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书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从书中的智慧和经验中受益,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主题和意象的感悟和解读,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第七天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第七天读后感篇1
关于婚姻
杨飞与李青
一起的日子久了,猜透了对方会做什么的时候,有了这一辈子看到头的悲伤,于是蠢蠢欲动开始了新的寻找。一方能明察秋毫另一方能坦诚相对那么也还算诚不我欺。心中装着一份爱而离开的有几分决绝?心中装着一份爱而放手的有几分隐忍?无数个深夜里的思念又有几人能懂?性格不同秉性不同,最初的那一些好感与吸引是真实的爱情模样吗?当初选择了的时候会想到有一天因为同样的点又选择抛弃吗?当一切尘埃落定是后悔最初的选择还是后悔中途的抛弃,还是都不后悔?如果时光可以重来,会怎么选?
伍超与刘梅
终究是太年轻气盛了无所畏惧了吧。作为普通百姓或者说底层小人物,哪里有不苦哪里有不累?用来糊口的打工,咋能说不干就不干,赚不来工钱买不来饭啊。一不小心中了你的毒心甘情愿为你死心塌地,吵不散打不散,可是一个欺骗哪怕明知是善意的谎言却成了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最后的倔强,多想他来哄一哄,可是他的不出现加上网络的推动让她最终失去了所有。他聪慧他勤劳他有着可期的未来,为了争她的一口气放弃了前途一次又一次,最终连命都舍去了。以爱情的.名义,忘记了生活需要面包。
关于仇恨
活着时我恨你不惜取了你的命,死了却愿意为你放弃安息之地在这死无葬身之地一直陪着你,等候你的一份希望。
关于贫富
有钱人的生活穷人想象不出来,活着如此,死了亦如此。这等级森严的看了太让人绝望了,不过还好还好,我一直都没有野心一直随遇而安无所谓了。
关于黑暗
暴力强拆,暴力逼供,小生意人的举步维艰,普通百姓的命不值钱……多年过去了,有些再慢慢变好了,有些……我期待能更好。
关于轮回
作为新来的,被先来的带到死无葬身之地,慢慢地,我成了先来的,带着后来的来到这死无葬身之地,介绍着这里的故事,生生不息。
有点疑惑
爱情,让两个人死了都能在冥冥之中相遇,亲情就不行了吗?口口声声在寻找的亲情居然弱到相遇了都不认识的地步吗?
世界是有多小,活着是这些人这些事死了还是这些人这些事,说好的去更大的世界看看呢?
第七天读后感篇2
昨晚我读《第七天》的时候,长期快餐式的阅读方式让我几度无法适应读它。期间我甚至想放下书,等自己静下来再拿起它,可是我害怕这又变成漫漫无期的浮躁和等待,并且现在的我在这山上,天时地利人和都告诉我我该去履行心中的想法了。于是,我逆风一样读完了它,《第七天》。
我深知自己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没有说去解析或者剖析它的资格,所以我只是表达一下我读过它以后拙劣以致肤浅的感受和看法。
?第七天》以另一种角度来把书中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即便他们都是不幸死去和非正常死亡,但这种方式却让原本悲哀悲伤的故事似乎不知不觉中变得平淡,最后竟给我温暖美好的感觉。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是那样的鲜活饱满,却又让我觉得他们独立起来,因为他们是那样的温柔善良!如同脑海中的海市蜃楼一般,真实美好却只能远远看着不能触摸,他们影响着你却不会决定你。一个又个故事,一个又一个人,在同一条路上,慢慢遇见甚至拥抱,他们孤独的来,来了之后却不再孤独。后世对前人的误解或者美化,在这条路上被平淡的讲述,却不再让他们产生波动。对现实的黑暗,冷漠,残酷,以及艰难也都是点到为止,没有深究。如同蜻蜓点水一样,轻盈浅淡却不失深刻的给我希望。
