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观后感8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的内容可以包括对影片摄影的评价,观后感让我们有机会探讨影片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增进理解,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昆曲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昆曲观后感8篇

昆曲观后感篇1

?牡丹亭》的演出时间是晚上6点半,据说要根据每晚的日落时间进行微调,以应和日暮的剧情。去课植园10分钟的路程,我们5点从房间出来,一路向东,穿堂过巷,跨了几座小桥,到课植园时已经6点多了。爸爸研究了街上矗立的导游图后说,"我们从镇子的西南端走到了东南端。"途中给溪溪买了一把折扇、一个绣面圆镜,溪溪喜欢得紧。

课植园已经闭园,和溪溪一起在课植园门口的《牡丹亭》海报前留影,溪溪指着海报说:"妈妈,我喜欢那上面的衣服"--妈妈记得自己小时候也曾经非常的迷恋戏服,嘿嘿!

课植园门口的服务人员穿着绣有牡丹亭的背心,检票时每人发给一个小袋子,妈妈一开始还以为是湿纸巾,撕开才发现原来是驱蚊带,室外看戏,蚊子想来不少,到也难为组织者的贴心。

穿过几进厅堂,来到课植园的后花园,花园小径的尽头,一池秋水以及竹林掩映中的一亭、一桥,便是实景舞台了。

日暮将至,东南角亭子前的古琴叮咚渐响,接着西北角小桥后的箫声呜呜应和,琴抚箫吟后,春香和杜丽娘浅唱着"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逶迤而来。

溪溪悄悄的说:"妈妈,那个穿粉衣服的是杜丽娘?"

妈妈悄悄回答:"粉衣服的是丫鬟春香,穿青衣服的是杜丽娘。看戏不能讲话的,有问题,看完戏再问。"

"要是粉衣服是杜丽娘就好了,我喜欢粉衣服。"溪溪细声细气的说完后开始安安静静的看戏。

?牡丹亭》原文共有五十五出,这次节选的是原文戏折里面的第十出《游园惊梦》、二十三出《冥判》和二十八出《幽媾》。看演出前,见有文章将谭盾的实景《牡丹亭》和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进行对比,批评实景《牡丹亭》--《冥判》一出中阎王殿下的胡判官、黑白无常等大鬼、小鬼太闹腾,但是我却觉得这段处理得很不错--阴冷而不阴森的阎王殿,鼓点清冷而明快,最主要的是扫掉了我唯的一顾虑--演出前,我一直担心阎王殿的那段戏会吓坏溪溪的。当那个判官说到:"想我当年也是个多情的。",观众席上顿时笑声一片。

三出戏衔接得很紧凑,毫无突兀之感。印象比较深的是《惊梦》里柳梦梅的浪荡、《冥判》里阴间的温情。最爱的仍然是唱词,像"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样的唱词,心中念过不知多少遍了,现在软软糯糯的苏白唱出来,心中仍是感慨无限!

溪溪的兴趣则是大团圆的结尾,杜丽娘和柳梦梅穿着花团锦簇的大红喜服拜堂成亲。

尾声处理得很有现代感,抚琴的和吹箫两位年轻女郎梳马尾辫,着黑t恤,乘一叶扁舟渐行渐远。

昆曲观后感篇2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北京爱情故事》里,沈冰的妈妈说的。年轻时,沈冰的妈妈为了沈冰的爸爸留在一个村子里教书育人。在沈冰小时候,爸爸为了救落水的沈冰淹死了,她妈妈受不了刺激,结果痴情成疯。这是一句很美的古语!因为爱情,活着的人可以思念成疾;因为爱情,所以我们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爱情,我们即使平凡,也要超越生死轮回;

