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了自律的重要性,只有自律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目标和计划,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钢琴课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钢琴课心得体会篇1
总结了一些学习钢琴的人们的方法,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般人弹曲子,大部分地方是能很顺弹过去的,每首曲子也就几处地方卡,而且都是这些卡的地方影响整体速度,所以一首曲子老练不好。
方法就是把卡的地方拿出来,一般确定一个乐句或者是一个小节,越短越好,但是最少不少于2拍,对这一个小段子从慢速开始,反复练习,至少重复5遍10遍,然后开始提速,一次一点的加,再重复5到10遍,这样就能提高一点速度。
然后把这些零件又整合起来,用一个稍微大一点的乐句,继续重复5到10遍,甚至可以多重复几次直到手顺。这样这些难点一个一个的都解决了,整个乐曲的总速度一下就提上去了。
而且一旦弹顺的地方,你以后永远不用再每天卡着练习了,很神奇的.!
假如这样都不顺,那就改节奏练,举个例子,4/4拍的小节,你先数半拍,然后数3个一拍,剩下的半拍和下一个小节的一拍数成一拍,这样继续下去,这样做改变了原本的节奏,更换了你弹不过去的思维,会突然发现就能顺了,也是能一下就提高很多速度的。
我用这个方法,现在就算是练习莫扎特和贝多芬中等难度的奏鸣曲也最多需要一周就能弹得很顺了,对更简单的曲子可以3天弹好,绝对是一个高效率的练习方法!!!
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钢琴课心得体会篇2
首先: 我们让孩子学钢琴,并不是非得要让孩子成为钢琴家,表演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她)独立学习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或生活的品质;家长的陪伴或许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一点成效,但长期来说:这样子的一种教育方式,风险太大,弊多利少;即使孩子学下来了,他(她)可能会这样子认为:我学钢琴是为了妈妈学的,不然她怎么每天都要跟着我?
第二: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很不好的依赖的习惯;具体例子大家遇见的也很多,这里就不再细述!
第三:很多从小被妈妈“押”着学钢琴的小孩,虽然说有的在技巧上会取得一些造诣;但有70%以上的孩子,长大以后对钢琴有着极端的厌恶感,甚至因此再也不碰钢琴;----------朋友们,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是不会珍惜的,更不用说你硬逼着他(她)学钢琴;
圣桑教育所担负的社会责任:让更多的家庭改变教育的方式!
saint-saens responsible for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re of family education to change the way!
我们做家长的,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有时是在扼杀孩子的明天。
要学着给孩子一个机会,一个独立生存的机会。
嘴里含着怕化了,手里拿着怕吓着 --- 这种方式会有很多的弊端的;孩子终究要长大的,我们做父母不可以陪她一辈子的。让他/她自由的飞翔吧,哪怕是经风雨和磨难,也是人生的财富。
钢琴课心得体会篇3
第一部电影,有让我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影片以三人称的叙述开始,叙述了人们对美国的渴望。新奥尔良,美国的重要港口,他是大批移民的聚集地,看到他就看到了自由。而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却容不下1900。一个白人孩子,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遗弃在一条豪华轮船贵宾舱的钢琴上,却被轮船最底层的黑人添煤工人收养了。影片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黑人danny是他的爸爸,而钢琴就是他的妈妈。
“什么是孤儿院?”“孤儿院像监狱,关没孩子的人。”;“什么是妈妈?”“妈妈就是马,妈妈是世界上最棒的马,你赌她绝对赢。”一开始爸爸danny给1900的世界观念就是与普世价值相反的,早已经在1900的潜意识里刻下了“船是整个世界而陆地是不可登上的船”这样的观念。在爸爸出现意外死了之后1900开始展现了他过人的音乐天赋——钢琴演奏。准确的说,是钢琴和船一起组成了妈妈这个概念。1900把所有的能量都倾注再了钢琴和船的身上。
为什么他不下船?先前就有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可惜当时我还没看这部影片。
船在港口停靠过无数次,影片中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有4次。
第一次是故事的叙述者也就是1900之后的同事兼好友ma_上船的时候,因为这次靠岸才有了这个故事和1900这个人,因为是ma_向岸上的人讲述了1900的故事,让1900在世界上有了存在。
第二次是船靠岸后ma_问1900“你为什么不下船?你应该去看看这个世界,哪怕一次也好。”,“why?why?why?"1900也开始问自己,但他给出的回答是”岸上的人把时间都花在质疑上,有些事情无须强求。”他真的是这么想的么?他是不敢质疑。不敢质疑船上的世界,不敢质疑他的职业——海上钢琴师,也就是不敢质疑他妈妈。而在他心里有些观念一直在被动摇。和农夫的那场对白发生在经济舱的钢琴边,就1900和农夫两个人。农夫说:“几年前我只懂耕种,我的世界就是那一亩地,我从没见过大城市。”这句的潜台词其实是“1900只懂弹钢琴,他的世界就是这只轮船”。这是1900的自问。但是1900面对农夫说的话,回答却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有个朋友和你一样。”这个“朋友”就是他自己。他实际上是不接受现在的`自己的,但是他却离不开自己的妈妈。农夫为了自己的小女儿外出闯荡,说自己因此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并被海洋的声音所震撼。“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海洋的声音”这是1900的回答。真的么?从小生活在海上的人却没听过海的声音?我想,这里的”海洋“是指外面的世界,指自由,指梦想。农夫告诉了1900,生命是可以改变的。
