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充分准备好教案,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教学的进度和内容重点,教案需要教师具备时间管理和资源整合的能力,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猫来了音乐游戏教案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猫来了音乐游戏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 知道泡泡糖吃完后应该放到哪里,增强环保意识。
2. 创造性的表现玩泡泡糖的有趣动作,提高动作的表现力。
3. 学会合拍地做老鼠走、左右张望的动作,大胆表演律动。
4. 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 培养幼儿清楚表述和大胆表演的能力。
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够大胆合拍地表演律动动作。
难点:引导幼儿夸张地、创造性地表演玩泡泡糖的动作。
活动准备:
律动音乐、猫咪头饰、小老鼠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创设游戏化情境,幼儿跟随音乐做热身律动。
二.展开:
1.教师讲述《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
教师有声有色地讲述音乐情节中得故事,使幼儿对音乐内容有所感知与了解。
故事内容:
有一只小老鼠,在妈妈睡午觉的时候,悄悄地溜出去玩。它跑几步就东瞧瞧、西瞧瞧,跑几步就东瞧瞧、西瞧瞧。到了草地上,小老鼠不小心踩到了一个粘糊糊的东西。它不知道这是泡泡糖,于是赶紧用手去拽,呀!泡泡糖又黏到了手上,它用另一只手去拽,又黏到了另一只手上,拽来拽去,泡泡糖像根绳子一样把小老鼠捆了起来。这时,一只猫冲了过来,小老鼠像个球似的滚回了家去了。
2.引导幼儿探索表现小老鼠的动作
(1)师:小老鼠跑出去玩,它是怎么跑的呀?
引导幼儿一边说,一边在座位上做动作。
(2)提问:小老鼠跑到草地上玩,它踩到了什么?
泡泡糖小朋友都吃过,泡泡糖是很粘的,它要是粘在了身上,可是不容易弄下来的,小老鼠踩到泡泡糖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引导幼儿一边说,一边做动作。
4. 幼儿自主探索泡泡糖黏在身上的动作
教师及时指导,引导幼儿夸张的把动作表现出来。
5. 请一名幼儿与教师合作表演泡泡糖粘到身体不同部位后拽泡泡糖。
师:老师手上也粘到了一个泡泡糖,谁想来和老师一起玩一玩?
6. 幼儿分组练习动作。
幼儿之间合作做动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规范动作并引导幼儿夸张的表现出来。
7. 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音乐
师:现在请小朋友听一段音乐,这段音乐就是告诉我们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请你们在座位上按故事情节把它表现出来吧。
8. 跟随音乐,师幼共同表演音乐游戏
(1) 第一遍:幼儿与教师一同听音乐做动作。教师引导幼儿跟随音乐的`节拍,并把拽泡泡糖然后又弹回来的动作夸张地表现出来。
(2) 第二遍:教师提醒幼儿在游戏中注意,泡泡糖弹回来时可粘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如:胳膊上、腿上、脚上、脸上。
(3) 第三遍:教师一边放音乐,一边讲故事,并加上猫咪冲出来的情节,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猫咪出现后,教师带领幼儿连忙跑回家。
活动总结:
1、“小老鼠为什么会在草地上踩到泡泡糖?”(环保教育)
2、“吃完泡泡糖以后,应该怎么做才对呢?”
活动结束:
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小老鼠可被这乱丢泡泡糖的人给害惨了,那我们吃完了泡泡糖应该放到哪里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中,教师运用夸张的动作来演示泡泡糖的粘性,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游戏的内容,以及更好的掌握了音乐。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了提问技巧,有效地引导幼儿理解动作,以更好的帮助幼儿掌握每个动作。孩子们在诙谐幽默的乐曲声中嬉戏、理解、融入音乐情景,玩的不亦乐乎,特别是对泡泡糖的粘性有很丰富的表现力,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活动中我特别注意要关注全体,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内向、不爱表现的幼儿给于积极的引导、互动、带动效果好。
温馨提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形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虽然小老鼠在生活中是人人喊打的动物,但动物王国中的小老鼠却机灵好玩常常引人发笑,深得孩子和成人喜爱。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另外,泡泡糖也是幼儿比较喜欢的糖果之一,对于它的特性——很黏、和给人们带来的麻烦有一定得了解,所以本活动设计以生活迁移的方式让活动更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的创编表现更自然、丰富,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小百科:泡泡糖既好吃,又可以吹泡泡玩,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泡泡糖发明于1928年,上世纪90年代最有名的泡泡糖是大大泡泡糖。
猫来了音乐游戏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境中尝试4以内的听觉数数。
2、体验扮演角色玩游戏的快乐,建立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小鼓、小棒
3、1—4的数点卡: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目的:回忆小兔乖乖的故事,能够用数字一一对应介绍小兔)
出示ppt课件:
1、它们是谁啊?兔妈妈有几个乖乖?叫什么名字?