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是在汤显祖与牡丹亭的课上老师说的。老师的语言并不华丽,不过,很好听。那时,语言也不能表达这一句话里面所饱含的至情至性,或许只有用一生的勇气去尝试一次后,才会体会里面的坚决与不灭的希望。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真情。或许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时间,那段时间里,我们毫不放过别人一个小小举动所带来的善意,突然间,又会怒不可遏的谴责对方偶尔的冷落。在现实面前我们却一次又一次的置疑,又一次一次的等待,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们却又一次又一次把它推开,然后再去寻找所谓的美好与向往。在寂静的深夜,我常常会想,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真诚相待,以情换情,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开心或者不公平;了。如果是这个样子,那我的好朋友不也会将关心和爱护分给无数个别人,我也就不会对他很重要了。过去我知道真情是美好的,但是在看了《牡丹亭》后我更意识到,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情不能强求,真情不能滥竽充数,真情更不能在我们都心浮气躁的时候降临于斯人。生命过于短暂,人生又过于冗长。我能做的, 就是安静的静守在心灵的原地,简单的做人,用心的做事,简单的日子里面自由有我最真实最纯真的快乐。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传成佳话。但是,每个成功背后否会有那么一段绝望荒唐的往事,尤其是爱情。其实,我不相信,在21世纪还会有像杜丽娘一样刚烈痴情的女子,也不相信有像柳生为没有结果的人鬼之恋海誓山盟的男子。这种爱情太不平凡,以至于荒唐。不过,却给了我,不,还有我的同学门相信爱情的机会。对于那些恋爱过或者不敢尝试爱情的同学,杜柳的生死爱情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录了。再过两年,我可能就得单独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机械的做着某一件事,又或者会去爱一个不怎么对的人,久了,就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或者自暴自弃。那我希望自己可以回想起,回想起现在的拥有的那份感动和执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果能爱,请深爱!

有位旅行者,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经意的夜晚?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我问佛,为什么别处下雪而我这里不下?佛说:不要羡慕别处的风景,你身边的才是最美的……呐,《牡丹亭》里有它的至情至爱,刻骨铭心。但是小小的我,平凡的我,也可以活出自己本色。与其像杜丽娘小娃一样的伤春悲秋,我倒是希望自己可以像,舒婷的《致橡树》所写,作为一株木棉,对爱情或者其他的感情保持一种相敬相依的`姿态。在如果生活太过平凡,那就不要刻意的追求不平凡;如果生活惊涛骇浪,舟再小也会有自己的帆。生活里,你我都可以走远,保持本真,不要走偏。记得有个好友发表过一条心情所:“生活,每天都是一场浩劫“。那个时候,我有挺深触动。现在再看,却多了些颓废伤感之意。只能说是以前我一直自认

为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所以就喜欢寄托感情在这些伤怀之词里面罢了。其实,生活呢,其实就是一碗杯水,没有那么多汹涌。我们每个人都在透过它看世界,角度对了,彩虹也就出现了。杜丽娘在伤春写真之事,也算属于少年时期的多愁善感,现在看起来她也应该再乐观点儿的不要因为相思而死,不过,为了汤显祖的剧情,为了杜柳生死爱情的佳话,丽娘还是必须得伤感下的。这样的说法也没有批评杜丽娘的意思,调侃一下,活跃气氛。不过,我必须承认,并大声的说,至情至性之人,无人能及丽娘梦梅二人也。

在这里一 一细数《牡丹亭》给我哪些体会了。至情我想自己并不能全懂,只要略懂就好了。因为至情至性太沉重,所以我明白有这种东西就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至情,所以至情才会让人乐此不疲,她才会独有那隽永之美。我在平凡生活中能体会到至情,就是像我们每个人的爸爸妈妈,为了爱情,敢用一辈子来承诺对方,就算生活不再似青春那会儿激情四射。至情,人生之重!面包会有的,这份情也会有的。现在,我希望做一个爱笑的女孩,做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孩,简单并温暖。我希望得到快乐并让让快乐感染身边的人。偶尔任性,却不犀利;偶尔敏感,却不神经质。

昆曲观后感篇3

倘若要感受真挚浪漫的爱情,那必然要品读牡丹亭这部作品了。它于1598年创作,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细腻华美的语句和主人公之间美好执着的感情让人沉迷其中,感叹万千。其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足见其成就之高,并且流传于后世,特别是当中的经典名句即便在今日也是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她游园的时候触景生情,回来后在睡梦中与男主人公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从此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其埋葬的墓地建为梅花观。书生柳梦梅机缘巧合借宿观中,偶然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才惊觉这就是自己在梦中梦见与自己牡丹亭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的魂魄向书生说明原委,于是柳梦梅掘开坟墓,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俩人结为夫妇,相伴前往临安。后来虽然两人遇到重重困难险阻,但他们克服难关,感情坚定,得到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

