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与作者的意图进行对比和交流,读后感是对书中情节、人物和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感悟,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孤独6讲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孤独6讲读后感篇1
读了大半个月,这本《百年孤独》总算是读了一半。然而,我也终于再也读不下去了。也许是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太高,虽然无数文学巨匠都大力推荐,但我还是没有读出他的好来。当然,再次强调,不是自己浅薄得要批判这本书,仅仅是作为一个低水平读者记录一下自己的几点感受,为自己这半个月做个总结。
第一,如很多人所说,文章里面的名字实在是太类似,甚至完全一样的。当然理解这是一个家族几代人,但是还是想吐槽南美人的名字真的太贫乏了。这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
第二,故事性缺乏。读了半本,几乎没有觉得有什么精彩的故事情节。也许是文化差异,总觉得故事的逻辑太简单,或者说里面人的逻辑太简单。两个人遇见对上眼,之后没有铺垫,没有逐渐的升华,两个人就至死不渝了…再比如,吉普赛人和那家人的感情也让人觉得不能理解。总之就是大家做事的因果关系都让人觉得简单到不能相信。有人说,这书是南美的红楼梦,我实在不能苟同。红楼梦里面那么多复杂的关系,每个人说的'话,掕出来都能细细的品半天,细腻又含蓄的感情也比这本书里那些简单粗暴的感情更加抓人。
第三,文学性的角度好像也没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描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读了半本,对我而言,整个村子的情形还是很模糊,或者说只是一个素描。而红楼梦读完,大观园的亭台楼榭,雕梁画栋几乎跃然于眼前。
哪怕同样拿翻译的书对比,每当读到基督山伯爵的出海的时候,地中海蓝天白云,孤舟白帆也能马上在脑海浮现。而这本书的感觉就是自始至终都在一片朦胧中看一批人来来回回的做一些逻辑简单的事情,让人提不起阅读的兴趣。
当然了,最后再次强调,这只是我浅薄的读后感。有几乎百分百的可能性是我没有看懂,然而我却实在提不起兴趣再去看了。谨以此文做个了结。
孤独6讲读后感篇2
去年的时候知道了这本书的名字,今年年初生日的时候朋友送了一本人物自传给我,《活着为了讲述》,作者就是本文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时跟自己说,我是不会去阅读《百年孤独》的,因为害怕表达出来的.情感会过于悲伤幽怨,惧怕自己承受不起,后来不小心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我就忍受不了,太过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了,喜欢到可以盯这样封面看很久很久很久,就这样,我还是开启了本书的阅读旅程。开始时,我脑子只冒出这样的词:荒谬,荒诞,荒唐,不可理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始意识到孤独无处不在地包围淹没这里面的每个人物,虽然有多处情节描写了令人充满激情愉悦的欢爱场面(好吧,我觉得这欢爱场面的描写一点也不含蓄。),但是,很快,应该是眨眼间有恢复了孤独的气氛,明明里面的人物都有自己活着的事情做,有目标,还充满活力,但是那孤独就像空气幽灵一般,挥之不去。
更加令人奇特的是,书中的人物,书中描写的生活场面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差太远(也许是我未能了解到作者的创作背景才会觉得这样奇特。),在书中,金钱,名利,生死,悲伤,亲情等这样世俗的事好像一点都不会干扰这人们的生活,爱情会折磨人,可也很快能够翻篇,也许也没有那么快,但又似乎很快,一个人为爱情而死好像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就好像是你吃饭了这样平常的事,在那个世界里,人活得虽然孤独,但可以活得自我,不会被外界所累,没有无病的呻吟,没有怨天尤人的叹息,虽然荒诞,但是我喜欢他们的纯粹。
孤独6讲读后感篇3
说来很惭愧,我一直没读懂《百年孤独》,对它也没有热爱之情。但王浩百凉对《百年孤独》的研读远在我之上。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呵,今天正好相反,“学生拥有一桶水,而老师才有一滴水”。于是,今天语文课的讲台属于他,不属于我。于是,“王老师”跟大家分享他的阅读感受。
这个“王老师”做事可真认真,备课本上写满了心得体会,重新整理他的阅读思路;更难得可贵的是,他还摘录了一些作品里的精彩片段,复印成讲义发给同学们,颇有点大学教授的“范儿”。
登上讲台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同学们,要走进这样一个长篇小说,先得从心态开始调整,要带着积极的态度与文字接触,这样才能读懂文本;其次,他比较了不同的译本,他认为不好的译本会影响人的阅读心情,好的译本会更让人容易走进作品;他手头的译本是范晔的译本;第三,他拿中国作家余华的《活着》来比较,让同学们对《百年孤独》多了一份亲近感,因为很多同学看过《活着》。
有了这样的铺垫,大家对作品就有了情感上的接受。当进入故事情节的时候,“王老师”讲述了作品较为经典的情节,概述了主要人物,分析了作品的主要特色……同学们时而哈哈大笑,时而低首读书。
作品是《百年孤独》,可讲课者和听课者都不孤独。
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还是讲课的同学中板书最多的老师。不过,“辣”字一定让大家印象深刻,我想。
孤独6讲读后感篇4
最近班里开始流行读“伍美珍”姐姐的书,我当然也不例外。不出一个月,我就读完了伍美珍姐姐的好几本书。但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我来自孤独星球》了
当时一看到这个书名时,就十分地吸引我。也不免提出一些问题,“孤独星球”?“孤独星球是什么”?“难道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外星人的故事?”带着这些疑问,我便去看了这本“校园趣味小说”!
