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小组合作任务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案写好了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必修2数学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必修2数学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及作用】
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3章第3节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几何意义。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基本不等式,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能借助几何图形说明基本不等式的意义。
难点:利用基本不等式推导不等式.
关键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掌握.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本课主要采取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用一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过程安排如下:
(一)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于此,设置如下情境:
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问题1]请观察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
(二)探究问题,抽象归纳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形的角度----(利用多媒体展示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方形的面积.)
数的角度
[问题2]若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应怎样表示这种不等关系?
学生讨论结果:。
[问题3]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b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师生共同探索)
咱们再看一看图形的变化,(教师演示)
(学生发现)当a=b四个直角三角形都变成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他们的面积和恰好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即.探索结论:我们得到不等式,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本背景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
2.抽象归纳: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问题4]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问题5]特别地,当时,在不等式中,以、分别代替a、b,得到什么?
学生归纳得出。
设计意图: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此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感受了其中的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归纳总结】
如果a,b都是非负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我们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其中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
3.探究基本不等式证明方法:
[问题6]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
设计意图:在于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证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前面是从几何图形中的面积关系获得不等式的,下面用代数的思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这个不等式。
方法一:作差比较或由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展开证明。
方法二:分析法
要证
只要证2
要证,只要证2
要证,只要证
显然,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中的等号成立。
4.理解升华
1)文字语言叙述:
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符号语言叙述:
若,则有,当且仅当a=b时,。
[问题7]怎样理解“当且仅当”?(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师生总结)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
当a=b时,取等号,即;
仅当a=b时,取等号,即。
3)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借助初中阶段学生熟知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几何解释,通过数形结合,赋予不等式几何直观。进一步领悟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
cd⊥ab,ac=a,cb=b,
[问题8]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教师演示,学生直观感觉)
易证rtacdrtdcb,那么cd2=ca·cb
即cd=.
这个圆的半径为,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即,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a=b时,等号成立.
因此:基本不等式几何意义可认为是:在同一半圆中,半径不小于半弦(直径是最长的弦);或者认为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一半不小于斜边上的高.
4)联想数列的知识理解基本不等式
从形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具有特定的几何意义;从数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揭示了“和”与“积”这两种结构间的不等关系.
[问题9]回忆一下你所学的知识中,有哪些地方出现过“和”与“积”的结构?
归纳得出:
均值不等式的代数解释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它们的等比中项.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四)体会新知,迁移应用
例1:(1)设均为正数,证明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2)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设ac=a,cb=b,
,过作交于,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这个不等式的一种几何解释吗?
设计意图:以上例题是根据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中的难点和关键处设置的,目的是利用学生原有的平面几何知识,进一步领悟到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及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指导,师生归纳总结。
(五)演练反馈,巩固深化
公式应用之一:
1.试判断与与2的大小关系?
问题:如果将条件“x>0”去掉,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2.试判断与7的大小关系?
公式应用之二:
设计意图:新颖有趣、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问题,不仅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探究钻研的兴趣,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
(1)用一个两臂长短有差异的天平称一样物品,有人说只要左右各秤一次,将两次所称重量相加后除以2就可以了.你觉得这种做法比实际重量轻了还是重了?
(2)甲、乙两商场对单价相同的同类产品进行促销.甲商场采取的促销方式是在原价p折的基础上再打q折;乙商场的促销方式则是两次都打折.对顾客而言,哪种打折方式更合算?(0≠q)
(五)反思总结,整合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请教?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归纳,培养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巩固知识技能,提高认知水平.从各种角度对均值不等式进行总结,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老师根据情况完善如下:
知识要点:
(1)重要不等式和基本不等式的条件及结构特征
(2)基本不等式在几何、代数及实际应用三方面的意义
思想方法技巧:
(1)数形结合思想、“整体与局部”
(2)归纳与类比思想
(3)换元法、比较法、分析法
(七)布置作业,更上一层
1.阅读作业:预习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2.书面作业:已知a,b为正数,证明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3.思考题:类比基本不等式,当a,b,c均为正数,猜想会有怎样的不等式?
