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有效组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通过实践活动,教案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学习效果,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母鸡》教案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母鸡》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主要情节和线索,学习角色对话;懂得遇事要动脑筋。
2.能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和推测,并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述。
3.知道自我保护的方法。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故事头饰等。
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激发猜测和想象。
教师设置悬念请幼儿猜想:母鸡家的门前突然长出了一棵苹果树,苹果树又长出了耳朵、嘴巴和尾巴,变成了一只大灰狼,这是为什么?
2.播放教师教学资源,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大胆猜测并讲述画面内容。
(1)出示图1,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母鸡发现了什么?它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
小结:母鸡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觉得很奇怪:门前原来没有苹果树的,怎么突然长出了一棵呢?
(2)出示图2,引导幼儿观察、回答: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掉下了几片叶子,苹果树上出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谁的耳朵?母鸡看到树上的耳朵,会说些什么?苹果树会说什么?
小结:母鸡说:“真奇怪,我从来没见过苹果树长着尖尖的耳朵。”苹果树说:“我们苹果树有的时候是这样的.。”
(3)出示图3,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又一阵风吹过来,苹果树上又出现了什么奇怪的事情?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嘴巴?会是谁的嘴巴?这时候母鸡会说什么?苹果树会怎么说?
(4)出示图4,启发幼儿思考:苹果树又有什么变化?这条尾巴是什么样的?母鸡看到这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会说些什么?苹果树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5)引导幼儿讨论和猜想,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及时肯定幼儿的回答。
提问:苹果树会长出耳朵、嘴巴和尾巴吗?这是一棵真正的苹果树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苹果树现出原形?
(6)出示图5,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母鸡想出的好办法是什么?故事的 结局是什么?
3.幼儿自主阅读《母鸡和苹果树》,看看讲讲画面内容。
4.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思考、理解母鸡的聪明智慧。
提问:大灰狼为什么要装扮成苹果树?母鸡是怎么识破大灰狼的诡计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小结:遇到奇怪的事情时要动脑筋想清楚,看明白,不要轻易上当。
【活动延伸】
将故事《母鸡和苹果树》投放进阅读区,引导幼儿继续阅读、讲述。
《母鸡》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感知和理解故事的过程中,体验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情感。
2、要求幼儿能简单地表演故事中的对话语言。
3、鼓励幼儿大胆地运用已有生活经验理解和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
母鸡家背景图、母鸡、小母鸡、小公鸡、鸡蛋图片和头饰。模拟鸡蛋、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母鸡家背景图)有一只母鸡今天特别高兴,我们来猜猜为什么,好吗?老师表演歌表演《咯咯哒》。
2、提问谈话:刚才听着音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引起幼儿的兴趣。)
3、模仿想象:启发幼儿学学母鸡下蛋的动作、叫声。
4、听听说说:
(1)欣赏故事,记住故事主要情节。
提问“我是母鸡太太,小朋友喜欢我的故事吗?记得故事里有谁呀?”
