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春天的观后感推荐8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梳理观影时的情感,增强表达能力,观后感是我们表达对影片中演员表演评价和感受的好方式,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找春天的观后感推荐8篇,供大家参考。

找春天的观后感推荐8篇

找春天的观后感篇1

“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这是克莱蒙·马修对的真正含义的理解,更是他对爱的理解。这句话激励着我们,也让每个人感受到了生命中爱的存在。

雨果曾说:“人间如果没有了爱,太阳也会熄灭。”爱就是点燃太阳的火把,驱散生命中的困难与挫折,既温暖了别人,也升华了自己。人生因爱而绚丽,社会因爱而和谐,世界因爱而美好。爱,撑起心灵的蓝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是一种宽容。

当爱因斯坦的“天才”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打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循循善诱地协助他成长和发展。正是这种宽容的爱,激发了爱因斯坦的潜能,创造出了一位有着辉煌成就的伟人。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面对这些“可怕的学生”,马修没有选择暴怒,也没有选择冷漠,而是选择像爱因斯坦的父母那样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因此,他才能成功将这些学生感化。这种精神是难得的,亦是可贵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是一种信任。

马卡连柯曾经劝说一批家境困难的学生重返学校,然而,当他发现跟在他身后的队伍越来越短时,他没有怀疑这些学生,而是相信他们总会回来。终于,这些学生在他的感召下全部返回学校,并被马卡连柯培养成有用之才。这不仅是因为他对学生的关爱,更是因为只有自己的信任才能换来他人的信任。

古人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信任是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选择信任就会赢得尊重与支持,因为只有信任才能经得起事实与历史的考验。马修的信任与马卡连柯异曲同工,当窗口飞出一只只载满爱意的纸飞机,你不感动吗?

天下为公,亿兆己任。爱,是一种平等。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人们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好。在他的观点中,世界上不存在差生,在遇到难以的学生时,他不会歧视这些人,而是用平等的眼光、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一生过一百多名类似的学生,而且过程也特别艰辛,但是他成功了,原因就在于平等与博爱。

爱是重要的,平等的爱尤为重要。马修也践行了这种精神,让每个人得到了应有的关爱。他没有否定或放弃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所教班级中最难以的学生也一样,在他的下获得最终成功,正像他所说:“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爱,是一种平凡。

张玉滚从师范专业毕业后,放弃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回到家乡致力于山区里孩子的'。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一直坚持工作,从不懈怠。他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用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山区里的生活让他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也从此陷入了平凡之中,但是他对孩子们的爱却不是平凡的,因为他在意的并不是名利。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马修本来可以利用自己的才华赚钱,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将自己的才华全部献给了爱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和张玉滚一样,选择了平凡,就注定选择了一种伟大,选择了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马修对孩子的爱,让这个如“塘底”般破败不堪的寄宿学校,曾经阴森可怕的房屋,布满灰尘的操场,混乱不堪的教室,增添了一丝灵动和快乐;也正是这种强烈的、不可磨灭的爱,让看似不可挽救的“放牛班”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值得享受宽容和善意,值得被爱、被期待,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更值得迎来人生中真正的春天。这个春天,不仅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更是这些孩子冲出牢笼、冲出暴政,再次感受人生意义的时刻。

爱,如阳光般温暖,如山峰般伟大,如草原般宽广,如海洋般深邃,爱让每一个人站在世界的中央。为了生命中的向往与不懈追求,学会爱吧,撑起心灵的蓝天!

找春天的观后感篇2

在高中的时候,我以往是贝塔斯曼书友会的一名会员,那时我每隔一段时间能够免费收到书友会一些免费介绍新书的资料,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当时它是作为为数不多的影视制品向会员推荐的,从其中的简介中,我隐隐感到这是一部充满温情,感动的电影。虽然我对《放牛班的春天》也很感兴趣,可是自我一向没有机会看到它。

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渐渐淡化了对这部电影的印象,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与这部电影不期而遇,一下子唤起了昔日我对它的期待,也让我在心底暗暗庆幸,自我几乎错过了一部电影。

电影的开始很平淡,两个老人的相遇,对以往年代的怀念,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有点像《泰坦尼克号》。情节也很简单,讲的是一个教师与一群学生的故事。

