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到课程的连贯性和进度,教师编写教案不仅促进了自我管理,还增强了他们的教育专业素养,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望庐山瀑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望庐山瀑教案篇1
教学理念:
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对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还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感悟文章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
教学内容:
?庐山的云雾》运用比喻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4.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以及练习写作。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我国自古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其中庐山位于我国江西九江市,山峰秀丽,是我国有名的风景名胜,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2、庐山以风景秀丽闻名,但更吸引游客的是这里变幻无常的云雾,他为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二、检查预习
1、要领略庐山云雾的神奇,首先要到他的家乡江西,只要你通过了这三关就可以顺利到达了。
第一关:生字
景、秀、尤、幻、增、添、漫、姿、态、笼、罩、弥、茫、匹、返
第二关:词语
景色、秀丽、尤其、增添、龙爪、弥漫、茫茫、千姿百态、流连忘返、瞬息万变
第三关:成语积累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以生动有趣的设计,对学生的预习作了了解,又给了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2、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以上这些没能难道你们,大家再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第二段:庐山云雾的样子;
第三段:庐山云雾的变化;
第四段:庐山云雾令人流连忘返。
三、学习第一段
1、庐山的云雾到底什么样?快跟随作者去一睹为快,瞧,庐山到了!
2、放第一段文章录音
3、看书中插图,文中都描写了图中的哪些景物?
4、众多景物中,云雾印象最为深刻,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四周都是云雾,我们漫步山间,真的有腾云驾雾的感觉。
5、感情朗读此段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庐山的秀丽,下节课让我们充分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秀,庐山云雾的奇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这节我们就来细细品味它内在的美。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云雾的特点是,用一个词来形容。(千姿百态或其它)
3、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把它找出来,同桌读一读。
4、再读读这些句子,你最喜欢哪句?说说理由。
5、作者把不同的云比作帽子、玉带、大海、天幕,这些动人的语句让大家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这么美的语言不读太可惜了。
6、感情朗读。
7、听到你们美妙的声音,我似身处云雾中,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样的云雾?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画一画。
(将“话”转化为“画”,使生硬的文字变为美妙的画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还给人什么感受呢?读读第三自然段便知。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你从这段中又发现了云雾的什么特点?(瞬息万变)
3、“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觉得云雾怎样?(变化快)
4、你还从哪些词体会到云雾变化得快?
5、这段我们应该怎样来读?
6、“瞬息”是说快,那“万变”是说变化的样子多,想象一下云雾在哪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大胆、丰富的想象是对文章内容的补白。)
7、学生交流
8、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将庐山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由赞叹(引出文章的第四自然段)。
四、写法拓展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之处,都以中心句起头,其他几句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叙述,这就是“总分”结构,今后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写法写写身边的景物。
(激发学生习作欲望,读写结合)
五、总结
庐山的秀闻名天下,庐山云雾的神奇令人流连忘返,古今多少文人赞颂庐山,课下同学们可以读读,从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六、作业
1、学习“总分”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4.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像:帽子、玉带、大海、天幕……
瞬息万变
望庐山瀑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练习用“秀丽”、“流连忘返”“造句。
3、学习二三节,体会总分段式。
4、情感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美的教育。
一、导入 :
1、见过山吗?凡是山都会有什么?
2、这些,庐山都有,可它为什么与其他山不一样,显得很神秘呢?(“山,多幻变,敢把天刺穿。”)
抓“变幻无常”
3、你知道什么可以称之为“变幻无常”
二、抓抒情句导读全文
出示:云雾笼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流连忘返?
作者流连在何处,流连着何物?相信你读了全文会明白的。
三、自读全文,思考,不懂的打“?”
全班交流
1、流连在何处?(山上、山道、山腰)
流连着何物?此物有何神秘?
2、学第二节
(1)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中议
(2)还有什么姿态?
(3)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第三节
(1)它的第一句与其它几句也是总分结构,全节都是围绕“瞬息万变:”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你感到最富“瞬息万变:”
(4)还有什么变化?
4、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小结。
1、齐读最后一节。
2、作者忘记了回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望庐山瀑教案篇3
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只有在民主、平等、积极、愉悦的课堂情境下,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下,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有灵感,才能迸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庐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自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配套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秀丽、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流连忘返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过渡:庐山的云雾如此神奇美丽,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用“﹏﹏”画出来想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并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
2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云雾一种姿态,让生说说画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画出两种姿态,师生共评。
4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一下云雾,生齐读课文。
5那么庐山云雾是这四种姿态吗?它还有哪些姿态呢?
