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读后感8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大家可以在读后感中对比书中观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写读后感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保持真实的自我表达,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江南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江南的读后感8篇

江南的读后感篇1

生活在北方,上学时,从课本上了南北地域的差别,造就了南北气候的差别。从地理知识来讲,长江以南,是南方,长江以北,也北方。一江之隔,好象天下。而我,却习惯把北京分界点,北京北,是北方,北京南,是南方。我出差到过最远的地方,那山东的青岛了。地理知识混淆,我炫耀——我去过南方……,得意之情溢与言表。而对与走南闯北的、见多识广的渊士,会嗤之以鼻,暗暗嗤笑——井底之蛙……

其实,我之把北京南北之分的分界点,有的道理的。,气候上的原因。“南方”的河南“洛阳三月花如锦”,而“北方”的黑龙江“山城三月飘雪花”呢。

语言上的差异。我所谓的“北方”,一色是悦耳动听普通话,有些“酸菜”味,也费脑筋去揣测。而“南方”就不同了,语音千回百转,云山雾罩,就听不懂说。听“南方”人讲话,身边得有专职翻译。

人有性格,季节有特点,北方的四季交替,春发芽,夏抽穗,秋落叶,冬飘雪。南方的四季就很温和了,的过度特征,冬季,芦花仍不败,草儿仍有绿意,杂七杂八的野花开在“野人”的篱落。在“微雨寒村”的冬景中散步,有“说不出的悠闲境界。”是寒梅初放喜遇瑞雪,雪方霁而见花,则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冬景给人以不受尘埃半点侵的飘然欲仙、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的境界。然而的景色稍纵即逝,晴和的阳光把和寒梅亲近的冬雪化做点滴残泪,只留花香空四溢。雪的映衬,还称得上冬景吗?和风、旭日、鸟鸣、花香怎样都觉得是“春到人间草木知”“四月清和雨乍晴”的春天。,南方的冬景,给我怪怪的,就好比男人不长胡子,完全了阳刚气。

北方的冬天则不同了,它掩藏了春的含蓄、屏弃了夏的热烈、珍藏了秋的成熟,以一身傲骨、一身洁白、一身凛冽倏忽而来。再看寒雪压苍松,会对严冬的生命有的景仰。大雪过后,三五孩童,堆雪人,剪红纸给雪人点一下降唇,雪白的颜色红色点缀,立时生命的。再给雪人镶上明亮的玻璃球,雪人则象初生的娃娃,睁开清澈的大眼,惊喜的感受孩子们它的生命。雪后的冬天,给孩子们无穷的乐趣,而冰雪凝就的冰灯,凝聚了的勤劳和智慧,向展现的文化艺术,又留连了中外游人的不顾寒触的脚步。冰雪里的冬泳,何尝北方冬天最美最的冬景呢?当出行的抖落一身白雪,融化一脸寒霜,他会由衷的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冬天呢!

对冬有的感触,才对春的切切的期盼。你看那南归的大雁,排成长长字,欢快的鸣叫着,南国春的遥思回归故里,心里是有喜悦在萌动,是有希翼在蓬发?人境界,是会得胸襟洒脱,终至于得失俱亡,生死不问了?

久居南方,会觉得温暖如春的江南冬景,青天碧落之下隐隐的肃杀和萧索。而寒居北国,会在素雪飘花之际,能感受到初春相思的袭袭暖意。这不由使我我看过的故事:巴黎的一所未竣工的高层建筑工,皮爱尔和勒内安装墙面的工人脚下的木板塌裂,二人抱住了防护杆。防护杆有些承受俩人的重量,“吱吱”地要折断,皮爱尔说:“勒内,我孩子……”勒内尚未结婚,他说:“好的,皮爱尔,”,松开手,像冬季零落的树叶飘向地面。我惊诧,面临死亡,年轻的勒内只用平静的“好的”,便松开手,把岁月的春天留同事,而却去拥抱永恒的春天了。而“我孩子”的.皮爱尔,能否在冬景,感受春天的美妙呢?

我豁然明白,景色不分南北,季节不分东西,各有各的景致、各有各的神韵,精彩的季节里的风景的心灵!

