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培养更强大的自我意识和情感智慧,通过书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真实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清风传家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清风传家的心得体会篇1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代的言传身教,从而形成的属于家族特有的优良风气,它体现着祖辈对后代的鞭策和期望,记录着来自远古的信仰。好的家风,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一个家族经久不衰,让一个单位欣欣向荣,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近日,我通过学习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修身齐家——《清风传家》和镜鉴警示——《严以治家》读本,认真领会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廉洁齐家,培养现代文明人格重要部署的深刻内涵,收获颇丰。读本通过深入挖掘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人格力量、做家风建设的表率;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查处的24个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揭示腐化堕落与家风不正之间的深层关联,家风败坏的危害及根源,教育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过好家庭关、亲情关。修身,好家风塑造坚定正直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北宋名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家训中则写道: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可见,不同家族或许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训,但相同的是,在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会继承先辈的意志,或敦厚纯善,或勇敢刚毅。好家风是他们刻进血脉的强大的信仰力量,将指引他们向上向善,永远坚定正直,立于不败。齐家,好家风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家风是家庭幸福、年轻人积极向上、老人老有所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石。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焦裕禄制定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三条家风,成为了焦家人的信条,更将焦裕禄精神投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激励了众多的后来人。从一家有好家风到家家有好家风,形成家庭成员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进而抵制歪风邪气,共建风清气正的社会。兴国,好家风奠基民族伟大复兴。家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富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强,民族才能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则更不仅是一家之事,它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够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反之,则会损坏党和国家的声誉。《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党员的家风建设写进了党内规范,旨在以家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之下,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严格要求身边人。让清风传家,清风传万家,清风传遍神州华夏,形成家风好,社风正,党风清,国风优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清风传家的心得体会篇2
通过春节前的警示教育学习,我深有感悟,大量的领导干部腐败堕落事例表明:不求知,不思进取,放松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必将走向人民的方面,最终也会毁了自己。而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精神境界和政治素质,是拒腐防变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贪与悔》警示教育片中,原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劳动保障局原局长祝均一,在他的忏悔中讲到:由于他在初始时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把握做到平衡,可以既得利又不犯大错误的思想指导下,从收受礼品开始,直至踏破了道德底线,潜越了党纪国法界限,越遇雷池而沉沦为经济上受贿、生活上腐化的罪犯。就我认为他是没有过好初始关、小节关和交友不慎关,结果被“关系网”“腐败网”罩住,被“美色关”关牢,遭受了灭顶之灾。
“忏悔录”的警示片中,他们原来都有较高的地位,很好的前途,也都有自己的家庭亲友……但在他们犯罪之后,公职、党籍都没有了,过去他们政治上的一切都化为乌有,自毁了前程;还要因为退赔赃款累及家人,甚至倾家荡产,给亲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伤害;原本和谐的姻亲、血亲关系,现在必将支离破碎,失去了宝贵的亲情、友情;过去他们大多由于自己的努力获得过的肯定和荣誉,现在由于犯罪腐蚀了曾经的荣耀,为人所唾弃,并身陷囹圄,失去了最珍贵的自由。因此自己要吸取这深刻的教训,要算好政治帐、经济帐、亲情家庭帐和自由帐,在思想上筑起防腐拒变的心理长城。
常言道:“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警示教育片中的其它一些人,亦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开始的,最后小节不守,大节难保。使我深深感到真正要过好人生中的关,首先就要把好“初始关”“小节关”。同陈良宇及祝均一等人比,我的权力比他们小,地位比他们低多了,以前有过:“有那么多的员工盯着,自己只有多做事的份,没有享清福的命,更没有得好处的机会,笃定不会犯错误”的想法。县委对反腐教育抓得又紧又严,让你想做也不能做、不敢做错事私事。这次通过教育学习,更使我认识到这些都是外界的客观因素,在主观上还必须在今后引以为戒,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警觉,才能防患于未燃。特别是作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除了要算好帐,过好关,在洁身自律上以身作则,作好榜样外,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到政治坚定、忠诚敬业,成为民政建设的带头人,才能不辜负领导的信任,群众的期望,在还有不长的工作时期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认真吸取腐败案件教训,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世界观的改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自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作风。
