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节的解读和评价,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部曲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部曲读后感篇1
一百多万字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看完了,很有写些文字的冲动。近来却诸事缠身,一直未曾动笔。
昨晚与一朋友通电话,她把自己比作《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一个人物。巴金的这三本小说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也曾多次遇到亲人对号入座的烦恼。其实,我现在想来,这也怪不得他那些亲人们。在读《激流三部曲》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找寻我自己的影子。
我更象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觉新?肯定不是。我无法分清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慧还是觉民。
我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或兴奋,或揪心,或愤怒。我为他们向命运的奋力抗争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的命运担忧,为他们所受的不平愤慨。也许,在那样黑暗的时代,更能激起热血青年的抗争。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在当代的大背景下,在忙忙碌碌之中,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理想?有多少人在现实中将斗志消磨殆尽?
八九十年前的中国,妇女还没有上学的权利。一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所处的困境已比八九十年之前小的多了。如此想来,我们是否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深夜中,沉浸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风雨雨之中,真的有种“心游万仞”的畅快感觉。
我不是一个豪气冲天的人,或许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民,追求一步步扎扎实实的进步。我相信,只要有向前的加速度,不论大小,总有一天会达到成功的顶峰。
三部曲读后感篇2
这个寒假,我读了魔戒三部曲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魔君索伦
被杀死后,又要复活,他身上有一枚戒指,需要及时的摧毁了这枚戒指才可以阻止他复活,这枚戒指最后被一位霍比特人捡到,
从此他就踏上了摧毁魔戒的路程,经历了各种困难,终于到了末日火山,摧毁了戒指的故事,我感觉这个故事的情节十分惊险,起伏不定,一下子是这个情节,另一下子因为某种东西从而变到另一个情节,但整体上来看他们的目标是没有变过的。
故事中的主人公霍比特人,他身上背着重任,都没有让所有人伺候他,只是和他们一起艰苦抗争,没有把自己抬举的很高,所以我十分敬佩他,这一个人物让我想起了《霍比特人》的主人公,他们的相同点在于排除万难,迎难而上,不同点在于《霍比特人》的主人公以被魔戒所诱惑了,而《魔戒》的主人公一直和魔戒抗争,一直没有被诱惑,在这之间魔戒对他造成的痛苦都没有诱惑住他,这也是让我敬佩他的原因之一。
主人公进入魔多的领地之后,为了减少目标,就只能让主人公一个人去末日火山摧毁戒指,一但去了之后很有可能九死一生,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山姆不愿意放弃主人公,便和主人公一起去寻找末日火山,山姆在这之前一直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因为他在这之前排不上用场,进入了魔多的领地之后,咕噜成为了他们的向导,为他们带路,山姆在路上一直说不可以带咕噜上路,主人公说可以,但事实真的说明了不可以带咕噜上路,因为咕噜要杀掉他们两个,偷回戒指,山姆因一次和主人公争吵赶出了队伍,山姆就跟在后面观察,这体现出了山姆不放弃朋友,哪怕是被朋友抛弃的精神,这也让他的.出现变得有意。
?魔戒》这个故事中的平民,在魔多还没有完全复活之前就已经绝望的说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了,我感觉不会改变不了,因为一切皆有可能,结果还没有出来,不可以这么快下定论,如果知道一切都改变不了,要么就接受要么就继续努力去改变,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坐以待毙的人都只会被挨打,《魔戒》中的人物如果没有和魔多进行抗争,也不会有后面安详的生活,所以在没有出结果之前不可以绝望,时间总是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本书中讲的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是一样的,都是光与暗在不停的做争斗,永远不会停止,除非他们两在同一个时间内消失。
这就是我读完《魔戒》之后的感受这也让我认识了世界的一小部分。
三部曲读后感篇3
苦难,是最大的力量,也是最好的老师。从《童年》、《在人间》到《我的大学》,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他缺少依靠,甚至要面对一些本不该那个年纪面对的挫折,但是他的心永远是金色的,也正是因为我读过人生三部曲的前两部,现在读起《我的大学》,才会格外佩服他——若是人生不曾送你光明,自己也要闪闪发光。
“就这样决定了,我要去喀山大学读书。”故事缓缓铺开,我也开始暗暗期待,前面经历了那么多挫折的阿廖沙,一定会有个美好的大学生活吧?