他们所有人,好像都失败在了现实里,但在这条路上那都不重要,我只要找到他,等到他,遇见她美好就会盛开。现实让我们孤独,我们依旧有对抗孤独的方式,是把你放在心上,这也是我们打败现实的唯一方式和最强力量。其实和《活着》一样,福贵的故事是那样让人绝望可是读完过后,我的心里除了沉重以外还有一种力量,不畏现实的力量,勇往直前直面困难的力量。至于《第七天》,它对现实依然有暗喻和讽刺,甚至每一个人都好像被现实残忍的碾压,政局,社会,人生百态,我们往往看不到真相,甚至不敢看也不敢说出真相。他们蒙上我们的眼睛,然后把刀架在我们的脖子前,往前一步靠近真相也接近死亡,往后一步从众如流麻木异常。然而读完以后留在我心里的,不是那些早已有准备的黑暗或者更黑暗现实现象的认识。而是不期而遇木椅青石的倚靠,是千山万水的艰难等待和寻找,是毫不犹豫的在怀里无微不至的哺乳,是27个婴儿夜莺一样的歌声,是无数空荡骨架用树叶为她净身的点滴河水,是无休止的悔棋的争吵和陪伴,是自奠的黑色袖带,是死无葬身之地……
“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我们也许不是无处可去,是忘了要去何处。
第七天读后感篇3
脑海里最深刻的,是“死而平等”四个字。如果说高中政治的哲学课上说的“生而平等”,让我看到生命的平等,那这本书的“死而平等”,让我看到生命结束后一样的荒凉。奇怪的是,尽管虚无、悲凉,我却没有感受到绝望,但“我”应该绝望才对……
“我”坐在餐馆里,一个家族经营式的餐馆,看着报纸,报纸上有“我”的前妻自杀的消息,“我”愣住了,是突如其来的难以置信和悲伤吗?竟然让“我”没有逃离餐馆的火灾,好像“我”是能逃脱的。
突然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却开始了一段新的路程,一段越走越“白茫茫一片”的路程。
去殡仪馆前,“我”收拾了一下自己,但“我”明明孤身一人,连寿衣都没来得及准备,只能随遇而安了,毕竟生前的生活好像也是这样的。
“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回顾着肉体丢失前1天发生的种种,也许是因为这些都是发生的,印象更深刻些吧。
让我心疼的,是坐在废墟前的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女孩,那个原本是“我”做家教的学生,但不巧的是,她家已经被夷为平地了,因为拆迁。之所以她,是因为她很懂事地,要坐在“家门口”,等着父母回家。可是,后来“我”再继续走着的时候,却遇见了她父母的“灵魂”,而他们的躯体,在废墟之下。
如果说“生而平等”,为什么一个可爱懂事的小女孩的家能够被瞬间强行拆除?可见,这也许不是一个真命题。
是的,因为没有墓地,“我”去到了殡仪馆,可最后却没有火化(是的,死了之后,有墓地,才能被火化,像“我”一样的灵魂才会有归宿)。这么说来,也不奇怪“我”为什么会和小女孩的父母相遇了,因为他们也没有墓地,甚至,可能还活着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本不会知道他们已经死亡的事实,因为他们被埋在了废墟里,被掩盖在某些人坦荡的仕途之下。
“生而平等”看似被否决了,但别着急丢掉生的希望和机会,因为“死而平等”也似乎是不太现实的。比如,像“我”的这些人,不,这些鬼去到殡仪馆的时候,等待区也是分等级的,所以“我”也只能坐在普通的凳子上等着被叫号,顺便再听着旁边的还有隔壁豪华区的“人”们说着自己的墓地有多奢华。
不过,我是没搞懂,都死了,还有什么好炫耀的。后来我想,可能是因为刚死不久,始终还是带点“人”的攀比心理吧。
最终,“我”因为没有墓地,被“跳号”了,只好继续走着,要去哪儿?“我”不知道,我更不知道……
跟着“我”虚浮的脚步,我见到了“我”的前妻,那个疑似成为了政商利益链牺牲品的人。“我”和她共度良宵,之后,她却走了,因为她是一个有墓地的“人”,或者说,在阳间有人为她准备墓地。可能她匆匆赶来,是因为当初的“离开”感觉到一丝愧疚?又或者,她从来没忘记“我”。看来,“死”可能会是后悔药,起码能够再次短暂拥有曾经失去的。
人间会不会也有人为“我”准备墓地?我想会有的吧,可是,“我”这一路上,几乎遇见了生前认识的、有可能为“我”准备墓地的所有人。
可是,“我”很久都没有找到“我”父亲。有人说见过他,这说明他的确比“我”先来到这个世界。寻寻觅觅,后来才知道,“我”走进殡仪馆,见到的第一个“人”,不,第一副骨架,原来是“我”的父亲。
