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系统化,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教案中设计的课外延伸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外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蝉优质课教案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蝉优质课教案篇1
(一)教师:本文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有时还有结语。这则消息的标题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非常有气势。括号中的文字是电头,说明电文是什么时间从哪里发来的。消息的1、2两句是导语,从第3句到结尾是主体部分。导语一般是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二)集体朗读全文,读后给句子标序号,全文共17个句子。第1、2句是导语。主体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请同学画出三个层次的界限。
(三)教师将课本中的地图放大,挂在黑板前,然后请1、2组的同学阅读并记住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3、4组同学阅读并记住西路军渡江的地点、人数、简要情况及评论;第5、6组同学阅读并记住东路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地点和简要情况。然后,1、3、5组选各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边指着图边讲解,像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样,讲得清楚、明白,指图要准确,适当。讲解后再请2、4、6组各选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讲解。
(四)教师小结,评议同学讲解的情况。进一步指出这则消息的发表在当时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在200—300之间。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蝉优质课教案篇2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蝉优质课教案篇3
《冬爷爷的礼物》
【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对一年四季的概念、特征认识比较模糊。现在,冬天来了,而冬天中最富代表性的就是雪景,引导孩子欣赏雪景的美,在故事和音乐声中感受玩雪、赏雪的快乐,让孩子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活动目标】
1、知道冬天会下雪,雪景是美丽的。
2、认真倾听故事,初步意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很快乐的。
3、初步体验人和大自然相互关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初步观察过冬天的主要特征。
2、故事《冬爷爷的礼物》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故事,宝宝你们收到过礼物吗?冬天就要到了,冬爷爷也带来了礼物,礼物是送给谁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冬爷爷的礼物》
二、欣赏故事,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冬天爷爷的礼物》帮助幼儿了解故事的内容。
(一)出示冬爷爷的图片及冬天的背景图,讲述故事。
提问:冬天来了,天气变得怎么样?丽丽她的心情怎么样?丽丽生病了,冬爷爷给丽丽送来了什么礼物?后来,丽丽变得怎么样了?
(二)幼儿边观察图片,边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并学习角色对话,用肢体语言、表情等辅以表达自己的理解。
提问:这是什么?什么季节才有它?雪花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丽丽收到爷爷的送来的礼物后,病好了吗?她怎么从床上爬起来的'?
三、提问讨论,迁移作品经验。
提问:你希望冬爷爷送什么礼物给你?
幼儿自由表达,请部分幼儿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问:你喜欢冬爷爷的礼物吗?
四、幼儿到户外感受冬天,启发幼儿产生喜欢大自然的情感。
律动:《雪花》。
音乐声中,“小雪花”(幼儿)随着“冬爷爷”(教师)吹的风,自由地飞来飞去。教师带领幼儿走到户外,感受冬天的气温、冬天的风、人们的衣着,如果是下雪天还可以感受冬天的雪景。
蝉优质课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根据a段音乐欢快、b段音乐悠扬的特点,表现做、放风筝。
2.尝试与同伴合作放风筝,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有做、放风筝的经验、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和幼儿一起回忆做、放风筝的情景。
二、随a段音乐“做风筝”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喜欢的风筝。
2.教师随音乐表演“剪扎风筝”。
3.提问: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剪几下?扎几下?
4.师幼一起随音乐“剪扎风筝”。
三、随b段音乐“放风筝”
1.观看动画,提问:风筝在天上是怎么飞的?
2.学小风筝飞一飞。
3.老师当放风筝的'人,幼儿当风筝,师生共放风筝。
四、随ab段音乐做、放风筝,创编风筝造型
1.随ab段音乐做、放风筝。
2.观看课件,自选内容创编风筝造型。
3.师生合作做、放风筝。
五、改变放飞方向,合作放风筝
1.师生合作:幼儿当放风筝的人,老师当风筝合作表演。
2.生生合作:一人当放风筝的人,一人当风筝合作表演。
六、师生合作随音乐放飞巨龙风筝
老师当放风筝的人,幼儿合作当巨龙风筝,随音乐游戏。
蝉优质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中国食品的特点,感受和了解中国灿烂的饮食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食品造型的创作,发展学生选择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节日餐桌的场景和气氛,发展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通过综合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乐于探究的精神以及集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食品造型的创作,法杖学生选择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能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节日餐桌的场景和气氛,发展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难点:通过综合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乐于探究的精神以及集体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各种废旧材料 优秀作品图片 彩纸 胶棒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谈话法引入教学,启发学生回忆并谈谈感受:
1.你家是怎样过节的?爸爸妈妈做了哪些好吃的菜?
二.探讨交流:
1. 你最喜欢的菜肴是什么?
2. 菜肴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还可以启发学生:有和家人一起去过饭店的'经历吗?菜肴在造 型和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学习,出示典型的图片资
料进一步欣赏,让学生更加感受到中国食品造型讲究色、香、味、形俱全的特点。
3. 通过动脑筋想办法,使这些废品“变废为宝”,制作出一道道“美味佳肴”?在学生接受挑战之后,提示学生 “饭”要大家一起“做”才有意思,引导学生一起设计菜谱。
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你有什么好主意来安排一顿“节日的大餐”?怎样搭配才会有营养?“节日的大餐”有什么特色等。
三. 制定好菜谱就可以进行菜肴的设计和制作了。
对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利用了怎样的材料?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去表现吗?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手中的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的颜色和外形特点使你联想到哪些菜肴?它适合做些什么?材料之间怎样搭配等。引导学生挖掘材料的特点,让学生动脑筋从多个角度去想,怎样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色、形及质地来表现菜肴?
