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读后感都是我们情感与思维的结晶,反映出个人的成长轨迹与变化,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菲世界的读后感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1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觉醒来发现世界上有这麽多的矛盾,这可能也是从看苏菲的世界开始的吧
看苏菲的世界时,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问底,竟然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共鸣;但是自己内心深处却觉得她是一个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么事都想那么多,搞不好学习也会一落千丈。
此处我想了比较长的时间,到底是应该较为成熟些,每件事逆来顺受,还是应该每件事刨根问底,这是多么的矛盾啊,当时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连哲学家也解不出来吧,我的内心的两股思想像五线谱一样交织碰撞,我的五脏六腑在都被烧灼,我是多么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是选择自由的畅想,还是选择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这两者都存在风险性与可能性,前者一飞即达,后者一辈子平平稳稳,不愁吃穿,却默默无闻,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前者若一飞不起,必定一生不能翻身,疾苦一生,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后者便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安稳,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没有一双标新立异的`翅膀是不行的,只是摔倒了还可以再拍拍身上的泥水再爬起来,但是在千百次爬起来后,天已经黑了,你也将化作尘世间的一缕浮尘了,随风飘飞了……
聪明的,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明天太阳依然升起,时钟依然运转,我们的问题,却可能已悄悄的尘逝了。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2
看过《苏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会这样认为:它是一本简单而又深奥的小说,《苏菲的世界》 读后感。它曾经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会使我兴趣十足,一会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这矛盾中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整本书。 14岁少女苏菲收到的陌生来信带她走进了一个她几乎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引导她的思维走进了人类更深、更本质的思考。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来我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
本书的另一个奇妙之处在于,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这些信虽是寄给她,却是写给一个与她同一天生日的、似乎是不存在的女孩——席德。更出奇的是,艾伯特不停地给苏菲讲课,却发现他们所做的一切似乎是席德的父亲艾勃特少校的“特意”安排,或者说他们是活在少校的意识当中。他们的谈话和举动被少校安排好后写进一本叫《苏菲的世界》的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女儿。故事的结尾,艾伯特与苏菲试图逃出少校的思想控制并且成功。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3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其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并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整本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4
如果学院不安排,我想我是不会阅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但是,在速读了以后,却忽然之间有了太多看法。
在苏菲的世界里,书中的主角苏菲主要思考了两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他们只是存在于书中的人物,那么如果放到现实中呢?如果我在现实中问这个问题就会显得非常可笑。但是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我们来自于哪里呢?
宇宙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而我们是其中非常微乎其微的一部分,我们的快乐、烦恼、忧愁就更不值得一提了,最终不过是化作一捧尘土,消失在世间万物之中。如此短暂、脆弱的人生,我们难道要在负面情绪的操控下过完一生吗?那些衣服、首饰、化妆品最终会化作一缕尘埃,消失在茫茫宇宙。一切都不过是身外之物,最后留下的只有你乐观的精神。我们的生活要想过得幸福,需要外界的和平的环境和自身的乐观的态度来热爱这个世界的。外界的环境是不可控制的,但是我们能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丽的家园。而态度则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出发,保持乐观,每天开心,看到世界上美丽与积极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沮丧、埋怨。
爱这个世界,就要学会珍惜和感恩,珍惜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每一个幸福的时刻。感恩这个世界给你生命,给你机会去享受,适应消极的,着重注意积极的方面。
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关注一些不好的,关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消极的以不好的方面概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忽略了人间的真善美,这样的人会渐渐的失去最简单的快乐。对路边的花朵微笑,你会收获美丽与芬芳;对着太阳微笑,你会收获温暖与光明;对手机微笑,你会收获便捷与享受;对着社会主义制度微笑,你会收获安心与稳定......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欢喜吗?
我认为,幸福来自于一个人的选择,选择积极,就会收获幸福,选择消极,就是在放弃幸福,选择走向毁灭。生存与毁灭,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面向未来。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5
寒假里,因受到老师的推荐,我买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一进入书中,我就被迷住了。