但是没想到,美梦还未实现,生存的问题就提早一步出现了——饱腹尚且艰难,又怎么谈起去读书呢,于是阿廖沙选择了去工作,在贫民区和码头,他辛苦却薪水微薄,还要忍受辱骂和责备,我本来以为,他会被生活压垮,却没想到他像一棵杂草一样,就地生根发芽,结识了很多不同的人,有工人也有学生,阅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尤其是认识了一些学有现今革命思想和知识的人,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阿廖沙“读”完了自己的社会大学,成长为了一名真正有担当的少年。
我想,如果不是阿廖沙自己的坚持,他也会变成贫民区中一名吝啬、卑微、算计的普通人,是学习给了他跳出框架的力量,建立了自己的三观。我可以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不愁温饱,不忧寒暑,已经比那时的孩子们幸福许多。
要知道,祖国曾经的炮火和落后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是阿廖沙一样的前辈们为我们铺就了幸福的路,我同样也怀抱着热切的期待和无尽的感激,期待着知识如泉水一样灌溉我,让我带着阿廖沙的期望慢慢成长。
三部曲读后感篇4
暑期中,我一口气读完了巴金爷爷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我感受到了其中描写的美,其中描写的丑。
?激流三部曲》分别为《家》、《春》、《秋》,虽然题名非常温馨,但是它却是讽刺当时封建社会的一把利刃,在字里行间,你将会读出一份哀叹,一份义愤,一份希望。
在书中,作者主要描写了高家的上一代人封建、阴险、口是心非、斤斤计较的丑恶嘴脸,与年轻一辈阳光、热爱祖国、批评抨击旧制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最欣赏的人物是高觉民,他正直,善良,不像他哥哥那样一味的“作揖主义”,也不像他弟弟那样冲动,而是平时做得规规矩矩,不给人留下话柄,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会义正词严的站出来,痛斥他所不能容忍的行为,哪怕是强横的陈姨太也会灰溜溜的逃跑﹔他痛恨旧社会,与好友一起办出《利群日报》,呼吁广大的学生支持新革命,打击旧社会……真是好样的。
遨游在美词佳句中,我也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忍,什么父母之命,什么媒灼之言,根本不考虑当事人真正的想法;什么当代大儒,根本不看看他们所做的可耻行径;什么长辈就是对的,看看许多所谓的长辈给他们的孩子树立的榜样。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旧的体制、旧的传统(部分),所以,十月革命覆灭了沙皇,辛亥革命击倒了5000年的帝制。
我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社会中,不受压迫、不受束缚,虽然如今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美,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加健全,更加完善,使我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三部曲读后感篇5
时隔一个暑假后,终于下决心又陆续从书店把《春》《秋》带回了家。捧着那书,心里好激动埃终于在学校忙里偷闲花了2个星期看完了,意犹未尽埃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喜欢“家,春,秋”,同学都说不怎么感兴趣,当我很激动地跟他们讲书中情节的时候,他们听得云里雾里的。真想让他们都去看一下啊,当然我极力推荐了,呵呵。下面就回归正题吧。
本以为对觉慧的印象应该是最深的,可没想到到头来却是觉新。或许悲剧人物比较可以抓住读者的心。
总感觉对觉慧的印象自“家”以后就慢慢淡下去了,只是怀有一种欣赏,一种敬佩。大概是因为后来的“春”“秋”里面觉慧不大出现了,或者只是从几封信里面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所以注意力就渐渐地被觉新和觉民引过去了。还有后来出现较多的淑英和淑华。
