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观后感6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观后感,我更加感受到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一份出色的观后感记录了深刻的个人感受,让我反思自己的处境,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甲午海战》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甲午海战》观后感6篇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1

电影的开篇是从洋务运动的兴起开始的,洋务运动,似乎为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注入了一股活力,而北洋水师应当是洋务运动中着重打造的。当看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们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时,看到少年的邓世昌引用彼得大帝那句“凡是仅有陆军的统治者只能算有一只手,而同时还有海军的统治者才算是双手俱全”名言时,看到这批少年将要远渡重洋,到西方去留学学习临别之际送给邓世昌一张合影,并且在登上游轮后,少年们团体向即将远离的故乡跪下时,我也和他们一样满怀豪情,热泪盈眶。经不住想背起梁启超先生所写的那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提高则国提高,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当这些留洋学生远赴重洋最终学成归国,能够报效国家时,我想他们必须是满腔热血的。所以,开着从英国定制的最新的战舰归来时,即使是当时的清朝又再一次遭受了败仗,可是谁都没绝望。那句“我们的大铁船来了”能够说是一种内心深处最朴实真实的反应。片中有个镜头让我异常热血沸腾,就是李鸿章检阅这些军官们时,军官们一个个亮剑步出队伍高声说出自我的名字与毕业院校。这个场景仿佛令我也身临其境,穿过百年的沧桑也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北洋水师初初建成的精气神。

那种如朝阳初升的澎湃之气,令我不禁感慨若是这支海军队伍能一向坚持着这种气势,那该多好啊,那是多麽锐不可当呀。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那段惨烈的、悲壮的、憋屈的、充满无奈的历史终究是上演了。其实以我这种外行人来说,抛开粉丝的身份来说,海战的画面还是相当震撼相当不错的。虽然画面朴实(给人一种很原始的画面感)可是这样更显出一种真实之感。加上激昂深沉的背景音乐,让人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使是明白这场战争的结局,即使明白是失败,可是依然感到十分紧张,依然抱着期望。想即使是能够打沉一艘敌舰也是光荣的。可是,北洋水师因为资金不足年久失修炮弹装备也不够,打出来的炮都是哑炮。用的都是教练弹。每次观影都会想,如果当年北洋海军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历史就该改写了吧。可是,历史没有如果。每每看到这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海战时,都会不仅仅是悲痛,更是愤怒!我好恨!痛恨清王朝的腐败,痛恨慈禧为了一己之私而毁掉了整个国家,痛恨当权者孱弱无能,痛恨指挥者纸上谈兵战略失策。可是还是最想感叹腐败亡国,腐败亡国啊!这一天,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杯具。

这是一部群戏,英雄不止是邓世昌一个人。邓世昌当然是其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的。当邓世昌命令将士们挂冲锋旗,全力向吉野号冲去时,那种决绝之情,让人心生敬畏。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邓世昌如是,刘步蟾他们亦如是,他们用生命阐述了“舰与人共存亡”这句话的含义!其实他们终其一生都没背叛当初远渡重洋时“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这段誓言。也许这就是一种传承,正因为有这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的传承,我们这个民族才会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邓世昌和刘步蟾们又何不是这样的中国脊梁呢!

可是反观此刻,这样的人今日已经很少很少了。而我们眼前川流不息的,是把“挣很多很多的钱”当作梦想的孩子们;是卑躬屈膝、恭迎拍马的官员;是留在国外永不还乡的“人才”;是英雄流血又流泪;是“真小人”成为明星,大丈夫成为笑柄;是“仁义道德”成为“迂腐”的代言词;是人们都患上了“社交强迫症”,拥有一大堆“朋友”,却遗忘了“知己”的含义;我们听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也看不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正气;有种叫做“人格魅力”的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有种叫做“民族精神”的正气,逐渐抽离我们的躯体。

而这部电影,正能够让人们振奋的同时也让人们深刻得反思。让我们从历史中得以反思,反思历史,也是在反思自我。我们虽没有“兼济天下”的本事,却是能做到“独善其身”。或许,导演也正是如此意图吧。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些小毛病,可是瑕不掩瑜。最大的问题还是电影的剪辑,感觉导演有太多资料观点细节想要表达,成片上有些详略失当,所谓“芝兰当道,不得不除”,如果适当删掉一些尤其是叙述人的镜头和观点,整个片子的流畅度会更好。

