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伞的教案6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的多媒体资源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教师在写教案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避免重复和低效的教学方式,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班科学伞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中班科学伞的教案6篇

中班科学伞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一、探索弹簧的特点及作用。

二、初步感知弹簧的形状与其特点的关系

活动准备:

1、两筐圆珠笔,装有弹簧的圆珠笔跟没有弹簧的圆珠笔。弹簧笔选用弹簧按钮装在笔端的。所有的笔身为透明的那种,以便能看清里面的'装置。

2、各种装有弹簧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圆珠笔玩一玩、跳一跳

1、请孩子们自由玩一玩圆珠笔。

2、请孩子们说一说圆珠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圆珠笔会跳起来,有的不会?

二、弹簧笔的秘密

1、仔细的观察,会跳的弹簧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弹簧)

2、拆开圆珠笔,告诉幼儿是小弹簧让圆珠笔跳起来的

三、神奇的小弹簧

1、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弹簧会跳?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了解弹簧的不用用处:如电筒、电池盒、弹簧称、弹簧玩具等。

3、请孩子们进一步操作各种有弹簧的物品,深刻体验弹簧的作用。

四、我们都是小弹簧

小弹簧会蹦蹦跳跳,我们像小弹簧一样来蹦一蹦、挑一挑吧!

师幼互相玩小弹簧游戏。

中班科学伞的教案篇2

设计背景

对于四岁的幼儿来说,其自我概念已经开始萌生,他们已经开始初步感受到自己的外貌,身体部位的特征,对此有许多的疑问,而要解答这些疑问,首先要让他们认识身体的感官,这是该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由于中班年龄小,该只设计到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这几个器官。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自己探索五官的兴趣。

2-学习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认识自己的五官。

3-引导幼儿了解五官的用途。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认识自己的五官,并能够用汉语表达它们的名称。

难点,了解五官的用途。

活动准备

1-能看,听,闻,尝的物品,如,鲜花,各种甜,咸。酸食品。

2-手鼓一类的'乐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老师最喜欢看你们的小脸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说一说我们的小脸上有什么?它们长在笑脸的什么地方”

2小朋友相互讨论。

重点引导幼儿讲述小脸上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并练习《五官歌》

二,展开部分

1教师:“桌子上有许多东西,你可以自己找一个东西,用你的小耳朵去听一听,小眼睛去看一看,小嘴巴去尝一尝,小鼻子我去闻一闻,看看它们有什么秘密”

2幼儿分组自主选择物品,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事物的奥秘,并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以及发现的经过,并总结五官的用途。

三,结束部分

教师和幼儿一起念《五官歌》来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孩子们掌握了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了五官,并能用汉语表达它们的名称,但由于我们班都是民族孩子,汉语底子薄,在了解这五官的用途时,掌握的不是很好,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延伸。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应该用双语教学效果会更好点。

中班科学伞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前半部分的学习,对小猪变形进行创编。

2、通过“箭头”和“问号”的设置,激发幼儿发散性思维。

3、鼓励幼儿合作,完成连环画的集体创作。

活动准备:

1、《小猪变形记》绘本

2、小猪图形人手一份。

3、图示7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绘本“老师带来了一本书,看看讲了谁的故事?”

认读书名“谁认识这个书名?”“你们知道变形是什么意思吗?”(改变原来的模样)

二、讲述故事前半部分。(边翻阅边讲)

1、如果你是小猪,你会怎么来变长颈鹿?

2、我们来看看书里的小猪是怎么变的?

3、小猪变成了长颈鹿开心极了,它还想要变,这次它会变什么呢?会怎么变呢?

三、帮小猪变形。

1、小猪到底会变成谁?请小朋友帮忙变一下。

2、请小朋友先商量一下,你把小猪变成了谁?用了什么方法?一组上的.小朋友变的动物不要重复,不要一样。

3、幼儿帮小猪变形。

4、幼儿相互讲述:你把小猪变成了谁?用了什么方法?

四、讲解图示。

“小朋友帮小猪变了很多的形象,这里面肯定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现在我们来把小猪变形的故事编成一本书。”

出示图示。“图上有什么?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思?”(箭头表示我们看书的方向。问号表示变形时发生有趣的事情,或说的话,或讲的话)

五、续编故事。

1、把画纸贴到画板上。

2、幼儿编故事。

3、装订成书。

中班科学伞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索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知识)

2、能用记录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能力)

3、在活动中较专注的操作,并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情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a4纸幼儿每人一张、玩具积木若干、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的话题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神奇的东西,看!是什么?(纸)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画画、剪纸、折纸等)”

2、引出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这张纸的用处特别的多,它的神奇之处你一会儿也会慢慢的发现。现在你先想办法让它在桌子上站起来,试一试。”;(幼儿每人一张纸,自由探索)

3、初步尝试发现纸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样,但是都能让纸站起来,那这张神奇的纸上能不能放东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那请你拿一个玩具先来试一试”(幼儿动手尝试)

(3)“刚刚我发现这个小朋友的站的特别稳,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他是怎么放的`?”(引导幼儿发现,放玩具时要靠近角会更稳)

二、幼儿探索记录,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重量的关系

1、“没放稳的小朋友赶快调整一下,现在都能放好一块儿积木。那还能再继续放吗?”(幼儿猜测)

