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观众对作品所引发的思考和疑问的探索和思索,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情节发展和转折的思考和感受,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记者节观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记者节观后感篇1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我们持续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这里的每位记者讲的都非常棒!他们讲的每个故事都非常感人,还有值很多得我学习的`精神。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丹讲的“大山深处的幼儿园”。那里的好多孩子都不知道早上要刷牙洗脸,当他们看到牙刷时都不知道该怎么用。后来,在李丹阿姨10天的教导下,他们不仅学会了怎么刷牙,还可以完整的说出汉语。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告诉他们牙刷是怎么用的。当我看到大山里的孩子,冬天还光着黑乎乎的脚丫穿着破凉鞋时,我心里真的非常难过,好想把自己的鞋送给他们穿呀。
这里的幼儿园有5个班,其中4个班里都漏风,里面的桌子椅子都很破。李丹阿姨还在这里认识了一个叫小阿牛的姑娘,她都十岁了还在幼儿园里上一年级的课程,上完课就要去操场上自习,因为他们还要腾出教室让别的孩子上课。
从这里我体会到,不是每个地方的孩子都像我这样幸福,有多少儿童还缺衣少食,不能接受好的教育。我要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学校里的每一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实现自己的理想!
妈妈的话: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我和孩子都感触很深。每一个故事不仅令我们感动、而且还传播着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凝聚成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激励着孩子前行!
记者节观后感篇2
我是一位90年代的毕业生,放弃了分配招工的正式工作,应聘到《霍邱报》社。不知不觉中在这个职业上一干就是17年。17年来,我从一个不知怎么写导语的新人成长为一名报社记者,这其中有领导的关怀与指导,同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而重要是我对新闻工作的执着……
酸甜苦辣不言欲。九八年农历二月初二是我新婚时间,翻翻日历正好是双休时间,我想那天如果单位不加班,可以不要请假。家人都说有婚假时间的啊?我却说报社是刚成立的新单位,事情多,人手少,不要假日可以。报社工作不分昼夜,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腰酸背疼时就跪在地上继续操作电脑,制作报样。身怀六甲时,常常累到宝宝踢我时,方知喝上一口水,在做月子没满月就主动上了班。
新闻工作好比军事化,必须保持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精神状态。2009年采访的一天,接到的任务是大别山民歌剧《朱元璋在临水》采风团一行半小时后到达目的地,从霍邱出发的记者须立即赶到,采访的车速似腾飞的野马,一路上将迎窗的麻雀击中,还搭上了一只过路的狗,在采写此稿时我非常激动,心中感叹着此条新闻稿乃是两条生命的产物。2012年4月中旬,“感受大别山水·聚焦五色六安”百家媒体老区行赴霍邱采风,我在做好自己采访任务的同时,还为100余名同行老师们服务和解说工作,100余名记者老师平日是地面采访报道,哪里去过地下负300—400余米的矿下采访,个个兴致勃发,井下打炮的振声也吓不倒这些铁嘴铜牙们,此时,我不断地提醒同行们井下的机关要道,安全第一。2013年县内“两会”专题报道,我在出报前工作到深夜临晨,第二天又不误时地分发报纸和现场采访,采访安排的工作餐没顾上吃一口,为的是新闻要“新”!几年来,在省市县报纸、网络等媒体发稿近1000余篇。
“勤能补拙”是我人生信条。自工作以来我努力做到腿勤、口勤、手勤、脑勤,多年工作经验,我觉得新闻工作能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去发现与发掘,去换位思考,去用心感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再经分析思考,提炼主题,选择角度,谋篇布局,趁热打铁,一气呵成。这一整套工程程序,靠的就是“勤”!为工作,我自认为不是位称职的母亲和妻子。因新闻工作的特殊,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2013年10月18日,先生高血压突发,生活不能自理。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我也不误时地处理好手中工作。
宁做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为新闻奔走,我无怨无悔!