不明白觉新为什么一直那么懦弱,因为他的懦弱,他又一次失去了心中所爱。慧表姐和梅表姐一样,一样成了封建的牺牲品。明明那么鲜活的一个的生命,转眼就成了烟云。如果觉新可以说出口,如果觉新可以用行动来阻止慧表姐那场悲哀的婚姻,也许慧不会死的那么悲惨,也会有很幸福的生活。我这样讲可能太片面了,我也知道把责任都归给觉新是不对的,毕竟他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事实上就连觉民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更何况是觉新呢。可是真的好气愤,气他的没用,气他没有行动,气他的妥协,同时也为他感到悲哀。尤其是看到海臣突然发病的那一章,我看的心都纠起来了。(本来,我以为海臣会是高家最后的希望,会是觉新最后的依靠,毕竟海臣那么聪明,那么懂事……我甚至读到那儿都不敢往后翻了,就怕看到说海臣死了,可就算再怎么不愿意,还是会看到。看到一个我不想看到的结果——海臣死了。说实话,我很难过,甚至眼泪都在打转了。那时我就在想,为什么巴金先生要这么残忍呢,既然塑造了这么可爱的一个海臣,为什么还要让他死去呢,还那么突然。)觉新一直是那么矛盾的一个人,气愤之余,更多的是同情吧。作为封建家族的长房长子,他的担子本来就比别人重,正如他说的,觉慧和觉民闯祸了,有麻烦的是他。他只会逆来顺受,以至习惯成自然。“习惯成自然”在我看来是很恐怖的,尤其放在觉新身上看,更是如此。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可怜的;一个有思想而不能坚持的人,是可悲的。而觉新,两者皆有。谁能拯救他呢,也许只有他自己和自己挣扎了。
一直盼望着他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当看到最后翠环与他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点点的欣慰吧。虽然翠环以前只是一个丫鬟,可至少有这样一个人真心关心他也是好的,至少他以后不会再是一个人,而且,破除封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两个人,根本不存在身份的差别。关于觉新的将来,书中有这样一句他自己的话“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也许是可以期待的吧。(前不久看到巴金先生在书中提到,觉新的原型——他的表哥,其实是在要把家春秋给他看之前就自杀死了,很悲惨地死去了。他还提到如果他的表哥能看到这三部书,或许不会那么早的死去……还是很庆幸书中的觉新有一个不算很好的好的结局。)
谈到觉民,应该是羡慕吧,因为他活得那么自由,那么精彩。当然也有为觉新的不平。因为有时候,觉民并不了解他的大哥。而且也因为有觉新,觉民才可以更加的自如。他一直以为自己了解觉新,其实不然。每个人对弱者都会带有一定的同情,但对于亲友之间,仅仅是同情是不够的。为什么觉民不可以再尽一点力呢,或许可以早点把觉新从封建的沼泽中拉出来,不至于看他越陷越深。(也许是带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吧)。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很像觉民。当努力后没有成效的时候,就想要放弃了,不想再执着了,因为觉得就算再怎么努力都不会有什么收获的,还不如花时间去做别的事。人之常情吧!觉民曾很惋惜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哥,你有这种牺牲精神,为什么不用来做点正经事情”。是觉新的悲哀吧,旧家庭的空气已经把他薰得不像一个正常人了。
收起我的个人情感,正视觉民,毋庸置疑,他依旧有很多闪光点。他,有太多幸运了。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拥有心心相印的红颜,拥有充实意义的人生…他比觉新清醒,比觉慧冷静,或许在这三兄弟中,很多人都看好他。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觉民是个有思想的人,所以才不至于在封建旧势力的压迫下屈服。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一个会思考的人,并能够坚持自己,,崇尚真理,即是一个成功的人。这是他与觉新最大的不同吧。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这即是他与觉慧最大的不同。有人说,在“家”中,他也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的一个物。(例如,觉慧临走之前请求他关注报社,觉民却犹豫不决,在觉慧的再三请求下才答应。)如果说在“家”中觉民的反抗思想是受觉慧的影响,那么在“春》秋”中,他的思想已经被彻底激发了,少了犹豫,多了果敢。或许也是有觉慧在激励着他吧。
读完“家”的跟同学争论了好久,对于书中觉慧这个人物,我们的意见不一。我同学认为,书中所描写的觉慧不如觉民。觉民勇于争取自己的幸福,而他却让鸣凤最终投湖自荆也许只要他能够坚持,鸣凤就不会死,然而我认为在那一个夜晚,如果觉慧知道鸣凤即将被迫出嫁,绝对不会让悲剧发生。也许注定要错过,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也只能是遗憾。而且毕竟是在那样一个家庭,独自一人承担的压力实在太大了。觉慧作为新青年,不可能只顾着自己的儿女情长,他的责任不是只有鸣凤一人。而且,在当时那样的情景下,可以说鸣凤的死是必然的。鸣凤一死,才可以彻底的把觉慧心中反封建的思想全都激发出来,并且没有什么可以顾虑了。文中隐约透露,觉慧曾对琴表姐有所好感,可最终没有向她表露。这一点也是我那同学所批判的。可我觉得也许这才是觉慧明理之处。毋庸置疑,琴是一个出色女性,所以,觉慧对之有所好感也是正常的现象。他明白觉民与之才是一对,所以也努力地为他们俩的事而奔波。自己已经有了遗憾,他不想自己的哥哥也和他一样。