在第三次船靠岸的情景中画面呈现的是1900对一个女子的送别。别人为他的琴声录制唱片的时候他看到了那个女子,悠扬动听的琴声表达了1900对女孩的爱慕。他想要把录制的唱片送给她,却一直没有勇气开口。他半夜跑到船舱偷偷的吻她,在船上远远的望着她。他知道了女子就是那个农夫的女儿,在女子下船的时候他像女子求证了这个猜想,看得出女子对他也颇有好感,但手里拿着唱片却最终都没能把礼物送出去也没能下船追那个女子。他在船上遇到过无数的美女为什么偏偏喜欢上了这个女子?而这个女子为什么又恰好是农夫的女儿?因为这个女子象征着“自我”,农夫为了他女儿出来探索、闯荡去新奥尔良寻找自由,而1900也对她有无限的渴望,只是他没能克服自己的胆怯,他把唱片折断了,也断了自己的梦想。这次送别对1900来说是个巨大的挫折,他在第一次寻找自己的过程中失败了。然后就有了第四次靠岸。
在消沉了一阵子之后,1900终于决定下船了,去寻找新的世界。他和ma_聊自己下船之后的美好生活,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船靠岸后,船上所有的员工都与他告别替他高兴。但是,他下船走到一半时突然停住了,影片进展到这里变得十分揪心,观众最不希望的事情发生了。他站了好久,注视着自己向往的城市,他犹豫了。他把自己的帽子向空中扔去,希望它能落到岸上,但是帽子却稳稳地落在了水里,然后他彻底绝望了,转身回到了船上。
影片以插叙的手法呈现故事,ma_站在现在的时间里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现在的故事仍旧在继续。那艘船经历了战争,已经破旧不堪,准备被爆破。过去和现在两个故事就在这个时间点上交汇了。ma_去废弃的船上疯狂地寻找1900,他相信1900肯定还在船上。破旧的船舱里全是废铁和积水,ma_用留声机在船舱里放着被1900折断的唱片,音乐放遍了每一个角落,然后他们相遇了。
他为什么不下船?“大城市,看不到尽头,尽头在哪里?当初我下定了决心下船,下船的时候心情很好……眼前的景色难不倒我,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我没看见的景物。”,“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太美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郁的香水,是我创造不出的旋律,我永远下不了船。”他从一出生就不被这个世界所承认,他是被遗弃的孩子,面对抛弃自己的那个世界他充满了渴望也充满的无力。真正想要的东西是最没有勇气去争取的。他对陆地的排斥实际上投射出的是他认为自己不被这个世界接纳,他没有勇气去拥抱这个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甚至在离别时,在他对天堂的幻想中,自己也是不被天堂接纳的。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的能量都固着在了恋母情结中,似的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面对这个世界。最终,在自由与死亡之间他选择了死亡,和船一起被爆破。下船就是一个情节,他在那个情节中一次又一次轮回,直到死去。
影片一开始就说这是个大家都不相信的故事。1900,真的有人叫这样的名字么?影片中时不时出现荒诞的情节,这让我感受到1900根本不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子人格,他是ma_的子人格,是我们每个人的子人格,他包含着我们的欲望、无比渴望却不被自己承认的欲望,故事的结局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船上,永远都下不来,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永远都走不出去的世界。
影片一开始就感动了我,越往后情绪堆积的越多,终于忍不住在最后那段看似平静的场面中爆发了,影片结束之后都无法平息。影片叙述很紧凑,两个小时每个场景都很经典,钢琴演奏在作为影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表达情感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上起了很大作用。这是我长这么大写的第一个影评,我没办法把每个觉得精彩的地方写下来,因为真的太多了。我没敢看别人写的影评,我怕看了之后就不能最真实的表达自己最及时的看法了。可能再看几遍之后会有新的想法,那就是之后的事了。
我迫不及待的将感受写下来,是怕任何时间或事情的打扰让我忘记此时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我不知道对或者错。
我打算将这部影片好好珍藏。
钢琴课心得体会篇4
我从事钢琴教学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自己在教学过程和学习中积累了一些钢琴教学的心得,下面谈一下我在钢琴教学中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在教法上的一点探索尝试。
因为钢琴的演奏是在听觉的专注、敏感,十个手指各自独立前提下的积极活动;这种双手不同动作及全身多种器官的配合运用,必须遵循有规律的、科学的、恒久性的训练,努力地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才能掌握钢琴的演奏技艺。
首先,乐感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乐感呢?