当麦神父在电影刚刚开始就因学生的调皮而受伤时,让我们没有见到那一群学生便感受到了他们是多么不容易被管教,所以当马修教师首次进入教室便被捉弄也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当教室乱作一团,院长进来维持秩序并大声质问时,马修教师对孩子们袒护的态度。也许这正是他试着走入孩子们之间的第一步。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理解,交流与宽容。孩子们的调皮捣蛋也许只是天性使然,也许是缺少倾诉的对象,但并非不可救药。尤其像孩子与大人们之间这样的情景更容易出现代沟和隔膜,院长简单粗暴的体罚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相反,可能只会引起同学们更强烈的叛逆,也只会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留下一片阴影。而马修教师则试着走入他们的内心,于是在第一堂课上,他就让每个人写下他们的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尽管结果五花八门,但这样的方式却让孩子们认真的思考了自我的未来。同学们也由此感到了新教师的与众不一样之处。

马修教师与院长不一样,他不会随便的体罚学生,那怕学生们真的让他很生气。相反他往往在不一样场合维护着孩子们。然而即使要惩罚学生,他也会采用不一样的方式,就好像他让乐格克去照顾麦神父而不是将他送到校长室去理解体罚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到乐格克因自我的错误做法而流泪时,我们也就感到了马修教师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应对一群桀骜不驯的学生,马修教师也明白简单的体罚并不能在孩子们中间树立起真正的权威,所以在他与孩子们的较量中,他也针锋相对,让孩子们心服口服。就好像他给莫杭治画画像一样。马修教师的'做法让他感到无奈,同样增加的还有心中对教师的服气。

电影的经典部分自然是马修教师将孩子们组建成一只合唱团,充分的给与他们才能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音乐中建立自信,赢得尊重。也让他们对自我的未来不再迷茫。莫杭治也在之后进入到音乐学院学习,使他的将来也逐渐清晰。不可否认,马修确实是一位好教师,他总是想法设法的帮忙孩子们,没有私心,有的对工作的热情。记得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个人最难办到的就是没有私心。”但在马修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与之相比较的是院长的行为,院长想得最多的仅有自我的升迁与仕途。尤其是最终院长在回答是自我创立的合唱团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院长的卑鄙,而马修教师的不与辩解也让我们感到了他人格的伟大,因为他们是两种不一样的人:一个是热衷官职,一个淡泊名利,关心的只是孩子们得学习与生活。

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修教师因得罪院长最终得到的是被解雇的命运,这也让我们不由想起了电影开始时马修教师的自叙:当自我在一系列领域受挫之后才来到的这所学校--。也许以前也正因为马修教师的正直行为才不断被人排挤。这也无疑是对社会某种现象的的讽刺!虽然马修教师走了,但他却成功的走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于是在最终的电影画面中,在马修教师站在楼下头,头顶不断有纸飞机飘落,在身边慢慢盘旋。马修教师的脸上不再有被解雇的失落,带有的是会心的笑容。

在最终马修教师蹬车离去时,佩皮诺主动要求与他一齐走,当我们听到电影中的一个声音告诉大家那一天是周六时,我们也豁然想到在电影开始时的哪一个小小的伏笔,告诉我们佩皮诺每周六就会到校门口等待父亲来接他。同时我们心中也涌起了一阵感动,马修教师被解雇这个看似不完美的结局也在这时变得圆满。

这部电影其实告诉了我们很多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的是理解与宽容,同样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平等,理解与宽容则能让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共鸣!

找春天的观后感篇3

放牛班的春天,普通的篇名,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情节,却演绎了一曲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洞穿的音乐、歌声,飞逝的欢笑环绕着这所学校,一群“无可救药”的孩子,被夹着“行动.反应”的枷锁,却被一个叫克雷芒.马修的学监唤醒。影片大篇幅的讲述了学监和孩子们中间的学习和心灵的互动,每一个片断都充满了简单而温馨的爱,充满了浓厚的感情,用心在投入,在交流,通过自己谱写的音乐,唤醒了深埋在孩子们内心的渴望。该片从头至尾被一种希望所寄托。用一个孩子心里的星期六,预示着放牛班春天的到来,希望的到来,而影片结尾,春天到来,希望成真。也许结果如马修所说,我是个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但事实上,他在这个地方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播下了希望。