设计意图:作业分为三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同时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阅读作业是后续课堂的铺垫,而思考题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
五、评价分析
1.在建立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力求引导、启发,让学生逐步应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每个问题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具体情况,力争提问准确到位,便于学生思考和回答。使思考和提问持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的思考有价值,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完善和加深。
2.本节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基本不等式在数与形两个方面都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特别强调数与形的统一,教学过程从形得到数,又从数回到形,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对基本不等式得以深刻理解。“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是教师提一提学生就能够掌握并且会用的,只有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它的好处之后,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时去尝试使用,只有通过不断的使用才能促进学生对这种思想方法的再理解,从而达到掌握它的目的。
必修2数学教案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 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① 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分两组练习→ 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 (a为锐角时)
② 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 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 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最大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 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 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 → 求最大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③ 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 →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
3、 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
三、巩固练习:
3、 作业:教材p11 b组1、2题。
必修2数学教案篇3
课题:命题
课时:00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二、新课教学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抽象、归纳:
1、命题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2.
(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2、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4)若a>0,b>0,则a+b<0.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此题中的(1)(2)(3)(4),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3)与(4)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5),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3、命题的分类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方法: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
p4第2,3。
四、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五、教学反思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必修2数学教案篇4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学习的,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发展,但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是很好,所以在复习时要及时对学生相关知识进行提问,然后开展对本节课的巩固性复习。而本节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有:数轴、坐标的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二、考纲要求
1.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2.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3.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4.能用坐标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垂直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向量坐标的求法
(1)若向量的起点是坐标原点,则终点坐标即为向量的坐标.
(2)设a(x1,y1),b(x2,y2),则
=xxxxxxxxxxxxxxxx_
||=xxxxxxxxxxxxxx_
(二)平面向量坐标运算
1.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
设=(x1,y1),=(x2,y2),则
+=-=λ=.
2.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x1,y1),=(x2,y2),则∥?xxxxxxxxxxxxxxxx.
(三)核心考点·习题演练
考点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例1.已知a(-2,4),b(3,-1),c(-3,-4).设(1)求3+-3;
(2)求满足=m+n的实数m,n;
练:(2015江苏,6)已知向量=(2,1),=(1,-2),若m+n=(9,-8)
(m,n∈r),则m-n的值为
考点2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例2: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3,2),=(-1,2),=(4,1)
若(+k)∥(2-),求实数k的值;
练:(2015,四川,4)已知向量=(1,2),=(1,0),=(3,4).若λ为实数,(+λ)∥,则λ=()
思考:向量共线有哪几种表示形式?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有哪些作用?
方法总结:
1.向量共线的两种表示形式
设a=(x1,y1),b=(x2,y2),①a∥b?a=λb(b≠0);②a∥b?x1y2-x2y1=0.至于使用哪种形式,应视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一般情况涉及坐标的应用②.
2.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的作用
判断两向量是否共线(平行的问题;另外,利用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可以列出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考点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例3“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是ab边上的动点,
则的值为;的值为.
?提示】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这样可以使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
练:(2014,安徽,13)设=(1,2),=(1,1),=+k.若⊥,则实数k的值等于()
?思考】两非零向量⊥的充要条件:·=0?.
解题心得:
(1)当已知向量的坐标时,可利用坐标法求解,即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
(2)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这样可以使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
(3)两非零向量a⊥b的充要条件:a·b=0?x1x2+y1y2=0.
考点4:平面向量模的坐标表示
例4:(2015湖南,理8)已知点a,b,c在圆x2+y2=1上运动,且ab⊥bc,若点p的坐标为(2,0),则的值为()
a.6b.7c.8d.9
练:(2016,上海,1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0),b(0,-1),p是曲线上一个动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解题心得:
求向量的模的方法:
(1)公式法,利用|a|=及(a±b)2=|a|2±2a·b+|b|2,把向量的模的运算转化为数量积运算;
(2)几何法,利用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作出向量,再利用余弦定理等方法求解..
五、课后作业(课后习题1、2题)
必修2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难点
2.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典例分析
3.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7n-8,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an|}的前n项和tn
4.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s100=145,则a1+a3 + a5 + …+a99=
5.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
6.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1=2,a1+a2+a3=12
(1)求{an}的通项公式
(2)令bn=anxn ,求数列{bn}前n项和公式
7.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8.在等差数列{an}中,a1=20,前n项和为sn,且s10= s15,求当n为何值时,sn有最大值,并求出它的最大值
.已知数列{an},an∈n,sn= (an+2)2
(1)求证{an}是等差数列
(2)若bn= an-30 ,求数列{bn}前n项的最小值
0.已知f(x)=x2 -2(n+1)x+ n2+5n-7 (n∈n)
(1)设f(x)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构成数列{an},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
(2设f(x)的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构成数列{dn},求数列{dn}的前n项和sn.