在练习乐曲、音阶和练习曲的时候可以加入适当的表情。如音阶,用有力的断奏来表达一种威严、愤怒;用较慢的连奏来表示一种忧伤;用快速轻巧的指头弹奏来表示欢快随心所欲的情绪等等。这些都是训练孩子带着表情进行弹奏,展示自己表现才能的好办法;对练习曲和乐曲中的表情记号或力度记号做夸张性的弹奏和练习。一般来说,再简单的乐曲或者练习曲,都有可能进行对比,至于对比是力度上,还是在音色或者情绪上,可以请教老师来进行要求;多听、多看、不放过任何表演的机会。要鼓励孩子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表演,这样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好的锻炼。听音乐会也是一样的,在听的同时可以使孩子学习到别人的长处,也是陶冶自己情操的一个好的机会。
有了较好的乐感,接下来要注意的就是练习方法了:
1、兴趣法。钢琴弹奏即是以钢琴的音乐美为核心,以全身多种器官和肢体的协调配合、手指的独立运用为基矗由于钢琴音域宽广,和声效果丰富,共鸣体大,所以又是最理想的多声乐器;因此在学生弹奏钢琴之前,应向学生讲述钢琴弹奏的价值、作用极其特殊魅力。
2、示范、讲解法。是在钢琴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初学阶段更显重要,准确的示范弹奏,使学生对新乐曲或练习曲的性质、风格、技术类型和特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优美的旋律、娴熟的技术、技巧还能提高学生兴趣。所以在此阶段中,教师应先作详细的准确的弹奏,然后再讲解弹奏要领,指出重点的技术困难之处,教给学生怎样克服技术困难的具体方法,最后根据旋律调式调性的转换和所表现的不同风格特点进行讲解,并选用适当的力度、速度做出示范,进行讲解。其顺序按左右手分别进行。使学生对所学乐曲、练习曲弹奏的技术、技巧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概念。
3、模仿法。钢琴的教与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技术与技巧的模仿和掌握。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或较难掌握的弹奏技术,我会采用示范的形式与学生共同练习,这种教法可以使学生在肢体协调弹奏和较难掌握的技术方面建立起正确的感觉。这种既实际又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该阶段手走或不走弯路,准确的掌握弹奏技术和技巧。
4、分解法与完整法。根据乐曲或练习曲的特点,教学生学会分手、分句、分段、分声部练习,学会把乐曲或练习曲中的难点抽出来单练,这样把乐曲或练习曲进行分解进行一个局部的单独联系,或是在已弹好整体的前提下,对特殊技术难点集中力量,单独攻破;或对某一乐曲弹奏上进行精雕细刻;或对某一和声关系的细微变化、不同声部力度布局上的适当控制等耐心地分解练习等等。这样做既可以为合手练习铺平道路,还大大缩短了整首乐曲的练习时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这种方法在提高弹奏质量阶段是最有效的教法。
5、正误比较法。教师在正确示范的同时,还可以适时地选择典型的错误弹奏进行演示,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脑记,对正确的弹奏与错误的弹奏进行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力和感知力。
6、衔接法。是遵循节奏的韵律,将几个局部的弹奏技巧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整体的、有机的、连贯的最佳弹奏状态。衔接法主要解决音与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相互连接。把前一小节最后一个音与后一小节第一个音按拍子连续弹奏、反复练习,是提高整条曲子弹奏质量的有效方法。不少学生弹奏由各自反复的两段组成的乐曲时,都处理的太随意,不是衔接过紧,显得仓促,就是停顿过大,失去整体感。所以衔接法的正确运用可以避免弹奏中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发生。
7、音乐练习法。在第二阶段,切不可忽视音乐练习的方法。通过听所学曲子的旋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还能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的发现。教学过程首先要求学生听几编所学乐曲,使学生心中有歌,然后采用相应的触键方法,结合弹奏练习,也就是把如歌的旋律从心中转移到手指上。
