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3教案6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合适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只有在综合考虑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后,才能编写出合适的教案,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选修3-3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选修3-3教案6篇

选修3-3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 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 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 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 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 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 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 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叙述] 同学们可看三个地带gdp的增长 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 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 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 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 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 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 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 (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 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选修3-3教案篇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议论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用现象。

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的文学家。年少时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权贵嫉妒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为梁怀王太傅。终因怀才不遇,年仅33岁就抑郁而死,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

背景:

1、战国末期与社会历史概况: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先后进行改革。魏,李悝的变法;楚,吴起的变法;韩,申不害的变法;秦,商鞅变法。

秦过逐渐强大,于前221年灭齐,统一天下。施用严刑苛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2、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二、破题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三、分析课文的一、二段

第一段: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

对内: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

对外:实行“连横”,各个击破。

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运用对比,反寸秦国的强大。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小结。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第三段:

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

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__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

实行愚民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平凡之极。

“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的昭彰作了铺垫。

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__。

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三、归纳

1、对比手法的运用:

⑴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

⑵秦国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⑶陈涉与九国的实力的对比;

⑷陈涉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2、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3、语言生动形象:

⑴华丽的词藻;

⑵铺排的气势;

⑶排比的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课课练》。

选修3-3教案篇3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筛选出本文重要信息,,引发自己的思考。

3、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感知本文重要信息。

?难点】

梳理、整合解说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银河系》短片(无声音,无画面,有声音有画面)让学生感知解说词的特点1解说。学生谈观感。

明确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兴趣,并对解说词在电视画面中的作用和特点有直观的感受。课文重点内容的梳理,归纳。

解说词特点的整合。释题:宇宙的边疆在哪里?宇宙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

将文中文学性的语言抽去,读一段课文。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情趣诗意。

要求学生任选取文中的一个图片,写一段解说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总结解说词的特点3对象听众。学生书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课堂交流。

宇宙星系(距离我们80亿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万光年)银河系(4万光年)恒星。太阳系(1光年)行星

学生通过感受总结特点。训练学生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

了解说明的顺序

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认知规律。拓展练习欣赏采石风景照,试写解说词,符合解说词的特点学生写作,展示写作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小结,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解说词的特点:

1、解说拓展。

2、情趣诗意。

3、对象听众。

选修3-3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xx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10.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

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继续阅读《老子》。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选修3-3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 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 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 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 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五)风采展示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 )为主。

a.山地 、丘陵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 b. 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 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习巩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选修3-3教案篇6

高中第三册第一单元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1、《诗经》三首

第一课时

背景追溯

我国是一个诗的王国。《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几百年间丰富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诗三百》,孔子把它作为道德的教材,汉代儒家尊奉它为经典,才称它为《诗经》。《诗经》的内容广泛,富有现实精神,多用四言,大多数诗如《国风》是反映生活、风土、人情的。因此《诗经》又成为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这个时期的诗歌基本上还是民歌的性质。从采诗和作品的性质上看,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从艺术手法看,它突出的特点是“赋”、“比”、“兴”,后来人们把《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亲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自主*合作*探究

??引读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作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请你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理解语义)

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自读感知

1. 关于《诗经》

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共收诗???????首,包括从????????到???????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按作品的性质与乐调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

⑵《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按朱熹的说法,“赋”是??????????????????????????????????,“比”是?????????????????????????????,

“兴”是??????????????????????????????????????????????????。

⑶《诗经》的创作手法主要是??????????????????????????????。本课的??????????????和?????????????????????两首诗就采用了这种结构。

2、诵读课文,要求边读作圈画,把书中关键词语的注释到课文中。

⑴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并释义(括号中注?音,横线上释义)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

无与士耽(?????)????????????????????????自我徂尔(???????)

渐车维裳(?????)?????????????????????????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言既遂矣(?????)

及尔偕老(?????)??????????????????????????言笑晏晏(?????)

⑵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通???????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

⑶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不同含义。

语??????句 古????义 今?????义 语?????句 古????义 今?????义

至于顿丘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以我贿迁

泣涕涟涟 总角之宴

⑷指出下列词语活用现象并释义。

其黄而陨????????????????????????????????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3、整体感知

本诗通过追忆女主人公被遗弃,受虐待的遭遇,塑造了一个??????、???????、???????、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追求??????????和?????????的强烈愿望。一定程度上讲,本诗是女主人公追求人格独立的宣言书。同时,诗歌也揭示了古代妇女受歧视的不公平现实。

??研读探究

1、《氓》是一首叙事诗,共六章,可分为三个部分,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手法?

写作方法:

表达方法:

3、随着情节的变化,女主人公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4、探究本文的结构思路(填空)

结??????????构?????????????????????基?????调

欢快、幸福

氓????????????????????????????????????????(???????)

(???????)

(四)品读鉴赏

1、《氓》中有一些至今仍用的成语,请你找出来,理解这些成语?

2、????????????????????????????????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未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未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人何哉?

★ 学案教学

★ 高中第三册第一单元学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 初一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学案教学总结

★ 学案教学心得体会

★ 《第八单元统计(二)》教学设计

★ 六年级数学下检测试题

★ 《风筝》教学设计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如何备课与书写教案讲座稿下「转载」

★ 二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

选修3-3教案6篇相关文章:

教案科学教案参考6篇

故事课教案小班教案6篇

数学幼儿教案中班教案最新6篇

食品安全教案中班教案模板6篇

教案小班教案精选6篇

花的学校教案教案6篇

大班户外教案教案6篇

父亲节教案大班教案6篇

数学幼儿教案中班教案6篇

中班教案植树节教案6篇

选修3-3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