觉慧是属于激进派的吧。好多读者都认为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人。大胆之于他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是投进高家这个死气沉沉大家庭的一颗活种,他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毫不顾忌、毫不害怕、毫不妥协。幼稚之于他对周围的一切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旧家庭里的一切就是一个复杂的“结” ,没有办法把它解开。不管怎样,觉慧始终是我们的榜样。在现在的社会,或许我们也很需要有像觉慧这样的人才。收起几分激进,大胆做自己想做之事,坚持真理。
很高兴在这激流三部曲中可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女性。在书中书所描写的环境下,她们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比如琴,淑英,淑珍,程鉴冰……同时也告诉我们幸福真的要靠自己争龋尤其欣赏的是琴。她是觉民的红颜,和觉民一样,她也有自己的思想。在对待觉新问题上,她比觉民多了一份女性特有的温柔,更多的体谅。
回想“家”“春”“秋”里面,似乎每部中都有人死去,“家”里面印象最深的是鸣凤,梅表姐,“春”里面是海臣,慧表姐,其次还有剑云(值得好好说一下);“秋”里面是淑珍,枚……每次看到有人死去,就感觉特别的压抑,特别的愤恨封建。吃人的礼教,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耗失殆尽了。很庆幸现在的环境,相比之下,我们幸福太多了。时而提醒自己应该珍惜,只有懂得珍惜,才能有更加完美的人生。不让自己在遗憾,眼泪中渡过。
其实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好好谈谈的人物,比如淑英,剑云等等。现在的我,阅历不丰的我,谈这个感想肯定有许多幼稚的地方,许多不足的地方,而且带有很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等到许多年以后,我再来重温这激流三部曲,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不一样的体会。相信时间会让我的思想变得成熟。《家》《春》《秋》真的很值得一看!!!
三部曲读后感篇6
终于把高尔基三部曲这本书读完了,应同学不理解我为什么在应予恒正在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时又换成了听故事,其实我也觉得这实在有点儿朝令夕改,不过你知道那根本就是在浪费他的时间你就会明白我的自我矛盾了。说起来这本书原不是我想买的,前段时间到杭州去夏勤娇想起来给小添买的,当时我还在想太早了些,因为在我感觉里应予恒就是看这类冒险啊昆虫啊演义啊什么的有兴趣,至于在人间,我的大学实在是经典,与高尚有关,好象有点太思想性了些。
想来也许是我那几天没收他其他课外书的缘故吧,小家伙竟然把这本书给看透了——说他看透,一点儿都不冤枉!我读到“连巴里诺夫这样没出息的人也来帮忙了。”的时候,他竟然在我刚想发问的时候说:上面有引号的,——没出息三个字是有引号在上面的,不过当我问他什么意思的时候他又语塞了。当我读到编的故事里沙皇的杀人武器都被摧毁了,他脱口而出下一句,“牛和土豆都变得奇大无比。”我在结束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念最后一句话,因为有小家伙已经接下去了,(虽然生活很困难),“但我要积极认真去面对。”真的佩服小家伙,他的记性和对书的狂热不是二十多年前的我或者他爸可以比拟的。我都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形容这个看不出到底装了多少东西的脑袋,这个小脑袋,今天又让我吃了一惊。
是这样的,昨天读完了三部曲,今天开始读八十天环游地球,我看前序写得不错,就想着他睡前听这种优美的词句和教导性的东西肯定不错,没想到,我刚读了几句,他就往下接了,不是一字不差,但也差不多。末了,还加一句,“就是记性好埃”可能我这两天夸奖他次数多了,这种话语已经不是听到一次了,昨天夸他时,他说,“天才啊!”天才的语文书上有好多错别字,真想给他一捶子!这个天才说暑假里要去学围棋,还有他爸给定的作文班,或者还有英语,任重而且道远呢!