(2)结合图片,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说说母鸡太太怎样爱小鸡,小鸡是怎样爱母鸡太太,重点鼓励孩子说说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妈妈,鼓励幼儿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5、情感体验:“母鸡孵蛋”,带孩子一起体验妈妈爱小鸡,小鸡爱妈妈的情感。
《母鸡》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脚夹球行走,发展动作协调能力。
2、体验体育活动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音乐、皮球、皮球筐
2、提前将幼儿分成红、绿、蓝三队
活动过程:
一、队形入场
幼儿随音乐入场,右手夹球,走成6路纵队
二、热身操:球操(barbarbar)
三、自主探索夹球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请你们来当母鸡妈妈,我们来玩一个“母鸡下蛋”的游戏。展示鸡蛋—球。请小朋友们去和你的朋友试一试怎么样用腿夹住球走路,最稳,最不容易掉。
听清要求:
(1)玩的时候注意安全,一人一球不要抢
(2)听到口哨声立刻回来
幼儿自由探索
师:你们刚刚找到了哪些方法,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看。(请一些幼儿自由讲述并示范)
小结:把球夹在两个膝盖窝中间最稳,走的时候慢慢走。
四、竞赛
师:老师已经给每个小朋友胸前的母鸡画上了红色绿色蓝色的.五角星,请小朋友看看自己的五角星是什么颜色,到路牌后面排队。
(1)幼儿分成三队,鱼贯送鸡蛋
现在我们每队母鸡的对面都有一个筐筐,就是鸡窝,你们都是要下蛋的母鸡,要带着鸡蛋走到对面把鸡蛋放进筐子里,然后跑回来,站在队伍末尾,然后下一只母鸡走出去。
师:现在请三组母鸡比一比,哪一组的蛋下得又好又快,鸡蛋掉了就赶紧捡起来继续下蛋。
(2)增加障碍物,绕障碍送鸡蛋
师:这一次请小朋友们绕过障碍物去送鸡蛋。
五、挑战游戏
完成竞赛后,增加游戏难度:如果鸡蛋掉了,这只母鸡就下单失败了,要捡起鸡蛋跑回来让下一只母鸡走出去,看看最后哪一队鸡蛋多就获胜。
六、放松
老师带着幼儿夹着球在操场上慢走一圈,把球送回大筐里。
《母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若干个。理解“颤颤巍巍、如泣如诉”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全文,边读边思,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原因。
3、通过阅读,能发挥想象,知道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4、从课文中母鸡动作的描写,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演示。
2、课前材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生活中,你们对母鸡的印象如何?
2、揭题:34、母鸡
(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读文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分别在文中的'哪几小节进行了描写?
2、交流。
(板书)讨厌不讨厌
(1-----3)(4-----7)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请同学们默读1----3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2.(出示)理解词语:
颤颤巍巍,如泣如诉。
师述:能照着“如泣如诉”的样子再写两个词语吗?(如火如荼,如痴如醉)
3、那么想想一下母鸡想用声音告诉人们什么呢?
(出示)母鸡受了一点惊恐,它由前院咕咕到后院,由后院再咕咕到前院,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了呢?
1、四人小组学习,找出有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2、重点指导第五节。
(1)
(出示)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
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出示)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
(4)(出示)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爱
4、选一节你最喜欢的小节读读,再次体会伟大的母爱。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引读课文。
(出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在动物世界中,人类世界中,这样的母亲还为数不少呢!
(多媒体展示,情感共鸣)
4、小组内故事交流,体会母爱。
(音乐)
(附全文板书)
34
母鸡
爱
讨厌
不讨厌
《母鸡》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初步尝试自己看图谱将大母鸡的叫声较有节奏地念诵,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2.尝试边唱歌曲边表演,体验艺术活动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场(歌曲音乐)教师带着幼儿以大母鸡的形象,学母鸡的动作律动进场,每人头上绑了一块丝巾。
二、学习母鸡的不同叫声(难点前置)
1.大母鸡有什么本领?大母鸡生蛋的'时候会怎么叫?出示节奏谱:··● 咯咯嗒
2.还有怎么叫?根据幼儿回答出示节奏谱:·●·● 咯嗒咯嗒
3.出示图谱····●:怎么叫,谁来试试看? 咯咯咯咯嗒
4.将三张图谱连起来叫:··●︱·●·●︱····●︱ 咯咯嗒,咯嗒咯嗒,咯咯咯咯嗒
5.图谱重置后连着叫:····●︱····●︱·●·●︱··●︱ 咯咯咯咯嗒,咯咯咯咯嗒,咯嗒咯嗒,咯咯嗒。
三、学唱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听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图谱。
3.教师再次范唱,出示完整的图谱。(跟着伴奏)
4.教师带领幼儿唱:要用开心的心情。
5.分角色唱:教师唱歌词,幼儿唱叫声部分。
6.师幼交换:把高兴的心情加进去。
7.大母鸡生蛋后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把高兴、自豪的感情唱出来,唱得跳跃一点。
四、幼儿坐在草窝上进行表演唱。
1.请幼儿每人找一个草窝坐下进行表演唱。
2.从草窝下面找出大鸡蛋。
五、教师带领幼儿拿着鸡蛋,在歌曲的音乐声中,走出活动室。
简单评析:
1.在难点前置有节奏地学念母鸡叫声的时候,可以加入钢琴,减少难度。
2.这是一首民歌,民歌中的“呦”要唱的轻一点。