6让学生画,指名上黑板画,生解说内容,师生共同评点所有内容。
三、自学第三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①有感情地朗读,②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什么,中心句是哪句?
2、按照自学的要求,读懂第3自然段的同学请谈自己的感受。
(1)让学生读课文
让学生评价
再让学生读课文
学生评价
(2)读书时不仅要正确、流利,还要有感情,才能给别人带来享受,请你们谈谈自学时,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说,引导就弄懂这段话的中心句,总分构段方式。理解“瞬息万变”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具体的语境,确切地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巧妙地点拨学法。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云雾变化多、变化快的词句,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瞬息万变”这个特点的。
让学生说一说
4、作者就是这样抓住“瞬息万变”这个特点,展开丰富想象,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这个特点写得具体形象的,我们一齐来读这一段。
5、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最后的省略号,它表示什么?生说
6、想想看,云雾还会变出哪些样子?
生说
谁能用上一些词,把你们刚才想到的连起来说?
学生自己说,指名说
7、这么多的样子,用一个词来概括就叫——
生齐读千姿百态。
云雾的变化这么多,这么快,也用一个词概括叫做——
生齐读瞬息万变
8同学们自己读懂了课文,真了不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疑。
9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庐山云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齐读这一段。
四、理解第四自然段
正因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到那里的中外游客。
——(生齐说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能用“流连忘返”说一句话吗?
五、总结,升华
教学后记
本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有独到之处,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因此,本教学设计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下面谈谈教后的几点感想。
一、淡化分析,重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语言文字重在感悟,让学生有所“感”然后各自“内化领悟”,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减少老师的分析、讲解、还是以读为主,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词语。
二、注重朗读,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并注意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学科整合渗透,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画一画庐山的云雾,与美术学科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望庐山瀑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
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 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介绍,我们知道景色秀丽的庐山有 ,有 ,有 ,有 ,有 ,可作者为什么最喜爱庐山的云雾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出示:作者最喜欢庐山的云雾是因为庐山的云雾 。
二、精读课文
(一)探讨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变幻无常)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最喜欢庐山的云雾?(更、神秘的色彩)
指名读第一句。
3 神秘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怎样的感觉呢?(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云多、雾浓)是啊,在庐山游览、漫步,眼前飘来的是云雾,迎面拂来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的是云雾,你们仿佛在空中行走,走进了仙境,此时此刻你们感觉自己就像......(体会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齐读第二句。
4 齐读第一段。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
1 自由朗读第二段,找出中心句。(板书:千姿百态)
2 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到底有哪些姿态呢?
(笼罩在山头的~~`缠绕在半山的~~弥漫山谷的~~~遮挡山峰的~~~)分别出示图片与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云雾的千姿百态。
3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云雾的姿态的`?(打比方)
出示句子天空:
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 ; 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 ;
弥漫山谷的云雾像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 。
4 通过对图片观察想象,齐读第二段。
5 练习背诵。
过渡:庐山的云雾之所以神秘,除了千姿百态,还有瞬息万变,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第三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 齐读第三自然段。
2 这一段主要写了庐山的云雾什么特点?(瞬息万变)
3 瞬息万变又是什么意思呢?(很短的时间内有很多变化)
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变化呢?(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4 图片欣赏,读课文。
5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很快呢?(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了···)
6 在本段的最后还有一个符号叫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还有很多变化)还有哪些变化呢?(学生自由说)
(学生开始的时候只说有关于动物的想象,点拨之后想象比较丰富)
7 仿照课文中的句子把刚才想到的变化连在一起说说。
说得真好,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用一个词来概括就叫——瞬息万变。
8 齐读第三段,练习背诵。
四)理解第四自然段
置身于这“千姿百态”的云雾之中,你们舍得离去吗?欣赏到这“瞬息万变”的云雾,你们还想踏上回家的归程吗?来到庐山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1 齐读最后一节。(板书:令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对景色非常喜欢,舍不得离开)说明作者对庐山的云雾非常喜欢。
2 用“流连忘返”说话。(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风景如画的西湖,连绵起伏的长城,美丽的北大荒···)
三 小结: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吸引了许多的游客,我们一起来向大家介绍神秘的云雾吧!
齐读课文
四 拓展延伸
1 庐山四季风景如画,古代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如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2 仿照课二、三段,写一段话。
傍晚,西边的天上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云彩。
望庐山瀑教案篇5
一、导入
1.上课前请同学读两段话(课件出示第一、二小节)
2.那么庐山云雾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了这无数学者,诗人的呢?
(板书:庐山云雾 )
二、初步感知美
1. 现在同学们就开始欣赏这篇美文吧!特别对描写云雾见风姿的句段,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感受到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
2. 自由朗读课文
4.浅谈感受 、朗读了庐山云雾之美文,你感受到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呢?