总之,失败也是我们所需铭记的,它与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想到,如今中国四周的形势,中日与中菲以及中越等在领海问题上的争端,我们更需要铭记百年前这场惨痛的失败,知耻而近乎勇。当年,丢掉领土或许能够说是国势衰微,国家落后。而此刻,绝对不容许当年甲午丧权辱国的重现。没有一寸领土,一里领海领空是浪费的,都是值得誓死捍卫和珍惜的。

我虽不是好战者,可是我也知一味地求和,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若此刻再失寸土,我们又有何颜面应对那些为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呢!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2

看完《甲午大海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都不能平静下来。这是一部能够涤荡我的灵魂的电影,它让我知道了这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的时代——现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明了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也许以我的资格,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事实,但是多重线索的交织,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爱国的信仰是它的大脑,不降的坚守是它的心脏,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这些便构成了活生生的历史。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远舰沉没的时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中国人或许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感性,历史不是你在学校不学习他就不需要你去了解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身体里流着中华祖先的血液。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与自己流着同样的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为了祖国牺牲了自己。我们就有责任去了解我们的国家的每一段历史,更有义务去热爱我们的国家。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和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反差很大,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信仰与理念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整日灯红酒绿的官员并没有明白: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气节,去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但是像邓世昌这样的人意识到了这些,并且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英勇无畏。

从演员的角度看,影片中的演员将这位英雄人物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海军是一个绅士的军种,讲求知识、坚毅与风度。而陆毅扮演的邓世昌恰是一名极优秀的海军将领,据说是“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因此,一个长相清秀,又略带书生意气的演员可以很好地刻画这位海军英华的风采。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陆毅对邓世昌的形象塑造是极成功的。这也使我们明白:英雄不应该只为历史记,更要为天下人记。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在情节线中详尽地说明了日本对钓鱼岛觊觎的由来,并让邓世昌率舰队巡游钓鱼岛、台湾及南海诸岛。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这些情节并不相去史实太远,它记录了我们的先辈对于疆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同样体现在1945年民国海军南海宣示主权,同样体现在1974年人民海军西沙海战和1988年南沙海战,以及此后许多次的保钓、护渔、对峙事件中。无论到什么时候,这种责任感在真正的华夏子孙的身上,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绝不退让,这是我们的海洋!

一场海战,虽败犹荣,一纸条约,虽和犹耻。

?大海战》以其特殊画面再现了那个凄惨的时代,此时的大清帝国早已风雨飘摇,成为浮萍,政治腐败,海防松弛,慈禧过寿,挪用军费,使北洋舰队战斗力下降。上行下效,疏于训练。而日本却在一旁虎视眈眈。而慈禧却为自己大寿欣喜,最终北洋覆灭而慈禧却也未万寿无疆,这是历史给予莫大讽刺。

甲午海战中,日本突然袭击得手,而北洋舰队拼死抵抗。北洋水师凭着中华儿女的血性塑造一座伟大的丰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军怀抱报国之志,士卒怀必死之心,同仇敌忾,水军提督丁汝昌虽然受伤,但这却未影响这场战局,每艘军舰以各自为单位,抗击面前敌军。邓世昌,一个致远舰管带,在民族大义前,奋不顾身,令致远舰挥出旗舰大旗,指挥若定,使整个舰队转危为安,使旗舰的压力大减,而他却四面受敌,致远舰沉没。邓世昌怀殉国之心与舰同葬大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中国猛士顽强抵抗下,日军只能悻悻而逃。至此,黄海之战结束,此战打出了中国海军威风。

光绪帝听闻邓世昌殉国消息,也为之涕泪,亲为题词曰: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邓世昌成为中国海军楷模,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服毒自杀,同样没有失去中国军人风范。中国有军人如此,斯天下之大幸,胡掳之不幸,然而是中国人的不抵抗命令,丧失了中国海军,取得的成绩,随风飘散,海军猛士比起那些谄媚之辈不知高尚多少。