2、小结:一个兔妈妈和三个小兔乖乖,一个叫红眼睛,一个叫长耳朵,还有一个叫短尾巴。
二、看看听听,尝试数数(目的:运用看、听的感官,尝试4以内数数)
(一)特别的约定(听觉数数)
1、今天兔妈妈又要出去摘萝卜了,她和小兔乖乖们有个特别的约定,悄悄地告诉小兔她回来时敲门的次数。听一听兔妈妈约定敲几下门?(ppt课件)
2、敲了几下门?(如果幼儿没听清,可以再听一遍)
3、一起数一数,到底是几下?(出示四个圆点的数点卡)
小结:兔妈妈回来会敲4下门,如果敲的不对,就……(逐渐慢慢引导幼儿说出游戏规则)
(二)小兔玩游戏(看看数数)
过渡语:兔妈妈出发了,看看三个小兔乖乖在家做什么呢?(ppt课件)
重点提问:
(1)小兔乖乖们在家做什么呢?
(2)小兔乖乖们在家里做游戏啦,短尾巴小兔玩翻跟头的游戏,我们一起数数她翻了几个跟头?1个跟头(根据幼儿说出的.数字作记录)
(3)红眼睛玩转圈圈的游戏,一共转了几圈?转了2圈(根据幼儿说出的数字作记录)
(4)长耳朵玩跳一跳的游戏,一共跳了几下?跳了3下(根据幼儿说出的数字作记录)
(三)妈妈回来了,回忆敲门次数。(巩固听觉数数)过渡语:嘘,听,好像有人在敲门噢。(ppt课件)
(1)是不是妈妈呢?妈妈说会敲几下门?
(2)播放声音,幼儿判断是不是与兔妈妈约定的敲门声次数一样。
4、兔妈妈回来了,按约定的敲门次数敲门,小兔把门打开。
三、游戏“敲门”,巩固数数(目的: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巩固数数)
1、一起共同确定兔妈妈敲门的次数。出示数字2的数点卡:现在我是兔妈妈,这次我们约定敲……下门,如果我敲对了,兔宝宝给我开门哦!(游戏)
2、请2到3名幼儿扮演兔妈妈,其他幼儿扮作小兔,教师给兔妈妈出示不同的点数卡,兔妈妈按点子数敲击小鼓。与事先商量的敲门次数相同时,小兔立即开门!现在谁来做兔妈妈呢?(请一名幼儿做兔妈妈),教师出示数点卡,这次敲几下门?(根据时间请2—3名幼儿做兔妈妈来敲击小鼓玩游戏)
引导语:
1、如果敲对了,说:妈妈回来了,我就把门开!
2、如果敲错了,说:你不是我们的妈妈,不开不开就不开!
结束语:
我的小兔乖乖们,真聪明,会保护自己了!兔妈妈要奖励你们,等会带你们下去玩哦!
玩游戏:蹲一蹲
猫来了音乐游戏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乐曲旋律,学习蹦跳步,并在b段音乐间奏下做花的造型并静止不动。
2、通过观察花,创造表现花的不同造型动作。
3、体验游戏中小兔与兔妈妈捉迷藏时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观察并模仿花的造型。
2、小兔木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在《大树妈妈》歌曲录音的伴奏下,全体幼儿做小鸟飞动作进教室。在第二遍录音伴奏下,进行结伴分角色表演。
二、学习音乐游戏“小兔捉迷藏”。
1、教师边讲述游戏情节,边演示小兔木偶,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明确活动内容。
2、学习随音乐做有节奏的蹦跳步。
在教师带领下,随a段音乐用双手食指在自己两腿上点拍兔跳节奏。
在教师带领下,随a段音乐用双脚脚尖轻轻点地练习蹦跳步。
3、创编花的不同造型。
听b段音乐,全体幼儿自由做自己创编的花的造型。
4、玩游戏。
在座位上,完整倾听音乐,明确a段做兔跳、b段做花的造型。
分角色游戏,教师扮兔妈妈,教师说:“妈妈来了。”
幼儿立即做花的造型并静止不动。
教师或幼儿扮演“兔妈妈”,随乐完成游戏。
猫来了音乐游戏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小兔和狼》是一首富有故事性的歌曲,二拍子,旋律简洁流畅、活泼有趣。特别是趣味故事性的歌词,形象生动,便于幼儿记忆。还有幼儿熟悉喜欢的小兔子,都是他们很感兴趣的,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最后大灰狼的出现,更是在游戏时把活动气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让幼儿在玩玩乐乐中学习,体验快乐,很适合中班幼儿进行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游戏,熟悉乐曲旋律,演唱歌曲《小兔和狼》。
2、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创编不同的造型。
3、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背景图
2、大灰狼头饰、小兔头饰
3、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
1、师:孩子们,看,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小兔子)我们和小兔子打个招呼吧!
小兔子:小朋友们好!幼儿:小兔子好!
2、小兔子: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讲述故事)
一天,小小兔子跳呀跳呀跳到树林里玩,它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到风儿在呼呼地吹,树叶沙沙地响。正当小兔子玩的开心的时候呀,只听!嘭!嘭!哎呀,不好,来了一只大灰狼,吓的小兔赶紧躲了起来,聪明的小兔子躲在大树丛中,大灰狼没有发现它,灰溜溜地走了,小兔又高高兴兴地出来玩了。
3、师:故事好听吗?谁来说说在故事里你听到了什么?