江南的读后感篇2

?春尽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故事延续了《人面桃花》、《山河入梦》,讲述了谭功达之子谭端午的人生。故事曲折跌宕,读后令人哀婉神伤。

端午作为一名诗人,邂逅秀荣后人生的改变,是自己不愿正视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总认为“事与愿违”的端午,从不曾珍视自己的妻子,他在外面招蜂引蝶,整日无所事事,被离奇的诗人狂魔控制着,维护着这个时代诗人仅有的尊严。可端午忽略了一点,诗人也是人,在追求唯美、诗意的人生道路上,应该珍惜身边的点滴所有。正因为是诗人,才更应该把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诗意化,在原本就苦难的人生中注入蜂蜜似的甜浆。但端午的基因遗传(可以这么说),注定他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直至妻子隐瞒病情、两人离婚、妻子离去,端午才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爱是那么深。

端午的妻子——李秀容(后改名为庞家玉),在献身于端午后,天真地以为生活有了寄托,可以不再孤苦无依下去了。可随之而来的却是端午的离奇失踪。发着高烧的秀容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学校走,每走一步,都是人生满满的耻辱。正如她自己说的:“我的人生,现在看来就是这么一个薄薄的膜。其中只有耻辱。”

和端午意外重逢后,家玉毅然离开了唐燕升,开始了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一直想要冲破桎梏,挽留生命最后的尊严。可是,死的尊严留下了,却是以死亡来交换的。

书中还有嫉恶如仇的春霞、典型的中国妇女张金芳等人物,她们或多或少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并在我们生活的不经意间,抬起一只脚,狠狠地踹上一顿。而她们自己,也无可厚非地会被别人狠狠地踹上一脚。因此,在她们出脚时,往往干脆、歹毒而不留痕迹。

生活就是这样。在一件事情上吃了亏,就要在另一件事情上找补回来。如若不然,人性的弱点从何处得以生根、发芽,以至于长成参天大树?

严重抑郁症患者绿珠、患有精神病的王元庆、被谋害至死的吉士,他们都曾经试图参破人生,可参悟人生的过程被认为是荒诞的,不得不接受世人异样的眼光。“世人皆醉唯吾独醒”,可醒来一看,世界早已不同!

江南的读后感篇3

?春尽江南》看完时,去了一趟湖南。在喝过湘江的水,看过张家界的奇峰险山后,再回头看江南的家乡,正是白光闪闪的盛夏。春已走远,心的灼热也如盛夏骄阳般灼热。

格非是位大气深沉的作家,《春尽江南》是其耗10年心血的长篇小说系列的收官之作,也是我读他的第一本小说。与其说他的小说在讲故事,不如说是他对社会巨变带来精神上巨变的思考更为合适。

就像用镜头记录了我或者你、他、她身边几十年的变化,一切都那么熟悉,又有无言的悲凉。我已经找不回曾经如根一样深深扎在记忆中的故乡了。房子造起又拆了,路刚填上又挖了,象古董一样的老树不知怎么就找不到了。每一年都有很多全新的名词挤进耳朵来,又有很多象一阵风一样离开。不是只有我,生活在这个年代,很多人都有这种找不回根的哀伤。

格非正是通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谭端午的眼睛来记录这一切变化的。

说得不过是谭端午和庞家玉这一对夫妇寻常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从认识到结婚以及婚后枯燥平淡的生活,一切显得琐碎、焦躁而又神经质。买房子、丢房子、找回房子;读书、工作、赋闲;学生、知识分子、头子、底层警察、暴发户、游离在社会边缘的无业者,以民间众生相来解读一个时代。

个人认为格非写这篇小说有非常巧妙的编排。就像夏天的竹林,本是清幽雅致的地方,因为一声声蝉鸣的干扰,竹林也世俗起来。世俗无人可逃。小说的前半部分看得人眼花缭乱,充斥了太多的事件。妻子庞家玉在时代的大浪中随风逐浪,不停步的追逐使她拥有了世俗的成功。因为“她已经摸到了时代跳动的神秘脉搏,认定和那些早已被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搞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丈夫谭端午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前,是位受人仰慕的诗人。虽然他知道莫奈,听德彪西的《贝加莫斯卡》,真心爱着池塘的莲花,又能写出莲花一样的诗,但在时代的声声噪鸣下,消沉得只是每日叠高了枕头赖在床上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如果不是因为能干的妻子改善的生存环境,作为传统文化人的谭端午世俗生活的将会落魄而无尊严。