三部曲读后感篇7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一部感人又具有激励人心的一本书。
文中的阿廖沙是一个苦难的人,他用苦难的一生和不放弃不抛弃的拼搏精神来诠释这个道理。
阿廖沙自幼丧父,便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外祖父家中。但这一次切并不意味他和母亲的生活将会变好,相反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他在外祖父所受到的一切和所看见的一切是他从未想过的。在外祖父家所糟受的一切,使他明白,外祖父的家根本不是家,而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是一个独尊主义的人,他掌控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做事十分狠毒,不留一点情面,而且视财如命,阿廖沙也经常因为做错一些小事被他痛打;两个舅舅也经常为了争产而争吵打架。家中的女人更可怜,她们一点权利都没有,只能任凭丈夫的打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这种家庭中使他过早明白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使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阴影。阿廖沙就是在这令人度日如年,充满可怕的家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也使他的心灵受到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但这对当时的俄罗斯来说是正常的现象;父子,兄弟,夫妻都在勾心斗角的生活;兄弟为了争家产拼都你死我活,真是今人可悲又心酸呀。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酷,仇恨和勾心斗角的家庭里,便幼小的阿廖沙过早体会到了人间的疾苦,黑暗和丑陋,也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多次的打击,而唯一对他好的只有他外祖母,因为他的外祖母保护他,支持他,使他没有对这个黑暗的冷漠的社会死心。他向我们展示了那充满残酷,野蛮,冷漠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也使阿廖沙深深体会到当时国家的腐败,丑恶和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漠不关心,也体现了年轻一代反抗黑暗,追求自己未来美好生活的苦难历程。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冷漠的,就象他所处的家庭一样,周围都是冷漠残酷的,有时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这样的环境中。但在这个冷酷的家中,他有一个勤劳、善良、坚强的外祖母。外祖母是他的精神支柱,她常常给阿廖沙讲一些具有富有哲学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引导阿廖沙不要做一个向黑暗社会屈服的人,要敢于对抗
之后,母亲去世了,外祖父破产了,他离开了家,独自一人踏上了社会。他曾在多个地方打工和当学徒,在这期间,他饱受了无尽的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虽然生活很坚苦,但他还是遇到一些好的境遇。他在船上当洗碗工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正义真理的追求,因此他怀着希望到喀山大学去读书。
在喀山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经过多次打击,使他梦想破灭,梦想破灭后,他为了生活不得不过提早进入了充满奸诈的社会。
其实阿廖沙就是作者高尔基自己,他用阿廖沙的童年来描述自己的童年。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腐败,冷漠,黑暗和无情。我也曾想过,如果我生活在俄国这样的社会中,我是否也会像高尔基那样反抗呢?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点心态,用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去面对。所以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环境就无所谓,而整日浑浑噩噩的生活。也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坏的环境而气馁丧失信心,因为我们有能力把坏的环境变好,把好的环境变更好。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不是一代代先辈用血汗打下来的吗?八年抗战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很短,可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却很漫长,可他们还是凭借坚持和不放弃的精神获得了胜利,为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环境打下了基础。试想一下如果他们当初放弃了,现在的我们也会像高尔基一样悲惨吧?所以我发现了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坚持。只有坚持才会成功,俗话说得好滴水方能穿石,只要坚持成功就在你面前向你招手。
高尔基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敢于拼搏的勇气,只要拥有这些就会拥有成功和好的未来。
故事接近尾声了,阿廖沙的生活,高尔基的生活都好起来了,未来一片光明,前途一片光明。比较现在的我们,虽然过着优越的生活却经受不住困难的打击,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敢面对,只想一昧走捷径,但世上本没有捷径,把弯路走直便是捷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有所努力才会有所成功。
高尔基的童年在黑暗与悲惨中己经过去了。在他的童年里我发现了他坚强的内心和乐观的心态,以及不放弃的精神,这些都深深激励着我们,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高尔基用苦难的一生来诠释这个真理,不管你所处的环境有多么恶劣,都不要失去信心,只要你坚持,光明总会来临。在人的一生当中,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没有遇到困难的人是不完整的只要你不放弃,黎明的曙光终将来到。只要你保持信心,做一个善良的,乐观的人,一切都会好的。
三部曲读后感篇8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高尔基三部曲》,也叫《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讲的是高尔基的一生的故事。
高尔基小时候非常可怜,5岁时爸爸就去世了。她的外婆和他的妈妈哭得很伤心,可他还小,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妈妈去别的地方工作了,他和外婆、外公一起住在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房子里。他最爱的人就是外婆,她勇敢、能干、善良。后来,母亲也去世了,他只好离开慈祥的外婆,独自一个人勇敢地去闯世界。高尔基吃够了各种苦头,遇到了各种坏人和无知的人,也遇到了一些可爱可敬的人,在被欺辱和同情帮助中逐渐成长起来。他一直想上大学,但最终也没有实现梦想,却进入了一所真正的大学——社会大学。
在错综复杂的艰苦生活环境中,高尔基丰富了对社会的认识,头脑中发生了飞跃式的变化,成为了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人。
看完了这本书之后,我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我深深的被高尔基那吃苦耐劳的精神所震惊了,我们现在不就是缺少那吃苦耐劳的精神吗?如果你也有这本书的话,一定要好好看看哦!
三部曲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先读后感作文8篇
★ 哑孩儿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