书中的主人公名叫江冰蟾,是一个学习非常好的三好学生。但人都是有两面性的!她在老师家长面前就十分地乖巧,在同学面前就是一个暴力女。就因为这个,原本和她十分要好的同学,不仅在学习上嫉妒他,而且也讨厌她这样的个性。所以原先一直很纯洁的她们也变得有一些小邪恶。总想找机会给江冰蟾难堪。所以,渐渐地,江冰蟾也成了班里的一只独行侠。
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江冰蟾的表哥——方天乐。她与她的哥哥方天乐是一对欢喜冤家。经常打闹,吵架。不过也正是这样,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可是,看到了这我还是不太明白“孤独星球”是什么意思!“接着往下看!”
后来,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江冰蟾的妈妈和家人说着单位里的关于跳槽的.事情。渐渐的说到了自己大学里的事情。原来,江冰蟾的妈妈也是一个三好学生,但就是由于成绩太好,与太多的人为敌,所以,也成为了学校里的一名独行侠。做什么事请都只有自己一个人,人际关系十分的不好。大学毕业后到了单位也处处受人的挤兑。这一点与江冰蟾十分的像。
……
直到我把一整本书读完,我才知道:这本书中的“孤独星球”的真正含义。读完这本书后,我真正的懂得了一个道理,得到了一条人生启示。
人在世上拼搏,必须有朋友的陪伴,只靠家人是不行的,歌中这样唱到过:“朋友一生一起走!”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缺少!只有拥有朋友,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会有人愿意与你“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孤独6讲读后感篇5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作”的《百年孤独》,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令人眼花缭乱。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近亲结婚,乌尔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布恩迪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迪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迪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迪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孔多。起初布恩迪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迪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阿玛兰妲乌尔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儿子,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小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自己。而这个带尾的儿子,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书中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尔苏拉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妲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丽贝卡的裹尸布。丽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
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生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像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尔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奥雷里亚诺第二和阿尔卡蒂奥第二这对孪生兄弟。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阿尔卡蒂奥第二像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里亚诺第二则像何塞阿尔卡蒂奥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
然而依然有人逃脱了这个命运那就是美人儿蕾梅黛丝。她接受了所有的命运因此命运没有愚弄她。她会满不在乎的穿着宽大的袍子在家里走来走去。最后作者给她安排了一个近乎神话的结局——她牵着白色的床单飘向天空。白色的床单也许象征着高尚的灵魂。她摆脱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而莫名其妙的“升天”
每个人的孤独都是不一样的,乌尔苏拉的孤独是理性的,这个百岁老人历经沧桑,却一门心思为家族的兴旺而努力。她孤独地奋斗着,争取着,看管着,但直到老死,仍是一个人在努力。没有人感谢她,没有人支持她,没有人继承她,没有人关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绝后,她的孤独也成为布恩迪亚家族中唯一理性的孤独。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整天忙着搞科学试验,发誓要让愚昧、闭塞、落后的马孔多小镇富裕起来。他倾其财力、智力,但从未得到过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孤独一生,最后因发疯被绑到栗子树上孤独地死去。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一生发动了32次战争,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他最终把自己困在制作小金鱼的工作间结束了一生。乌尔苏拉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的生活里除了霸道的占有,什么也没有了。乌尔苏拉的女儿阿玛兰妲心里有如岩浆般炽热的爱情,也多次与爱情相遇,但每次都坚决地拒绝,让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独中。在渴望与拒绝中结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迪亚后代们重复着前人的故事,重复着先人的孤独。
这本书记载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这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布恩迪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原因。
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对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独,而这样的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孔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团结在一起,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精彩、和谐。也不会不至于停滞不前!