看看因为时代与生存产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吧!谭端午的同学徐吉士在名利的路上越走越宽,在恪守内心价值的路上却越走越窄;谭的上司冯延鹤以庄子似的哲学保持内心的高洁,却在现实中无比艰辛地抚育着孙子,给了儿媳与孙子生存的环境,还要在世俗面前饱受流言蜚语的攻击,尊严贬低;谭的哥哥曾有聪慧的头脑,却抵不住权势的胁迫,最终以在壮年的精神失常来了却一生;谭的妻子庞家玉,人生的信条是“一步都不能落下”,轰轰烈烈地将自己席卷在红尘滚滚的人潮中,却在内心难掩无比的孤独与寂寞。曾经是乌托邦似美好存在的理想沦为了不合时宜的酸腐,曾经寄托了情感的纯净的诗之泪变异成了盛夏里多余排泄的臭汗,曾经是情操高尚的隐士居住的小岛,当下则变成“销魂蚀骨”的淫窝,就是时代转变最好的讽刺。

小说最后以庞家玉癌症离世收尾,在时代的洪流前,生命终归渺小而无力,有用或者无用,都难掩人生的荒凉。

格非的对时代的思索寄存在小说的末尾,比如庞家玉最后再入西藏,有种宗教似的皈依,这也是种精神上的回归;比如谭端午对时代“重归淳朴”的寄望,比如那个在优渥富足的生活中无所事事的绿珠最后决定在幼儿园当一名老师,因为“在当今时代,只有简单、朴素的心灵才是符合道德的”。谭端午和庞家玉最后也领悟到内心保留着彼此的爱,在家玉死后,谭端午戒了烟,并完成了最初的那首诗。如同在嘈杂的世间,有人最终还是找到了打动内心的音色。形似枯槁,心却未死,诗意江南等待时代的又一轮春色。作文

江南的读后感篇4

虚实结合,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艺

秋收过后的农人们“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写出了农人生活的幽静、悠闲。而门对长桥,窗含远阜,又让我们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标志性的生活场景,更是平添了几分联想和想象。而最让人著迷的是那“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温柔而缠绵的“白雨”竟也迷上了这“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恨不得把整个村庄都拥抱在自己的舒怀。使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江南水墨画的神韵,真是美的很呀!从手法上来看,以上文字属实写,采用了素描和工笔的手法。作者写到此,还觉得不够尽兴,于是来了一段同样富有神韵的虚写。“泊一只乌篷小船”,一个“泊”字再次点染出悠闲、宁谧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这只乌篷小船可能是忙完了一天的营生,终于回家了。可它似乎有没有沉寂,还在等待明天的启程。换成“系”则显得沉闷,毫无生气,换成“靠”则显得太过匆忙,便破坏了场景的意境。真是一字传神啊!而“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时候欢迎酒客呢?正是忙完了秋收的农人。酒客饮下的不仅是“好客”之意,更有主人秋收过后的喜悦和闲适,想必酒桌上谈论的也无非是些家常话吧,不然怎么一直可以喝到天垂暮呢?作者的想象简直是太丰富、太妥帖了。

写到这里,江南寒村微雨已经是形神兼备,境界百出了。可作者还不尽兴,仿佛自己也容身其中,心胸也变得洒脱多了。真正体现了“自然之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的道理。好一幅迷人的“寒村微雨图”啊