2、幼儿尝试用记录单记录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1)“这个还得小朋友自己来尝试。现在我这里有一张记录单,看这是这1次的意思,这是折2次的意思,这是折3次的意思。请你尝试完之后,数一数你折一次时能放几块积木,在记录单上画出来(用○表示)”(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我发现这个小朋友放了?块(最多的)请他来说一说是怎么放的(个别幼儿介绍经验)“那如果把这张纸再对折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请你来试一试,别忘了记录”(幼儿再次尝试)

(3)“我发现你们放的积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稳了。如果再对折一次,折3次的时候,你觉得你能放几块积木呢?”(幼儿猜测)

(4)“好,那你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放的像你说的那么多”(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醒幼儿记录)

3、教师小结

(1)“现在来观察一下你的操作单,折几次时放的积木最多(3次)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在前面桌子上出示分别折1次、2次、3次时的造型,请幼儿观察“看,这张纸变得越来越小了,但是它每条边的厚度都增加了,所以站的也就更稳了。”

延伸活动:

1、发现纸的不同折法

“今天我们用的都是对折的方法来试验,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张纸站起来呢?(幼儿说,教师出示折扇子的方法和卷筒)看它们是用什么方法站起来的?上面能放东西吗?”(可回家和父母一起尝试)

2、环保“那这张纸和我们做了游戏之后,它还可以用来(画画、剪纸等)我们平时用的纸都是用树木来做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用纸,保护我们的环境。”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伞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水果切面的形态。

2、通过观察,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水果的表面和里面

2、若干水果的切面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水果

1.老师这里有许多的水果,小朋友看看有哪些水果呀?

(苹果、猕猴桃、梨……)

2.小朋友仔细看看水果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观察各种水果)

3.如果我们把水果切成两半,会是什么样子呢?

(幼儿讨论发言)

二、课件演示:感知水果的切面

1.观察梨的竖切面。

(1)仔细看看里面还藏着什么?(种子。)

数数有几粒种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

(引导幼儿说出梨核,并观察梨核的形状。)

(2)小结:我们看到切开后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种子,这个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2.通过图片,分别观察水果的切面。

西瓜

葡萄

西红柿

桃子

猕猴桃

草莓

苹果

梨子

柿子

桔子

三、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态。

1.组织幼儿交流观察结果。

(1)猕猴桃的讲种子排列

(2)苹果核的形状。

(3)葡萄的果肉

(4)桔子瓣的排列

如,香蕉组重点讲外形变化和种子退化,,

2.游戏:找朋友。

请小朋友每人小筐里选一张图片,看看是什么水果的切面,

然后找找它的另一半,找到后和你的好朋友手拉手一起把图片拼贴成一个水果

3.讲评

今天小朋友发现了很多水果的秘密,还有很多水果有更多的秘密呢,小朋友发现后,可以告诉大家,好吗?

中班科学伞的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对镜子成像感兴趣,初步了解两面镜子交叉摆放距离越近(角度越小),物体成像越多。

2.能大胆探索使喜羊羊变多的办法,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究与发现。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两面平面镜和一个喜羊羊纸偶

2.课件、音乐

3.大平面镜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回顾对一块平面镜的原有认知

1.张老师带来了一面镜子,从镜子里面发现了什么?

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镜子?

小结:我们洗脸的时候会用镜子照一照,我们对着镜子抹香香,看看有没有涂均匀。镜子让我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脸上、身上有什么。镜子让我们变得这么漂亮。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只喜羊羊为了躲避被灰太狼追赶,躲进了一座有着神奇的镜子屋,灰太狼朝镜子屋里一张望,哎呀,喜羊羊怎么了?(变多了)灰太狼吓坏了,灰溜溜的走了,它嘴里还说着我还会再回来的。小朋友,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幼儿大胆猜测。

这可是一间神奇的镜子屋,里面有两面平面镜。

(三)操作探索,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秘密

1.幼儿第一操作:

张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两面平面镜和一只喜羊羊,音乐开始后请你们不搬小椅子走到桌子旁边试一试,两面镜子一起用。音乐停了回来坐好,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喜羊羊。

师生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喜羊羊?你是怎么做的?(大镜子演示)

把小羊变多的办法:两面镜子面对面摆放、两面镜子夹角摆放、垂直摆放。

2.第二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好奇怪!同样是把两面镜子夹成一个角,喜羊羊放在中间,有的'小朋友看到的2个,有的小朋友看到了4个,你还能用镜子靠在一起的方法变出更多的羊吗?大家再去试一试,音乐停了请你们回来。

幼儿操作

师幼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喜羊羊变得越来越多的?(演示)

喜羊羊变得越来越多,镜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原来把两面镜子靠的越近,喜羊羊就会越来越多。两块平面镜在一起真的很神奇。

(四)延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镜子

神奇的镜子帮助喜羊羊吓走了灰太狼。生活中还有许多神奇的镜子,你知道有哪些吗?

放大镜:能把小的东西放大,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汽车后视镜:帮助司机看清楚后面的汽车。

马路转弯处的凸面镜:看清路况。

内窥镜:帮助医生看清楚身体里面的情况。

关于镜子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回去以后再找一找,把你的秘密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中班科学伞的教案6篇相关文章:

科学领域教案中班教案7篇

中班科学神奇的磁铁教案7篇

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最新8篇

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通用7篇

会变的颜色中班科学教案5篇

中班科学活动《冰》教案参考7篇

中班科学活动油和水教案7篇

中班关于桥的科学教案8篇

中班关于桥的科学教案最新8篇

中班关于桥的科学教案通用5篇

中班科学伞的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78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