马修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形势不代表什么,根本在于内心,只要内心是在,那就是。从小到大,从古到今,我们都在和接受着,从不停息,学校,成了的集中地。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影片中品之无味的学监,同样的平凡,不显一点色彩,却可以让我们演绎人生中迥然不同的经历。影片中,在马修之前,孩子的心是受伤和绝望的,被马修用一颗虔诚而温段的心,溶化了,而身处的我们,被这样的所感动。虔诚,要知道,一个人民教师,我在做什么,我本着什么样的目的,我在用什么样的方法,面对着一群什么样的学生。马修在跟音乐家的母亲谈话时说过,我不是一个人,我有这么多的孩子。是的,他从一开始,就没有认为自己是独立的,高高在上,反而迫切的希望融入到孩子们中间,在面对野蛮的校长,勇敢地施行自己的“试验”,去体会他们的内心。

这是一部法国艺术片,没有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更没有出众的故事情节,即时到故事最终,马修也没有任何的变化,他没有得到什么,这是他的秘密,他离开了,同样的身份。可真的只是他的秘密吗?他同样得到了,得到的是孩子们的希望,信任和寄托,也同样地开启了马修前进的道路。

找春天的观后感篇4

这部电影有很多细节让我感动,首先是克莱门特对孩子们的爱和怜悯。当他刚进学校时,尽管孩子们总是和他开玩笑,他一点也不生气。被校长发现后,他也尽力让孩子们逃脱惩罚。他一直想用音乐来影响这些孩子。皮埃尔是最淘气的一个。他有天使般的声音和面孔,但他太调皮了,不在乎任何场合。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皮埃尔得知了他母亲的好意。这时,老师和皮埃尔的母亲有了微妙的关系,这使皮埃尔完全变了。他不再那么淘气,变得非常理智。他到处寻找其他人。最后,他成功了,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指挥家。与克莱门特和他母亲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这个故事以喜剧结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是什么让这些对别人来说可以说是“垃圾”的孩子翻开新的一页,成为有抱负的人?这是音乐。音乐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到温暖。很难相信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没有。

找春天的观后感篇5

今天,我在阅读屋里和梁老师一起看了一部叫《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马修的人,因为一些原因而去到了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学院当学监,“池塘之底”是一个再“问题少年”的寄宿学院,这里的学生都是一些顽皮、放肆或者是反应慢的学生,校长哈珊经常用“行动--反应”来这些学生。刚开始学生们很放肆的去捉弄马修,可马修并没有罚他们,而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去他们,学生因此也越来越喜欢马修。可是因为一些事故,马修被辞退了,这个叫“马修”的人,给这些学生留下了一个充满回忆的“春天”。

在这部电影里,哈珊校长的行为让我感到愤怒,他常常用“行动--反应”来学生,并常常对学生说,“你没救了”“你不行”等让学生没有自信的话。他对学生的做法,就像是监狱里的监狱长,让学生恐惧,在最后“池塘之底”发生事故时,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学生怎样,而是自己的升职怎样。正如马桑大叔所说的:“在这所学校里,受苦受罪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然而马修的让我感到欣慰,他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让学生们重新拾回自信,重新让学生知道了自己应该干什么,他在最后对哈珊说了一句:“你真是个疯子。”说出了所有人对哈珊的看法。

刚开始我学钢琴时,也是对自己没自信,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学钢琴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完全弹不好。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好的钢琴老师,她鼓励我,让我重新找到了弹琴的乐趣,让我越来越有自信,钢琴弹得越来越好。

一个人的春天,就是相信自己,只要你相信自己,属于你的春天总会到来。电影中的马修老师就是用他的爱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人生的春天。

找春天的观后感篇6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位叫马修的音乐家,他成了“池塘之底”孩子们的新学监。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马修寻找到了一座新的“桥梁”,一座真正能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音乐他只为那群孩子们谱写乐章,但它同样悦耳动听。最起码,那群问题少年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和爱。

不,又不全是爱。影片总让我会想起一些片断。那个个子很小,父母在二战中牺牲,不会唱歌的佩皮诺,最后他成了马修的养子,成了一个大名鼎鼎的`音乐指挥家。那个在睡前狂欢时一边吹口琴,一边唱着“秃子,秃子,你会完蛋的,秃子,秃子,这儿轮不到你说话”的科宾,但马修没有像校长一样把他拎到办公室揍一顿,而是和他一起唱这首歌,尽管最后他当了一个“架子”。那个戴眼镜的博尼菲斯,那个“天使的面容”莫朗奇,那个马修第一天来就给他“惊喜的”勒克莱克……他们都被马修淳朴的音乐所感动,洗礼了心灵。

