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准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在经历中的成长和变化,心得体会是我们思考的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方式,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教师访谈心得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师访谈心得篇1
今天我读了《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中温儒敏专访篇。温儒敏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统编语文教材主编,北大出版社总编辑……温教授在接受访谈时发表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结合我的感悟总结如下:
首先是调整好心态。现在的中小学老师很忙,各种考核检查让我们疲于应付,尤其是“双减”形势下,课后服务的推行,加上社会心态浮躁,拜金主义流行,老师们确实很难沉下心来学习与研究。成为有文学素养的老师,起码能抵制一些诱惑,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无论多忙,我们都要抽点时间读书,特别是读一些经典或优秀作品。重新审视与学习专业课程,可以订个可行的计划,因为已经有了教学实践,学起来会有新的感悟。学习需要毅力,没有捷径。
其次要有长远的目标,可行的中短期学习计划非常必要。当然要考虑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荣誉称号、职称晋升等,但不要都“直奔主题”,免得我们自己也卷入“应试教育”。培养专业兴趣与专业敏感很重要,是长期的事情。还有就是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不满足于现炒现卖、立竿见影,或者只关注与目前教学可以挂钩的内容,而要在整体素质以及修养方面下功夫,要在自己的教学教研上努力,相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也许收获不是直接的。专业发展也是人生事业的发展,要有一点理想主义,老师要有向前看的精神。
第三要有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三五年之后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我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实践的勇气,没有持之以恒付诸实践,得过且过,甘于平庸,没有梦想,没有期待。我们一方面总是感叹工作的繁琐,生活的繁忙,没有时间学习,更没有时间研究;我们另一方面羡慕外出学习时那些给我们讲课专家的成长、身边名师的成功……其实,每个人的专业成长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名师也不是一入职就是名师,也是经过不断地追求、实践,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关键是这些名师专家坚持下来了,我们呢,或半途而废,或原地跑步。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这样那样的大事小情,最关键的还是看自己有没有决心,有没有毅力去实践。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难做,做则必成!
教师访谈心得篇2
钢琴声优美的流淌在屋内,伴着气息,轻易地捕获了我的听觉和视觉,每次听到这曲《天鹅湖》时,我就激动地想哭。
这在屋内弹钢琴的正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她浑身散发着优雅、清新的气息。这让我忘不了,因为钢琴是带给我最初那渴望的梦想。
小时候,妈妈就经常对我说:“你看你的手指白质、纤长,多么的适合弹钢琴啊。”却由于当时的家境困难,而放弃了,使我与钢琴失之交臂 。
她喜欢微笑,那种淡定的微笑,举止优雅的她,总是以一种淡定的目光注视着一切,我一开始不喜欢她的那种微笑,那种淡定的微笑。
直到我听到那曲《天鹅湖》,她的琴声中流淌着感动,抚平了我烦躁的心,她说:“你就要想象你就是这篇曲子的主角,这样你才能演奏好一首曲子,这样演奏出来的曲子,是感动的。”
后来,她便邀请我去弹钢琴,我坐在那高贵的钢琴面前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举起双手,它不再是白质、纤长,在她的面前而显得粗糙、短小,我抚摸到琴键上,随着声音的发出,我显得是那么的仓乱,慌乱之中看到的只有她那一抹淡然的微笑。
我似乎并不那么不喜欢那抹微笑了,因为她那抹淡定的微笑,交给了我淡定。
我开始喜欢聆听,喜欢她曲子中的感动,喜欢她优雅的举止,喜欢她暖如朝阳的微笑,喜欢她清澈眼神中透露的淡定,这些总能抚平我的一切不良或偏激的情绪。
她仍经常弹奏《天鹅湖》给我听,我仍静静地聆听。
我们之间流淌着的,是默契,是感动,是欣赏。更是爱!
