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参考5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篇精彩的读后感能激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不仅能增强我们的写作能力,也能促进逻辑思维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参考5篇

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篇1

?雾都孤儿》这是一本简短而又精炼的小说,比起那些长篇大论的书籍来说,摆放在书架上略显得有些单薄,可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兴趣。记得上次读它的时候已是四年前了,记得那时候薄薄的一本应该是压缩版,并且读得比较粗略,而现在我又拿起它,这次可要认认真真的看一下了。

书中的主人公是济贫院的一名孤儿奥利弗,身世十分的悲惨,在出生之前父亲就已经去世了,而母亲也在他出生后不久永远的离开了他。他就这样理所当然的被送进了济贫院,在那里饱受折磨。区长的唯利是图,管理员的自私自利,大厨的冷漠小气,使得济贫院的孤儿每天只能喝稀粥而且每餐只有一碗,他们整日与饥饿为伴,这样悲惨的一直持续到奥利弗9岁。他被送去到一家棺材店做童工,这对于奥利弗来说就是刚脱离了虎口又入了狼窝,棺材店老板是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唆使他去做脏活累活一旦做不好就要挨骂。由于饥饿与侮辱的双重辛酸,迫使奥利弗逃到伦敦,却没想落入了一个更大的困境中——贼窝。他被迫与狠毒的歹徒为伍,历尽无数的艰难。但令我心灵感到安慰的是,幸运的奥利弗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归宿,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爱,他最终在善良的扒手南希帮助下逃离了贼窝,继承了一笔遗产与亲人姨妈居住在一起,从此结束了他的苦难的童年。

记得书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粥碗从来不需要洗,孩子们总是用汤匙把碗刮得恢复光亮为止。刮完了以后,他们坐在那里,眼巴巴地望着粥锅,恨不得把砌锅灶的砖头也吞下去,同时十分卖力地吭自己的手指头,指望发现偶然溅到那上面的粥嘎巴儿……”我相信读了这一段后,每个人都会心生悲悯之情,在感到心酸的同时,也让我们看清了资产阶级丑恶的嘴脸。表面上摆出要帮助贫民、孤儿的样子,要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却在暗地里欺负这些无辜的小生命,真可谓人神共愤。

在书中,虽然主人公奥利弗有了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结果,但却本该拥有幸福的童年却因种种因素变得苦难不堪,有几次甚至面临着死亡。不过,奥利弗还是坚强的走了过来,在令人佩服之余不经要思考一下这黑暗的社会。作者狄更斯通过奥利弗落入贼窝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中罪犯们的真实面目,而英国的经济繁荣其实是孕育在危险和肮脏的工厂与煤矿里的,狄更斯无情的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卑鄙与自私,揭露伦敦在最光辉灿烂的经济发展时代下,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以及金钱社会的罪恶。这本书既是奥利弗的磨难史,也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缩影。

虽然这本小说没有巧妙的构思,也没有华丽的言辞,但却句句深入人心,激起读者的共鸣传达了一种信念,正是这种坚强与善良的信念感动了我。虽不能给我面对生活与困难的莫大勇气,但却触动了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总的来说,环境影响人,有句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即使这样,我们仍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在以后的生活中遇事要理智分析,不让冲动这个魔鬼做坏事,善于学习他人来壮大自己。