读完此文,我不仅为他们感情得以圆满而欣慰,同时特别钦佩杜丽娘追求真爱的勇气。

她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舍身忘死的斗争,反映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更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知道,杜丽娘所处的正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庭,父亲希望杜丽娘成为一位淑女,也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一切都被人为的教条所束缚,没有思想的自由,与世隔绝,压抑自己的心愿。确实如此,古代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个性无法解放,只能将失去自由的苦闷与抑郁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不知是可恨还是可悲。但杜丽娘则不同,即使周围布满了封建的枷锁,她仍然顽强的抵抗,特别是在梦中与书生幽会的心理愿望就反应她渴望自由的强烈诉求,最后宁愿死亡都要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值得人们歌颂。也正是她坚持的精神和执着的态度,才让她能克服世俗建起的重重障碍,最终获得她想要的幸福。这部作品正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摧残,鼓励女性思想解放,具有很强的时代魅力。

不得不说,这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与汤显祖华美的词藻是分不开的,我尤其喜欢里面的几句经典话语。其中一句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爱情就是生死相依、生死相随,情之所至,刻骨铭心。为爱情飞蛾扑火,即使可能没有好的结局也要奋勇一搏,这才是人间的真情。

牡丹亭用圆满的大结局激励着无数真爱的人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情就是这般奇妙,又这般动人心魄。也许爱情的前方道路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素阻挠着我们,但如果我们有着杜丽娘这般不畏生死,坚强勇敢的决心,那么有情人终将突破阻碍,终成眷属。

昆曲观后感篇4

老实说,我对戏曲知之甚少,对昆曲更是了解的不多。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似乎在我们这样的90后们中间影响力渐渐减弱。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老师播放有关《牡丹亭》的视频时,我发现有许多同学都没有认真地观看。一开始,我也没有认真看,但之后我发现我被它吸引了。我想这正是戏曲的魅力吧! 《牡丹亭》说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我很喜欢杜丽娘这一形象。她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而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可贵的是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杜宝是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

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昆曲观后感篇5

很荣幸能够在学校欣赏到上海昆剧团表演的《牡丹亭》,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的看一段戏曲。以前总觉得国内的剧种很多很繁复,咿咿呀呀听不懂,可是这一次,尝试着认真去听去感受,真的发现中国的戏曲如此婉转而优美,戏曲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动情至深。

这次在舞台上演的有《游园》、《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共九折戏。先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郁闷,去花园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因相思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在《寻梦》中,杜丽娘坚持寻找梦中的自由爱情,然而现实中却无处可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她郁郁而终。然而这并没有结束,她的冤魂感染了地府的判官,得到了还魂的机会。并以鬼之身与书生柳梦梅结为连理,当书生发现她是非人之身时,也勇敢地接受了她,并帮助她还魂,成就了美满姻缘。他们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充分地表现了他们不服从于封建制度的反叛精神。

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昆剧演员的精湛技艺,让人深深陶醉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中。昆剧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婉转优美,加上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堪称一次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在一次戏剧中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深深的陶醉其中,不再觉得与古代戏种格格不入,而是希望更多的了解。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更多地关注、欣赏中国的戏曲,保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昆曲观后感篇6

春意盎然的季节,我们全家来到昆曲艺术的发源地——千灯古镇。这是一次特殊而有意义的旅行,不仅欣赏到了古镇的青瓦白墙和小桥流水,品尝到了甜甜的麦芽糖和芡实糕等美食,更是探寻了我国一种传统艺术——昆曲。

昆曲,虽然不像京剧那样家喻户晓,但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年前的一次偶然,我接触到了昆曲,老师温柔委婉的唱腔和一颦一笑地表演,深深地吸引了我,更把昆曲的美印入我的脑海,从此我便爱上了昆曲,并开始了昆曲学习之路。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发感受到了昆曲的无穷魅力!昆曲之美首先来自优美的唱词,它是用最美的曲调来唱中国最美的文辞。“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样绝美的词便是来自昆曲名段《牡丹亭游园》。昆曲之美更来自于它温婉细腻的唱腔,好像一个优雅动人的女子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把美丽忧伤的心事向人娓娓道来。

带着对昆曲的那一份特殊之情漫步在古镇蜿蜒的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一阵悠扬的古乐声,顺着乐声我来到一座古老宅院前,原来这里就是昆曲创始人顾坚的纪念馆。在这里,我静静地参观,用心感受昆曲的“魅力”。不仅了解了很多昆曲的发展历史和代表剧作,还欣赏了一场精彩的表演《牡丹亭惊梦》。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让我敬佩万分,我竟不知不觉跟着哼唱起来,引来旁边观众惊讶和赞赏的目光。

不知不觉已经傍晚,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古镇。夕阳中的古镇更增添了一种温暖深沉的美,我的耳边又回想起清丽婉转的昆曲声“不到园里,怎知春色如许……”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喜爱昆曲,学习昆曲,让这门珍贵的艺术永久传承和发展下去!

