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教案精选5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个完善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编写详细的教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竹的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竹的教案精选5篇

竹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分析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xx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

三、分析

(一)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亩撂崾尽;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背诵《书愤》

竹的教案篇2

?鸬鹚》是一篇文辞俏丽、意境深远的经典美文。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描述,立体式地勾勒出一幅风光秀丽、平静祥和、默契悠然、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生活图景。

?鸬鹚》这篇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美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许多名师执教。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该是江南某平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显然,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捕鱼对这里的农民来说,仅仅是种田劳动之余,一种业余性的、休闲性的劳动。在这样的农村,农民捕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在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为了表示热情,会摇着船,带上鸬鹚,去捕几条鱼来招待客人,图个新鲜。就像在自个的鸡窝里抓一只鸡,菜园里拔几个萝卜,一切都是自个生产的,既方便,又新鲜,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是从我念小学到现在,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位农民错当成了渔民。虽然课文中多次出现“渔人”这个称谓,但“渔人”和“渔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渔人”泛指所有捕鱼的人;“渔民”专指以养鱼、捕鱼为生的人。如果这位“渔人”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为什么“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来捕鱼呢?而且面对“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小湖里鱼特别多)的情况,他不问多少,他不贪不恋,一会儿工夫就悠然地摇着小船回家了呢?

显然,渔人的捕鱼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晚餐增添一道佳肴而已。鸬鹚在农民的生活中,就相当于一般农家饲养的鸡(下蛋)、牛(耕地)、马(拉车)一样,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活小帮手,唯一不同的是鸬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作者正是抓住了“鸬鹚”这一特有的小精灵,来一个管中窥豹,情动而辞发,展示乡村农民的'一种悠然自足的生活。文章以“鸬鹚”为题,以“鸬鹚捕鱼”为背景,是散文常用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羡慕的不单单是鸬鹚捕鱼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恬静舒适的乡村生活;文章的主旨也不单单是为了表现捕鱼的欢乐,而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所以,文章并没有对鸬鹚的外形、习性、捕鱼的方法等做具体细致的刻画与描述,但是文章却巧妙地抓住了“鸬鹚捕鱼”这一最富地域特色、也是最具乡土气息的精彩一幕,将这个偏僻乡村的迤逦风光和悠然默契的田园生活,画卷般的、活生生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如配上一段轻缓悠扬的《牧童短笛》,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或者静静地聆听,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文呀,必定令我们的孩子思绪飞扬:我们可以从渔人的轻轻“一抹”,感受到渔人与鸬鹚间“心有灵犀”的默契;我们可以从鸬鹚翅膀扑打起的“跳跃浪花”,体会到鸬鹚与小湖间“嘻闹无限”的愉悦;我们可以从渔人的“悠然自得”,看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升腾起来的丰收的希望;我们可以从那四起的“袅袅炊烟”,听到宁静的农家院子里传来孩子们银玲般的书声、笑声;我们沐浴着那穿过柳梢,掠过湖面,迎面吹来的阵阵清凉,甚至能从这清新的空气中闻到泥土的芳香,于是忍不住舒展鼻翼、张大嘴巴,尽情地“呼哧呼哧”起来。

那里的绿水,那里的翠柳,那里的鱼,那里的人,那里的船,那里的鸬鹚,那里的炊烟,那里的稻田,无不散发着清晰迷人的田园气息,无不流淌出农民“丰衣足食、悠然惬意”的幸福笑意,无不显示出这里万物间的和谐、祥和、默契。

因此,我将《鸬鹚》教学重点定为:透过迷人的乡村风景,抓住“鸬鹚捕鱼”的生动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农民悠然自得、平静祥和的生活,全方位的体会作者对悠然平静的田园生活的真情赞美与深情向往。

但这也恰恰是教学难点,因为课文所描写的那种平静、祥和、悠然、纯朴的乡村生活,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充满激烈竞争、充满物质追求的现实生活,学生对渔人的生活态度会感到一种难以接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这种乡村生活人与环境的“和谐美”,看不到农民生活的那一种朴实与憨厚,学生是体会不到捕鱼的乐趣的,学生对田园风光的自然美的感受也只能淡淡的、肤浅的、不留痕迹的。

我总觉得,优美散文的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一种特有的“灵气”,这种灵气就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趣。教散文,最为要紧的就在于把握文本的“灵气”,引导学生诵读、细思,生发、延伸,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而且能给他们以生活的力量和有益的启迪,提高他们审美的情趣。教学《鸬鹚》,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渔人“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从哲理的角度讲,懒惰得不到美、得不到快乐,但贪得无厌也背弃了美、背弃了幸福,这里的渔人能够尽情享受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就在于他既不懒惰,也不贪得无厌,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渔人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渔人的“悠然”,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也不是高枕无忧、不问收获的闲散;既是对鸬鹚的信任,又是对生活的自信;既是对今天丰衣足食生活的一种自得其乐的流露,又是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充满希望;是勤劳之后的小憩,是富足之余的享受,是对自然、生命、生活的诚挚热爱。