幼儿:小兔子、狼。(出示背景图,图片小兔子、狼)
4、师:小朋友们听的真仔细!
二、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1、师:这个有趣的故事还能编成一首歌曲呢!你们想听吗?
(教师跟着琴声进行第一次范唱)
2、师:好听吗?在歌曲里你听到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小图片)
3、师:这么好听的`歌曲,老师还想再来唱一遍呢!你们要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是怎么唱的?(教师跟着琴声进行第二次范唱)(教师边唱边手指图)
4、师:你们想来唱一唱吗?我们一起跟着琴声来唱一唱!(师幼一起在座位上唱两遍)
5、小朋友们唱的真棒!
三、幼儿根据歌词创编相应的动作、以及造型。
1、师:在歌曲里小兔子是怎么样走路的?(请幼儿表演)谁来学一学小兔竖起耳朵听的动作?风儿怎么样?树叶怎么样?(动作)哎呀,谁来了?小兔看到狼后是什么样子的呀?小兔害怕极了,吓的躲了起来。
3、师:宝宝们,我们一边唱一边来完整的表演这个故事。
四、游戏《小兔和狼》。
1、师:《小兔和狼》还能做成游戏,你们想玩吗?听到狼来了,小兔要想个办法不让狼发现,应该怎么办呀?在唱到“哎呀”的时候声音不能很响,不然被狼发现的。
2、配班教师扮演狼,幼儿扮演小兔玩游戏。
3、一幼儿戴上头饰扮狼玩游戏。
五、结束部分。
师:小兔子们真聪明,大灰狼啊!没捉到小兔子,灰溜溜的走了,我们又可以高高兴兴的到别的地方去玩了!走喽,去玩啦!(音乐声中,幼儿边唱边跳出活动室。)
反思:《小兔和狼》是一首富有故事性的歌曲,二拍子,旋律简洁流畅、活泼有趣。特别是趣味故事性的歌词,形象生动,便于幼儿记忆。还有幼儿熟悉喜欢的小兔子,都是他们很感兴趣的,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最后大灰狼的出现,更是在游戏时把活动气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让幼儿在玩玩乐乐中学习,体验快乐,很适合中班幼儿进行活动。
首先,从选材上看,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精心选材,小兔的形象是幼儿比较熟悉、喜爱的,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在活动中,改变了以往教师示范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幼儿创造性地探索小兔各种高兴的动作,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幼儿在活动中以自身特有的可爱的动作和形态为集体做出示范,毫不胆怯,动作自然协调。具有节奏感。
整歌教学过程动静交替,幼儿在不断地动静交替中,丝毫未觉疲劳,一直兴趣盎然。教案设计中,通过提问采取了层层递进的方法,活动的每一步都让幼儿充分展现自己的经验,然后对幼儿的经验进行及时地整理归纳,使幼儿的经验得到提升,幼儿在整歌活动中都使主动的,积极的,充满了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整堂课中,我说的太多,示范的太多,没有留足够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创编。
猫来了音乐游戏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主观意识和能力,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
2、增强了幼儿身体素质,培养幼儿参与活动中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沙包若干猫的头饰若干老鼠卡片若干小宝粮食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教师带幼儿到户外地场,指导做简单的热身动作。并和幼儿一起布置好场地。
1、游戏导入
小朋友,我们都见过猫和老鼠吧,都非常喜欢可爱的小猫,同时你们也知道知道老鼠是个坏家伙,它吃我们的粮食,咬我们的衣服。但你们知道猫和老鼠的关系吗?幼儿回答---不知道,那么老师告诉你们,在以前的时候,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是吃喝被吃的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这个游戏,好不好?幼儿一起回答---好!并且我们看看今天谁能捉到老鼠,捉到的最多。
2、教师首先说明游戏的规则和过程,
先把幼儿分散到场地上,部分幼儿扮演猫,戴上了猫的头饰,部分幼儿扮演老鼠,戴上了老鼠的头饰,扮演猫的幼儿在场地的中间闭眼下蹲表示睡觉,扮演老鼠的幼儿偷偷地将粮食运往洞里,当听到猫来了的信号时,扮演老鼠的幼儿们立即跑向老鼠洞,扮演猫的幼儿赶紧的去抓未进洞的老鼠,在游戏中,老鼠只能那一小包粮食。被捉到的老鼠站在场地边上,游戏进行完一圈后,变换角色在游戏。
教师和一个幼儿示范游戏的过程,其他幼儿认真看。
3、幼儿开始游戏游戏
将全班幼儿安排好,各自有自己的位置后,游戏开始。
4、游戏结束
教师和幼儿一起统计被捉老鼠的数目,对优异者表扬鼓励。
师生共同收拾场地,带回教室休息。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参与这个游戏,知道了很多的知识,也在游戏中感受了乐趣和增进了身体技能,在游戏过程中,理解了老鼠的本性,对猫和老鼠的关系有了本质的认识意识。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感受了游戏的乐趣。
猫来了音乐游戏教案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