“我”以为父亲只是失踪,虽然怀疑过他因为知道自己要死,为了不拖累自己而走到某个角落,但一直没有确切消息,“我”自然是没有给父亲准备墓地的,所以父亲一番游荡之后,成为了殡仪馆尽忠职守的“志愿者”。可惜了,父子俩,相见不相识:父亲死去太久,只剩骨架;“我”死后没得修容,面目全非……但没关系,在之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父子俩有大把时间“叙旧”。因为,在阳间,好像已经没有什么人会为他们俩准备墓地了吧。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死而平等”:
有墓地的,得到了安息;
没墓地的,得到了永生……
在阅读之前,我小小地纳闷了一下,为什么是“第七天”?开始我以为,是因为造物者造物花了七天,而亡者留恋人间,也仅有七天。但似乎并不止七天。只是,第七天,“我”不再漂浮在某个熟悉又陌生的白茫茫的地方,而有了安定之处——父亲在的殡仪馆。某种程度上,一个可以被称之为“家”的地方。
?第七天》并未“揭露”死亡的真相,相反,它其实说着的,还是人间的事儿,但看完之后,会发现,竟然也不那么害怕死亡,并且对“好不了也不会更坏”的世界,多了几分,关于 生的 希望或者是敬畏。
随意回忆,随手一写,迎喷~但我更希望,你去看《第七天》。
第七天读后感篇4
又读完了一本余华的作品,在读余华的作品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憋着一口气,不敢放松。每读几页都要没有目的地站起来走动一会儿,可能是书里的内容显得压抑,需要缓一缓才能继续。余华的作品体量不大,读得快一点,一个下午就能读完一个故事。
读完了《第七天》,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第二天讲了一个爱情。很佩服余华的细腻,将杨飞这样的人写得这么真实,文字的力量真是伟大。自卑就像一条看不见的'尾巴,明明看不见,却怎么也摆脱不掉。第三天讲了一个亲情,杨金彪是个好人,杨飞遇到杨金彪很幸运。我认为这两天是全书中最精彩的两天,字字句句都值得反复体味。
书中还提了一些很敏感的话题,“市长蹊跷的死因”、“强拆事件”、“领导检查不到的柏油马路”、“公安的、消防的、卫生的、工商的、税务的”、“医疗垃圾事件”、“李月珍死亡真相”、“计划生育是国策”等等中国人心照不宣的事情。
每次都很庆幸自己花了几个小时读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之前看过一句话,“生活这么累,为什么还要读书,因为我们还有理想。”越到这个年纪,越觉得理想遥远。学生时代谈过的那些理想,被我们选择性地遗忘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和现实共同组成了一个沙漏,理想占一头,现实占一头,中间的细沙是我们。随着成长,我们慢慢地向着现实靠拢,一点一点。这么比喻似乎又不太贴切,因为在生活中谈理想往往意味着夸夸其谈,空谈误国;现实才是实践,实干才能兴邦。
夸夸其谈的理想让理想不是理想了,值钱的现实让现实成为了现实。人人都开始谈钱了,还谈什么理想,理想又不值钱。
第七天读后感篇5
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
一开始获悉余华新书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圣经里面的创世七天,看完整本书后,才发现这个名字企图在吻合中国传统的“头七”,虽然书的前面写着了《旧约创世纪》的句子。书的内容看似很荒诞:写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见闻和回忆。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然而作者意图并不在这里,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就是死无葬生之地,在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第七天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天空读后感5篇
★ 三读后感作文5篇
★ 小水滴读后感5篇
★ 自然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