3.图谱不要太细化,应该要给幼儿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借鉴课例的同时,我还明确了歌唱教学活动一定要让幼儿多听,多欣赏,然后再学唱,要让幼儿理解,马春燕老师甚至提出要在教师唱五遍后,幼儿才能开唱。同时,这次两个歌曲教学都是比较常态的,可以直接拿来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而且歌唱教学的教学范式也一目了然,值得年轻教师学习。
《母鸡》教案篇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起点阶段的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读的乐趣”。《小母鸡种稻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插图形象生动,而且语言活泼易懂,符合儿童口语习惯。教学时通过自读、互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同时《小母鸡种稻子》一文富含劳动意义,且前三段结构相似,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内容,提高品德修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幸福的生活要*劳动来创造,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14个生字,会用“愿意”口头造句。
教学流程:
一、唱唱读读,导入新课
1、师:早晨,太阳露出了笑脸,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小喜鹊呀,小蜜蜂呀,都从树林里飞了出来,鸟儿们又开始欢快地唱起歌。同学们,请听——(多媒体播放《劳动最光荣》的曲子)
2(出示歌词)学生朗读这首歌词。
3、师:同学们,知道“幸福的生活哪里来吗?”(要*劳动来创造)是呀!劳动最光荣!今天,让我们顺着歌声(音乐声起)一起去认识一位劳动小能手。(师手拿一张小母鸡图片,边演示边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指导认识并读好“种”这个多音字)
5、设置悬念: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评:童话般的导语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欢快的乐曲带着学生走进课文,小母鸡生动的动画形象、悬念的设置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相互评价。要求:知道小母鸡种稻子请谁帮忙?(师贴小鸭、小猫、小猪的图片)
4、指名读,教师伺机指导,注意正音,把句子读顺。
评:让学生充分朗读,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作好铺垫。同时,让学生明确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阅文结合,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教师伺机进行指导。
(1)指点理解“愿意”。
○1引导学生自由练读“你愿意和我一起种稻子吗?”这句话。
○2你能用一个词来代替“愿意”,再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愿意”说一句话。(如:当你看到妈妈干活很累了,你愿意为妈妈做些什么事呢?)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充分读、换词说话,领悟“愿意”的意思,并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降低了口头造句的难度。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2)结合图,说一说小鸭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小母鸡种稻子呢?
(3)指导朗读小母鸡和小鸭子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
评:分角色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小组合作学习第2、3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2、3自然段,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加上动作演一演。
2、交流。
(1)提出不懂的词语。
(2)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或表演比赛。
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留出时间,留出空间,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读、自悟,初步学会主动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串讲串问。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教师范读。
2、引导学生看图,组织探究:“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种——锄草——收)
3、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上小母鸡、小猪、小猫、小鸭的神情,想象他们的动作、语言,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戴上头饰表演。
评:喜欢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课文插图很生动,有助于学生的表演,表演不仅使课文内化,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教师实实在在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一想:此时,你最想对小母鸡,还有小猪、小猫、小鸭说些什么呢?
评:一个巧妙的“想一想”,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劳动的,同时又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正如《标准》提出的“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七、识记生字
1、学生按顺序指读本节课要记住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抢答”游戏。
(课件出示一碗碗米饭图,上面写一个生字,师:小母鸡做做了一碗碗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想吃的同学赶快来抢答。学生若读对了,“米饭”就“啵”地一声不见了。)
评: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再加上有趣的游戏,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真正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八、作业
课后和家长进行课本剧表演。
《母鸡》教案优秀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