总之,在钢琴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和掌握弹奏技术、技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法,充分认识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形成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才能把钢琴教学搞得更好,进而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
钢琴课心得体会篇5
去年过生日的时候,爸爸给我送了一架电子琴,第一次接触电子琴,我就被它的琴声深深地吸引了,总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愿意摆弄它,胡乱地弹奏它。
爸爸看在眼里,于是带着我跟着网上的视频教材开始学习起来,从手法到节奏到识谱,我们学得很艰难,但是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收获和快乐。
渐渐地,我也能弹奏出简单的乐曲啦。临近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说要给我报一个暑期培训班,让我接受正规专业的钢琴学习,听到消息的那一刻,我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满怀期待地迎来了我人生中第一堂钢琴课,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的钢琴,按下琴键的那一刻,我甚至有点小激动呢,钢琴的琴键按起来比家里的电子琴更结实,声音似乎也更好听!
暑假里,我努力地学习着,珍惜每次老师教导的时间,每天不管有没有课都会到培训室练琴。我的努力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爸爸妈妈也夸我进步非常大。暑假过得很快,我的钢琴培训学习也即将结束了,那几天我总是担心开学后还能不能继续学习钢琴,我跟爸爸说了好几次还想继续学习的念头,爸爸总是说等开学后看我的学习表现再决定。我也知道以前自己在学习上总是不够积极主动,每天的学习都在爸爸妈妈的催促中完成,浪费了好多的时间。爸爸说如果我能改掉这些坏习惯,他就会继续给我报钢琴培训课,我在心里默默地发誓:我一定会为了我心爱的钢琴改掉之前坏习惯的!
现在已经开学了,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我变得主动地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练习电子琴。虽然现在爸爸妈妈还没有给我报培训班,但是一点也没有影响我对钢琴的热爱,因为我的床对面就摆放着我心爱的电子琴,它时刻在鼓励着我,告诉我不要放弃!
钢琴课心得体会篇6
肖邦(1810-1849年)
在一般人们的评价与意识中,辉煌的交响乐、庞大叙事的歌剧才是一个大师的标志,才是艺术的里程碑。
但肖邦创作的所有作品都是钢琴曲,他将全部的生命力致力于他最热爱的钢琴音乐中,从未心有旁骛,但这并不影响肖邦的伟大。
在肖邦之前,钢琴从未在一名作曲家一生的创作当中占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的钢琴音乐是伤感与梦幻交织在一起的,他把对祖国和爱人的情感融合其中,具有民谣式的自我吟唱与倾诉感,仿若自己的喃喃自语。他并不过多宣泄自己的情感,而只化为一枝略带伤感的苦橄榄,轻轻地品味,缓缓的摇曳,幽幽地蔓延。
肖邦从来都不喜欢人们用文学性的语言来形容他的作品,但是恰恰相反,如今人们提到肖邦的音乐通常习惯将它与“诗化”联系在一起。肖邦所具有的“浪漫主义”特质,使他在作品中不停地歌唱,用钢琴来述说,从内容到形式绝不拘泥于纯理性的束缚。任何喜悦欢欣、悲絮秋思、国仇家恨都化为一段段旋律,让听者亦痴亦狂。在他的作品里,即使是作为对技巧进行训练的《练习曲》都变得如此多姿多彩,使听者无法无动于衷。
那究竟肖邦对于钢琴艺术有哪些突出的贡献呢?我们将从肖邦喜欢的夜曲、圆舞曲、练习曲、波罗乃兹舞曲、马祖卡五种音乐体裁来一一分析。
“夜曲”的名称和概念来自爱尔兰的伟大钢琴家、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它是一种钢琴曲体裁,主要表现夜的沉静与人内心沉思的抒发,通常具有恬静并带有沉思冥想的特点。