?大海战》是以中国人卑躬屈膝的投降,签订了一张不平等条约落幕,这纸条约何以抚慰那些为国捐躯的海军壮士。中国近代的抵抗是那么软弱无力,抵抗之后却是政府的妥协,这是多么可笑。中国人的愚昧,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在那个时代只会落伍。

历史不会同情弱者,只会关爱强者,然而新中国终于成长了,终于重建北洋舰队拥有了一支现代化海军,中国海军终于可以“乘风绿波上,壮志四海游”。“辽宁”舰下水终于使中国航母梦成为现实,中国海军实力大增,索马里护航说明中国海军有一定越洋作战能力,也体现了中国海军实力不容亵渎。

中国崛起令世界瞩目,中国再也不是别人眼中的“东亚病夫”中国以实力向世界证明了自己,中国受屈辱奴役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敌人从哪里进攻,中国军队就让他在哪里灭亡。

靖,一介书生,慕二昌之高风,海军之卫家邦,愿跻身军旅,收取关山五十州。乘风破浪千万里,直为斩楼兰,以尽对国之热忱。

中国即将是如我一样少年的天下,只有我辈奋发图强,那么甲午战争失败不会是中国,钓鱼岛必会为中国夺回,中国一定可以以自己实力赢来一个中国人的时代。

青年们,请记住梁启超公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强于欧洲则国强于欧洲,少年雄于欧洲则国雄于欧洲”。中国少年必须以自己的犁开垦出中国的土地。

中国人的强国梦 ----观《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有感

何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题记

发生在公元1894年的甲午中日海战距今已经119年了,战火硝烟早已消逝,但《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却让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亲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在近两个小时的观看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中国人的强国梦。

一、 近代中国强国梦的兴起

影片一开始就通过李鸿章的启奏交代了近代强国梦兴起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东方老大帝国的羸弱暴露无遗。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海军,希望通过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

当一群怀揣强国梦留学英国的少年,面对即将远离的祖国一齐下跪时,我不禁对他们的爱国赤诚肃然起敬: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少爱国志士,他们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不惜背井离乡,不惜牺牲生命。当看到学成归来的他们开着新式铁甲舰刚刚驶入中国领海,就得到福建水师被法国军舰击沉的消息,他们咬着牙说要鸣炮宣告中国的铁甲舰回来的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他们报效祖国的决心,在泪光中仿佛看到中国战舰在蔚蓝的大海上威武地保卫着祖国的海疆,仿佛看到中国人的强国梦就要实现……

二、洋务派机器强国梦的破灭

但是,甲午大海战是悲壮惨烈的。我们拥有号称当时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舰队,但结局却是一败涂地,全军覆没。牢记教训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忘历史。影片中用了相当多的对比镜头反映了海战前中日两国的时局,揭示了大海战失败的原因。

首先,清廷骄奢淫逸,昏庸无能。慈禧太后只顾自己享受,以国库空虚屡屡驳回李鸿章增添更新舰队装备的殷殷奏请,而她挪用海军军费以修葺颐和园庆六十大寿的费用就可购买20艘最新式的军舰!光绪皇帝懦弱无能,而赫赫有名的“治世能臣”李鸿章面对着太监所说“一个鸡蛋值十两银子”这最大胆(蒙骗皇帝)、最低级(鸡蛋市价没有技术含量)、最荒唐(相差8000倍)的贪污腐败居然装糊涂。 “窥一斑而知全豹”,洋务派机器强国梦必将破灭大清帝国必将灭亡。其次,清政府腐败堕落,军力丧失。负责购买海军军火的内府官员大肆贪污海军军费、索贿受贿、聚众赌博;李鸿章感叹“大清的银子能有十分之一用到正经地方就不错了!”几位海军管带愤慨地道出北洋水师已是外强中干的实情。大海战前,北洋水师已七年未添一舰、装备陈旧落后、炮弹军火严重匮乏,实力大大削减。

而日本方面,明治天皇为赶超清廷海军,先是带头捐款三十万购买了铁甲舰;后又带领全体政府官员捐出薪俸的十分之一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快速巡洋舰;甚至为了应对战备不足每日只吃一顿饭。