教师访谈心得篇3
音乐老师年岁很老了,将近退休。他姓张,皱纹纵横脸颊。最拿手的是弹钢琴,唱歌有颤音。四四方方的脸,不修边幅的头发,除了五官长得文艺些,他处处都是个体育老师样。
张老师是学校合唱团的导师,带了我们两年,今年再唱完一次便退休了。他唱歌有颤音,颤得很厉害那种,偏向于结巴了。其实他嗓子也不好听,我也没从他身上学到什么音乐的精魂,只是耳濡目染了他的精神。他是个音乐狂,同时胆子大,敢于表现自己,尽管他有颤音严重的缺陷。别的老头老太太都在唱山歌的时候,他却去研究周杰伦的曲子。大概是这种热爱音乐的精神总能感动评委,他每次唱流行歌曲都能进前三,惊掉一地下巴。我嗓音也不大好,却歪打正着当了领唱。记得那天我们这些新生选拔的时候,他西装革履坐在钢琴面前。"谁想当领唱!"这句话是用吼出来的,两百个人的声音还没他一个人嗓门大。音乐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信他就会这么糊涂地选领唱。"我!我要当!"我抱着开玩笑的想法学他的河东狮吼,声音震得我自己也颤抖。"就你了!"如雷贯耳的声音使我们炸开了锅。领唱怎么可以这么糊涂就选了?有人踌躇不前还想劝解他。"唱歌的人连争取的勇气也没有那还唱什么!我说选她就选她!"这是他和我的第一次交谈,也是对我的第一次维护,更是教给了我追梦的人需要勇气。
和他相处的日子不长,他便又风风火火去参加义演,展示他那颤抖的嗓子。那天他邀请我去捧场,他终于唱了首符合他年纪的歌——《欢聚一堂》。当光束打在他身上,仿佛有自信的光芒让这个小剧院蓬荜生辉,张老师突然变成了万众瞩目的歌星,脸上也有得意的笑。人们赞叹他的好嗓子时,重点来了。他不擅长拖长音,于是那颤巍巍的嗓子又冒出颤巍巍的声音来,从万众瞩目的歌手变成了哄堂大笑的谐星。他似乎习以为常,唱完了他的歌,谢了鞠躬礼便下台。后来知道他已经连续参加义演二十多年了,每次都是华丽开场,喜剧收尾,却还不断参加突破自己的极限。我佩服他,佩服他的勇气,更佩服他对音乐执着的追求。
我想我是学习到了他十之一二的精神,开始认真对待音乐。我们合唱团迎来比赛的那天,他恰好犯了头晕,这下不仅是嗓音颤巍巍,连步子也颤巍巍了。伴奏本来是别校的人担任,我们是最后几个出场的,那伴奏的人就恰恰好在我们上台的前一秒累到了晕倒,急忙送去了医院。那天似乎多病多灾,电影里的镜头不断重复发生在我们的境遇里。我领着一伙人上了台,仍然不知情况,等着伴奏响起。时间过去了三十秒,还是没有伴奏。过去了一分钟,还是没有音乐,观众席开始切切查查起来。这时候,张老师就像着了个霹雳,突然正坐去钢琴前面,摇摇欲坠的身影终于靠近那架钢琴。天极热,我们穿长袖在台上一动不动。张老师还没缓过来劲,坐在钢琴前,对我使眼色,让台上的人不要动,动则扣分了。
我们熬过了漫长的五分钟,那钢琴伴奏才缓缓响起,从张老师的指间流出一个个音符,在我们耳里是救场的音乐。我们照训练那样唱完,已经热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出了这么大的茬子,我们能在舞台上站着唱完便不错了。没想到评委们是个通人情的,被我们站着一动不动的精神感动了,硬是给我们评了个亚军,而张老师也在心满意足中昏倒了。那一次,我真正明白梦的歌声,和追梦的力量有多么神奇,神奇到可以让重度头晕的人弹出无误的曲子。
张老师就快要离开学校,他几十年的学校生活就要结束了。但他对音乐的追求仍然没有结束,听说他又不怕笑地去报名比赛了。他说他这么多年参加这么多比赛,却没得过奖,我们才唱了两年,就得了个亚军,我们一定比他有出息。但愿那些热爱音乐的伙伴能明白他的一番苦心,在他梦寐以求的道路上有点点成就。
教师访谈心得篇4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通过家访,教师可了解到学生的在家表现,日常行为,家庭教育,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等;教师能更好地提醒家长;家长也能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常规,这样家长能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同时,我也感受到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这次走访的学生,有些家长工作繁忙,常常需要加夜班,没有时间管孩子,更别说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有的孩子别说和父母交谈学习的情况,平时就连见到父母都很困难。我们在家访过程中,也碰到几位家长不在家,一般都要加班到八点多,等到父母加班回来,孩子已经睡了,有空时也只是随口问一声“作业有没有做好了”。这样长时间下来,孩子在心灵上与家长形成了一道隔膜,产生了距离。到了最后,当家长想多关心他一些时,他也不能很好的接受,反而会说家长烦,不愿多开口说话。
2.家长与孩子交流有所欠缺。有几位家长在我们家访时向我们抱怨说孩子什么都不肯和家长说,学校里发生的事从来不和家长谈起。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与家长的沟通问题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的大问题,而家长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相关知识经验,家访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方之一。
3.另外,家庭成员内部不一致的教育力量难于与学校教育配合。父母双方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还有爷爷奶奶对孩子比较宠爱,导致孩子学习习惯不好等等。
通过这次与家长的交流,使家长们也知道了照顾孩子不仅是关心孩子的吃喝,孩子的学习也要照顾周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要给孩子一点时间,亲近孩子,关心孩子,理晓于情动,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家中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父母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把握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用“心”培养好孩子。
家访也给教师本人上了一课。因为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四十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访时的交谈中,老师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