5.读课题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受读一读课题
三、品味美
(一) 教学第三自然段 多么令人神往的庐山云雾啊!它的一大特点即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1. 就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是不是真得如此呢?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细细品味,看谁能真切感受其中的真味。
3. 出示黑板,指名读
4. 哪些地方体现了庐山云雾这一特点呢 刚刚……转眼间
① 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将原文改成这一段话,你认为怎么样?
(什么东西也飘飘悠悠的)
5. 指名读
6. 老师请大家欣赏云雾那迥异的风格,相信观后你会读得更好
7. 齐读:怪不得老舍爷爷在观赏完庐山云雾写下了这样几句话,瞬息万变万万变,忽隐忽显,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现在让我们溶入这多变的云雾里,一起来享受这份无穷的趣味!
(二)感受云雾的多情
1. 过渡:这奇异的云雾,特别喜欢光临牯岭,一年365天,就有197天与它朝夕相处,说起牯岭也有个故事:有位英国游客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庐山观赏云雾住在牯岭,清凉的雾气沁入肌肤,老外连声说coll,coll,山民虽不知其意,但猜出可定是赞美,于是就将这coll变为岵岭。这令老外也连声说“凉快”的庐山雾,能引起你哪些丰富的联想吗
?认真读,你脑中一定会出现别具韵味的岵岭云雾图。
2. 生自由读 1`
3. 指名说联想(解决冉冉升起、团团相彻、浮游荡漾)
4. 导说
是啊!这多情的云雾,怎能让住在岵岭的人感到单调呢?
他时而————时而————时而————时而————(仿照第三自然段)
5. 齐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通过朗读将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入这牯岭云雾之中?
(三)欣赏云海的多彩
犹如仙境的山镇古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 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瞧!这就是云海的两张画。
1. 出示图画(根据第五自然段内容所画的二幅画)
你能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与每幅画对应的内容吗?指名读
第一幅 每当雨过天晴……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第二幅 特别是太阳……竞相开放
2. 你喜欢哪个景观,就选读那个片段,再看看老师的画你认为与课文内容比起来哪儿
还不够美的。
3. 讨论交流
重点体会“俯瞰、万顷白云、绚丽动人、银涛要浪、斑斓”等词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 对比读两个片段
四、深化美 1`
1.读了这么美的课文,老师忍不住写了一首小诗 配乐读诗
风起如涛静如纱,来去浓稀各不同。
青峰秀岭云中裹,恍若身在仙境中。
2.齐读
3.导读课题
这就是叫人神往的——————也令所有人着迷的——————
望庐山瀑教案篇6
一、说教材: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加入各课侧重点。)
(二)文本解读:
?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
二、说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比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四、说教法、学法
篇:“导学-自学”。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半学期要掌握的重要的构段方式。因此,我采用从扶到放、学法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段:读悟结合,“读-划-品-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具体方法: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和“动态美”;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请学生作画,加深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想象,拓宽文本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词造氛围。
1.认读《练习1》的8个词语,说说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这样设计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二)引读课文回顾美。
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具体设计: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三)“形态美”中悟学法。
1.分三次读。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中心句,用“——”画出来。找出中心词,用“.”标出,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
(2)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我把内容排列出来,关键词加上点。先点明“总分”结构写法。接着组织讨论: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练习词语运用(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然后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一个问题引出比喻。再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处比喻好在哪里,请学生到黑板上画白色绒帽和一条条玉带。(学生在画的时候,就要对云雾有充分的想象。其他看的学生也会把画出来的云雾与自己想象中的云雾进行对照,这样印象会比较深。其它两处利用“凤凰语文”资源库中丰富的图片来加深直观感受。)
(3)相机逐句指导有感情朗读,再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内化积累。
2.回顾此段学习,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四)“动态美”中用学法。
1.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的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要点:
(1)找准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讨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
抓住关键词: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3)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4.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5. 背诵。
(五)创设情境露真情。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练习用“流连忘返”说话。
配乐朗读全文。
(六)课后练写固方法。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六、说板书设计:
本文层次明,结构清,主要讲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教案:
教材分析: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
(二)文本解读:
?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词造氛围。
1.认读课后练习中的8个词语。
(1)指名读正确。(2)齐读。(3)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去好好欣赏庐山的云雾。
2.板书课题:3.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
二、引读课文回顾美。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像——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回顾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
过渡:确实,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美丽而神奇。欣赏这样的美景,
我们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受。
三、“形态美”中学构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找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交流中心句。从这一段,哪个词特别能表现庐山的云雾的特点?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读句子。
3.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1)边交流边把内容排列出来,在表示位置的词语下划线。再点明“总分”结构写法。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①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比喻好在哪里。
瞧这山头,现在是有模有样啦!看它戴着“白色绒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美丽、可爱、暖和、神奇等)适时理解“笼罩”。
② 看图加深感受。
③ 读出学生自己理解的感觉。
④ 点回中心句:这处恰当的比喻,让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庐山云雾的姿态。庐山的云雾还会有什么姿态呢?