狄更斯的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感触也是很深:“有的时候,一支亲切的乐曲,一处幽静地方的潺潺水声,一朵花的芬香,甚而只是说出一个熟悉的字眼,会突然唤起一些模糊的记忆,令人想起一些今生不曾出现过的场景,它们会像微风一样飘散,仿佛刹那间唤醒了对某种久已经别离、比较快乐的往事,而这种回忆单靠冥思苦想是怎么也想不起来的。”小说毕竟是小说,并不能与生活相提并论。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相比较起来还是和平美好的,我们的童年幸运很多,不愁吃也不愁穿,更不用被威胁去做童工,而且还受到很好的。在缅怀旧社会的艰辛与悲痛的同时,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都要用心相处学会相信他人。我们现在生活在如蜜罐似的家庭中,却还总是抱怨这个不好那个太坏,不懂得满足,我们却不曾想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的孩子正在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苦难。他们不仅要与饥饿、寒冷、疾病作斗争,甚至还要面对因为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悲痛。这让我想起上段时间在百度上看到的一张照片:这是一个为相机而投降的小女孩。摄影师在难民营中碰到的这个可爱的“小包子”,那时她才四岁,当摄影师想为她留张影时,小姑娘却把相机当成了武器,熟练地举起双手示意投降,眼神中既有惊恐也有委屈,让人看了不禁心生悲悯。战争无情的夺去了孩子们的童年,而我们却无能为力,能做的是否只有无声的哭泣。

欢乐与忧伤交汇在命运之杯里,然而其中绝没有辛酸的眼泪:因为就连忧伤本身也已冲淡,又裹在了那样甜蜜、亲切的回忆之中,失去了所有的苦涩,成了一种庄严的快慰。身边如果有个人在的话就好了,那我会依偎着他,与他说些只属于我俩的悄悄话,但这只是幻想罢了,可还是希望我小小的幻想能被分享,如果还能被某人珍惜的话,那便是最好的。愿我们可以沐浴着爱心灿烂的阳光,收获着爱心播种的希望,愿我们的社会处处流淌着爱心灌注的暖流。

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篇2

人有人品,书有书性。为官者善深沉,从商者善钻营,平头百性太随性。所以人品与书性往往很一致。

作为一介草民,参不透官场机密,悟不明商业道理,只得随性随心。况且本人天生苦命,对苦字分外亲近。所以,当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种阅读的冲动。读完后,我对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此刻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齐。”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读完此书,感觉自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部文化散文集让我感受到这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其中也夹杂着对青年人为文化沦丧的不满,同时也为中老年对于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该书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色彩斑斓的莫高窟文化到浑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现出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一种象征。

书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也有那如水柔顺却又错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以人物为基础,展现了风景背后的人文感受。同时也有与江南截然不一样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那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作者在每一处的反思都是对文化的一种苦苦探寻,一种欣欣向往。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我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虽不能说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对文化的解读,但我能够品味出文化的一种现象,对美丽文化背后的一种宣誓。在我们青年一代人,时常最容易丢失,最容易遗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化,解读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们了。其实这才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无形的保护。金钱和权力使王道士变得如此的残忍,让一尊尊美丽的雕像就这样的灰飞烟灭。这无不暗示了一句话“有钱可使鬼推磨”。看到那里的时候我感到一丝丝的惋惜与无奈。

看完这本书之后,看这许多的文化在面前一幕幕的消失。突然想到了中国的近代,在那些蹉跎的岁月里。人们不在乎“文化”,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一张张沾满泪水的图片——鸦片战争炮火、鸦片对古代人们一种打击,火烧圆明园对这座旷世奇座毁灭性的摧毁。就连最近电影《新少林寺》都有鹬蚌相争,洋人得利于珠宝的情节。文化发人深思。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大,这正是我开始要寻回属于我们自我的文化,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传承,对华夏礼貌的一向传承。

文化“苦”旅,苦的是种经历,苦的是种感受,苦的更是种震惊人们心灵的良药。写到那里,我也能够发觉其实在苦中也能够寻求欢乐的真谛。这一路“苦”来,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篇3

一般公认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和《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乃至文艺复兴时期最突出的四部悲剧,这一直被认为是悲剧的圭臬。

在读莎士比亚时,我常会产生疑窦:在那样铺陈华丽的文体与句子下,我很难相信我是在阅读悲剧。也许是对于悲剧的认识不同,我认为的悲剧,总是如索福克勒斯那样的具有崇高而严肃的特征的文体。莎士比亚华丽得近于煊赫的文体对于悲剧本身的影响,我心中无数。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之所以对《麦克白》更为看重,也许是因为其更为“纯粹”的具有悲剧性。