顺着夕阳的柔光,听着鸬鹚捕鱼欢快的节奏,透过渔人悠然而起的烟圈,轻轻撩起岸边那一帘垂柳,我们会蓦然发现:啊!渔人的生活,原来别有一番风味……

多维立体的课堂自主发展的天堂

——《鸬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鸬鹚捕鱼的场面,让学生对鸬鹚和鸬鹚捕鱼的情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第二课时

1、步入“悠然”的课堂

?鸬鹚》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一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一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悠然”的神态

(1)教师板书“悠然”,然后问学生:“悠然”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悠然”地干什么?

(2)学生“悠闲自得、无忧无虑”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渔人的“悠然”。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无忧无虑、悠闲自得”的“悠然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

3、领悟“悠然”的内涵

(1)渔人既然是来捕鱼的,他就应该想办法尽量多捕鱼才是,太阳都快下山了,他怎么还能“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呢?渔人为什么能够这样悠然自得呢?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思考,同时提醒学生每个人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就可以。

a渔人是以种田为生的,还是以捕鱼为生的?(“一望无垠的稻田”:丰收的景象)

b渔人捕鱼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卖掉换几个钱,还是拿回家做一顿美餐自己享受?(“夕阳西下”:不贪)

c小湖里的鱼是渔人放养的,还是野生的?(鸬鹚捕鱼不分大小:野生)

d渔人对鸬鹚捕鱼的本领,他放心还是不放心?(“列队的士兵”:渔人对鸬鹚充分信任)

e鸬鹚和渔人,他们配合得好不好?(“一抹”:默契)

f渔人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一个勤劳的人?(种田捕鱼:勤劳)

(3)小组交流。要求:听听同学的,再想想自己的,总结出更合理的,不要瞎争论。

(4)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注意引导学生朗读好相关的语句与段落。重点是第一自然段和“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竹的教案篇3

一、 说教材:

1、 分析教材的内容地位:

1)、纲要中指出:小朋友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小朋友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以引导小朋友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

2)、3—4岁的小朋友活泼好动,且是语言迅猛发展时期,但对方位词的理解、掌握、运用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请你把玩具放到桌子上面”、“把盘子放到小桶里面”等等,为了顺应小朋友的发展需要,我想通过小朋友最喜爱的游戏形式让小朋友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地学会运用方位词,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3)、依据《纲要》目标中指出:激发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趣;体验表达中指出:积极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和表达,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对教材进行创编(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活动中,我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小朋友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获得发展。

2、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和教学内容,结合小朋友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制定了适合小朋友最近发展区发展的4个目标:

1)、通过游戏让小朋友理解、掌握方位词,并初步学会正确、灵活运用。

2)、引导

小朋友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和表达。

3)、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趣,共享游戏的快乐。

4)、通过游戏让小朋友懂得要听妈妈的话,做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3、活动的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纲要》和小朋友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此活动的重点是小朋友能正确地运用方位词表述出小动物所在的位置。

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是:在小朋友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找朋友”的游戏,初步感受方位词;再通过“找小猫”的游戏,引导小朋友通过观察、寻找小猫所在位置,掌握、理解方位词,从中建构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让重点得以解决。

2)、难点:是能在创造性的游戏中灵活的使用方位词并能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

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是:为小朋友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小朋友大胆想象、表现,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游戏中让难点得以解决。

根据小朋友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注重感受性、体验性等。

二、说教具、学具:

1、 知识经验的准备: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环节,初步让小朋友感受方位词,并丰富小朋友的生活经验。

2、 物质准备:

1)、多媒体电脑课件、录音机、磁带(音乐磁带和录有教师讲话的磁带)

2)、课前与小朋友一起玩毛绒玩具,并让小朋友记住它们的名字。

3)、创设游戏的环境:将毛绒玩具藏到活动室各角落。

4)、为小朋友提供各种藏身的道具。

三、说教法、学法:

1、 教法:

1)、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观察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小朋友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活动的始终,再加上形象、生动、直观的课件,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2)、在教学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语言活动中渗透“识字”教学;在找小猫的过程中让小朋友感受数的概念;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感受体育游戏的快乐,培养小朋友的规则意识等。

3)、另外,此活动是老课新上,活动的结构是递进的关系:兴趣—游戏—创造,即创设情境激发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游戏的形式学习方位词,解决重点;最后在创造性的游戏中让小朋友的情感表现、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与提高。

2、 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小朋友运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归纳法来获得知识。因为小朋友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

让小朋友能够用眼看、用嘴说、动脑思考、用动作表现,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创造性游戏中,引导小朋友用不同的动作、表情以及与同伴合作表现出自己所藏的位置,充分给小朋友自由展现的空间。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激发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趣。(3分钟)

游戏“找朋友”:

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班来了几位小客人?(4位)咦?他们到哪去了?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看看他们藏在什么地方?”

