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课堂活动,使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更高,一份出色的教案应当包含充实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下册道与法教案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下册道与法教案篇1
一、说龙:
1.收集关于龙的资料。
2.说说你对龙的了解。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初步感受龙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看龙:
1.欣赏龙的演变:
a、玉龙猪——新石器时代
b、瓦当上的行龙——汉代
c、赵州桥栏板上的双龙——隋代
d、通经北面上的云龙——唐代
e、高足杯上的云龙——元代
f、金冠上的升龙——明代
g、黄帝玉玺上的蟠龙——清代
2.了解龙的组合形象:骆驼头、鹿角(风华稳重)、马齿、牛耳、蛇身(灵敏矫健)、鲤鱼鳞(条理有序)、鹰爪(扎实气魄)、泥鳅尾。
教学意图:了解龙的演变过程,如商周粗狂抽象;春秋战国秀丽洒脱;秦汉雄建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宋代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等。龙是摄取了最精华、最完美的部位,是万物之灵,同时
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三、画龙:
1.欣赏书中学生作品。
2.画龙的口诀:昂首、张口、露齿、睁眼。
3.提出作业要求:画一条龙。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四、赏龙:
1.欣赏作品。
2.谈谈创作体会。
教学意图:体验成功感。
五、做龙:
1.我们是龙的传人。
2.怎样做一个龙的传人
三年级下册道与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树木的年轮指的是什么以及树木怎样靠年轮记录年龄、指示方向和记录气候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摘抄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对树木并不陌生,可是你知道哪些有关树木的知识?(学生谈)今天,我们就学一篇写树木知识的童话故事,题目是《院子里的悄悄话》。(板书课题)相信大家一定喜欢。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懂每一段话。
②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树木方面的知识?
③本文哪些地方写得好?把你喜欢的地方划下来。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反馈)
1.指名读课文。(音准句通)
2.讨论思考题②③题:
(1)本文介绍了有关树木年轮怎样记录年龄、指示方向、记录气候。
什么是年轮?能说说树木怎样靠年轮记录自己年龄、指示方向、记录气候的吗?(学生谈)
(2)你喜欢文中哪些地方?
(3)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总结
1.学过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产生了什么感想?
(了解一些有关树木的知识。觉得大自然真奇妙,真让人喜爱。)
你想探索大自然中的什么?
2.指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开展“故事会”活动,鼓励学生找有关自然科学的童话故事来阅读,了解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然后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和同学一起交流。
三年级下册道与法教案篇3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5÷7 72÷9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呢?结合学生汇报,
5、教师板书: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五、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三年级下册道与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咏柳》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春天的故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快乐自学
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激励导学,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五、轻松练测: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春日》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古诗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快乐自学,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激励导学,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内容。
五、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背诵古诗。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快乐自学: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4、书写练习。
三、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四、轻松练测:
1、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2、看拼音写词语(见教材中)
3、比一比,再组词。
咏 泳 妆 装 裁 栽 紫 柴 剪 箭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咏柳 春日
绿丝绦 万紫千红
三年级下册道与法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
(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教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数出这6个面分别是什么?从位置上看前、后两个面正好是怎样的?
教师讲述:我们把这样的两个面叫做一组相对的面。找一找,长方体一共有几组这样相对的面?
让学生指出长方体上的3组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教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师生共同验证同学们的发现。
课件演示:
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左右面相等。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
教师:你认为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通过以上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讨论后,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展示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请你们按照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见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在画长方体时看到的3个面画实线,另外3个面用虚线画。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启发学生说出:只要量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课件出示)
(二)、正方体的认识
1、课件演示:一个长方体的长渐渐缩短,变成一个正方体的过程。观察演示过程,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这个立体图形叫正方体。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纸盒来研究。
(1)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2)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课件演示:
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3、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p32第6、7题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道与法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