孤独6讲读后感篇6
见惯了满目光华,完满无缺,那一弯弦月,却似沉默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
成长,是多么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心酸,饱含痛楚屈辱和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孤独,孤独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而又残酷的题目。《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因为那份孤独,雕刻了他成熟的灵魂。
杜小康本是一个富裕人家的孩子,忽然,家庭条件一落千丈,只好辍学去放鸭,从而开始了他的“孤独之旅”。首先进入陌生的环境。他感到恐惧和无助,到了芦荡,看到芦苇和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后来,他和父亲习惯了孤独,既然不能回避,也只能习惯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于是,他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也就不再感到恐慌了。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他和父亲奋力追赶惊散的鸭群。当杜小康像一个大人一样战胜了暴风雨,拢住走散的鸭群时,他哭了,但并不是悲哀。他也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其实他的哭是委屈的苦,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来承担的。他承受了这样的折磨,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地哭了。当他惊喜的发现鸭子下蛋了,兴奋地大叫,叫喊中有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鸭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孤独是忧愁的密友,也是使人成长的因素。
孤独6讲读后感篇7
最近,我迷上了这一本书:《孤独之旅》,它是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作品。书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来维持生活。历经了生死磨难,这位少年在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中锤炼了自己的身心,他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坚强、勇敢了。从主人公的遭遇中,我明白了,逆境不是末日,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是一把“宝剑”。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书中杜小康的遭遇跟我们现在幸福美满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每天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跟小伙伴们一起快乐地玩耍。而杜小康只能每天陪着鸭子熬日子,是多么寂寞,多么孤独啊。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的同学,总能听到他们说日子多苦啊,要上课,要做那么多作业,如果天天玩玩多开心啊。我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如果每天只是吃喝玩乐,我们长大了会变成什么——一无是处的寄生虫!难道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要做的事吗?这样的我们能经得起生活的严峻考验吗?
俗话说“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杜小康正是在这狂风暴雨的洗礼中锤炼了自己,让自己成为了生活的强者。我打心眼里佩服他!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谁都不可以例外。“一帆风顺”只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我们的成长道路不可能不遇到困难、挫折,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笑着面对一切。唯有做傲霜斗雪的梅花,才能迎来灿烂的春天。
遇到失败与挫折,勇敢地去面对吧。你会发现阳光就在风雨后。不被困苦所吓倒,以坚韧不拔的心态高挂前进的风帆,你必将像杜小康一样到达成功的彼岸。
做一个坚强的“杜小康”吧,扬起你的笑脸来。我相信,生活也会对你微笑,幸福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孤独6讲读后感篇8
总起来说,范晔译《百年孤独》是一个非常可读的本子,又是作者第一个中文授权本,爱书人不可不收,尽管定价高点,也算是为之前的`未授权本买单吧。但感觉也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于译者来说,译文注释稀少,本可再多些;前言后记俱无,读起来倒也省事,但对初读者来说,缺少了一个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机会;再者,有一两处译文费解的地方,老张曾百思不得其解,具体内容而今倒是忘了。另一方面,于出版方而言,封面设计本可更精一些,套封有些失望,如果内封换为布面或缎面,那可能就接近完美了。哈哈,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也。具体评价为:原文——上上,译文——上,印制——中上。
?百年孤独》是一部不能只读一遍的书,至少读三遍才能理出头绪,前提是需用心读。老张的第二遍预备从上海译文黄锦炎等先生译本开始,时间待定。黄译本当是第一个从原文迻译的中译本,广获赞誉,出版时间当在1991年中国加入出版公约之前,老张收存的精装珍藏本似乎是1993年的数印本,当属于盗版本了,不过孔乙己说过“窃书不算偷”,中国又属于发展中国家,老马先生何必大动肝火呢,还好这次出售了中文版权,尽管索价不菲,哈哈,这是题外之话,扯远了。
孤独6讲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