当看到李鸿章寄希望于西方列强的调停;当看到庞大的北洋舰队仅有三发爆破榴弹;当看到击中了日本指挥舰弹药库的炮弹是支臭弹;当看到前去增援的陆军轻信一个溃兵的慌言就撤回……我们已经明白,其实大海战在打响前就已经决定了胜负。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洋务运动必将失败。

三、中国人强国梦的实现

然而,“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大海战中,邓世昌驾驶着“致远”号义无反顾地撞向日本“吉野”号,刘步蟾等人拒绝投降、亲手炸沉军舰并自杀殉国……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和主权,他们直面装备精良、弹药充足百倍于自己的敌舰,毫无惧色,以信念和勇气与敌人作殊死搏斗。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坚守了中国人的爱国信仰,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才有希望。一百多年苦难辉煌的历史表明,要实现中国人的强国梦,洋务派不行,维新派不行,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不行。他们要么摆脱不了先天的软弱性,要么带有革命的不彻底性,都不足以堪当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康庄大道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踏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当我们的载人宇宙飞船翱翔在太空中、航空母舰游弋在大海里、舰载机飞翔在蓝天上……我们当然能对那些妄图侵占我国领土诸如xx岛、黄岩岛的狼子野心大声说“不”,因为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强大,有能力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是风华正茂的高中学子,一定要胸怀报国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实现中国人的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看完后,我不禁为清政府的无能无能和慈禧太后的懦弱而气愤。

这部电影主要说李鸿章上书,建议光绪皇帝建立海军学堂来培养海军,光绪皇帝同意了。少年时期的邓世昌和刘步蟾等人就在这里认识了。长大后,邓世昌与他的儿时的同学们一起加入了北洋舰队,并当上了致远号铁甲舰管带。此时,日本正在密谋并吞。可是,日本众大臣认为中国已经有一个比美国舰队还要恐怖的庞大的舰队,如果开战,可能会惨败。日本令全日本大小官员从每月的俸禄中拿出十分之一来组成一支和中国一样的舰队。日本首先买了一艘新式快速舰——吉野号。这时,李鸿章发现导弹数量严重不足,有的舰艇上只能用打木头船的导弹来打铁甲舰,而从外国买一批导弹最快也要几天后到达,刘步蟾不禁高呼:“完了!”最终,日本主动挑起事端,北洋舰队被迫应战。

这场战争最后以日军胜利而告终。一位洋人曾说过:“中国一直在沉睡,有一天,他醒了,我们以为他要干一番大事业,结果他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吸了一口烟又睡着了。”

战后日军统领东乡平八郎的助手问东乡平八郎为什么在清国境内的军舰没有过来救援?东乡平八郎说:“这正是中国的特点,如果有朝一日他们能团结起来,那现在站在这里的就不是我们了。”

看完电影后,我不禁感到一阵阵失落和气愤。清政府的无能才使这次海战的失败,慈禧太后意从北洋水师的军饷中拿出几百万来修整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导弹用尽。我对日本这种侵略他国的恶劣行径深感愤怒。现在,日本还在对蠢蠢欲动,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祖国更加强大,不再让其他国家侵略我们。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4

1894年7月25日,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甲午战争改编的。

这部电影从主演邓世昌的童年说起:1877年,邓世昌的同学们怀着强国的梦想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几年后,邓世昌到欧洲,带着中国第一只铁甲船接他们回国了。这些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了祖国,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当时的.清朝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已经非常腐败:慈禧太后的60大寿所用的银子竟是海军的军饷;朝廷因修颐和园而无力购买英国一艘新式的军舰,而日本天皇却带头拿出自己的俸禄,购买下了这艘军舰,命名为“吉野号”。

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战争,邓世昌驾着“致远”号随舰队驶向前线。大战之中,邓世昌率领水兵奋勇作战,而他们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爆炸。无奈之下,邓世昌驾驶“致远号”撞向“吉野号”,决心与“致远号”共存亡。在敌舰上百门快速炮的轰击下,“致远”号终于沉没,邓世昌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

北洋水师战败了,而此时此刻的北京,慈禧太后正在颐和园内过她的60大寿,置海军们的生死于不顾。

最后,清朝签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二亿两。同学们,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能忘记在甲午战争中战死的英雄们,不能忘记清政府腐败所造成的后果。让我们向这些英雄们致敬!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5

在看《甲午大海战》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场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样绚丽,画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会产生多大多深广的影响。有些电影,也许当你出了电影院便会忘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触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轻易地忘记。有人说,看电影是放松心情的,不是看一部这么沉重这么虐的电影。

但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只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知道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知道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也许以我的资格,根本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真实,但是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在叙事方面,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但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激情。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面对,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镜头中,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钓鱼岛-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脉。此时,他国的军舰还在本国海疆巡游之时,作为后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讥讽一个老人的忧愤!