江南的读后感篇5

文章并非用辞藻堆砌的方式,而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江南冬景的留恋。

江南的春是柔美的,江南的冬却也毫不逊色。都说北方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飘雪;南方的雪在郁达夫的笔下却是柔柔弱弱,对雪的描写经历了欲雪、微雪、风雪、深雪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巧妙引用前人的诗句下将读者带入“诗中有画,话中有诗”的深层意境。江南冬天的雨是悠闲的,作者烘托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画中景,作者仅用朴素清淡的笔调来轻描色彩,朦胧的寒冬细雨如轻纱般飘现在眼前。在其中,还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等构成了冬日农村图景,属于实景。而“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月晕”却运用了虚幻缥缈的虚景,如果一个作品中仅仅只有过于真实的描写将会略显苍白,但是若是和时隐时现的虚景加以结合,那么一幅美丽的图景将会展现于读者眼前。

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带有些白色,越发像日本看护妇。他笔下的雪似乎还有些娇羞,露出些粉粉的颜色,那些山也略显羞涩,经受不了济南的大雪;郁达夫笔下的冬天却主要着笔于其乐融融的屋外谈天,太阳照,小鸟叫,这哪像冬天呢?冬天,在我眼里是寒冷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冬日却是情暖温和。那屋外空地的那老叟、小孩,虽然作者没提及他们是祖孙俩,但是他们在一起玩耍的是如此的开心,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老舍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冬天,改变了我们眼中冬天寒冷寂寥的寒冷印象。

画家刘海粟曾经评论郁达夫的散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郁达夫冬景,不同于江南水墨画的神韵,不同于西北沙漠的干旱,而是江南温暖晴朗的冬日之景。

江南的读后感篇6

江南的景致极好,即便是冬天,仍有绿油油成片的耐寒植物,枯黄虽然少不了,仍能在最冷的日子里看到梅的傲放。

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往往只言片语就勾勒出一幅淡雅画作“撒上细的同粉的白雨,泊一只乌蓬小船,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浓妆淡抹的画卷怎不让人胸襟洒脱?作者爱这景,爱这微雨寒村的悠闲境界。正是这样的一方水土,让古今文人墨客时常留恋。

至于气候更是不言而明,温情柔和。寒风总是有的,但只要多穿几件,户外运动就太合适了。雪往往要等到二月左右,才会有漫天的鹅毛轻盈地乱舞,全没有北国冰封千里的肃杀之景,也许隔天就融化尽了,终归总能点出冬日故有的味道,若是雪来的久些,人们大概会情不自禁地说:瑞雪兆丰年。

郁达夫还提及了北方与闽粤,各具风情,却又能称出江南冬景的独特,它的寒而不衰,温而不暖,又是这样的冬景总能给我们带来点点生机,譬如那草根上的绿意,枝头上的鸟雀,以及在外头逛游的老人小孩,没有遍地的红花与晶莹的果实,仍蕴藉着委婉的生命力。

文中有小镇的意境,有寒郊的散步,诗化的雪景,不知是否该有那江南的年味。游子风扑尘尘地赶回家乡,吃着馄饨饺子,诉说一年的奔波。门前贴起对联,窗台上聚着冰晶,儿童撒着欢儿放着炮。浅浅的冰层下,仍能看清鱼儿游动,星星点点的洁白散落在厚实的土地上。农村的茅草屋迎来了生气。

不知如何继续卖弄糟糕的文笔。有人评价此篇“一曲酣畅有致的江南曲调”实在太合适了。正是作者怀着自然纯真的心灵去体悟这感人至深的江南风,在战乱的年代仍守着开阔的胸怀,才能用妙笔为后世留下这冬日最活泼的乐章。

江南的读后感篇7

?春尽江南》这本书的主人公取名端午,也许隐喻屈原,还有睡莲,也许代表着社会中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极少部分人,他至始至终参与社会变革之中,却以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视角冷眼看待其他人在生活急剧变化中的各种表演,他代表着社会中极其稀少的那部分人,在强大的社会变革和急剧的社会变化中,无从适应、力不从心,每天堕落一点点。

关于作品的表现形式。《春尽江南》读起来好象和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有点类似,包括书中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都有相似之处。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学者型的作家,对于小说结构和叙述方式的超强掌控能力,体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尽管,我们更看重的是内容,但完美形式上的阅读效果,往往也不容忽视。

关于与生命和解的思考。在通向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得学会宽容和怜悯,在繁华落尽之际,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一切都终将过去!在经历了人生的是是非非之后,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走过的人生路,做过的人生事,一定会顿悟很多、觉悟很多……也许唯有爱,和解,宽容,能够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尤其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作品的后面,绿珠原谅了陈守仁,选择了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 ,让心灵归于宁静。

好的作家往往是对社会的生存困境最有深刻体验和揭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格非老师的《春尽江南》无疑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好作品!