此环节中,小朋友在课前已经认识了毛绒玩具,利用“找朋友”的形式鼓励小朋友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游戏,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在交流中初步学习使用方位词,如在……上面、在……下面、在……里面、在……后面等,此游戏可进行两遍。另外在这其中将数学知识渗透在活动中,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让小朋友感知数的概念。

2、欣赏课件,以故事的形式帮助小朋友学会正确使用方位词。(5分钟)

教师:“听,谁来了?(猫妈妈)引导小朋友听录音,教师提问:“猫妈妈为什么那么着急呀?它的小宝宝到哪里去了呢?”

教师引导小朋友观看课件,帮助小朋友理解的内容,并用启发式的语言进行提问,以引导小朋友掌握、理解方位词。

在这一环节中,课件的展示进一步激发了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

趣,通过找小猫,让小朋友理解、掌握了方位词,而且在这其中,让小朋友的情感得到发展,懂得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知道不应该到处乱跑,在家中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另外,在找小猫的过程中,猫宝宝的名字藏在其中,渗透了识字教育。

3、 游戏活动:(7分钟)

1)、游戏:捉迷藏

教师:“现在我是猫妈妈,你们是猫宝宝,让我们一起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好吗?”(听音乐进行游戏)

教师将角色转变,以妈妈的角色贯穿游戏始终,与孩子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并提出游戏的规则(听音乐开展游戏,利用道具让宝宝藏起来,当妈妈找到后宝宝要迅速的告诉妈妈自己藏在什么地方),游戏中教师注意听小朋友使用的方位词是否正确,及时引导、纠正。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小朋友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正确、灵活的运用方位词,通过与老师游戏,小朋友的情绪十分高涨,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

2)、创造性游戏:

教师启发引导小朋友用动作来表示出自己藏在什么地方,鼓励小朋友大胆想象,还可启发小朋友与同伴合作进行表现,要求小朋友不光用动作、表情来表示,而且还要用准确、恰当的方位词进行表述。

在此环节活动中,小朋友有模仿、有创新,不仅巩固了小朋友对方位词理解、灵活运用,而且让小朋友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也让小朋友体验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充分体现了自主、创造、合作的现代儿童的学习方式。

4、 结束部分:

孩子们,玩了这么长的时间天都快黑了!咱们该回家了,快到妈妈身边来,可千万不要走丢了,否则妈妈会很担心、很着急的!(听音乐离开)

5、活动延伸:

引导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小朋友对方位词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活动评价:

此活动的设计完全是从小朋友的实际出发,符合小朋友的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竹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gǎo砺lì跂qì舆yú蛟jiāo跬kuǐ骐qí

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鳝shàn生xìng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以为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积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七、附录

1、荀子的思想

荀子在本文中所论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论”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教育学习,“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学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可见,荀子虽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学习教育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更可以弥补人本身的不足,提高人的能力。

2、劝学(节选)〔战国〕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明白事理,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却不如学习片刻有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能看得更远。登上高处招手,胳臂并未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唤,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的人却很清楚。驾车骑马的人,并非腿脚特别强健,却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船艇的人,并非都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先天资质与一般人差异不大,可是聪明能干,这是因为善于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不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水流,不能成为江海。骏马跳一下,未必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上十天,也能走得很遥远,它的成功是因为不停地前进。雕刻一下就丢下,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石块也能刻成艺术品。蚯蚓并无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地面的尘土,下饮地底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结果。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螯,但如果不依靠蛇和黄鳝的洞穴竟然无处可以寄居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的缘故。】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c(“以为”为两个单音节词)

2.a(通假字依次为:畔、擗;亡、寤;生、陈)

3.c 4.d(横渡) 5.a 6.a

7.a.学不可以已 b.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8.a.第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第三,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第四,金就砺则利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b.第一,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第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第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第四,假舆马者,非利足,而致千里;第五,假舟楫者,非能水,而绝江河

1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d(跬读kuǐ,跃读yuè,舍读shě)

12.a(一、四句是“托付”义,三、四句分别为“寄居”“传送”之义;b.“兴”依次为“发生”“使昌盛”“兴办”“起床”之义;c.“步”依次为“举足两次”“古长度单位”“行走”“使行走”之义;d.“饮”依次为“喝”“使喝(读yìn)”“射入”“喝的东西”之义)

13.d

14.c(a.兼词未译出,应加上“从这里”;b.“积善”与“成德”的承接关系未体现;d.“圣”非专指)

15.b(其中第⑤个比喻是从反面论学习应持之以恒;第⑧个比喻应是正面论学习应持之以恒)