?麦克白》中悲剧的产生,虽依赖于麦克白本人的野心与其妻子恶毒的怂恿,但更多却体现了天命的因素。这种悲剧被确认为宿命的方式,带着更浓郁的古希腊悲剧色彩。

古希腊的悲剧,一般造成其原因是并非个人的主观错误或客观情况的干扰,而是天命的不公。如《俄狄浦斯王》,他完全受控于残酷的命运,无论如何挣扎,最终还是陷入了命运的泥淖。于是乎,主角的伟大与命运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更广义的无奈与无力,是悲剧拥有了直指命运的崇高性。而麦克白的野心,也来自于仙女的怂恿。而仙女们也仅此开了狡黠近于恶毒的玩笑,其实这也就是戏剧性的天命。

麦克白最终还是死去了。他的死亡具有着的社会意义,是传达了莎士比亚厌恶将军拥权杀王这样的犯上之举的思维。但这样的比于麦克白具有希腊精神的纯洁高尚悲剧思想,显然比较浅薄。我重复读《麦克白》,为这个邪恶的主人公而悲哀,一如希腊悲剧中那些纯粹的悲剧主角。他们的毁灭,并非由于他们的不杰出,而仅仅是,那些将他们玩于股掌之上的命运。

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篇4

读完阎真老师的《沧浪之水》,放下书的那一刻内心可谓是五味杂陈,既有失望、无奈、愤慨、迷茫,纠结,也有心灵的震撼、恍然大悟的可笑。

这是一本描写现代知识分子在体制内工作如何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人生之路,这一条路上有太多你不想看到的世间丑态,官场暗规则,人性之裸露。你在不想违背价值观的情况下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或者怎样才能看清体制内的潜规则,你该做出怎样的改变才不会被边缘化。看完这本书后,你会对中国体制内的公务员的生存状态有一些了解。

小说的主人公池大为一位八十年代毕业于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分配到某省卫生厅工作后,在二十年的时间内从一位普通的公务员一路走上卫生厅厅长的位置的。想想主人公思想转变之后,人生之路一路开挂。相对比,多少年来又有多少青蛙在体制这种温水中被慢慢地煮死,多少的雄心壮志在体制的磨砺中回归平淡,多少左右逢源之人在体制内最终难逃卑躬屈膝的无奈。

你有做人的原则,你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孤傲,你有良心在胸,不愿随波逐流。你看不惯人性丑陋不愿随波逐流。可是,你越是想做一枝凌寒独自开的红梅,你的心中愈是藏有一份怀才不遇的愤懑。你的才智、你的人生价值、你的良善都成为了人生的一种负重。所学所知又为何用,你没有更好的答案。

社会终究是那还是这个社会,不会随着我们的所思所愿而改变。你纵然才高八斗也不过是一介书生,无法让社会随你的心愿而运转。在生存才是王道的真实社会中,你会如何选择,走怎样的人生道路,做怎样的人。你或许曾有大展宏图的抱负,世事却又并非如你所愿,你除了抱怨、不屑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虽说这是一本写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在体制内工作生活状况的书,但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是一样的,我们所面对的人性是一样的,我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甚至都是相似的。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矛盾、纠结、取舍、转变,我们也一样要经历。他尝到的人生酸甜苦辣,灵魂的博弈,世态的冷暖,我们也同样会品味体尝。

这本书就像是一支万花筒,透过它我们能够看到社会的缩影,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能够通过看他人的人生抉择来思量自己的人生选择。

如果我们不能够看透这个社会,不能全面的理解这个社会,或者你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人生道理,观念理论,人生智慧,我想你也可以暂且放下。在看书的过程中将自己代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中,做出你最好的答案和选择。看看你的人生之路会不会优于主人公,你能否守得住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良善。你也可以分析一下池大为的成功是具备了那些素质。在做出艰难的人生取舍之后,他所舍弃的东西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你都可以思考一下。