11 .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后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精确到1元)
12 .某商品在最近100天内的价格f(t)与时间t的
函数关系式是f(t)=
销售量g(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是
g(t)= -t/3 +109/3 (0≤t≤100)
求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额的最大值
注:对于分段函数型的应用题,应注意对变量x的取值区间的讨论;求函数的最大值,应分别求出函数在各段中的最大值,通过比较,确定最大值。
必修2数学教案篇6
1、教材(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是描述周期性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本课时的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承前是因为可以用函数的定义来抽象和规范三角函数的定义,同时也可以类比研究函数的模式和方法来研究三角函数;启后是指定义了三角函数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特征,并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更深入地领会数学在其它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2、设计理念
本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整堂课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结构,展开合理的联想,提出整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圆周运动等具周期性规律运动可以建立函数模型来刻画吗?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钻研教材,引发认知冲突,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改造或重构已有的认知结构,并运用类比方法,形成“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一新的概念,最后通过例题与练习,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内化为学生新的.认识结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形成并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学会运用这一定义,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数学建模思想、类比思想和化归思想在数学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学会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理性之美、
4、重点难点
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难点:任意角三角函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函数模型的建立)、类比与化归思想的渗透、
5、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函数的概念、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任意角和弧度制的相关概念、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将学生的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改造为以象限角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并形成以角的终边与单位园的交点的坐标来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再拓展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从而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6、教法分析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和驱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活动,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质疑和讨论,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课堂上老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7、学法分析
本课时先通过“阅读”学习法,引导学生改造已有的认知结构,再通过类比学习法引导学生形成“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学习法,来研究三角函数一些基本性质和符号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达成教学目标、
必修2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2.掌握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模式: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 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 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2、确定点的位置就是求出这个点在设定的坐标系中的坐标
四、数学运用
例1 选择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的顶点。
变式训练
如何通过它们到点o的距离以及它们相对于点o的方位来刻画,即用”距离和方向”确定点的位置
例2 已知b村位于a村的正西方1公里处,原计划经过b村沿着北偏东60的方向设一条地下管线m.但在a村的西北方向400米出,发现一古代文物遗址w.根据初步勘探的结果,文物管理部门将遗址w周围100米范围划为禁区.试问:埋设地下管线m的计划需要修改吗?
变式训练
1一炮弹在某处爆炸,在a处听到爆炸的时间比在b处晚2s,已知a、b两地相距800米,并且此时的声速为340m/s,求曲线的方程
2在面积为1的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以m,n为焦点并过点p的椭圆方程
例3 已知q(a,b),分别按下列条件求出p 的坐标
(1)p是点q 关于点m(m,n)的对称点
(2)p是点q 关于直线l:x-y+4=0的对称点(q不在直线1上)
变式训练
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
思考
通过平面变换可以把曲线变为中心在原点的单位圆,请求出该复合变换?
五、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
2.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六、课后作业:
必修2数学教案篇8
湘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二优秀教案
?考点阐述】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考试 要求】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 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考题分类】
(一)选择题(共5题)
1.(海南宁夏卷理7) =( )
a. b. c. 2 d.
解: ,选c。
2.(山东卷 理5文10)已知cos(α- )+sinα=
(a)- (b) (c)- (d)
解: , ,
3.(四川卷理3文4) ( )
(a) (b) (c) (d)
?解】:∵
故选d;
?点评】:此题重点考察各三角函数的关系;
4.(浙江卷理8)若 则 =( )
(a) (b)2 (c) (d)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 函数的求值问题。由 可知, 两边同时除以 得平方得 ,解得 或用观察法。
5.(四川延考理5)已知 ,则 ( )
(a) (b) (c) (d)
解: ,选c
(二)填空题(共2题)
1.(浙江卷文12)若 ,则 _________。
解析:本 小题主要考查诱导公式及二倍角公式的应用。由 可知, ;而 。答案 :
2.(上海春卷6)化简: .
(三)解答题(共1题)
1.(上海春卷17)已知 ,求 的 值。
[解] 原式 …… 2分
. …… 5分
又 , , …… 9分
. …… 12分 文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4篇《高一数学必修二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的价值所在。
必修2数学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