捡剩儿了。原本以为主人公会死,结果没有,就想不通;的“天堂”到底是谁告别的?当然,我得检讨书名没想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看懂的表现。文中提到《霸王别姬》、《局外人》、《海子》的诗非常频繁,精选的一些句子和自己的有感而发显得特别到位,特别是“渡口边,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野花”,太绝了,要意境有意境、要情怀有情怀,赞一个。从这几个节选的书目中就能感觉到迪安还是很文艺地,而且文艺的生动,具体,真实,一点都不做作。
《告别》的读后感篇3
不可否认,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面对一些正常的初始衰老迹象。随着年龄增长,人会越来越意识到,死亡,尤其是突然而决绝的死亡,或许没有那么令人恐惧而衰老却着实是个折磨人的小妖精。如同良好电子系统的突然崩溃,仿佛铁丝锯断脚踝的电影桥段,衰老的随机性和逐渐性,会让成年人的世界日渐崩塌,直至黯淡消亡……
阿图·葛文德,印度裔美国外科医生,出于对临终关怀这一课题的兴趣,以多年积累、游访及亲历的众多事例,著作此书,既有对医生从业人员定位的建议,也有对临终关怀领域发展的介绍与展望。有数据,有实例,有采访,是西方科学的理念。
但全书由从未离开过印度的祖父在印度传统家庭中养老始,由移民美国深造终身践行科学行医的父亲魂归印度恒河的仪式终,骨子里的东方思辨与哲学,又在告诫读者,无论是病患还是家属,最终选择权依然在你们手中,何时进,何时退?在战术上积极运用先进科学手段克服生死攸关的大病症,在战略上适时退回独立而有尊严的生活状态“藐视”衰老,甚至是死亡。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生的方式,至少应该为如何体面的死亡做出自己的判断—了解自己最在意的生活底线,不做无谓的生存挣扎。整本书的读感犹如观看李安导演的电影,外在观感很西式,内在灵魂依然保有东方韵味。
彩蛋时间:这是一篇书评,也是送给自己不惑之年的礼物。较之六年前的那份生日礼物,字里行间明显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了解死亡与衰老,除了催生爱意,还会给予你面对的勇气。面对死亡,正视衰老,过好这一生。
《告别》的读后感篇4
在没有看钱德勒之前,我觉得侦探故事就是阿加莎和柯南道尔,或者东野圭吾那种样子。悬疑开头,紧接着大侦探登场破案,最后真相大白的教科书式走向,而且往往是上帝视角,即便有时候表述是第一人称,代入感比起《梦游症》那类书,弱太多。
看完《漫长的告别》,我便对侦探系有了更多的参照。和阿加莎比起来,钱德勒笔下的马洛,更风流,更有趣,也更会挑逗你的情绪。说白了,阿加莎就像是在修道院看书,嬷嬷给你端来一杯英式下午茶和几块养身司康饼。
而跑到钱德勒家,你就是在酒吧的吧台边肆意的坐着,不经意点了杯长岛冰茶,听酒保聊各种奇遇,或者吃到一个价值100万的“瓜”。过了一会儿,你会发现,自己仿佛也被卷入其中,可能是因为那杯长岛冰茶放了太多了伏特加和金,你心情复杂。
?漫长的告别》就是这样的风格,算不上特别脑洞大,但即便是资深侦探迷阅读过半猜到了结局,也会依旧不离不弃的读到最后一页。因为,这段资本主义兄弟情太过于美味可口,男一男二都那么有魅力,你太想和他们多呆一会儿,不忍心很快读到终章。但是钱德勒坏的地方,就是当你沉溺在他们的感情之中,并愉快的嗑着这对cp时,却把这缘分打上了一种宿命:每说一次再见,就是死亡一点点。我觉得这里的死亡,是指友谊的小船吧。
单就故事线来讲,《漫长的告别》人物不算多,案件也不复杂,福尔摩斯的很多故事要曲折的多。然而,最妙的在于,当我读到一半,脑中闪过的念头是,如果同一个故事,让阿加莎来写的话,也许会完全不同,会变成另一个故事,也许男主会有另一种做法。当然,侦探卷入案件本身,也许会有争议,但是,我想这才是一个大作家的厉害之处吧,有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写作语言,不会害怕写类似的'故事,或者说,他永远可以让一个故事复活且更诱人。
钱德勒比阿加莎更社会,有些句子读到,虽然只是简单一句简单的对话,却突然会从愉悦的情绪被他拉入忧伤的情愫:案发后,马洛始终不愿意一个人再去当初和男二经常喝鸡尾酒的酒吧,用口嫌体正直的方式去回避,却更令人喜欢这样的一个侦探。换作阿加莎来写,波罗一定会去那个酒吧,冷静的连酒吧保安都会去问话一番吧。
最后,我特别喜欢《漫长的告别》这样一个题目。没有看到最后一章,你以为作为是为了纪念而告别,但是他却通过如此一个漫长的侦探故事,真的在做一个艰难而有不舍的告别。
人生的悲剧,不是死亡,而是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是不是比阿加莎闷骚多了?
《告别》的读后感篇5
虽然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可却又和以往看过的推理小说有比较大的区别,感觉和传统的探案小说不一样,我想,或则作者并不是把这本书定位在探案小说吧。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希望能够一开始就进入推理现场,那钱瑞勒的作品就不适合你了,他的节奏很慢。《漫长的告别》亦是如此,他好像是在讲述一个过程,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甚至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一点没有案件的影子,只有那浓浓的酒味和香醇的咖啡味道......