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信条和价值观念,是坚守它还是随着人生趋势做出取舍,修订。如果需要修订又该怎样选择,是随波逐流、顺势而为还是互为折中,不失人之根本。

当想到这些,你才发现坚守初心的有多难,又是多么的不合适宜。放弃自我是何等困难和痛苦,却又不得不为之。人常说做人要内方外圆,那么中间的那个正方形你能保留多大的面积,外面的那个圆的圆度你能够做到多大,你又是根据怎样的人生目标一斧一斧地雕刻自己的。看完这本书后,我有太多的问题想要思考,想要找到自己做人的底层逻辑和不能放弃的原则,可是,很难。

我们还是来欣赏书中的精彩语句吧。

在体制内不要做瞎子,要把事情看得清楚;也不能做聋子,该听到的信息要听到。

这个世界是讲功利又讲实力的,没有实力,你看清了又如何?也就白看一眼罢了,还能摇动什么改变什么?你看清了,你想讲道理,可道理实际上不是书本上报纸上那样讲的,有另一种讲法,你能怎么样。

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生命。在还被生存问题困扰着就去谈生命,那太奢侈了,那是圣人的选择。我是凡人,我有欲望,我有一大堆问题要解决。

我为了自尊和骄傲而不愿顺势而为,可越是想坚守那点自尊就越没有自尊。我被一种说不明白的东西给套住了。

什么人人平等,那是安慰小人物的神话,一个温柔的骗局。我并不傻,我看清了现实,一个人必须依据实力与他人对话,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天地不限人,人自限一天地。

良知和责任感是知识公子在人格上的自我命名。

沧浪之水的由来,在《楚辞渔父》里记载,屈原遭楚顷襄王流放后,行至汩罗江边,披发行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江边有位渔夫认出了他,就劝慰道:“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夫的意思是:是高人就该懂得随大流。屈原回曰:“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那位渔夫听完屈原的解释后,笑一笑就划船走了,边走边唱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说你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水清就洗头,水脏就洗脚,不能因为江水不清澈就弃世而去。

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你是会坚守内心的那份孤傲,依然做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屈原。还是选择放弃那份孤芳自赏的清高,成为一个能够变通原则,融入这个社会成为一个能够干实事的知识分子,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尽力引出一股清流呢。

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篇5

不知为何自己选读《青衣》这本书,故事里面的人怎会荒唐到如此执着?或许正是某种机缘巧合,每当想起青衣里的燕秋,就仿佛给单薄地自己披上了一件心衣。

很多年前,小说《青衣》改编的电视剧曾因徐帆、潘红、傅彪这些当红戏骨的加盟出演而风靡一时。倒不是因为这部电视剧,而是《演员的诞生》这部综艺,两季都选择了其中的片段来改编。一身青衣扮相,起范儿,唱腔,眼神之间是戏,比起其他片段很是让我印象深刻。

有些书写会让人在文字里游走,有些书写会让人在故事里沉沦,而毕飞宇让你两者兼得。《青衣》一书被普遍视为毕飞宇创作道路上最具转折意义的作品,其故事简单,却蕴意深刻、触人心弦。主人公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京剧演员筱燕秋,二十年前,十九岁的筱燕秋在《奔月》中饰演“嫦娥”角色而一举成名,她对艺术有一种执着的追求,以此幻想真正的嫦娥就是自己。由于人性的纷杂,名利心的膨胀,燕秋想独霸“嫦娥”一角。后因老师李雪芬扮演这一角色,她竟气愤到用开水浇向李雪芬的脸上,从此筱燕秋再没登台,被调到戏校任教。