江南的读后感篇8

花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格非的这部小说。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贴近现实的作品了,近一时期以来,有评论家发现,许多善写现实题材的作家改写历史题材了,有些让人忧心,确实也有点儿,特别是都市题材的,更是难有佳作。这个混乱纷繁的当下,让人有点无法下笔的感觉,格非似乎并不以为意,故意贴得紧紧的,时不时地就把时下的热点事件、社会新闻穿插进去,几乎涵盖了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腐败、医疗特权、食品安全、房地产黑幕、强拆,还有律师事务所里那些形形色色的案件,矛盾无时无刻不在酝酿、产生、发展、恶化着,不过作者又偏偏不去用力,也不去追究其始终,这样的手法,值得借鉴一下——我只陈述事实,不表达意见,你能奈我何?敢于写,且能写到要害上,是要一定功夫的,也是要一定社会担当的。许多作家觉得不好写,干脆避而不写,知难而退了,多少有些怯懦吧?毕竟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它的书写者。

通篇故事并不曲折离奇,所以,能牵着人读完的,并不是浅层次上的故事,而是别的深一些的东西。一是作者的语言功力,许多闪着睿智光芒的语句被作者点缀在合适的地方,令人把玩再三,心下默然;二是作者对当下现实的反思与追问,文中的人们无不拼命在寻找世外桃源,甚至在苦心营建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但是他找到或建起的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吗?三是对人的本性的思考,作者借他人之口,将这个时代里的人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分类,也颇值得玩味。

下面来说说文中的人物。首要人物就是男主人公谭端午,全文的视角大多是以他的日常生活展开的。他是名校的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而且差一点就读了博士。还是早年叱咤文坛的知名诗人,到了当下却成了时代的边缘人,他妻子评价他是个正在“烂掉”的人,他成天钻在家里玩音响,读《五代史》,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或者说是他在故意回避,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始终缠绕着他。家里的大小事情都由妻子做主,孩子他不得插嘴,买房装修他帮不上忙,而且还帮倒忙,车不会开,钱也挣不来。多亏有两个铁哥们,才让他不至于混得太不像样。这样的男人真应了那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他由早年的放浪形骸、热血不羁,急速转变到后来事业上的苟且偷安,婚姻上的俯首听命,让人深感造化弄人,或许作者还想表达一种个体在时代巨变面前的无力感,所以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让人爱不起来又恨不下去的角色。

围绕在男主角身边的女性主要有三个人:他的妻子、知己以及母亲。

庞家玉(李秀蓉),谭端午的妻子,这是个顺应时代的女强人,她受高人点化通过一些手段取得了律师资格证,并开始了社会主流人士的主流人生。她家里家外一把手,与精明的婆婆周旋,为儿子的学业操劳,她有温情的一面,多次在处理案件时面对卷宗流下悲悯同情的眼泪。不过她也有缺点,有令人可恨的一面,她对儿子学业的严苛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她对丈夫不忠,有偶尔的出轨行为。但所有一切都在一纸诊断书面前化为了乌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她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她彻底忏悔了,并且最终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你”三个字。

这是个多么矛盾的女性啊,特别是在管教孩子方面,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是转眼过后她又会在儿子的睡床前后悔自己的狂暴。社会残酷的竞争通过这种近乎变态的高压的家教方式传递给了下一代,给孩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作者对其有着显而易见的批判。单凭这一点,也值得许多为人父母的来读读这本书。

不过,文中儿子若若的成绩忽高忽低的变化又太过于戏剧性了一些,小学时以年级倒数第二的成绩转入重点小学,初中又是走后门进的重点中学,居然还在期中考时考到全年级第八十三名,尽管后来跌到三百名,仍然有点不真实的感觉。