那个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他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问题少年找回自我,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马修在接受校长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要求:不体罚学生,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不透露他们的名字,也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他是在用爱来感化这帮所谓“无法救药”的问题少年。

可惜,那个愚昧无知的校长借机开除了他,他离开时,没有一个学生来送送他,可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马修感动了,他至少证明了:无论是哪一个问题少年,只要他找到属于他自己的路,只要再没有犯“问题”,他就不是一个问题少年。

?放牛班的春天》让我看到那些男孩们可爱纯真的一面,心底焕发出的某种“本真”的天性,它讲述的不止是爱,更是的模范。

找春天的观后感篇7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看完之后,感动至极,所以写下这篇读后感。下面,有我一一道来。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天傍晚,莫翰奇小时候的同学贝比特来看望他。贝比特把马修老师的日记给了他,日记讲了:在一个男生寄宿学校里,有一班问题学生。一名叫蒙斯特马修的人来学校当老师。马修老师认真教学生们,甚至组起了一支乐队,得到了公爵夫人的认可。最终,因为一场大火,被劝退。院长因为体罚学生,也离职了。

我最感动的地方就是马修老师教学生唱歌。马修老师每天晚上,等到学生们睡熟了,开始写歌,白天时教学生唱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修老是用自己的心,融化着每个学生心里的一块冰。他把自己的精力毫无保留的花费在学生身上。他用这样的方法,一次一次消除着自己和每位学生之间的隔阂。他和学生很亲密,还被当作亲人。

还有一个情景我也很喜欢:马修老师刚来到学校时,麦神父就被学生刺伤眼睛,院长就要关学生的禁闭。而马修老师却不体罚学生,只是想让做坏事的同学自己承认,可见他费尽了多少

心思,想方设法的和同学友好相处。马修老师还为学生,又一次写起了歌。

我觉得马修老师特别伟大,能为自己的学生付出一切。面对许多问儿童,他并没有逃避责任和体罚他们。他就像一位英

雄,不顾自己,去帮助自己的学生。

这部电影十分好看,十分感人。

找春天的观后感篇8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1949年,马修老师在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担任音乐老师。生活在这所寄宿学校的孩子,就如生活在第十八层地狱。这里的学生,非常喜欢搞恶作剧,为此校长取消了他们的一切娱乐活动。马修老师用音乐让孩子们发生奇迹般的变化,让外貌是天使,心肠是魔鬼的皮埃尔长大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音乐家。

马修老师用爱的力量,让孩子们懂得了感激,改变了冷酷的.校长。

在我一、二年级时,教我们的音乐老师,是一个只知道嘲笑学生、惩罚学生的老师,她想让我们班成为一个音乐表现突出的班级。可是她不让我们多唱,而是在她连珠炮似的“讲解”之后,才让我们放声歌唱。可往往是等她“讲解”完之后,一节课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所以我们班的音乐考试成绩却成为了全年级最差的一个班。

到了三年级,我们班换了一个音乐老师,她不会嘲笑学生,不会惩罚学生,而是用爱的力量来我们,教我们唱歌。每当同学在课堂上犯错时,她会宽恕。上课时,有35分钟拿来给我们唱,剩下的5分钟会让我们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我们的音乐课进步很快,同学们学会了很多好听的歌曲,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

如果一个老师,能用爱对学生,就像马修老师那样,对待学生,我相信,学生也不会搞恶作剧,会成为一个个懂礼貌、有教养、认真学习的好孩子。

找春天的观后感推荐8篇相关文章:

春天的诗作文推荐5篇

春天的演讲稿推荐7篇

关于我在春天里的作文推荐7篇

小学生写春天的作文推荐6篇

幼儿园春天的教案推荐7篇

我在春天里感悟作文推荐8篇

找兔子教案推荐5篇

找颜色教案推荐7篇

幼儿园找朋友教案推荐7篇

找夏天的作文参考8篇

找春天的观后感推荐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