教师访谈心得篇5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市小学英语示范课系列活动,观摩了几位老师精彩的课堂展示,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
首先,我想就我几位老师的课堂展示,谈谈我的看法。青年路小学的雷蕾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那纯正而优美的语音。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学习的重点已从应试转变为语言的输出。所以英语老师的语言形象也越来越重要,英语老师语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就这一点,我认为,所有英语老师都应在课余进行系统的英语语音再训练。就这一节课而言,我认为雷老师的课设计的很顺畅,环节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教学重难点突出,既照顾了成绩一般的学生,将关键单词、词组进行了训练,也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了拔高训练,生生间的对话促进了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言输出的能力。总体来说,这节课的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光荣巷小学李晓楠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虽然跟我一样是个刚入职一年多的新教师,但是她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课堂表现也很老道。对于我们新教师而言,一些细节性的东西容易忽略,而她都注意到了。比如:在对学生的评价和纠错上,她能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对于回答错的学生,她也用比较恰当的方法对其就行了纠错。还有,在师生互动上,她与学生的问答、对话也很自然、恰当。可见,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对于她的这节课,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这节课的设计是不错的,教学过程流畅,情境设置的也很恰当。在输出阶段,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但是我认为有两点不足:第一、整节课老师说的有点多。一个多星期后的现在再回想这节课,学生的表现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深。第二、一些单词、句型的操练不够透彻。比如单词late,句型how do we go there?等,是否可以加入适量的带读、对话等形式的`操练,以帮助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
大马路小学张岚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特别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特别欣赏两点,第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单。长期经过这种训练的孩子,学习能力强,能对于自己的学习有更透彻的了解。另外,这些孩子能更快的适应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第二是教学中“tell us the words and phrases you don't know. let's learn it together.”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除此之外,学生的表现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五年级的学生能已初步具有英语思维的意识,而且回答问题时,条理也很清晰。由此可见,老师对于学生的训练绝不是一日之功。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有两点不足:第一、在“watch the cartoon, and find the orders.”环节,在观看完动画后,老师让学生们说出课文中的指令,两个学生上台找到这些指令,这个环节我认为老师交待不清,刚开始我没有明白老师让两个学生上台做什么,后来猜测老师是这个意图。第二,在“listen, read, and check your answer.”环节,教师追加了一个task: underline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you don't know well,在这个环节我认为学生同时需要完成的任务过于多,听、读、校对黑板上的答案,同时还要划下不懂的单词和句子,学生很难完成。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大部分学生只完成了listen、read和underline三个任务。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探索在我校已开展很多年,经过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上级专家的指导和外出学习观摩,我觉得现在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可行的模式。从阅读前的生词、句型疏导,到阅读中的理解、阅读能力的培养,再到阅读后的输出和提升,老师们已经有“章”可循。相对于五、六年级的语篇教学,我认为现在三、四年级的对话教学,尚处在仁者见仁的阶段。我经常在想,中年级的对话教学是靠拢高年级语篇教学重理解,还是继续延续低年级口语教学重输出,亦或是两者结合,两者结合的权重大概为多少。有的单元c项句型和a项句型完全没有关系,有的单元c项句型是a项句型的拓展和延伸,有时教师会比较迷茫,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操练、强调到什么程度。总之,英语教学的教研活动仍任重而道远。
教师访谈心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