肖邦采用了交响性的发展手法,强烈的浪漫主义情调,个性的音乐语言,把夜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而在肖邦众多的作品之中,最能展现高贵的诗人气质的也是他的21首夜曲。肖邦在他的夜曲的慢板乐章中延续了钢琴的音响,发展了钢琴演奏旋律的持续歌唱感,作出了一条条绵绵的旋律线,似轻吟、似独白、亦似发自内心的渴望。
圆舞曲最早起源于14世纪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舞蹈——连德勒舞。17、18世纪开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19世纪风行于欧洲各国,后来逐渐演变为声乐或器乐曲中的圆舞曲。
肖邦对圆舞曲的创新,使圆舞曲这种体裁去掉了原有的世俗根源和应用意义,它的意义已与一般圆舞曲大异其趣。肖邦的圆舞曲旋律流畅如歌,风格明朗清新,想象力丰富,它已不是专为“跳舞”而写的圆舞曲,而是已发展变化为一种艺术性、技巧性很强的音乐会圆舞曲了。
根据肖邦创作的21首圆舞曲的音乐性质,可分为“华丽的”和“抒情的”两种。抒情性圆舞曲旋律较为歌唱,音乐线条柔美流畅,速度平稳,表现一种含蓄内在的情感;华丽性圆舞曲气氛热烈而活跃,音色明亮辉煌,速度较快,力度对比夸张。
钢琴练习曲在肖邦的手中,获得了新的定义。它本身具有练习曲应有的技术性,还具有浪漫主义追求情感表达的特质。肖邦练习曲中的技巧,全都不是单纯的技巧、不是纯粹的炫技,而是一个个刻画着肖邦思想血液的音符,时刻保持着把技术技巧与他要表达的内心情感相结合。在这些创作技巧中,包含了歌唱性音型,传统性和声等。
音乐史学家格劳特说过:
“19 世纪中的练习曲创作不计其数,但肖邦是成功地将技术训练这一实用目标同重要的艺术内容相结合的第一人;李斯特和勃拉姆斯只是师从肖邦的榜样。肖邦的练习曲是晶莹透彻的技巧练习,也是浓缩凝练的音诗,其体裁作曲家小心地不予点明”。
而没有被命名为音乐会练习曲的肖邦练习曲已经被人们搬上了音乐会的舞台上,这也侧面反映出了肖邦练习曲已然成为一种乐曲,它为后人练习曲的创作开辟了新道路。
别林斯基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曾经写道:
“一个诗人不可能由于自己和靠表现自己而伟大起来。他的作品既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苦难,也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幸福;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以伟大,是由于他的苦难和幸福都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深深的扎下了根的”。
这些话完全能够用在肖邦身上,他的思想感情的确深深在社会和他的祖国的历史土壤中扎下了根。肖邦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波兰未来的憧憬,是肖邦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波罗乃兹舞曲这种源于波兰民间的音乐,自然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土壤。
肖邦的第一部作品是七岁时创作的《g小调波兰舞曲》,最后一部大型作品是36岁时创作的《降a大调波兰幻想舞曲》,可以说波罗乃兹舞曲是他音乐生涯的起点和终点。肖邦一生共创作了17首波罗涅兹舞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情绪激昂、气势庞大富于戏剧性的;另一类情绪悲壮、细腻优美富于诗意性的。
波兰人对玛祖卡的喜欢自不待言,他们的国歌——《波兰没有亡》就是一首让人热血沸腾的合唱玛祖卡。同时,这也是肖邦创作跨越时间最长(1824-1849)、数量最多(58首)的体裁。
在肖邦到达巴黎之前,玛祖卡舞蹈已经在巴黎的上层社会流行。在肖邦的笔下,玛祖卡舞曲变得十分高贵、典雅,成为世纪沙龙中的一种时髦的程式化作品,同时也是肖邦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肖邦本人曾指出:
自己用民间舞曲玛祖卡体裁写作的钢琴曲,并不是简单地“供跳舞用的”音乐,而是犹如私人的音乐创作笔录一样,承载着自己在钢琴和声、节奏等方面的探索、实验,展示出自己在精致纤巧、变化多端的钢琴音色方面的追求。
这种体裁的音乐,也是肖邦本人不同阶段思想、情感经历的最直接反映。他的玛祖卡舞曲完全不像古典时期的舞曲那样刻板和拘谨,而是感情在乐曲中统治着一切。
钢琴课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