要严守党纪国法,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和影响,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历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主动接受批评,从根本上防止和杜绝腐败问题的发生。
在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方面,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心不贪、手不长、嘴不馋,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面前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对以权谋私的违纪现象决不姑息迁就,敢于动真碰硬。党的光辉形象靠党员的共同努力来增彩,党的利益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维护。我将以此警示自己,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牢牢树立执政为民,做到常思贪欲之祸,常除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为德,常记公仆本色,真正做到上不负党,下不负民。
清风传家的心得体会篇3
家风作为社会风气的细胞,是一个家族通过代代历史沉淀下来的家庭风气和道德氛围,是指导做人做事的精神内核。家风不仅仅是一句话,更是几代人的传承。家风似一条生命的河,生生不息,流淌着家族内在气质,更浇灌出整个民族的精神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家风时曾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家风差,难免祸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由此可见,家风正,则后代正;
家风正,则源头正;
家风正,则国家正。
家风是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清风传家的心得体会篇4
?安娜·卡列尼娜》中是有这么一句话: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这句话即便是而立之年的我,理解上也只是一鳞半爪。然而,新出品的《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本,仿佛让我触碰到了幸福家庭的一丝内涵。《清风传家》中有25位英模,《严以治家》中有24个案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去细细品味。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谈起家,他首先说到的是他的父母:我在工作当中,如果有一点成果,这些因素除了党的教育培养外,都是受我父亲母亲的影响。他的父母都是医生,一直秉着治病救人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教育着黄旭华。1957年党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因为工作的保密性需要,黄旭华回家探亲后和父母、兄妹联系只剩下一个信箱号码,1985年当我国的新潜艇第一次见报,30年后的他才有时间去探望自己的亲人,才可以告知自己30年来在做什么,做成了什么。1987年的《文汇月刊》中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黄旭华的事迹但确未提及他的名字,然而,作品中出现了另一个令人钦佩的人:他的贤内助李世英,丈夫在忙于国家事业,妻子不仅参与了核潜艇的事业,还要担负子女的抚养与教育。爱孩子,但不溺爱孩子,是黄旭华夫妇的原则。和黄旭华的父母一样,他们夫妻的付出精神同样影响了他们的子女。大女儿黄燕妮也考入了研究所,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核潜艇研制事业,小女儿黄峻出国攻读博士后毅然回到了国内原来的工作岗位。国与家,一个外,一个内,对国的无怨无悔,始终离不开来自家的成全。朱彦夫、高德荣、于漪等等英模,他们一方面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爱国爱家、正直正派、严谨细致、认真负责,有很多是传承于父辈的美德。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向自己的配偶、子女乃至身边人传播这种美德,让传统家教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这些家庭的精神内核,就是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社会节奏加快、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当下,家庭因其在给予人们休憩、修养、支撑甚至疗伤作用方面,所起到的其他任何环境都无法比拟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清风传家》在唤醒人们对家庭的珍惜和热爱,特别在重视家庭,这一中华优秀伦理文化传统,在今天需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湖南省郴州市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刘志伟,出身普通工人家庭,早期一心扑在事业上。36岁成为郴州市城管局局长,随后在多个重要经济部门担任一把手,在郴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作期间,高新技术园区成为湖南对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排头兵、主阵地,其带领创造的郴州速度更是赢得广泛赞誉。随着职务的提升和年龄的增长,开始追求物质享受,放松自我要求,家风败坏祸及配偶、子女和亲属,其妻子从贤内助变成了贪内助。刘志伟在忏悔录中写道:从奢靡享乐的生活开始,我不断地把家人带入了老板的围猎之中,使他们过高地追求享受和物质欲望,诱导他们产生了倚靠权力、贪图钱财的心理……一个普通家庭的家风不正,影响家庭的接续发展;而领导干部的家风,则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观感。《严以治家》中24个案例,在对待家庭上有的贪图享乐,有的放任纵容,有的互相算计,有的共同为恶,尽管轨迹不同,但都导向了堕落的悲剧。