绿珠简直就是为中年谭端午量身订做的。那是个能将艾略特的《荒原》的几个不同版本都一字不落背下来的'文艺女青年,略带忧郁,略带天真,有时喜怒无常。有时善解人意,带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对人无害,又轻易地能被人骗,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值得怀疑,我们身边不缺女文青,缺的是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因为女文青们也大都是很实际的,她们大多待价而沽,期待某日钓到个把高富帅,真正能把谭端午这样的落拓文人看在眼里的实在是稀有动物了吧。

谭端午母亲张金芳是个颇不简单的老太太,她能将律师女强人的儿媳妇治得服服帖帖,她足不出户,但能通过一台25吋的彩电获取大量的外界信息,儿子儿媳请她去唐宁湾刚装修一新的房子里居住,她劈口就说不去,因为她知道装修有害物质的“半衰期”会长达七年。“半衰期”这词儿也太专业了些吧。不过有这样一个极品老妈,谭端午的个性或许反倒又有了些理论上的依据。

陈守仁与凌吉士是直接影响着谭端午生活的两个人,前者死得很是惨烈,之所以安排给他这样宿命般的结局,可能包含着作者的一种批判意识,走在时代前端的这类人们,可能是走得太快了些,所以注定会摔跤,甚至是吃大亏。凌吉士始终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他串起了许多人和事,缺了他还真是不行。

文中穿插了许多次要人物,但是也很出彩,甚至让人怀疑这些人都是有原型。扒灰的老冯,玩世不恭的小史,黑白两道都混得来的国舅,欺软怕硬的小钢炮,开破奥拓到处混饭吃的文联老田及几个画家们,海外归来大发牢骚的宋蕙莲,光头饭店的老板,诗歌研讨会上的那些人,无一不生动传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小顾的描写笔墨不少,但人物形象有些扁平,不真实感强烈,保姆小魏也有点类似的感觉,她们没有强烈的爱恨,像任人摆布的玩偶。

文中最另类的人物应该是谭端午的同母异父哥哥王元庆了,那个不知是真疯还是假疯的人。诗人和疯子最让人搞不懂,而他偏是二者兼占。经历很传奇,但是又太传奇,你无法想像一个书呆子型裁缝会去倒卖钢材并发家,不过后来去搞乌托邦实验倒是还有可能,可惜壮志未酬身先伤。他一手建成的那座现代化的精神病院有些隐喻的味道,同时这医院也充当了一回新闻背景——上访人员被关精神病院似乎成了一时的风气,作者对这一桥断的轻描淡写更强化了这一论断。

最后来谈谈不足。

作者像个医生,只诊病,并不负责开药方。文中的环境描写,少有风清气爽的时候,要么是雾霾烟尘,要么是阴风呼啸,要么是各种臭味混杂,要么就是大雨也洗不清的污浊河流。一边是林立的高楼,一边是残破的村落。几代人精神的后花园“花家舍”到了当下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被一个四川来的精明人打造成了“销金窟”……这类似于大夫把脉后陈述病症,但只一味摇头,并不下笔开药,似乎病人无药可医?不得而知。男主人公的无力感太强,胆小怯懦,连在心里或口头上要点强都难。这种病态的知识分子形象,让人很失望,真担心现实中的知识分子们也如此。

要说,掩卷之后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还是当属问题,谭良若的命运一直把我的心揪得紧紧的,几次都担心这孩子会撑不住的,特别是鹦鹉丢失之后,已经到了丧魂落魄的地步了,没被逼上绝路真是奇迹。不过,作者给这可怜孩子安个改过自新,奋发图强的结尾还是让我感到有些突兀。这孩子怎么一夜之间就“开窍”了?

总之,作为一部反映当下时代病症的小说,尽管并无药方,仍可作为一个病理标本留与后人一览。

江南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读了绿山墙的安妮的书的读后感精选8篇

鲸的读后感的作文优秀8篇

守望的距离的读后感8篇

冰心的散文梦的读后感8篇

红色的故事的读后感精选8篇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600的作文8篇

鲸的读后感的作文精选8篇

读了会飞的教室的读后感8篇

生命的路的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600的作文优质8篇

江南的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6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