二十年来,无论周围环境和个人境遇如何变迁,筱燕秋都始终心怀重返舞台的梦想,把“嫦娥”视为自己的全部与人生价值的崇高追求。后来,烟厂老板怀旧,出资重拍《奔月》,燕秋为了达到目的,折磨自己发疯般的减肥,以至于在排练中出现“刺花儿”,不惜委身投资老板,甚至为了挽留徒弟春来又违心的允诺让春来当a档,自己当b档;而后她又像嫉妒师傅一样,将嫉妒之心转移到年轻漂亮的徒弟身上,到了临演的时候,她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反而连演四场不肯罢休,还想抢演第五场,最终没能如愿。在观众对春来的一片叫好声中,筱燕秋在门口边舞边唱,几近陷入疯狂,她的精神彻底崩溃。

剧场外飘着雪,她身着那件单薄的青衣,在漫天大雪中起舞,一舞倾城,只惜无人有此荣幸。她不顾因流产所留下的鲜血重重地砸在雪地上,也不顾扬起的衣袖上沉重的坠饰击在身上的疼痛,只是尽情地舞着。灯下,那位青衣显得格外凄美,原本素色的衣裙上多了一点朱红。筱艳秋不再是筱艳秋了,此时的她已成了她扮演多年的青衣,不是戏中的那位女子,而是真正的青衣。

当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可作为一个女人又能如何摆脱这心上的枷锁?那股苍凉,那番寂寞总会把我从彩色的想象拉回现实,纵有千言万语却欲说还休,独自沉默——被那一句“黄连投进苦胆胎,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感动着。

作者毕飞宇的灵感来自1998年《扬子晚报》中的一篇报道:一位身染沉疴的艺术家在北京演出时,救护车就停在人民大会堂西门外。毕飞宇说,他从这则报道里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内心往往比“德艺双馨”要丰富得多、开阔得多,于是就有了《青衣》这部作品。

网上有人评价说:筱燕秋的悲剧就在于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崇高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她的人性、贪婪、虚荣和妒忌等弱点得到不应有的放纵和滋养。但在我看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乎”又怎敢妄加判断她是悲是苦?《海子诗集》里有这样一句话:“要有最朴素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追求理想的人是幸福的,看客又岂能了解局中人的苦与乐。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复杂的处境,内心时常充满矛盾与焦虑,可正因为苦苦寻而不得的梦想,才变得熠熠生辉、意义非凡。燕秋是一个为梦甘死的烈女,一个为艺术抛弃生死的单纯地女人;却不知在世俗中,偏执、任性、纠缠便是引入她一步步走进陷阱的源头,往往伤害了别人也深深地害了自己。

?青衣》第四章节有这样一段:“女人说到底不是长成的,不是岁月的结果,不是婚姻、生育、哺乳的生理阶段。女人就是女人。她学不来也赶不走。青衣是接近于虚无的女人。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青衣还是女人的试金石,是女人,即使你站在戏台上,在唱,在运眼,在运手,所谓的表演、做戏也不过是日常生活里的基本动态,让你觉得生活就是如此这般的;不是女人,哪怕你坐在自家的沙发上,床头上,你都是一个拙劣的戏子,你都在演,演也演不像,越演越不像人。”

其实,表演就和生活一样,它应该贴切现实而不是一味追求艺术的完美,我们说到底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更应该回归到自己的本心,而不是时刻沉浸在物质的名与利,知道自己想要的、遵从自己的内心,便是满足。

筱燕秋默默地化好了妆,身穿薄薄的戏装走出了戏场,她站在路灯下面对自己说:“我要唱,我不能不唱,我要唱给天,唱给地,唱给我心中的观众。”

我仿佛从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著与期盼。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这正是《青衣》所表达给读者的意义。(张雨思)

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参考5篇相关文章:

醉与罚交通安全心得体会参考8篇

名教师事迹材料2000字5篇

实习总结报告2000字5篇

护士心得体会2000字5篇

培心得2000字通用5篇

读书日心得体会2000字5篇

毛概实践报告2000字5篇

教师编个人总结2000字范文5篇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2000字5篇

实践课心得体会2000字5篇

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参考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7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