家风不染尘,清廉惠久远。家风,它非一朝一夕形成,却能够破坏在一朝一夕。家风的形成是一类行为在一个家庭被千百次重复,变成一种习惯,然后成自然,演变成家风。家风的形成可能是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我国的著名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多是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丰富完善才于焉有成。然而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不容易形成的好家风,坚持下去需要恒心和毅力,而一旦崩塌却是几年甚至更短时间的事情,不能不引起时刻注意、谨慎对待。家庭教育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第一课堂,也是影响每个人终身的资源或者财富。家庭教育的无可替代性,是人生第一教育。正如哲人所言,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出自己的童年。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太多的典故都反映了家教作为第一教育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今后的人生。我们的家只有用心来经营,家风只有身体力行来涵养,才能让整个家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我想这也是这套《清风传家》、《严以治家》读本所带给我的教益和启示。
清风传家的心得体会篇5
读完《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两本书,深深为25位英模党员的家风事迹所感动,也为24个反面典型家庭而惋惜。更加深刻理解了: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政治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清风传家》中的25位英模党员,有科学家,有医生,有军人,有老师,有干部,职业不同、领域相异,家风确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好家风应有的特质。
对党忠诚。“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的召唤,到艰苦的地方去。”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张富清在事迹被报道后,仍在考虑着要怎么更多回报党、国家和人民。“我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热爱党,热爱党的事业,我愿意为这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贡献出我的全部理想,不惜在必要时付出我的生命”!吴良镛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
热爱祖国。“愿将一生献宏谋。”在氢弹之父于敏的家,爱国是不变的主题。“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在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心中,国家事业第一位,家庭第二位,自己第三位。“祖国需要,我无论如何都要回来。”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用生命证明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一心为民。钟南山、张伯礼、顾方舟医者仁心护佑人民生命健康,于漪、高铭暄教书育人为国育才,朱彦夫、李保国、谢高华投身于脱贫攻坚致力于让乡亲们富起来,......,他们无愧于“人民英雄”“人民科学家”“人民教育家”“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严以律己。25位英模对自己严格,对家人“苛刻”。张富清为家人立规,前人不搭“捷径”,后备莫求“沾光”。在郭明义看来,房子可以不宽敞,但心一定要敞亮。高德荣始终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在叶聪的家里,正面清单不设限多多益善,负面清单很明确:不能做的事情绝不能碰。韦昌进面对老战友的请求,情感归情感,原则归原则,作风的口子决不能开。
淡泊名利。冷静看待贡献,清醒面对荣誉。于敏只将自己看作科研事业的“千万分之一”。孙家栋评价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顾方舟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吴文俊看清名利“不为获奖而工作,应为工作而获奖”。樊锦诗告诫儿子“人不是为物质、为金钱而活的”。
精神传家。好家风需要代际传承。英模们的好家风,都是以“精神”为载体,既继承祖辈,也传承后辈,一代一代传一代。《严以治家》中的24个反面典型家庭,起初也是有良好家风的,比如,杨玲玲的母亲一直教育她“我们吃的是公家的饭,要好好地为党工作”,易军的父亲曾因为一句党风不好的话用饭碗砸醒他,云光中家原本有着红色家风的传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家风被抛在脑后,贪念战胜了理智,“物质”占了上风,一家人、整族人被坏家风所裹挟,奔向不归的迷途。可见,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最后,再让我们重温一下25位英模党员的名字:于敏、孙家栋、张富清、黄旭华、钟南山、吴文俊、顾方舟、程开甲、于漪、高铭暄、麦贤得、张伯礼、王有德、王继才、朱彦夫、李保国、高德荣、樊锦诗、吴良镛、韦昌进、叶聪、张飚、郭明义、谢高华、黄大年。向英模致敬,向他(她)们学习,见贤思齐、修身治家,树立传承良好家风。
清风传家的心得体会篇6
?清风传家》一书,共对25位英模党员在家风建设方面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入挖掘。通过阅读学习,在为之而感动和鼓舞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到家风的重要意义。通读每位英模的事迹,对其中启发较大、印象深刻的家风进行梳理总结,能够发现他们身上很多类似的特征,能够为今后建好家风、传好家风,将个人作风融进家风,将家风建设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思想基础。
爱国家风。黄旭华院士始终把国家的事放在第一位,有国才有家,有家才能尽孝,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孝。黄旭华为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艰苦风斗三十余载,其间始终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家中尽力用爱弥补妻子,爱孩子但不溺爱,始终为事业尽力,以爱来治家。
淡泊家风。于敏院士身负辉煌成就却在大半辈子的时间里隐形埋名、默默无闻。家人从未听说过他讲自己的成就,从未流露过骄傲情绪,自己的亲生子女也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清楚父亲到底是做什么工作,获得了哪些成就。子女回忆说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物,但他的精神,他的一言一行,却是我们做人立世的标杆,不断影响和指引着我们。
医德家风。钟南山院士三代为医。在父亲的爱之切,苛之深的教诲下,钟南山奋发努力,秉承医者仁心,认真对待每一名病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是全力以赴。张伯礼院士在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父母教育下,养成廉洁奉公的品格,并同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要善于学习,传承国粹,谱写爱国情怀。
严谨家风。孙家栋院士在年轻时就将毛主席世界上怕就怕squo;认真squo;二字,共产党员就最讲认真的讲话深深印在脑海,此后用一生的认真在满天星斗中写下中国航天的传奇。于漪作为教师队伍的楷模,对自己的孩子从不以分数论长短,而是更加注重培养他们严谨细致的行为习惯。引导孩子从记好每一堂课的笔记,写好每一篇作文做起,养成思考成熟再下笔、减少改动的严谨习惯。