主人公苏菲的经历真是让人感到神奇。书中涵盖大量的知识,神秘人艾伯特与苏菲一起研究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伽利略、牛顿、马克思、达尔文等许多著名的人物,苏菲却并不觉得枯燥,相反,还提起了她的兴趣。同时,苏菲身上勇敢而又具有冒险精神的气质值得我学习,她敢一个人独闯神奇少校的小木屋,在我看来,那里就像鬼屋一样可怕:柴火在旧炉子里发出哔哔剥剥的声音,屋里很少的家具,有一整面墙是书架,上面放满了书。一个白色五斗柜上方挂了一面圆形的大镜子,外面镶着巨大的铜框,看上去就像老古董……没想到,苏菲的经历也能使我变得勇敢呢。
寒假里,爸爸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弘阳广场游乐园玩儿。弟弟一定要去那个鬼屋里面看看,光站在门口,就已经很吓人了,原来在珍珠泉我进过鬼屋一次,从头到尾都是闭着眼睛,靠在妈妈肩膀上的.,听听声音就让人毛骨悚然。可弟弟死缠烂打非要我也进去,只好多买了一张票,舍命陪君子了。
进入鬼屋,可怕的声音响了起来,弟弟虽说岁数小,可胆子不小,竟然还唱起了歌。我吓得两腿直发抖,他却又跳又笑跑到前面去了。不必担心他会跑丢,鬼屋只有一个出口,也就是说,我走快一点就能追上他了。心里这么想,可两腿却像灌了铅一样,怎么也迈不开步子,前面又传来了弟弟的呼喊:“姐姐你快点啊!”可我就像木头人,一动不动,都可以在这里扮鬼吓吓别人了。
这时,我想到了苏菲。接到神秘人的信后,她一直努力勇敢探究,她也才十四岁,我为什么不能学学她呢?想到这儿我,把眼睛迷成一条缝,能看见路就行了,把这儿当做就我一个人,加快步伐,很快赶上了弟弟,勇敢地走出了让我害怕的鬼屋。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不但让我学到了勇气,书中的哲理知识也非常耐人寻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6
?苏菲的世界》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意义的书,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部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一封未知的来信,带来了一个个关于哲学的理论与思考。
故事主人公是苏菲,一个十四岁少女,过着平凡生活,直到一封未知来信打破了苏菲平静的'生活。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勃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在一位神秘导师艾勃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信件中提到一个人席德,原来苏菲是个虚拟人物,这一切都是席德的父亲为了庆祝女儿生日虚构出来的故事。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知道这一切之后,并不想被人控制,他们做出反抗,离开生活许久的伊甸园,离开席德生活的世界。
当你知道自己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你的心理建设会不会崩塌?如果自己是苏菲会有怎样的故事呢?自己是个虚构的人物,然而自己并不是主人公,只是一个配角,这又和现实世界有何区别呢?现实的世界不过是我来过一遭,而后几十年过去我又消失在这个世界,和虚构出来的有何不同呢?虚构的人物有个人主宰着她的未来,那个创作者虽然是现实人物,她的一生又被谁主宰呢?这就是哲学不解之谜吧。苏菲打破了戒律。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7
阿西莫夫有一篇小说叫《那个时代的孩子们有多么快乐》,他写未来很多年后,纸质书已经消失了,孩子们读的都是电子书,有一天,几个孩子们在阁楼上玩,发现了一本纸书,他们努力想象祖辈们的孩子阅读纸书的感觉。
这差不多是我读《苏菲的世界》时不停思考的东西。
我正在读博士,不是哲学方向的,但是和哲学有点关系,几天前我和几个本科生聊天时说起当时正在读的柏拉图的一些有趣的观点,谁知道他们都知道了,说《苏菲的世界》不是讲过了吗?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记得本科时我在书店见过它,翻了两页,不是太感兴趣,就放下了。我是读着科幻小说长大的,科幻小说始终在提很多现在看来是哲学上的终极问题,比如我们是谁,在哪里,宇宙是谁创造的,那些具体的细节和宏大的叙事比起《苏菲的世界》里单纯的授课似乎更有诱惑力一些,所以科幻迷如同这本书里对哲学感兴趣的那个孩子一样,始终不缺乏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但是某种程度上,又不是很一样。
我看过一部夏笳自编自演的电影叫paparax,后来在科幻课上讨论这部电影时很纳闷,这似乎和科幻无关,但是为什么夏笳要说这是一部科幻电影?现在看来,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完全是《苏菲的世界》的压缩版,一个人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作品中的人物,此时该怎么办?当这个人怀疑世界的真实时,她思考,所以她真的存在了?我可以想象夏笳当时是如何发现了这个在哲学和现代艺术领域并不新鲜的话题,并且想方设法改写成一个科幻故事,去告诉那些对这个话题仍然觉得很新鲜的科幻迷观众的。
我的博士生导师对我说,好的科幻小说讨论的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但不会很成体系,更重要的是,你没有一个好的筛选方法,把那些好的作品从现代文化工业的汪洋大海里筛选出来,真正能筛选的'只有时间,那些很多年后仍然被我们记住的才是经典。
我不知道《苏菲的世界》是不是经典,它当然是一本哲学启蒙书,讲述的都是以往哲学家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会像原著一样详细,也不会像前沿的哲学研究领域一样透彻。当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了柏拉图的几本原著后再回过头看这本书里讲柏拉图的部分,我知道这些观点被压缩到了何种程度。当我在科学哲学领域混迹两年多读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的诸多相关前沿研究文献后,看起这本书里对文艺复兴时代这些人思想的介绍,更是发现了许多错误和曲解。但是,《苏菲的世界》还是被人记住了,它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它对于哲学的介绍,而是通过某种特别的故事讲述方式把哲学融进了文学里,这本书首先仍然是一部小说,豆瓣里很多关于它的评论都是历代哲学观点总结实在是没有必要,这样一份书评也许出现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更合适一些?
我更希望自己把这些年学到的所有哲学知识都忘掉,看过的科幻小说也忘掉,回溯到这本书里主人公的那个年龄,比如15岁,以一种孩子看待世界的好奇心去读这本书。如果自己15岁的时候真看到了这本书,能读懂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15岁孩子成长背景总是很不一样,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是否也能读懂,尤其是读大学后,遇到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更使我深深领会了这一点。我没有接触过哲学系的本科生们,他们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如果不是调剂的话),是因为读中学时读到了这样一本书吗?那个时候当他们放下书时,他们看待这个世界时想到了什么?他们仰望星空时又在想什么?(一定和科幻迷们看完刘慈欣小说时看星空的感觉不同吧?)
这种想象很艰难,好像在看一份古代竹简想象古人的生活,好像在看另一个遥远大陆和星球的文明去试图了解他们的想法。那些周围很熟悉的人,因为他们可能的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如此不同,以至于他们对我来说突然成了无法洞察的黑洞,当然也使我充满了好奇。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