?漫长的告别》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艾琳对特里长达几十年的期盼,最终在起自杀后与特里永远的告别。第二层则是马洛与特里在两宗谋杀案和艾琳自杀后的重逢、道别。这不长的时间给马洛的感觉却是恍若隔世,因为对于硬汉而言,告别本应是干脆利落,义气凛然的,但和胆小鬼特里的告别则显得拖泥带水。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作者借以讽刺了特里的胆小、懦弱、以及不负责任;同时也有暗赞艾琳为爱的举动,虽然说这个举动是错误的犯罪,可心里的那份漫长的为爱等待着实也有让人佩服的地方。
有没有一个人,和你经历过漫长的告别,你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说再见,然而,总会在下一个路标处巧遇或者重逢。相逢后彼此面对面的叙旧,彼此叙说着各自的故事。
《告别》的读后感篇6
作为开年第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完全有理由胜任这份荣耀。此书是由作者[美]阿图·葛文德创作的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作者直面常人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分别通过以下几个内容来解读美国社会对老年临终关怀及服务的看法:
第一部分:独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似乎并不特别为孩子的离开而难过。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家庭规模从上个世纪平均7个子女,逐渐下降成为三个左右。父母或是子女操心老年问题的时间至少推迟了十年,甚至更久。当我们还未发现问题前,也许就已经不用再操心了。
在亚洲人的传统观念里,年迈的母亲独自居住被视为让子女丢脸的事情,而这样的观念正在被改变,独居老人的比例正在迅速攀升。与其说老年人丧失了传统的地位和控制权,不如说他们分享了新的地位和控制权,现代化并没有降低老年人的地位,而只是降低了家庭的地位,它赋予人们,包括年轻人和老年人一种更多的自由,自主,自助的生活方式。
但是当这种完全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第二部分:崩溃。
医生的工作是维护病人的生命质量。这包含两层含义,尽可能免除疾病的困扰,以及维持足够的活力及能力去积极生活。对于一个老年疾病专家,虽然无法阻止身体和心智的变老,但是有办法使这些问题更容易处理,并至少避免某些最坏的后果。
而老年病学,他要求我们每个人思考生活中不可治愈的情况,我们将面对不可避免的衰老,以便做出一些必要的小小改变,来重塑衰老。我们当然会尽可能维持并延长老年人的寿命,但是当多种疾病到来的时候医生也许也束手无策,甚至采取措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第三部分:依赖。
高龄老人,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在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我们似乎屈服于这样一个信念,一旦失去身体的独立性,有价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根本不可能了。
老人们从未屈服,许多老年人奋起反抗,在每个疗养院和辅助生活机构围绕人应该具以生活的优先考量和价值观都在发生着战斗。但是几乎没有一所疗养院的工作人员会跟你一起坐下来,努力理解这种情况下生活对你到底意味着什么,更不用说帮你建立一个家,一个使得真正的生活变得可能的地方。
那些面临人类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最终将要面对的就是这种后果:各种社会目标的机构,这些目标从来不是对居住其中的人们要紧的目标: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
第四部分:帮助。
也许养老院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却常常是子女们最后的无奈之举。老人们被迫居住在仅能盛放简单生活物品的房间里,周围是其他老年人。周而复始,老人们再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甚至剥夺了他们的想法、生活方式。
该洗澡的时间就洗澡,该吃饭的时间就吃饭。老人们渴望着一扇门:一把能锁上的门。甚至会选择在家和养老院轮流居住,以寻求最后的妥协。
但是,研究表明老年人根本没有变得不开心,而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快的程度提高,他们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他们只是觉得失去了做人最后的尊严。
《告别》的读后感篇7
?告别天堂》里有五个孤独的孩子,笛安是这么说的。可我觉得那是五个可爱的孩子;温暖而倔强的天杨,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得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要在里头挑一个最爱,我估计会选周雷。至少他最后弄清了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江东,他清醒得太晚了。
其实天杨与方可寒就像是一个人,只是她俩的生活背景不同,如果方可寒有天杨这种家庭条件,她也一定是个温暖的女孩。所以她俩比起来,我可能更偏爱方可寒一点。不是因为她最后得病去世,而是觉得她比任何人都要坚强,在每个人骂她是“妓女”的时候,还会大胆地勇敢向江东表白。我认可她的坚强,也相信她心中还是有一个很干净的花园存在的,那是她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的天堂。
天杨是个很感性的人,一定不是双鱼座就是金牛座,骨子里的倔强。江东曾经就是她的全部,即使知道江东喜欢方可寒,她都还是不愿放手。傻得让人心疼。可想一想,谁没有那风花雪月,轻狂的时候呢!年轻时的傻是一种权力,一种只有年轻人才有的资本;时光过去了,再想傻,都傻不起来了。过了那个年少轻狂的年纪,就再也不可能跟“疯狂”二字挂上钩了。岁月就如同宇宙中那看不清摸不着的黑洞一般,吞噬的是我们的过往,我们的俏丽容颜,我们的激情与热情。我们往往是外形未老,心先老。在天杨心里,江东始终是她的最爱,不论有多遥远的距离阻隔。
《告别》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