自立家风。张富清每次服用完自己的降压药,就将药锁起来,因为在他看来,他的药是国家全额报销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他的儿子说父亲一直对我们说,他只供我们读书,其他都要靠自己的本事,不要指望别人。顾方舟传承母亲的坚毅勇敢,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巨大贡献,他所坚持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培养孩子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品德,教育引导孩子知道做事情要靠自己努力,要独立自主。
书中的英模都是低调、谦和、务实、进取,不追逐名利,却无一不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良好的个人品格既源自家风的熏陶,也为家风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事业上尽心尽力奉献,在家庭中温情对待家人。看似是生活的两个方面,实则是家国同构的中华文化传统在个人身上一以贯之的体现。比如书中介绍的高铭暄教授,身教言传、在柴米油盐中传承人生道理。既是学术泰斗,又是顾家好手。对事业成就的追求、对家庭和谐的追求,都是个人精神能量的来源,也是个人自我实现的途径。
看他们的成就,很可能是我们遥不可及,但看他们的作风,又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效仿。所以家风建设意义重大,但着手于己、落脚于己,要实现自身价值意义,就要看到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要想让自己、家人乃至后代能够始终保持良好家风,就要从自身做起。本书中的英模党员无一不是自身作风过硬,才为家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不言之教。
清风传家的心得体会篇7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家风时曾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家风差,难免祸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由此可见,家风正,则后代正;
家风正,则源头正;
家风正,则国家正。
家风是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风是一家血脉的传承,更是永生伴随的家产。钟南山一家三代行医,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不断耕耘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正是钟家人不服输的性格和顶天立地的风骨,在家风中代代相传,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时代楷模黄大年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将爱国报国的种子深埋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家风驱使他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在归国短短七年的时间里透支自己,也要报效祖国。虽然黄大年的外孙没有直接接受过他的教育,但相信黄大年家国万里心所系的精神已经融入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品格。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个个成器,一个方面有自身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父母有远见、家风正,有重读书、轻享受的风气,有做学问的榜样和方法,有走正道的鞭策,有择配偶的眼光。这套家风叫学问种子,土壤合适了就会开花结果,代代出人才。可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动产,有了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顺遂时不忘形,逆境时不怯懦,成为我们行走世间永生伴随的家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正所谓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若每个家庭都秉承良好家风,则国家的政治风气必将一身清。
江南钱家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钱氏家族作为吴越王的后代,有千年的家训,更是得益于钱家人在1925年将其家训作出的重要修订,此次修订将家训改为四个部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正是这样的修订,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家国意识情怀融入世代相传的家训中,才为祖国培养了如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书等国之脊梁。
97岁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一生都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融为一个家族的品格,成为几代人自然而然的事。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却将功绩尘封60多年。战争结束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却主动请缨,响应党的号召,奋斗在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为避免和同患高血压的大儿子混用药品,他每次吃完药后都把药锁起来,只因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每一粒都要专药专用,不能假公济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他从来没有专门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对待事业、对待生活、对待名利的方式,通过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他不需要说什么,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觉得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小儿子张健全说。正是老英雄这冰霜气骨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张家几代人的本分自立。
这些优秀的家训、家风,是滋养今人和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涵养家风、建设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再到曾国藩告诫兄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无不表明个人德性的生长有赖于家庭伦理的滋养。从中华家训中吸取智慧养分,才会让社会这个大家庭更和谐、更美好。而只有当每个小家庭都将实现建设好、传承好小家庭的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
:
清风传家的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