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的总结,也是对自我思考的检验,写读后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可以记录下我们的成长与变化,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牛奶女与牛奶罐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牛奶女与牛奶罐读后感篇1
当我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再三和同学确认,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牛奶可乐”怎么会和“经济学”有关系?接触、阅读之后才发现,《牛奶可乐经济学》其实讲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围绕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见而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作者则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其中潜藏的利益关系。
就举个例子:你有一张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但你不能转售。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鲍勃·迪伦也在开演唱会,门票是40$,当然你可以别的时间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换言之,如果迪伦的票价高过50$,你就不想看了。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你就不能去看迪伦的;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就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门票所需支付的40$。所以,你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是40或50$。倘若学生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没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复演练,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它。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很惊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像我这样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没错,经济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也会有更多人会因此喜欢上经济学!
牛奶女与牛奶罐读后感篇2
“农民以体力劳动从事耕耘,商人以其审时观变从事贸易,手工业者以其精工巧技制造器械。”这世界上无人不在追求着“利”。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
看到这些,你是否犹豫了呢?虽然经济对我们很重要,可碍于经济学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些复杂的公式图表和概念,所以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略过了经济学。当然,我也是这样认知的。可是却有一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它就是《牛奶可乐经济学》。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盒子里?为什么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边而男士的在右边?为什么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大学教授说话语焉不详?为什么……这就是那本书的导语,也就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了经济学的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分析的简明扼要,读完之后我也就顺理成章的知道了这一系列的设计方式问题,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看完之后,同学们是否都有了跃跃一试的打算呢?那么就行动起来吧!因为这本书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小见解。
牛奶女与牛奶罐读后感篇3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然而现下的经济学书籍大都晦涩难懂,这就常常使得读者阅读时感觉十分头疼,更不用说“快乐”、“光彩”和“才干”了。但是,今天笔者要推荐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又确实是一本能给人快乐、光彩和才干的书籍。
这本书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虽其所涉经济学知识并不十分深入,但对于初学经济学者进一步了解经济学仍然颇有益处。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著名的博物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总会在自己的经济学概论课上给学生布置一篇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借此收集了生活中各种经济学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与整理,便有了《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出版。
不同于其它经济学家用公式、图表和专业术语等难于理解的形式写就的经济学著作,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舍弃了那些晦涩难懂的语句以及非专业人士无法理解的图表公式,而是采用通俗的语言并且列举各种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向我们揭开了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让初入经济学甚至从未学过经济学的读者都能够看懂并产生兴趣。
这些小故事无疑都是源自生活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虽然其中的很多例子取材于美国,但中国也同样存在类似的事件和案例,这让我们读起来不至于感到陌生或者不知所云。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所说的“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应用在在这本书里,就可以转化为“生活中不缺乏经济现象,而是缺乏应用经济原理解释经济现象的心”。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人们司空见惯以至于常常忽视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为什么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等等。
诸如此类的现象,作者在书中列举出了不少,这帮助读者去重新审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止于此,他还总是会运用经济学原理向读者进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常会不知不觉地获得掌握并灵活应用经济学原理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机会成本概念、成本效益原则、供求定理、产权明晰、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所有学习经济学的人都必须掌握的一些原理。没有公式图表、没有专业术语,作者以一些睿智的、有趣的小故事巧妙的进行了原理解释。比如在提到成本效益原则时,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室会亮,冷冻室不会亮?”,对此,作者给出了如下解释:
首先,从成本方面看,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固定成本”,它是不随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少而发生变化。其次,从收益方面看,冰箱里有一盏灯会让人们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室的次数比冷冻室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室安装一盏灯的好处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室安灯比在冷冻室安灯更划算。
当然,成本效益原则也有例外。比如一个收入足够高的人不仅愿意在冷冻室安灯,甚至还愿意给每一层单独的冰格安灯。这个小小的例子很明显能帮助我们理解并记住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性,而不至于觉得它枯燥无味。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笔者眼里的经济学似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可恶可恨”成了如今的“可爱可喜”。笔者曾经粗浅地以为,经济学只有一成不变的概念、各种各样的图表和怎么都理不清的一大串数字和公式.而这本书展现的经济学却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着的,充满着千奇百怪的足以勾起好奇心的`小问题和用许多睿智的、有趣的小故事进行解释的答案。
诚然,这些答案并非都是标准答案,有些可能无法让读者真的信服甚至觉得有些牵强,但就是这样才更加激起读者对经济学的探索,鼓励着读者亲身去寻找一个更好的答案。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来,经济学也是一门要历经实践去发现或检验真理的专业。
蒙田曾说“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而这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妙趣横生大抵也是这个原因。弗兰克和他的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挖掘其中的经济学原理,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的生活事例将经济学化繁复为精妙,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想要了解或者学习经济学的人一个福利。
联想自身及身边同学,却发现大部分同学对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可以说是漠视了,更不要说是探究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大部分同学并不清楚最近的股市变化,不了解银行的利率浮动,也不知道今年政府又发布了什么财政决策……细细思考,这也难怪总有同学小小年纪就常常感叹生活无趣,原来是自身平时观察的太少,思考的太少。
当然,随着大家学习经济学的不断深入,回首再看这本书会觉得它的理论知识过浅,甚至有些内容会模糊遗忘。但这本书的意义不会让笔者忘却,即它给予了一个在面对无垠经济学草原望而却步的胆怯求学者以勇气和希望,让这个求学者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光彩以及才干。
牛奶女与牛奶罐读后感篇4
一天,我在无意中看到了《一杯牛奶》这本书,其中《一杯牛奶》这篇文章让我的心顿时感到一阵贴心的温暖、有一股感恩的冲动。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贫穷的'小男孩,向一个小女孩要水喝,小女孩给了他一满杯牛奶。小男孩喝完牛奶后,充满了信心。数年以后,小男孩当上了医生,而小女孩得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小男孩不仅想尽办法治疗,还替她付了医药费。是啊!滴水之恩当涌泉报。人的爱心比一切都珍贵啊!玉树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们纷纷捐款捐物,帮助灾区重建。一位老爷爷把自己一个月乞讨来的钱捐给了灾区人民。难道他图回报吗?不,他只是要献出自己的爱心,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
其实,还有许多心的善良的人,在帮助别人,让世界充满爱。但也有极少数人没有爱心。他们不仅不关心灾区人民,而且在自己的博客里“大骂”:死玉树,破玉树,害我玩不起来游戏,哼……每一个字都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中,让我十分生气:你自己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如果是你的家乡地震了,别人的这样“破口大骂”,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你为什么不换位思考一下呢?一杯牛奶,不仅仅是送给他人温暖,还给他人送去了信心与希望。如果没有这一杯牛奶,小男孩会成为医生?会治好小女孩的病吗?结果是肯定的:不会。人拥有一颗爱心,相当于拥有了全世界最珍贵的财富。我们要珍惜它,不让它消失。
牛奶女与牛奶罐读后感篇5
在美国,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感恩节,到了那天,人们都要从外地赶回家团聚,吃火鸡品尝南瓜饼。当然,最主要的是彼此感恩,感谢亲人,感谢朋友。
其实,感恩不仅是美国人的一个节日,更是人类的一种美德。我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一杯牛奶》。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为了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但推销很不顺利,他已经绝望了,决定退学了。最后,饥寒交迫的他敲响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的家门,羞涩让他不知所措,他没有要饭,只乞求喝口水。女主人看他很饿,就给了他一大杯牛奶。那杯温温的,浓浓的牛奶激起了男孩男子汉的'豪气。多年以后,已经成为名医的男孩发现一位得了重病的女子就是当年的恩人时,他竭尽所能地治愈了她。事后,女子惊奇地发现,那本该让她倾家荡产的手术费只等于一杯牛奶。也许,这位重病缠身的女子早已忘记了当年的那一杯牛奶,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对男孩来说,他做到了感恩,这就足够了。而这,正是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我的地方。
一杯牛奶,我们从小到大喝的牛奶太多了,但我们又有多少人在接过那一杯杯牛奶时说了谢谢,懂得感恩呢?古人教导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作为人类的一种美德,古今中外感恩的故事数不胜数:古有结草衔环的故事;今有汶川地震中那位可爱的小男孩对营救人员的庄重敬礼;还有居里夫人、毛主席等名人敬重老师的感人故事……在无数的感恩故事中,最让世人感动的是18岁的少年黄舸,他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绝症,在生命的倒计时的时刻,他和父亲骑着三轮车,历经艰险,走遍全国,只为向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他们感谢了无数的好心人,也用感恩的心温暖了感动了无数的人。这位绝症少年用感恩点亮了自己的有限生命,更点亮了我们的心。