昆曲观后感篇7

原来姹紫嫣红升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华贱。

漫步在苏州幽幽小巷,聆听着那桥下流水淙淙,伴着那墙根小草在风中“沙沙”凑响的音乐,古典的气息在我的心中漾开了一圈圈涟漪。我的心默默思索,这唯美的笛音,婉转的音韵来自哪里?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坐上一只小木船,耳边挥散不去的还是那曲笛音,那清亮的乐喉,我愿把它称做“仙乐”。细细品味,我仿佛穿越百年的时空。远远的,似乎走来了一位绝代佳丽,只听得她身上环佩叮当。小船来到桥下,抬头凝望,她似飞欲飘,游乎不定,只流下一串凄凉的眼神。笛声,依旧在响…….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穿花度柳,一桥一巷,乐声愈来愈清晰,愈来愈凄美。我的心神也早已飞去。不多时,小船穿出小巷,水面渐渐开阔,我眼前一亮,那“仙乐”原来就来自这里!

那是一方精致的水上舞台,台上一位戏娘浓妆艳抹,阿娜多姿,声音娇啼婉转,恍若天外仙韵。她的身后,缓缓传来美妙的笛音,听来令我不禁痴倒,不禁一闻倾心。

原来这就是中国戏曲的起源——昆曲。寻寻觅觅,觅觅寻寻,在寻找它的同时,我的灵魂已被古典的气息所浸润,变得沉静,宁远……..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我爱昆曲,不仅因为它带给了我美的享受,带给了我宁静的心绪。更是因为它带给了我一种责任——保护古典精神财富。我铭记这种责任,它和昆曲的韵律一同让我热爱,铭记….

昆曲观后感篇8

细细一想,将昆曲比作牡丹并不妥当。只是一来《牡丹亭》是昆曲中数一数二的经典剧目,二来自己十分偏爱,便取其中二字用以取代了。

昆曲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惊世骇俗,她雅致,恬淡,即便是像《长生殿》这样的宫廷大戏,也会不知不觉早早流露出苍凉末世之感。她没有木棉的赤瓣玲珑,比水仙少几分萧然清冷,较丁香多几分端庄素雅,又不及玉兰冰肌柔弱。在我看来,它更像一株空谷幽兰,在了无人迹的峡谷中,茕然一身散发幽香,不孤寂,不沮丧,不高傲,不张扬。只静静的等待着相隔数百年的知音,踏着晨露而来,欣喜地因她的美流下热泪。

很多同龄人不理解我对昆曲的喜爱。他们常带着同样诧异的表情,说出同样的理由:“那是老年人才看的东西。”更有人说:“那是早该淘汰掉的。”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凉透了。无法想象若昆曲在将来的一天彻底为我们抛弃,中国还有哪些文化值得我们如此义无反顾的坚守,传承下去;中国人向外国人介绍戏曲之母时头脑会否一片空白。毫无疑问的是,后者这种情况在大部分青少年甚至中年人身上早已出现了。

昆曲,这门曾经风靡全国如同今日流行乐且整个社会为其显现出集体痴迷的古老艺术,在今日的中国,竟一度出现“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现象,其原因显而易见,又令人匪夷所思。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音乐领域,从七八十年代的迪斯科,霹雳舞到今天的摇滚,重金属如linkin park,avril lavigne,无一例外的冲击着青少年的耳膜,再把他们迷得晕头转向的同时,中国的这门传统艺术也在逐渐失去自己的定位。所幸,老艺术家们力挽狂澜终于使得昆曲得以保留,在各地亦成立了昆剧院,培养新一代人才。然而,昆曲仍一直处于一种少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似空守闺房的思妇,形销骨立,恹恹然清冷。

昆曲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最新思政大课观后感8篇

运动观后感推荐8篇

榜样六观后感最新8篇

活着观后感500字作文8篇

抗战观后感模板8篇

教育的初心观后感8篇

初心观后感8篇

愤怒观后感8篇

2023国学观后感8篇

《生命》的观后感模板8篇

昆曲观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