四. 每人做一个“菜”,然后集中在一起开一个“自助餐”会,也可以
自由结合成一个个的“临时家庭”,小组选定一个节日,大家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合理分工来布置节日的餐桌,共享节日的欢乐。
教学反思:
蝉优质课教案篇6
活动来源:
我们幼儿园比较注重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并购置了许多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小班幼儿刚入园,经过两个月的培养,已经具备初步的早期阅读意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幼儿都喜欢圆形的物体,也能认识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绘本《圆》特别适合小班幼儿阅读,因此我设计了本次绘本阅读活动。更好地让幼儿了解圆,同时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语言发展能力、阅读能力等。
活动设计:
从认识"圆"入手的幼儿小班的语言教学活动。幼儿对"圆"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具备和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经验,看图、观看ppt,回答关于"圆"的问题,做接龙游戏,学习分角色阅读绘本,用创编的句式进行游戏延伸等活动情节的设计很丰富,很精当,符合幼儿的特点,有感染力,也体现了正确的幼教理念,激发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对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活动目标:
1、初步阅读绘本,了解不同数量的圆可以变成馅饼、眼镜、红绿灯、火车、糖葫芦等物品。
2、通过教师提问和观察,尝试将环境中圆形的物品用绘本的句式进行仿编。
3、体验"圆形物体变变变"带来的快乐。
4、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5、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生活中一些圆形的物体,会唱"拉个圆圈走走"的歌。
2、物质准备:创设环境,有意识地在教室里摆放一些圆形的东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封面,引起阅读兴趣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有趣的绘本,看看封面上的图形,你认识吗?这本绘本的名字叫《圆》。这么多的圆形宝宝,今天要来给小朋友变魔术呢?它们会变成什么好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引导幼儿观看ppt,阅读故事,初步欣赏故事内容
教师引导幼儿集体欣赏ppt。(1-3个圆的内容)提问:"一个圆,孤零零",它会变成什么呢?还会变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两个圆,来做伴"它会变成什么呢?还会变成什么呢?
"三个圆,正正好"它会变成什么呢?还会变成什么呢?
"四个圆,排成排"它会变成什么呢?还会变成什么呢?
"五个圆,连成串"它会变成什么呢?还会变成什么呢?
"许多圆,跑起来"它会变成什么呢?还会变成什么呢?
三、师生边完整欣赏ppt边讲述绘本,进一步帮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四、接龙游戏:第一次教师说前半句,幼儿说后半句。
师:小朋友真聪明,现在我们来玩个接龙游戏,我说前面的"一个圆,孤零零"。宝宝说后面的`"好像一个大馅饼"。看谁说得好?
五、寻找教室中的圆形物品
1、在教室内寻找圆形物。
师:我们教室里也藏着许多圆形宝宝,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呢?快把它们找出来吧。
2、把找到的圆形物用绘本的句式念出来。
师:一个圆,孤零零,好像一个大皮球。两个圆来做伴,变成一个望远镜……
六、教师指相应的物品,进行填充式创编绘本师:
宝宝们真棒!找到了很多圆形的东西,说得也很好,现在张老师来把你们找到的圆形宝宝编到故事里,就会变成一个新的绘本故事。
教师一边念一边指向创编的物品"一个圆,孤零零"好像一个(引导幼儿填词:大皮球,两个圆来做伴好像一副望远镜等等)。
七、游戏"拉个圆圈走走"
1、师:今天圆形宝宝玩得真高兴,我们也来玩个"拉个圆圈走走"的游戏吧。
2、游戏延伸:用创编的句式进行游戏。
"拉个圆圈走走,拉个圆圈走走,走走走走,变成一个大皮球"。(变成一条毛毛虫、望远镜等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先出示圆圆国王的头,调动孩子兴趣,然后以国王的口吻教孩子学习儿歌。再出示儿歌的图谱,看上去简洁明了,听老师说完几遍后,有的孩子就能自己看图谱初步说出儿歌。最后用圆圆国王送礼物的形式,让孩子了解更多我们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过程中,老师是挨个让幼儿去找蔬菜而不是一拥而上。
蝉优质课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课文介绍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德国独特又美丽的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价值方面,要让孩子们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的词语用得非常贴切,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真切、宇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有没有种过花?目的是什么?种在哪里?
2.多媒体展示德国风景图。看大屏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花美吗?这些花种在哪里?想不想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种花?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季羡林为我们所展现的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领读、齐读,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深入理解,读出感情。
(一)、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朗读课文,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顺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播放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而行: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花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花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播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1935年到19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句话。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句话。
(二)、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特民族的过程中,师巡视: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精神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自己的花让别人看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这句话。
四、小结课文,升华,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看(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思: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
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
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下课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蝉优质课教案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