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看着邓世昌开着致远舰破釜沉舟的冲向敌人的时候,我不住的擦着眼泪,在看着他明明有机会生存下来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的时候,我已经心痛的无法自制。在这场战争面前,连一条狗都选择了忠义,那些朝廷吃着俸禄克扣军饷的负义之人又有何颜面面对北洋水师的牺牲?!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有着中国血脉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这种美,好苍凉,让我心痛。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

很高兴,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中国的崛起和昌盛是前辈们用鲜血浇筑而成的。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然而在这背后,依然有坚毅却无奈的部分,在面对黄岩岛、钓鱼岛这种中国主权问题时,铁铮铮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让步的!甲午大海战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回放,伤痛的怀念,更应该是激励和奋进,否则,会不会有点商女犹唱后庭花的感觉呢?

《甲午海战》观后感篇6

7月6日上午,爸爸带我去鲁迅电影院观看了《1894甲午大海战》,我的心犹如波浪翻滚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877年,一批少年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技术,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 古老的紫禁城里,年轻的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强国,但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整个中国充满了腐败。

长崎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天皇率先捐款,全国一心发展海军,尤其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一座富丽的园林已近完工,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英国愿打算将一艘最新式的军舰卖给中国,但由于清朝庭把购舰的钱修了颐和园,早已无钱购买军舰。而日本知道这一情况后,天皇再次带头捐款,抢购下了这艘新舰,并命名为吉野号。

大战在及,而中国的军舰上还为没有穿甲弹而发愁,邓世昌把皮鞭狠狠地抽向还在寻观作乐的牛大人,,水兵装上舰的只是用于演练的教练弹,但邓世昌别了赶来相送的小妹,毅然驾着致远号随舰队驶向茫茫大海……黄海上,炮声隆隆,水柱冲天,在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出绝对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炸!北洋舰队的军舰连连被击沉,关健时刻,致远号突然冲出层层弹雨,裹挟着浓烟烈火,直向日本海军的主力吉野号冲来!在弹尽重伤之时,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他的吼声:我等从军卫国,今天一死,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敌舰队上百门快速炮的集中轰击下,致远号终于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拒绝了战友的救援,誓与致远号同沉,但他的爱犬却死死叼住他的肩头不放,邓世昌仰头长啸,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被后人敬为中华民族近代史第一英雄。

黄海海战失败、威海卫失守、北洋海军全军履灭,历史就这样把中国推向了更加苦难的深渊,李鸿章颤抖地在条约上签下耻辱为名字,《马关条约》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银二亿六千万两……使中国完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任人斩杀的羔羊。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的掉落。每当听见一声声隆隆的爆弹炸毁我们的一艘艘军舰时,我心如刀割,悲痛万分。黄海上,海军们在与中国的命运搏斗,可在古老的紫禁城里,一声声欢歌笑语庆祝着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我憎恨日本的残暴与冷酷,更悔恨清政府的腐败与懦弱。直到六十年后,日本在二战中无条件投降,台湾及附属岛屿才回归祖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落后就要挨打,就是一条古训,我们一定要牢记。我们一定要发奋建设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强大我们的军队,建设我们的国防,让中华民族挤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会有哪1894耻辱之事的发生。

《甲午海战》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两个小八路观后感6篇

延安行观后感6篇

学榜样观后感6篇

奇幻森林电影观后感6篇

学楷模观后感6篇

2023比赛观后感6篇

榜样六观后感6篇

央视918观后感优秀6篇

运动观后感最新6篇

先进事迹会观后感6篇

《甲午海战》观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