4.抓住 “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词语,运用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的方法感受其它几处比喻的精到。
指名读一读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样子吗?给你什么感觉呢?看看图,是这样吗?再读句子。
5.背诵。
(1)自己边想画面边填: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就像是戴在——;那些缠绕在——,又像是系在——。云雾弥漫——,它是——;云雾遮挡——,它又是——。
(2)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6.回顾此段学习,师生共同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设计意图: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姿态美”。读悟结合,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学习方法,为下段的自学提供“扶手”。】
四、“动态美”中促想象。
1.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的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要点:
(1)找准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快,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找关键词: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②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③读好关键词,读出变化之快。
(3)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多,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找出云雾由什么变成什么?
②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叙述: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神秘的色彩。看,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过渡: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4.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1)学生说自己的想象。(要注意开阔学生思维,使想象丰富起来。)
(2)出示说话训练的句式: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3)学生写话、交流。
五、创设情境露真情。
练习用“流连忘返”说话: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配乐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能吸引人的内容,说规范的句。】
六、课后练写固方法。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例:
河边的小树林生机勃勃。……
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
美丽的街灯令人眼花缭乱。……
习作要求:
1.可以选择提供的内容写,也可自己另外定。
2.用上“总-分”的构段方式。
3.展开合理想象,用上“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教学反思:
这课教什么?怎样教?
如何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使学生获益更多是老师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教学的一个关键话题。在进课堂之前,教师总是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要教给学生什么?二是怎样教?即明确教学目标与制定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恰当地使用方法,也是让目标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
目标一: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凭借《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这篇文章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师生共同总结上段学法,再请自学下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弄懂之后,便要运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课后再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
不过,自己认为课后习题中的提示设计还不够理想,当时着急快要派用场了怎么就没招了,一时情急反而影响正常思维。上完之后静下来再想,倒不如列出例如“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这类提示,反而更有启发性,学生也更容易着手。
目标二: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的到虚构的,从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凭借这点,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二个本领:通过对文中描绘庐山云雾的比喻的品味,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其实,想象得再不着边际,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东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创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如“白色绒帽”,我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处比喻的感受。有学生马上说感觉很“暖和”。这是多么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现在这样的12月的季节里,给你一顶绒帽戴在头上,你一顶也会觉得暖和。有学生说感觉很“美丽”,确实,青山白雾,想来也美。也有学生说感觉很神奇的,这也不错,那么大的山戴着顶绒帽,能不神奇吗?学生的感受谈得多么真切。
在指导利用文中的“……”写话时,我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思维开阔了,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说教材来自生活,教学也应来自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思维碰撞。
说到这处写话练习,在学生“写”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了参照格式。(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不仅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课堂上的写话训练目的一是要把想象到的用比喻句写下来,二是要尝试“总——分”构段,不宜太难。)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独立写话的时候有法可依。
“总——分”构段方式和比喻修辞手法这两点是我在这堂课上特别要教给学生。在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中还设有其他些许目标,如背诵、用“流连忘返”说话等,其实也是在这两个主要目标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几乎是每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都会训练的。这类“大众”目标应该可以不要写进“教学目标”之中了吧?)
另外,内容与方法的整合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如果一堂课的容量太多,就会处理不好细节,使训练流于形式而学生学得并不扎实。在准备说课稿的时候,我理了一下我设计的训练,就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我将训练内容进行整合,将省略号的扩充练习之“说”改成了“写”,而将原本要“写”的形式移到了此处。这样一处理,将原设计中的两个“说”(还有一处是用“流连忘返”说话)改成了一“说”一“写”,并将写的要求明确化,也围绕了“总——分”这一重点展开。有机整合了修辞、构段于一处写话之中,让课堂精简了,训练也落到实处了。
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谨防步入教教材的误区。明白了要教什么,就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凭借的依据,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扶手”。明白了怎样教,才可以将文本化为学生的内涵,使之成为课文与学生之间的可行“通道”。这关键是要为具体的目标寻找与之相应的具体方法(这方法也可能是一组方法),使两者相匹配。
望庐山瀑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