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读后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必须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与书中的故事相结合,优秀的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深刻理解,它能帮助我们提炼出作品的核心思想与感情,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孔子转读后感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孔子转读后感篇1
学了17课《孔子拜师》后,我发现很多古代名人的名字里都有“子”字,比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我想让自己也变成名人,于是悄悄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陈涵子”,听起来还不错,感觉有了点名人味。
我想:干脆顺便帮我的同学们也改改名好了。午休时,我一提议,同学们“哗”全围了过来。“李子牧——李牧子”,我拉长了声音报到。“黄韵烨——黄叶子”,秋天的叶子黄了,哈哈!真有意思。“洪疏桐——红桶子”,“但愿她不是那个装垃圾的`红桶子哦!”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哈哈哈哈”大家都笑了起来。
接着,陈冠桥和王一见改成了“陈罐子”、“王毽子”,一听到我报出这两个名字,同学们就乐得东倒西歪。陈冠桥就说:“我才不当装可乐的罐子呢!”“我也不要当毽子被人踢来踢去。”王一见也笑着发表了意见。“翁张弛——温池子”,“现在这么冷,泡温泉正合适。”翁张弛高兴地说。“好,那我们泡温泉时都去找你哟!”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嚷嚷着。
“陈梓涵,你继续啊!”“好,我们继续,朱润博——”还没等我报完,一阵爆笑,“啊!哈哈……”“呵呵……”“嘿嘿嘿……”同学们有的拍桌子,有的跳着跺脚,还有的干脆笑倒在地上了,原来朱润博成了“猪脖子”了,“哈哈,哈哈……”我也捂着肚子加入狂笑的队伍。
算了算了,我看还是别改了,再改下去,恐怕什么“鸡爪子”、“鸭脖子”都会出来了。
孔子转读后感篇2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主要写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几个月后来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孔子想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无止境!这充分说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谦虚,礼貌待人,而且表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值得我们学习。我还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正含义,这将激励我努力学习。
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孔子转读后感篇3
今天,老师让我写《孔子拜师》或《爬天都峰》的读后感,我选择了《孔子拜师》。
我刚看到这篇课题的时候,就感到奇怪了。心想孔子是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大圣人,怎么会拜别人为师呢?难道他的'学问还不够多吗?我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读完了这篇课文。原来,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就拜洛阳大思想家老子先生为师,继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不像有些骄傲的人学了一点点知识就自满自足再不求上进。有个成语叫"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就是谦虚的兵一定会胜利,骄傲的兵一定会失败。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叫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三个同行的人当中,一定有一个人的优点值得我学习。正因为孔子的谦虚好学才是他的知识更加丰富和渊博,才使他成为让后人敬仰的万世师表。
孔子的那种好学的品行更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孔子转读后感篇4
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觉得孔子和老子非常谦虚。
孔子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就去拜洛阳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但路途遥远,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他终于到了洛阳。在城外,他看见了老子,并虚心的拜他为师。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学习知识。最后,他成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老师。人们非常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学问,更敬重他们的品行。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更不能目中无人。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我还明白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最后,我送大家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转读后感篇5
开学第一周,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孔子的故事》,内心颇为感动。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造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粟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他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家、政治家。孔子也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这本书里,孔子是一个善良、聪明、重情重义、诚实,为了天下太平而活着的人。
这本书详细描绘了孔子从出生到他死去的29个故事。作者李长之一丝不苟,本书几乎每一页都有两三个脚注,运输有几十多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孔子早年好学;中年就把这些知识都运用到、政治上了,并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更好的他的弟子们。而且还出国,带着自己的弟子游学了14年,学到了更多知识;晚年他轻视政治,注重,还在60多岁高龄中创作了《春秋》等书。他值得我们尊重、学习。
孔子一生说过许多名言,“名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告诉我们要诚实;“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复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虚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一个字,是“仁”,并且对中国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仁学的内涵:
1、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仁者人也;
2、为人由己,这是仁学得实施方式;
3、血缘基础,总的来说,仁学就是孔子想让我们懂得忍耐,要善良。
现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不懂仁、不会爱的人,而且有些人还很残忍,残杀一些自由自在动物。这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得阻止这些不仁的人。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懂得仁并去做,我相信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
孔子转读后感篇6
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呢?今天,我读了《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孔子在60岁时,学富五车、博览群书,却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还与众不同。别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新的乐曲,往往一首曲子只愿学习两三天。而孔子呢?埋头一练就是十天半月。明明弹熟了,却还不肯换新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孔子不但想把曲子练熟,还想通过旋律来揣摩曲子的精髓和主人公的人品、个性、思想、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感动了他的老师。
看到这儿,我想到了自己,深感惭愧。有一次,我做作业时,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这时,我突然想到《课课通》上不是有答案吗?我为何不抄呢?第二天,作业发下来,我不但得了“优星”,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是,当我读了孔子的故事后,再翻开本子一看,觉得“优星”两个字上布满了污点,它仿佛在问我:“你真的.会做吗?这个答案真实吗?”我越想越难受,反复问自己:“你当时为什么不自己把答案做出来?就算空着,这也是一种诚实的表现。你可想过虚心请教老师?你难道就不能像孔子一样,真正地用心思考吗?”
?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贵在孜孜不倦,勤奋好学才是进步的阶梯。学无止境,我们只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攀登成功的顶峰。
孔子转读后感篇7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孔子转读后感模板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