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教案的目的是用于课堂教学,依据实际的教学经验所写的教案是最有意义的,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篇1
?海上气象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员、鸥、翔、衔、喂、嘟、涛、涌、旋”等9个生字。正确书写并记忆“员、翔、涛、涌、旋”5个生字。积累“张望、飞翔、活蹦乱跳、波涛汹涌、盘旋”等5个词语。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正确划出写海鸥妈妈飞行的句子。能在老师指导下,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话练习。
3、了解海鸥不同的飞行方式和天气情况有关,借此人们可以了解海上气象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能用直线划出写海鸥妈妈飞行的句子。
3、了解海鸥用不同的方式飞行和天气情况有关。
三、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动物预报天气的情况。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8、海上气象员
2、读题,学习生字“员”,为“员”找朋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学课文,读通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2、集体交流汇报。
出示词语:海鸥飞翔衔喂嘟着嘴波涛汹涌盘旋
4、书写指导:旋
5、交流:气象员是干什么的?谁是海上气象员?
6、出示课文最后一节,指导朗读。
说明:
这个环节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生字,主要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1~3小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海上气象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2、自由轻声读课文1~3小节,用直线划出海鸥妈妈“预报天气”的句子。
3、交流:海鸥妈妈“预报天气”的句子。
师板书:
时间海鸥妈妈天气
第一天贴着海面飞准是好天气
第二天沿着海岸飞天气开始变坏
第三天在半空中盘旋暴风雨就要来了
4、理解词语“飞翔”、“盘旋”、“波涛汹涌”的意思,出示课后的选词填空练习,指导完成。
5、指导朗读,多种形式练读。(注意海鸥妈妈和小海鸥的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况下说话语气的差异)
6、分角色表演朗读。
7、小结:课文通过海鸥妈妈三天不同的飞行姿势,预报了三天不一样的天气,告诉我们海鸥就是海上气象员。
说明: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内容浅显,情节简单,通过写海鸥妈妈在三种不同的天气情况下不同的飞行方式,让我们明白海鸥被称为“海上气象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读读想想、读读划划、读读演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在朗读的基础上突出词句的训练,将课文中主要内容的句子:海鸥妈妈“预报天气”的句子用直线划出,不过本课划句子与前几课不同,所划的句子处在不同的段落中,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教师要适当指导。然后通过理解句子来明白海鸥妈妈是海上气象员。
(四)拓展延伸,说话练习。
1、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有很多动物在天气发生大的变化之前,行动上都会有所反应,如蜻蜓低飞,下雨在即。你知道有哪些动物能够预报天气?是怎样预报的?
2、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指导练习说话。
出示例句:人们看到蜻蜓低飞,蚂蚁往高处搬家,知道快要下雨了。
说明:这一环节的安排主要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查阅课外学习资料的能力。通过说话练习的交流,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帮助学生积累了说话的素材,同时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五)、总结,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2、把本课与本单元学习的其他寓言进行对比,注意课文在形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池子每天安闲地躺在泥土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河流背负着沉重的大船和木筏奔流不息、忙忙碌碌。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滔滔”“遵循”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妇、滔”这些生字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涯、循、验”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
形近字对比示例:
涯(生涯)—崖(山崖)
循(遵循)—盾(盾牌)—遁(逃遁)
验(应验)—脸(脸色)—险(危险)—捡(捡拾)
(2)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氵:滔(滔滔)—涯(生涯)—池(池塘)—流(河流)
(3)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6):写池子享受安逸清闲的生活,不理解河流为何那么忙碌。
第二部分(7、8):写河流不顾自身安逸,为人们做贡献。
第三部分(9):写一年年过去,河流至今长流,池子已完全枯干。
第四部分(10):点明主旨——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才能被懒惰支配就会一无所为。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
明确:
池子以为自己过着安逸、清闲、平静的生活,所以让河流放弃那种奔流不息,负载船只的生活。
2、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可是,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
明确: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泥土比喻成鸭绒垫,突出了泥土的柔软、舒适;一个“躺”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池子积聚在泥土上的情态,表达出池子安闲、惬意的心情。
3、河流所提到的“自然规律”指什么?
明确:
水要流动才能保持鲜活。
4、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
明确:
因为河流抛弃了自身的安逸,年年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给人们带来了利益,所以河流受到人们的尊敬。
5、池子和河流各代表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
池子代表那些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人。河流代表那些永不满足,负重前进,永远创造快乐和幸福的人。
教师点拨: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课文就运用了这种手法,以池子象征那些贪图安逸的人,以河流象征那些积极进取的人。
6、你从这则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
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贪图安逸的池子,忙碌奉献的河流,你更赞同谁的观点呢?我想,大家还是更喜欢为人们做贡献的河流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学习浪费才能、贪图享乐的池子,要做积极进取、创造价值的河流,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池子与河流
池子:安闲无忧无虑完全枯干
河流:忙碌滚滚滔滔长流不断
利用才能积极进取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篇3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
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将心比心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人 人 将心比心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篇4
?泉水》
一、板书课题: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如: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学法指导: (投影出示)
1、标:标出自然段。
2、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 、想:想象——联想。
3、检查生字情况
① 小老师领读。
② 说偏旁猜字。
③ 编序号猜字。
④ 识记生字,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⑤ 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⑥ 扩词。
三、师生交流。
1、 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 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 读新词(投影出示):
泉水、 瓦罐、天然、 水塔、 杜鹃花、打结、 结果、清脆、一股清泉
4、 重点识字:(读不熟的字放到句子中记一记)
5、 同桌互读,打五角星。
指名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配以简笔画形象描
四、写字指导。
1、 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发现: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结”是多音字。
2、 重点范写以下几个字:股、脆:月字的制导,脆,右下不要写成“巳”。鹃:左下是竖。
3、 学生练笔。(播放古筝曲,教师环视指导)
4、 展示交流。
要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其中“然”字要注意不能少点,“塔”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答”。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泽东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泽东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品味重点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2、品味语言特点,方言的运用和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学习重难点】
波澜起伏的情节语言品味
?轻松预习】
一、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教学方法:通过自读,把握文章情节、人物、语言。
1、引导性提示——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八”各自“奇”在哪里?
2、能力锻炼——他们各自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试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二、精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1、动手找自己欣赏的语句与大家共同赏析。
2、品味下面的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归纳小结。
三、再读课文——思辩研讨
1、提问:“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建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四、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六、小结
主要以两位手艺人(泥人张、好嘴杨巴)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写一写你周围的“俗世奇人
提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这是一道学以致用的题目,有一定难度。首先要模仿得到位,而要避免生硬机械的模仿。因此,首先应使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其次,要把握文章只写一事的叙事手法;第三,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意选择,力求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特征展开描写。
相关链接
一、关于《俗世奇人》(冯骥才)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二、关于泥人张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日本芦屋市的一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