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书屋读后感6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的反思让我们意识到,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的桥梁,读后感的精彩分享能够让书籍的魅力在社交网络中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与阅读,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从百草园到书屋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从百草园到书屋读后感6篇

从百草园到书屋读后感篇1

我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心里大有感触。

它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我”于此体验到了无限的欣悦,那里有各色植物及可爱的小动物,还隐藏有新奇动人的传说。到了冬天,百草园是捕鸟的理想天地,枯燥的学生生活并没有禁锢“我”纯真活泼的心灵,而是偷偷的玩耍及观察。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向往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

可是看看现在的我们,一个个都被困在家中。要么玩儿那些对身体有害的电子游戏;要么看电视;要么就是在家长的监督下“认认真真”地学习。可就是没有在户外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和朋友们谈天说地或与朋友们快乐地在一起玩耍的时间。我们每天几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如果敢消停一刻的话,那么家长就又该发出让所有人听了都心烦

意乱的唠叨“神功”了。比如:有一次,妈妈让我背书,而我正想着和朋友一起到哪儿疯。结果为了应付妈妈,我就像蚊子一样哼哼了起来。妈妈见了便说:“你声音不能大点儿吗?要是你到演讲大会上这样讲的话,大家都该睡着了;再说了,大声背书更容易记牢……”没办法,我只好乖乖地大声背了,怎么样,我妈的唠叨“神功”够厉害吧!再看看鲁迅,他小时候多自在,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他家屋后的百草园是他的乐园;不像我们现在住的楼房,一点玩乐的地方都没有,害得我们都像一只只笼里的小鸟一样,孤独无助。而且我们现在的'辅导班也是一个接一个,跟鲁迅相比我们真是太悲催了!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体会到鲁迅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我希望现在的教育体制也能相应的改改,让现在的孩子们也有一个快乐而值得回忆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书屋读后感篇2

鲁迅的著述浩如烟海,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机,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百草园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老师家的书房。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内容。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恋。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这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泛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在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鲁迅的名字家喻户晓,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了鲁迅的《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与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亲切地交谈。

暑假期间,利用空闲时间读了《朝花夕拾》,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便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这篇文章记录了鲁迅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所发现的乐趣。

那个荒芜的百草园,生长着各种不知名的杂草和虫蚁鸟兽,而鲁迅却从中发现了无限的乐趣,这有高大的皂荚树,也有矮小的珊瑚珠,还有轻盈的叫天子。偶尔翻开石头,还能发现其中的虫虫蚁蚁,更是增添了无限乐趣。鲁迅在这里发现探求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满足了那颗好奇的童心,他置身于百草园中,抛开一切烦扰,尽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从百草园到书屋读后感篇3

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觉得那百草园的描写真是趣味无穷,乐意融融啊。

那里的一草一木在儿童的眼睛里都无不充满了生机,无不透着灵气。你看,百草园的描写: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阶梯样式分布结构,具有文学艺术中的建筑美。作为一个儿童由低处向高处一层层向上爬就象爬楼梯一样,逐一去欣赏真是“乐”于其中。

另外,本文的色彩美,也独具一格,譬如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色彩鲜艳,红绿相间,将百草园勾画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将一个儿童放置在这样的环境中让他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真是妙哉啊妙哉!

百草园里好吃的有桑葚,何首乌、覆盆子,这些吃的怎么不会激发天真的孩子极大的“乐”趣呢!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如他“好奇”去寻找人形何首乌根弄坏了泥墙,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百草园里的`动物对鲁迅更有极大的诱惑力:由于好奇心引诱,他才在认真地观察之后,写出了“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窜”向云宵里去了。蚰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蝥从后巧喷出烟雾“等优美的句子。并且鲁迅先生还在描写中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器官,把百草园的行、色、味描写得一应俱全,怎能说不是一个“乐”园?这也足见他对这些动物有着多深厚的感情。

哪怕是生机灵性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的冬天,百草园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也是个乐园,在这里不仅可以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后还可以去捕鸟,那个乐啊自然不必形容。

啊!百草园,真是一个儿童“吃喝玩乐”的理想天堂,这是其乐无穷啊!

从百草园到书屋读后感篇4

这篇散文是鲁迅根据自己童年的经历而作的,收录在《朝花夕拾》中。优美的文字然我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仿佛把我也带到了那个年代。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铺叙,以纯真的笔调展现了孩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对束缚孩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做出了批判。

在作者的笔下,百草园中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和美味的覆盆子;孩子们能在冬天的百草园堆雪人、捕鸟;更能听到隐在那一片荒芜的野草之中的美女蛇的故事。文中关于百草园中景致的描写,由静到动,详略得当,显示出了身在其中的乐趣不会消失,只会在随着季节的流转而变得丰富多彩。

当作者关上百草园的大门后,视角随机又转入另一个世界——三味书屋。在鲁迅眼里,这是“最严厉的书塾”,孩童来到这里便会受到束缚。然而作者先抑后扬,随即写到书塾的后院的玩耍和课堂的偷乐,给学生时代的鲁迅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表现出了孩童追求快乐的天性是不可压制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快乐的童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回忆起童年的美好。

从百草园到书屋读后感篇5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

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从百草园到书屋读后感篇6

今日的我们,在王老师的带领下,跟随着鲁迅先生的脚步,走进了世界名著《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世界里,去领悟世界文豪的思想精髓。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鲁迅先生那优美的文章自眼前缓缓流过,将我们带入了他儿时的乐园——百草园里。我们仿佛也随他一起,拔何首乌藤,听长妈妈讲故事,在雪地里捕鸟……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富有乐趣。光是看那人声鼎沸的读书场景就可见一斑。折梅花,找蝉蜕,捉只苍蝇喂蚂蚁,这样的童年生活,谁不羡慕?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谁不向往?

请试想一下吧,童年的快乐时光,是不是造就了鲁迅的一生呢?请试想一下吧,鲁迅是不是因此而怀念童年时光呢?请试想一下吧,如果没有这样的童年,我们还能读到这样的文章,还能遇见这样的鲁迅吗?

现如今,却难见一片如百草园一样的“乐园”。大街上只能看见一个个背着书包的身影,却听不见一声声欢歌笑语。补习班和兴趣班遍地开花,却找不出一张自然的笑脸。甚至有时,五谷不分都成常态。

为何不去接近大自然呢?大自然里,有多少青山绿水,有多少桃红柳绿,而且那山山水水中,也蕴含着多少知识,多少道理呀!

小时候的我在外婆家,时不时与外婆一起去田野。遇到不认识的蔬菜,我总要问外婆:“这是什么?”外婆会耐心地解答;遇到不认识的昆虫,亦是如此。“生活处处皆学问。”我在大自然中,也学会了许多知识,为何一定要坐在书桌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你看,那河畔的`金柳,不像那正在梳发的姑娘吗?那枝头的小鸟,不像那正在欢歌的歌唱家吗?那大自然中的一景一物,不都给人以丰富的遐想,给人以发自内心的乐趣吗?

“救救孩子……”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如此写道。是呀,让孩子们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吧!让孩子们都拥有快乐的童年,还孩子们童年的一片蓝天吧!

从百草园到书屋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从高中起自我鉴定范文6篇

酒店从保安部工作计划6篇

从学校毕业自我鉴定推荐6篇

全面从治党专题调研报告6篇

自我鉴定从自学态度上6篇

从学校毕业自我鉴定优秀6篇

低从管理人员工作总结优秀6篇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400字作文6篇

幼儿园从建申请书推荐6篇

节能环保从我做起演讲稿6篇

从百草园到书屋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