生活之中,无数的人给予了我们无私的热心的帮助:父母默默无闻地为我们付出的日日夜夜;老师呕心沥血对我们的教育和关怀;朋友在我们失败时的鼓励的话语;还有那些打扫卫生的阿姨,那些日夜看守小区大门的叔叔……没有他们,哪有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若没有感恩之心的话,我们和那条咬死农夫的蛇又有何区别呢?感恩不需要豪言壮语,他只需要我们的点滴行动。在他人帮助时说一声谢谢,在接受老师批评时及时承认错误,在有能力的时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报答和感恩吧!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牛奶女与牛奶罐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一遍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一杯牛奶》。虽然只是在别人最需要水的时候送了一杯热牛奶,却在别人心中充满了感激。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小男孩,因为攒学费,所以挨家挨户地去推销商品。他在万分疲惫、饥饿,想要放弃一切的时候,无意间推开一家的门想要一杯水的时候,一位女子给了他一杯热牛奶,小男孩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鼓足了勇气。后来,他当了外科大夫,在他帮那位曾经给他热牛奶的'那位女子做完手术后,女子无意间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了七个字:手术费 = 一杯牛奶……
读了这篇故事,我明白了: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去帮助别人,同时,在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你也要学会感恩。比如,在别人口渴的时候送杯水,在别人摔跤的时候扶他起来……其实感恩就在身边,学会感恩身边的爸爸妈妈,平时爸爸妈妈一直照顾我们,我们也来帮一回他们吧,比如洗次脚,对他们说声“我爱你”等等。我们要感恩老师,老师平时要教我们,晚睡早起的,很辛苦,让我们好好学习,争取取得好成绩,这就是给老师最好的回报。
每个人都要学会感恩,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如果别人帮助了你,你也不说声谢谢,那还会有人和你玩吗?还会有人喜欢你吗?感恩也是一种美德,别人帮助了你,你也要帮助别人,助人为乐嘛。我们要找机会去感恩别人,才会
在别人心里有好印象。让我们在感恩中成长,学会感恩,学会感谢别人,让我们在别人心里有个好印象吧。
牛奶女与牛奶罐读后感篇7
寒假向图书馆借了一本由美国罗伯特·弗兰克写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最初还怕因为对经济必修一内容理解不好会看不懂经济学的书,翻开书立刻消除我所有顾虑。我想就算是没学过经济学的人,只要识字,都能读懂书中大部分内容。这让我感觉好多了,还好没借一本枯燥的'理论书。我还曾一度认为经济学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的内容没有用,这本书完全否认了我的观点,它具体细微地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阐述经济学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并不是一直在空讲大道理。它都是举身边最普通但我们不常关注的例子给理论坚实的后盾。
看完这本书,虽然不理解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但是有收获就好。走在大街上我也会下意识挑出一些东西侃侃而谈。书中有几个事例我觉得十分有趣。比如“为什么硬币上的人像是侧面像,但是纸币上的人像是正面像?”(当然是美元,人民币的硬币刻的是花)因为硬币上刻画出辨认度高的正面像是十分困难且成本高,而且在流通中容易磨损,所以没有这个必要。但是在纸币上画正面像,精致而复杂,成本低还可以辨别真假。另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没有繁衍之忧?”我刚看到这个问题时就蒙了,等看完觉得是可爱的推理。书中说因为鲸鱼不被人拥有。捕鲸人知道,如果自己不捕鲸它们就会被其他捕鲸人捕走。但鸡大多是被人拥有的。如果鸡被人杀了一只,主人肯定会要求赔偿,然后再买进鸡维持平衡。虽然鲸鱼和鸡都有价值,但由于没有所有权,导致鲸鱼濒临灭绝。
看完这本书,我深刻了解对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或许就在思考为什么的答案中找到许多乐趣。
牛奶女与牛奶罐读后感篇8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谚语在生活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衔环结草,以恩报德”的佳话更是传遍大江南北。然而,这“涌泉相报”与“以恩报德”的本质、源头,还是那一个永远撼动心灵的词汇——感恩。今天,我在无意间阅读了一篇盖涵生活哲理的故事——《一杯牛奶》,读后感触颇深。
?一杯牛奶》讲的是一个生活贫寒的男孩与一位女子的故事。男孩为了攒够学费而推销产品后,又累又饿,准备向下一家讨口饭吃。为男孩开门的女子不计报酬,给了男孩一大杯热腾腾的牛奶,男孩感激万分。数年后那位女子得了一场重病,而当年那个男孩已成为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了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大恩人。在他的关照与努力下,手术成功了。当病人接到医药费通知单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一满杯牛奶。
霍华德·凯利医生”不禁,读后,我哽咽了……就这样,很长时间,心灵真的在那一刻被撼动了,我似乎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时的女子的'吃惊表情。无论她还记不记得那个男孩……不,她一定记得,因为即使她把一杯牛奶看做微不足道的事,但如今霍华德·凯利的感彻人心的对曾经恩人的感恩,必定引起这位女子的回忆,现在,她永远都不会忘却……
在读这篇故事之前,真的,感恩离我好远,它在我心中,只是一个虚有的名词,不过嘴中常提起罢了。但这个故事……要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富有渲染力的故事。它使我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感恩是一种生存处事的哲学,是我们的心灵更加宽容;感恩是一种表达精神、歌唱生活的方式,让我们来表达我们对五彩生活的无限热爱;感恩是一种诠释,诠释一颗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的心灵……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学会感恩,为自己所得到的而感恩,为他人所给予而感恩,感谢一切生灵,同时,也要感谢生活的付出。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在为我们付出着。从小,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伴随着我们,是我们沐浴着亲情之光。渐渐长大,老师的教育之恩将我们洗礼,使我们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将来,是感恩之心长存于我们心中的人又会有更多,所欲,我们要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且还要去感恩别人。就拿我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父母来讲吧,在父母下班回家后,可以为父母沏一杯使之神清气爽的茶,或是亲昵的帮他们捶捶背,这一点我们看似举手之劳,平平常常的事,都会使养育我们多年的父母十分激动、欣慰,并且觉得我们长大了,知道感恩了。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会感恩的人,永远会记得……
其实,我们一直在感恩中成长……
在感恩中成长,一杯牛奶,温暖了一片心……
牛奶女与牛奶罐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幼儿读后感8篇
★ 母爱读后感8篇
★ 赞美读后感8篇
★ 文城读后感8篇
★ 文心读后感8篇
★ 老子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