16.①专心致志 ②积少成多 ③锲而不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课堂练习(略)

?劝学》课堂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加粗词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 )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木直中绳,以为轮d.学不可以已

2.下列每组句子中全都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与徐公孰美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c.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主人乃寤而请之

d.君子生非异也 既陈而后击之

3.选出对下面句中“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骐骥一跃②用心一也③不能十步④驽马十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然抚尺一下,君响毕绝: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常。

5.下面“者”字用法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陈胜者,阳城人也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选出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妻之美我者②非能水也③晋军函陵④填然鼓之⑤树之以桑⑥既来之,则安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⑧登泰山而小天下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二)、阅读部分(3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8分,每空2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课文标题是“劝学”,文章开篇即揭示出了中心论点

a.它是:_________________。b.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特色是运用一系列比喻(即喻证)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a.本文段所用的比喻共有四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

b.由喻证所形成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6分,每空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为了“劝学”,作者在本文段中采用了直接论证,接着又甩开笔墨,作了一系列喻证。

a.本段的直接论证是(限16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喻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由直接论证和喻证推出了著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限12字)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8分,每小题3分)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下边注音、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不积跬(ɡuǐ半步)步;蟹六跪而二螯(áo蟹钳)b.骐骥(qíjì骏马)一跃(yào跳)

c.驽(nú劣马)马十驾,功在不舍(shè停)d.锲(qiè刻)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雕空)

12.下面各组中同一个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以兴利除弊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五步一楼乃自强步步余马兮山皋

d.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日食饮得无衰乎

13.下面复句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锲而舍之②朽木不折③锲而不舍④金石可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因果 递进 因果 假设并列 假设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假设因果假设 假设 并列假设

14.下列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雨兴焉 译:风雨就会兴起。

b.积善成德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

c.而神明自得 译:于是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

d.圣心备焉 译:孔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15.本段用了10个比喻,对其所论证的道理及论证的角度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16.用三个成语总结本段段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是一个作文题,想想该怎么做。

谈“善假于物”

——荀子《劝学》读后

竹的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是唯一的慰藉,并可以此引发无限的遐思。

2.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3.继续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好处;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看世界的情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是茅盾,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他写了《子夜》,《林家铺子》等长篇小说。他写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很有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写的另一篇优美的散文《天窗》。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来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

课文围绕天窗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天窗的来历;(2)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3)天窗是神奇的。

三、讲读第一段。

1.自读课文1--3节,完成填空。

为了( ),所以人们要装天窗。天窗就是( )。

2.交流

3.齐读

过渡:大人们在屋面开了天窗,在木板窗关上时,是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唯一的一点亮光。这方小窗竟成了孩子们的慰藉,慰藉什么意思?(板书:慰藉)

四、默读4----7节。

1.思考:什么时候,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天窗又是怎么给孩子们带来慰藉的呢?(示刚才的两个问题)

2.交流:

什么时候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第四节)

3.出示比喻句: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4.读一读,讨论: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写出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

5.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情景。

小结:屋子四周严严实实的,只有通过天窗看世界,因此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6.交流:这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慰藉?

示:透过小小的玻璃闪电一瞥。

引读,透过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到( ),你会看见( )。

讨论: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再读,感受当时的情景。

小结:在作者的眼里雨点是可爱的,会跳跃,闪电像顽皮的孩子似的看了一眼就逃走了,天窗外面多么有趣啊!(板:雨脚跳雷电闪)

小小的天窗给作者带来了丰富的想象,作者想象到什么呢?女生读。(板:风雨雷电显威力)

(录音:雷雨)这是雷雨时的现场录音,你听了想到些什么呢?(学生想像发言)

7.天窗很小,看到的外面世界也极有限,孩子们怎样从这里得到乐趣呢?(板:想象)

五、引读47节。

1.通过想象,孩子们从无中看到了有,从虚中看到了实。

2.夜晚,孩子们被逼着睡觉的时候,天窗怎样给他们带来情趣的?请四人小组学习第七节。

学习提示:1.读一读第七节,感受文中所描描绘的情景。

2.想一想,通过天窗,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如果是你,看到这些景物,你会想象到什么呢?

交流。

板书:一小片天空 辽阔奇幻的夜空

3.朗读第7节。

小结:

从天窗中的一颗星,一朵云、一个黑影,小孩子可以想到山、马、巨人、鸟等等。(板:奇幻辽阔的天空)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会有如此丰富的内容,正如文中的这句话所说。

读最后两节,思考: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竹的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

图形课教案精选5篇

牛与鹅教案精选5篇

大班数学教案5的组成教案5篇

《好妈妈》教案精选5篇

屋小班教案精选5篇

《梦》大班教案精选5篇

20信息教案精选5篇

游戏合集教案精选5篇

梦美术教案精选5篇

防地震教案精选5篇

竹的教案精选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