记者节观后感篇3
“好记者讲好故事”2021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7日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10位优秀记者讲述了他们的采访经历和故事,展现了全国新闻战线在2021年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优异表现,为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献礼。
记录伟大时代,见证难忘瞬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洪玫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中两个经典镜头创作背后的故事,表达对建党的深情礼赞;透过《夜空中最亮的星》,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三沙卫视记者兰真分享了她报道中国航天发射任务时的难忘经历;参与以年轻记者视角看的采访报道,辽宁日报社记者孙明慧坚定了在强国路上接续奋斗的理想信念。
触摸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声音。多年跟踪记录袁隆平院士的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尧带来了这位大科学家毕生追求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想背后的感人故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李琳分享了在边境斗争一线的解放军战士以青春的爱奉献祖国的感人瞬间;西藏山南市措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旦珠记录下西藏人民生活变迁的动人历程;中国邮政报社记者陈颢月以几位邮递员的邮路故事,传递着他们执着坚守、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
点亮心中灯火,讲好中国故事。人民日报社记者李硕讲述中国奥运健儿在东京奥运会的世界赛场上展示中国伟力的精彩故事;面对没有硝烟的战场,新华社记者徐泽宇以手中的笔和镜头激浊扬清、明辨是非,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歆旎分享了追踪报道云南亚洲象北移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彩历程。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不乏推动社会进步的引领者。但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中,更多的是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的行业奋斗者。
记者节观后感篇4
行车加走路4个小时,来到广西目前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看一线干部群众如何战天斗地;翻越崇山峻岭,追寻“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黄景教的足迹;走访毛南族的村村寨寨,与毛南族群众分享整族脱贫的喜悦……6月8-14日,“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一批采访团记者,深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上林县,俯下身子,做脱贫攻坚故事的倾听者、记录者、参与者,用图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形式,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脱贫故事。
“脚力”锤炼没有终点。第一组采访团记者前往的第一个贫困村,是大化雅龙乡胜利村。通村三级路在大山间盘旋环绕,一个个“回头弯”让人心惊胆战。在这个深度贫困村里,记者们采访和记录了一个个精彩故事——新闻特写《一个极度贫困村的前世今生》、通讯《养殖肉牛扶贫让群众“牛”起来》等稿件,将胜利村的脱贫故事和变化娓娓道来。
在现场,记者们看到,为了不影响旧房改造进度,当地政府请人将建材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点一点运过塌方点,再通过三轮摩托运进屯里。弄豪屯老蒙的梦想被记者们用各种新闻语言“讲”成了故事——老蒙是弄豪屯贫困户,他的梦想就是既能住上新房,又能让十几年前耗时数年才建起的石头房也留下来。板升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贫困群众的诉求,从资金、人力、物力上全面扶助他们建起了新房;同时从留住乡愁出发,保留了如今还结实的石头房子。老蒙终于圆了安居梦。
好眼力发现好故事。精准脱贫攻坚战开展4年多,新闻报道数不胜数,记者如何避免眼力“疲劳”发现好新闻?采访团记者紧扣中央和自治区的最新精神,紧盯活动宣传重点,挖出了一个个好角度,写出了一篇篇好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环江和毛南族成近期报道的热点。在按既定路线采访的同时,采访团记者主动将目光对准正在建设的贵南高铁,从高铁建设促脱贫、巩固脱贫成果角度,采写出了一个个好故事——下南乡的谭晓琼因疫情影响无法到广东务工,就到家门口的贵南高铁项目五号合拌站应聘,经过技术培训后,她成为一名搅拌机操作员,学得一门过硬的技术;川山镇东山村一片120亩荒地,由于高铁施工便道的修建成了黄金宝地,村民们将其开发成扶贫产业园,种上旱藕、毛竹等,拓宽了增收路子。
都安瑶族自治县“贷牛还牛”“贷羊还羊”、养蜂产业已屡有报道,如何才能写出新意?广西日报记者将三个产业“串”起来看,敏锐地发现三个产业都有完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写成了角度新颖的采访手记——《利益联结好产业快步跑》。
好脑力写出新高度。7天行程下来,广西日报记者农芝深受教育。在都安的深度贫困村,“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不屈精神让她惊叹;在环江,贫困群众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大力发展果树种植、牛羊养殖、种桑养蚕等产业,让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人民群众是时代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农芝深有感触。年轻记者张安然,以前对脱贫的理解,就是让贫困群众变得有钱。随着采访活动的深入,她结合所见所闻,不断感悟思考,对脱贫有了新认识:脱贫不仅是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改变,贫困群众变得更自信更勤劳,精神上的“富裕”与钱包里的“富裕”都一样重要,她以“青年记者一线行vlog”的形式,采写了《储存希望的一个个水柜,“长”在大化深山里》《记者“桃花源”里失联3个小时,被一只“致富牛”扯住了……》等生动的报道。
好笔力让故事更精彩。全团记者们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舟车劳顿,用群众的视角和语言,写出一篇篇鲜活的、吸引人、打动人的精品佳作。《家有读书郎贫穷不会长》,讲述都安下坳镇高王村残疾家庭蒙炳周坚持让3个孩子读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故事;《“四两”拨“千斤”》用民间俗语为标题,形象阐述了粤桂两省区协作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所产生的强大引领示范作用……
6月14日,在上林县北林村蛋鸡养殖基地,村民正在分拣、包装鸡蛋外运。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苦干、巧干。此行采访,记者们所行之处,见证和感受着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勠力斩穷根的决心和勇气,坚信广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一同奔小康,指日可待。
记者节观后感篇5
我觉得从此次《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节目中,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去讲好我们的新闻故事,把新闻实事求是的报道出来。从节目的十个优秀记者的分享中,我看到了一个共同点,她们在分享她们的故事的时候,她们的眼里都放着光,她们都很深情。我在想,她们在调查在采访这个故事的时
候,她们应该都投入了自己百分百的精力和情感,她们都参与了其中,她们都引起了共鸣,她们都被感动了,因此她们才能说出来感动更多的人。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西藏电视台的记者泽仁拉姆,她在去采访的途中险些遇难,险些为了新闻事业而牺牲,由此我能看出记者对采访的态度和信
念,我也能领会到一个好记者所该有的担当。其次,比较触动我的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崔真真记者,她提到了“融媒体”,是的!我们这个时代所??
要的人才就是这种全媒体型的人才,可发掘新闻线索,可联系,可采访,可编写,可报道,可录像……一个人可以完成整个新闻的生产过程,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全媒体人才。我对习近平所说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的理解,就是培养全媒体的全方位的新闻人才!而作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新闻生产的一系列知识,多思考,多实践,不怕苦,不怕累。真正做到眼睛能看,脑子能想,手能写,肩能扛,脚能走。最后,我们要做人民的记者,用平实的语言去讲好我们的新闻故事,深入老百姓,参与到老百姓之中,与老百姓引起共鸣,最后我们始终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始终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记者节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 踏青观后感5篇
★ 张嘎的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